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實驗師職稱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造成永久性缺陷工程的驗收
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中明確指出:經過翻修或加固處理的分項和分部工程,如果在外形以及尺寸上發生變化,但是依然能夠滿足施工安全和使用性能時,是允許按照技術處理和協商文件進行驗收。然而,這條標準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雖然許多存在質量問題或是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的建筑工程能夠通過加固技術來達到安全驗收標準,但是在實際使用功能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嚴重時甚至出現安全事故;所以,這條標準在實質上是不符合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驗收標準,很多開發商利用這一漏洞進行施工建設,這對于我國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有著消極影響。所以,我國有關部門應當制定一套嚴密的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這是國家規范標準的一個最低限度,所有的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都必須達到這一最低限度,并且對于那些質量沒有達到相應標準的工程不予通過,而且不允許采用一些補救的方式使其工程質量達到標準。
1.2語言不一難以準確理解和掌握
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中存在許多由于語言不一使其在實施過程中很難理解和掌握的情況。這些情況大部分都是由于語言表述不明確,容易產生歧義,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a.在質量驗收標準中有這么一句話“滿足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與“滿足安全使用”這些語言不僅文字不同,所包含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前面一句話的意思是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都要滿足要求,而后面那句話的語意就不明確,這就使得施工人員容易摳字眼,使語句產生歧義。所以,語言的不一,將會影響標準實施中難以準確的理解和掌握。b.功能的主次。驗收標準中明確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在驗收條文中有提出:一些永久性的缺陷,如改變建筑結構的外形尺寸,會影響一些次要的使用功能,為了防止對社會財富帶來的影響,在不影響安全和主要功能正常使用的條件下可以按照處理方案和協商文件對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進行驗收。然而,問題來了,如何對主次功能進行區分,在現行的驗收標準中,對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并沒有明確的區分;如房屋采光的功能,就只是采光功能,沒有什么主次之分;混凝土梁、柱的功能就是結構支撐,沒有什么主次功能之分;假如相關標準不明確這個問題,就會使本來有主次功能之分的變為沒有主次之分,反之也是。所以,在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中要明確主次之分,這有利于對工程質量的驗收。
1.3工程質量中對“缺陷”的理解
在不同的場合運用缺陷二字所表現出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在現行驗收標準中對“缺陷”術語的含義與質量管理體系標準中“缺陷”術語的含義是不同的。在現行驗收標準中,對于更為嚴重的缺陷還沒有明確的定義。然而,對缺陷處理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以下處理方法:
a.在現行的驗收標準條文中有明確指出,對四種不同的缺陷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如對一般缺陷的處理方法是通過翻修或更換進行處理;對于嚴重缺陷應當是推倒重來,對于更為嚴重的缺陷必須按照相關的技術方案進行加固處理。
b.現行質量驗收標準中明文提出了一些不應該有的嚴重缺陷,也提出了對出現的嚴重缺陷,應該由施工單位提出相對應的技術解決方案,并且必須得經過監理單位認可后方可進行處理,對處理的地方必須重新檢查驗收。這與現行標準對嚴重缺陷的處理方式不一致。
c.在有的驗收條文中,僅僅提出了不應該存在的缺陷,但是沒有具體的列出是什么缺陷,也沒有提出對該缺陷的處理方法,僅僅只是在相關條文中提出如何防止這種缺陷的產生;然而,現行驗收標準與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對“缺陷”的理解是不一致的,要求也不一致,處理的方式也不一致。所以,在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中所出現的缺陷要準確把握,并分析缺陷的類型,正確讀取缺陷的含義。
2對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問題的相關建議
筆者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對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問題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a.堅持杜絕為不符合標準和設計要求的工程留有余地。我國推行的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標準來說已經很低,如果施工質量比這一標準還要低的話,這將會嚴重影響我國建筑工程質量的發展;所以,我國對那些不符合質量標準的建筑應當毫不留情,并且應當逐漸提升我國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驗收標準。
b.由于現行標準與規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匹配的,所以在標準和規范中使用的語言盡量做到一致,避免由于語言不一所帶來的問題。
c.現如今,我國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應當充分借鑒國外的質量驗收標準;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應當提升現行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驗收標準,以達到與世界接軌。
3結論
