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學科技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研究生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這個觀點在高等院校與研究機構已經得到了一致性的認可。同時,不少本科生參加了由學校組織的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電子競賽、機械設計競賽、機器人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多種科技創新訓練與比賽項目,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與提升,也已經成為了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廣大中學生對于不少新技術與新知識都有濃厚的興趣。通過筆者的觀察與調研,發現對于“智能化穿戴”、“無線城市”、“比特幣”等名詞不少中學生也是耳熟能詳,分析起來頭頭是道。現代的中學生,已經不僅僅只停留于聽“伽利略”、“愛因斯坦”等的故事,他們不少心中的偶像已經是“馬云”、“馬化騰”等這些創業英雄。因此,不少中學也順勢而為,積極創建了科技創新班級級,從而對中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進行正確的引導。筆者通過對多個中學的科技創新班級級實地調研,嘗試找出創新班級級建設中的一些共性問題并進行分析,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建設途徑。對于科技創新班級,許多同學是充滿積極性的,但是同時也存在著迷惑,首先面臨的是“做什么”的問題。有些同學覺得目前創新班級講的都是一些理論上的東西以及關于這個班的一些概況,感覺還是有些暈暈乎乎的,不知道將來到底應該做些什么,希望盡快開始正課,講些具體的東西。也有些同學提出少些理論,多些實際操作;少談些物理、化學有關的東西,多談些理性思維、唯物思想。同學們普遍希望注重實踐,能自己動手做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東西。事實上,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在創新意識上還是很薄弱的,更多學生關注參加創新班級對學科的幫助。通過調研我們可以知道,科技創新班級與以往的學科競賽班(如數學競賽班、物理競賽班、生物競賽班等)不一樣,也不是過去人工勞技課的范本,必須是將學科知識、生活常識以及高新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它們最大的特點是“以應用為目標”展開的,通過學習應用型科學前沿知識,并通過老師指導來完成生活化的創新成果介紹展示、小發明、小制作等,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中學生班級建設科技創新模式
解決了“做什么”的問題以后,接下去面臨的就是“怎么做的”問題。如何才能使學生在趣味學習中獲得知識,不少中學也在科技創新班級實際建設過程中想了不少好方法。有的中學創新班級注重科普性教育,學校每學年都要組織所有學生進行為一周的科普宣傳活動,如舉辦科普小報展覽、組織科幻小說展評、科幻繪畫評比等;學校組織展示學校素質教育成果的“科技節”,以“探索、發現、創新”為主題,以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科幻繪畫、創新方案設計等為主要內容。有的中學創新班級注重經常性的科技考察和探索活動,學校往往會利用節假日組織創新班級學生去高等院校與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科技考察,增長學生的見識。以上種種,都是對中學創新班級建設的有益嘗試,但筆者認為這樣可能還不夠體系化。通過與多個中學的認真調研與分析研究,筆者提出了一種中學科技創新班級建設模式,即一種以課程引導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師資力量、培訓教材與培訓教具構成創新的客觀條件,而學生則成為創新的主觀因素。通過這種模式,學生不再只是聽與看,而是有指導規范的“動手”。而這些“動手”實踐活動,也不再是普通的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而是將學科知識、高新技術與日常生活常識三者有機結合的創新產物。教師在指導這種創新班級時,也不再是隨心所欲,而是完全遵循一個指導體系,其模式可類似于“樂高機器人”培訓教程,而所授知識又比“樂高機器人”課程更廣泛、更貼近實際生活。同時,筆者通過調研發現,一個完整的培訓大綱對于創新班級級建設尤為重要,但這恰恰又是當前創新培訓過程中最為緊缺的。如何設計培訓大綱,將是當前建設的重中之重。
三、中學生科技創新師資力量的構建
在中學生科技創新班級建設中,師資力量的建立是核心。筆者也通過實際調研,試圖設計一個有利于對學生創新活動項目進行有效指導的專業團隊建設模式。專業團隊建設的教師來源應該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教師,中學生創新項目的課題是學生依據興趣和一定的知識基礎而產生的,項目要順利完成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識,這就需要指導老師團隊具備相關領域的知識,而從目前的師資力量來看,僅一到兩位老師無法很好完成指導工作,這就需要一個專業指導團隊的建設。團隊的老師可以來自不同學科,組成指導教師數據庫。學生根據自己項目所涉及的專業知識選取一位主要指導老師和1~2位其他指導老師,每一個項目同時有多個指導老師指導,但由一個主要老師負責。