由于組織承諾研究起源于企業管理,因此,無論是理論基礎來源還是應用研究,都是圍繞企業進行的。國外教師組織承諾因素研究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Thompson1989)。在教育組織中,教師這種人力資源比任何其他的資源都重要,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心理契約等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效果。
Firestone和Pennell(1993)指出,由于對教師工作的觀察和控制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育組織中,承諾就是一個決定性的影響因素,也就是說,組織承諾直接關系到教育能否成功。
對教師組織承諾的內容,一般認為包括以下方面:對學校的承諾、對學生的承諾、對教學的承諾、對工作機會的承諾、對團隊的承諾等。
國外研究者還發現,組織承諾高的教師會盡最大努力為學校工作,并為自己的學校感到自豪;組織承諾高的教師也樂于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幫助學生。
二、國內教師組織承諾的研究
1.國內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研究
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研究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從教師的職業特點出發,直接提出教學承諾、組織承諾的概念;另一種是把其他職業人群的組織承諾研究應用到教師領域中,以此構建教師組織承諾的概念。
國內的教師組織承諾影響因素研究始于90年代初(鄭燕祥1991),開創了國內教師組織承諾研究先河。
宋愛紅、蔡永紅(2005)進行了教師組織承諾影響因素的研究并對量表進行了修訂,還開展了教師組織承諾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教師組織承諾包含四個維度,即感情承諾、規范承諾、理想承諾和投入承諾。
盧光莉(2005)則認為,教師組織承諾就是教師對學校教育組織目標、信念、價值、文化的認同,愿意為學校付出心力,努力工作,并希望留在學校服務的意念。它由感情承諾、規范承諾、經濟承諾、機會承諾和理想承諾五個維度構成。
馬金煥(2006)進一步探討了高校教師組織承諾的結構維度,并認為高校教師的組織承諾結構由感情承諾、理想承諾、關系承諾、條件承諾、持續承諾和責任承諾六因子組成。
通過以上所述,可知國內學者關于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研究試圖把教師職業特點與組織承諾的特點結合起來加以研究;已有四維、五維、六維教師組織承諾概念。
2.國內教師組織承諾應用研究
近幾年,研究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背景與角度進行了教師組織承諾應用研究。鄭鐵軍(2004)通過研究指出,教師組織承諾的水平是預測流動率的最好指標,高水平的組織承諾是學校教師隊伍穩定的決定因素。
童國堯(2005)研究認為:教師組織承諾水平是預測教師流動率的最好指標;教師組織承諾水平的高低,是學校組織文化強弱的主要標志;教師組織承諾水平的高低可以從工作表現得以體現,同時也影響著教師的工作表現。
吳湘萍、徐福緣、周勇(2006)通過對國內某院校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發現,工作環境、組織承諾及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是影響教師工作績效的主要因素,組織承諾是提高教師工作績效的關鍵。
通過以上所述,可知我國教師組織承諾的應用研究主要是其對于教師流動率、教師隊伍穩定性、組織文化強弱、工作績效等因素的影響研究。
3.國內碩士論文關于教師組織承諾研究
近幾年,碩士論文也對組織承諾進行了研究。王強(2004)認為,高校教職工的組織承諾由五個維度構成:規范承諾、機會承諾、感情承諾、理想承諾和經濟承諾;并對高校教職工合并滿意度及其對組織承諾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除人口統計變量外,高校教職工對合并的總體滿意度不高;并對組織承諾產生顯著影響。
盧光莉(2005)進行了題為:高校教師組織承諾的研究。其教師組織承諾構成維度與王強研究觀點一致;研究結論除人口統計變量外是,高校教師的理想承諾與經濟承諾水平相對較高,在規范承諾、機會承諾和感情承諾三方面的承諾水平相對稍低,總體上高校教師組織承諾處于中等水平;高校教師的組織承諾總分與其工作績效各維度及總分都存在顯著性相關,組織承諾各維度對工作績效總體及其維度具有一定的預測性。
張麗敏(2006)通過調查研究認為除人口統計變量外,高校青年教師組織承諾狀況總體上處于中等偏高的水平,規范承諾最高,投入承諾最低,離職狀況與組織承諾之間呈負相關關系;高校青年教師組織承諾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感情承諾,主要受組織支持度、組織人際關系和組織歸屬感的影響;理想承諾主要受組織支持度、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歸屬感的影響;規范承諾主要受組織支持度和組織歸屬感的影響;投入承諾主要受組織支持度的影響。
通過以上所述,可知近幾年來教師組織承諾越來越受到在校研究生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與前面所述的國內外相關研究有部分重復;關于教師組織承諾的概念研究,及教師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系應用研究重復較多。但他們的研究也有其特殊性,如研究對象一般都是高校教師。
三、教師組織承諾研究展望
雖然國內外對教師組織承諾研究已有較大進展,但仍存有一些問題亟待進一步的探討并為以后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一,是跨文化研究問題。第二,是教育組織類型問題。教育的實質和功能決定了學校組織類型不同于一般組織。因此,在探討教師組織承諾的內涵、結構特征以及影響因素時,應該充分考慮教師素質、教師職務績效以及影響教師組織承諾的組織內外環境因素。第三,是教育組織細化問題。就教育組織本身而言,按不同的標準可分:高級教育、中級教育、初級教育、幼兒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每類教育組織教師組織承諾也有其特殊方面。第四,是縱向生涯問題。目前還未發現從人力資源職業生涯的縱向角度來對教師的組織承諾進行實證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采取縱向研究的方法,來探討教師組織承諾在教師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會發生什么變化,以便更詳細地了解教師組織承諾的形成過程和影響因素。最后,是跨學科綜合問題。教師組織承諾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組織管理學、勞動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跨學科、多角度的綜合研究也是以后研究者需重點關注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勉,張德,組織承諾研究述評[J].武漢市經濟干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9):29-34.