如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這些指導老師所熟悉的專業領域以外的問題,學生也能順利地在數據庫中找到其他老師予以解答,使學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項目的創新中。學校成立創新活動項目指導委員會,由校長總負責,成員囊括各學科老師,負責指導學生選題、制作、調查、考核等事宜。設計一些可供學生選擇的、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題目。學生在自主選題的前提下也可根據自身興趣選擇這些題目。同時,必須設計一個能推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科學、合理、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指導教師應全程跟蹤學生創新活動項目的指導,適時組織交流,進行檢查,引導敦促。根據項目完成情況、小組團隊學習與合作協同等情況對創新活動項目進行成績評定;在指導教師激勵措施方面,應把組建教師團隊作為年終考核、評優評先的重要條件之一,并給予一定的報酬。應建立適當的競爭機制與激勵機制。競爭機制與激勵機制有助于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有助于推動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建立和規范競爭機制與激勵機制,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推行競爭機制,啟用具有綜合素質的全能人才,是當今社會新形勢的必然要求。其次,適當的競爭機制可以促進教師工作的進取意識,以增強教師的競爭意識,在內心深處增強一些危機感,從而使工作更有效。避免教師在自己原有的崗位上出現不思進取、混日子的現象,所以推行競爭機制對己、對學校、對教育都有利。
2.量化目標責任,推行激勵機制。可以說“量化管理”是當今各種各樣管理的最時髦的名詞。而“量化管理”、“課節工資制”類似于南方大多數企業所施行的“計件工資制”。“課節工資制”符合當今“多勞多得,按勞取酬”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學校作為教師參與競爭的平臺,就不可能離開各種目標責任的量化。以考核積分的辦法來評判參與競爭的各方,是目標量化管理的重要一環。具體操作環節要充分考慮到要為全體教職工提供公平、公正競爭的機會;要徹底打破“鐵飯碗”、“大鍋飯”、“死工資”的陳規,使整個管理工作程序更趨完善合理。
3.要加強領導,落實監控措施。學校拿出專門時間,集中討論研究審批各單位、各學校的改革方案及量化考核細則,在此基礎之上,制訂出切實可行的監控方案及措施。教師管理模式的改革決不能流于形式,教師的競爭意識亟待強化。應該看到,創新能力大賽有別于學科競賽,科技創新需要的不是單一學科的知識,包括創新理念、多學科合作等多方面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本專業的知識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的。因此負責創新班級級的教師也需要培訓。為此,也希望能通過外聘教授對負責教師進行培訓,使本校教師也能夠參與到學生的授課中去。以外聘教授對負責教師的培訓,不使負責教師僅僅只是帶隊教師,也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創新班級,這不僅僅是某個學科或某個學部的事情,需要多部門的合作。授課場地的準備、外聘教授的聯系,需要多個部門協作進行,使創新班級學生的學習、培訓能夠常態化。
四、校內培訓模式與校外培訓模式的討論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由于對創新能力大賽的了解不夠,在學校里參與的學生不是很多。現在的學生更多的關注比賽本身對高考、對前途有沒有幫助,而對政策的不了解也使大部分學生沒有參賽的想法;對于新事物的陌生感也使學生對校外的培訓機構產生一種“不信任”的感覺,同時去校外培訓也給學生帶來諸多不便,也會影響學生的在校管理。學校出面組織學生去校外培訓學生是能夠接受的。學生不大會直接選擇校外培訓機構去參加培訓。而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更希望把培訓體系設置在校內。學校利用各種資源,把校外的專家請進來給學生做講座。一是能夠方便學生,避免學生的培訓與正常科目在課時上產生沖突,而影響參賽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二是能夠保證學生的安全。現在學生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學生外出培訓,交通安全是一大難題。高中階段學生管理是半封閉式的,出于對學生安全負責的考慮,上學期間無特殊情況不得外出。培訓體系設在校外對于學校管理學生外出也會帶來不便。學校也展開了豐富多彩的選修課以滿足學生對課外知識的需求。而創新班級與選修課相結合,一來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二來縮短學生的學習時間,符合素質教育輕負、高效的理念。所以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都更希望能夠把培訓體系設置在校內,促使學生、學校共同成長。
五、結語
關鍵詞:科技論文,昆蟲,拉丁學名,規范
中圖分類號:N04 ;Q96;G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578(2013)04-0030-05
收稿時間:2012-12-06
基金項目: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廣東省生物防治技術路線圖研究(2010A080406009)