[2]Becker,H.S.NoteontheConceptofCommitment[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60,(66):32-42.
[3]PorterLW,CramponLJ,anizationalCommitmentandManagerialTurnove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Performance,1976,(15):87-98.
[4]鄭鐵軍.組織承諾:民辦學校教師隊伍穩定的關鍵,中國教育報[N].2004-11-05.
[5]童國堯.組織承諾: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啟迪[J].中國高教研究,2005,(10):54-55.
[6]吳湘萍,徐福緣.高校教師工作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O6,(3)30-37.
[7]王強.合并高校教職工合并滿意度及其對組織承諾影響的實證分析[D].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8]盧光莉.高校教師組織承諾的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
[9]張麗敏.高校青年教師組織承諾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1.實驗教學體制過于傳統,驗證型實驗過多
傳統實驗教學模式過于死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大多數是驗證型實驗(如:化工原理實驗、PLC編程原理實驗等),都配有相應的實驗指導書,學生只要按照實驗步驟一步步操作就能完成實驗任務。這種毫無探究性的實驗只能訓練學生的基本動手能力,而其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具體的應用,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調查中還發現,課表安排的個別實驗沒能落實。如化工容器設計實驗,由于是在高壓下進行的,實驗室空間有限,存在安全隱患,故沒能按計劃開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
2.實驗成績評估體系缺乏激勵性
目前的實驗成績評定基本上都是根據實驗報告質量的優劣或者實驗結果正確與否來決定,而忽視了實驗的操作情況,不能促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積極思考。在完成實驗報告時,只要參考實驗講義或者其他同學的實驗報告即可,從而造成抄襲現象嚴重,實驗效果下降。
二、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全方位深入進行。其中,實驗教學改革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實驗室則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建立創新意識、提高工程實驗能力的重要實踐基地。同時實驗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求實的精神、嚴謹周密的工作作風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提高實驗教學地位的同時,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三個層次訓練體系。還要對現行實驗教學進行改革,豐富實驗內容,改變實驗教學方式,提升實驗教師素質,在實驗老師的指引下,讓學生去積極思考、探索并動手完成實驗,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1.完善傳統的化工容器設計實驗和無損檢測實驗
化工容器設計實驗包括內壓容器薄膜應力測定實驗、外壓容器失穩實驗、內壓厚壁容器爆破實驗在內的三個經典實驗。為能更好地配合此實驗的進行,在實驗室建設過程中,已經配備對應的實驗設備,只要做出具體的實驗安全防范措施,嚴格遵守操作規范,即可進行實驗。無損檢測實驗形成了八個經典實驗,即超聲波測標準試塊的厚度、超聲波探測試件內的缺陷、超聲波探傷儀探頭的標定、渦流法測金屬裂紋、渦流法測金屬電導率、超聲波與渦流法探測實驗比較、滲透探傷和磁粉法對焊縫探傷。在建立無損檢測實驗室時按照實驗項目配備相應的實驗設備,即可開設此實驗。
2.建立計算機仿真實驗室
計算機仿真實驗是通過軟件對物理設備及實驗過程的虛擬仿真,利用計算機及相應的模擬程序,通過人機對話界面和動畫仿真操作來完成實驗過程。計算機仿真實驗能夠完成電工電路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過程控制與DCS、過程裝備傳動控制等專業實驗,彌補我們實驗教學資源的短缺,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
3.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數量
綜合性實驗是運用已開設課程內容綜合分析某一問題或現象的實驗。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經過一定的分析思考和綜合運用不同課程知識才能完成相關實驗。通過實驗,能夠掌握不同設備的聯合使用與操作,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應用與滲透能力。設計性實驗是在學生明確實驗目標的基礎上,只為學生提供必需的儀器、材料,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方案,親自動手組裝、操作儀器并完成實驗報告的實驗方法。在實驗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方案設計,流程組裝及測試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了他們上實驗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其綜合實驗能力。壓縮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個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實踐能力,這是我們實驗教學改革的趨勢。
4.開設選修實驗課程,實驗室面向學生開放
開設選修實驗課程,實驗室面向學生開放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1)將學生分散在不同的實驗室,便于管理,實驗效果也會相應提升。
(2)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一到兩門研究性實驗認真去完成。實驗前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實驗的效率,培養其綜合應用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充分利用實驗室設備資源。如實驗室擁有的THSA-1型過控綜合自動化控制系統實驗平臺,一共可以做26個實驗,但由于實驗課時有限,平時只開設6個實驗,這就造成實驗資源的嚴重浪費。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