作者簡介:潘志萍(1975—),女,博士,責任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期刊編輯學。通信方式:zhipingpan@126com。
在農學科技論文中,昆蟲拉丁學名使用頻率相當高。依照國際生物命名法規,每種被認知的昆蟲都有唯一的拉丁學名。學名的優點不僅在于國際上的統一,命名方法的準確,還在于同一生物只有一個名稱,有利于準確表達物種信息,避免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現象。這對于消除讀者的閱讀障礙,開展學術交流和信息資源共享有重要意義[1]。因此,熟悉昆蟲拉丁學名的規范表達方法,掌握拉丁學名中各種符號的使用,無論是對科技論文作者,還是對科技期刊編者,都是十分必要的。筆者結合《環境昆蟲學報》編輯實踐,對昆蟲拉丁學名的正確表達及常見錯誤進行探討,以期對相關科技期刊編輯編修論文中的昆蟲物種拉丁學名有所幫助。
科技期刊編輯要對擬用稿中昆蟲學名進行有效甄別和修改,前提是掌握昆蟲學名構成,并規范書寫。
一昆蟲拉丁學名構成與書寫規范
(一)屬及屬以上分類單元的表述規范
根據國際命名法規,物種屬和屬以上的分類單元用1個拉丁或拉丁化的詞表示,即單名法,首字母必須大寫,除屬名排斜體外,一律排正體,后面可接也可不接命名人。如等翅目為Isoptera,鼻白蟻科為Rhinotermitidae,乳白蟻屬為Coptotermes。新分類單元發表時,應在新名稱后加適當的縮寫詞,如新科為“fam nov”,新屬為“gen nov”。這些縮寫詞通常用羅馬字或黑體字印刷,以便與名稱相區別 [2]。
(二)種級分類單位的表述規范
1物種拉丁學名的構成
昆蟲物種命名一直采用林奈(Linnaeus)“雙名法”,即一個完整物種拉丁學名由屬名+種名加詞(種加詞)+命名人姓氏+命名時間等4部分組成[3]。以“海南原鼻白蟻Prorhinotermes hainanensis Ping & Xu,1989” 為例,“Prorhinotermes”為屬名,“hainanensis”為種加詞,“Ping & Xu”是首次定名人姓氏, “1989”是定名年份。其中屬名和種加詞是學名構成的主要部分,其余組成為次要部分,通常可省略,即海南原鼻白蟻的拉丁學名通常寫成Prorhinotermes hainanensis。
根據昆蟲某些特征,種下又分為亞種、變型等。雙名后還加上亞種(sub)、變型(f)的名稱,這就是三名制,即學名=屬名+種加詞+等級術語縮寫+亞種/變種的加詞+命名人姓氏+命名時間。但在昆蟲學名中通常不加這些縮寫,此時第3個詞應理解為亞種本名,如“黃帶翠蛺蝶廣東亞種Euthalia patala guangdongensis Wu”。
2昆蟲拉丁學名書寫規則
(1)字母的大小寫與正斜體
拉丁學名中,屬名應是斜體并首字母大寫,種加詞為斜體,一律小寫,命名者的姓氏除第1個字母大寫外,其他小寫正體。屬下階元var(變種)、sp(未定種)等級術語縮寫,用小寫正體。
(2)全寫和縮寫
一般情況下屬名和種名必須全寫。通常情況下,屬名在文中首次出現應寫全,相同屬名非首次出現,且其后有種加詞的,一般縮寫為首字母,如橘小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南瓜實蠅B depressa (Shiraki)。命名者的姓名可以全寫,也可以縮寫。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的姓名則常分別縮寫至第2音節或第3音節的元音之前。特別著名學者的姓名可縮寫為一、二個字母。如:L系Linnaeus的縮寫,DC系Decandolle的縮寫等。
3昆蟲拉丁學名中常見的符號與用法
(1)“()”或“[]”,表示補充說明或順序
若拉丁學名經2次及2次以上命名的,首次定名人姓氏用括號括起,其后為現定名人姓氏,如“豆根蛇潛蠅Ophiomyia shibatsuji (Kato,1961) Spencer,1973”。但在昆蟲拉丁學名中,訂正人的姓名往往省略不寫,如“地中海實蠅Ceratitis capitala (Wiedemann)”。
當昆蟲亞屬名和屬名同時使用時,亞屬名應放在屬名和種名之間的圓括號內,如“橘小實蠅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在發現同物異名時,為了保證拉丁學名的穩定性,加上遵循早發表者具有優先資格的國際慣例,異名前后加“()”置于正名之后[4],如“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2)“?”,表示存疑或不確定
“?”放在屬名前,表示屬、種都可能有問題;放在屬名后,表示屬名不能肯定;放在命名人后(命名人略寫時則放在種名后),表示種名不能確定[4]。如:“可可豆象Callosobruchus theobromae ?”,“?”表示種存疑。
(3)“”,表示標點或用于連接
有時命名人具有2個姓氏,用“”連寫,如“灰姑娘絹粉蝶Aporia intercostata BangHaas”。在動物學中,一個復合的種級類群名稱,如果第1個成分是一個拉丁字母,用以描述該分類單元的一個特征,它必須保留,并用連字符“”與該名稱的其他部分相連。如白鉤蛺蝶Polygonia calbum中的calbum,因為這種蛺蝶雙翅腹面中有一銀白色“c”型圖案而得名[4]。
(4)“”,表示縮寫
當只知一種生物的屬名而不知它的種名時,或者因泛指某屬生物卻不需要具體指出哪一種時,則在屬名后加sp或spp,以表示某屬1個種或幾個種。如:Bactrocera sp表示果實蠅屬中的一個未定種(或使用者未能確定), Bactrocera spp表示果實蠅屬中的幾個種。
表示屬的縮寫。若1個屬的幾個種的學名書寫在正文同一個頁面上,且中間沒有其他屬的生物學名隔開時,第1個種應寫出屬名和種加詞,其余幾個種的屬名可縮寫,但不同頁面時,通常不縮寫。如漆黑密毛天牛Aneflomorpha arizonica,鈍刺密毛天牛A cazieri,A是Aneflomorpha的縮寫。
表示命名人姓氏的縮寫,通常一些特定的定名人可縮寫,如F系Fabricius的縮寫。
表示其他種下等級縮寫,如ssp是subspecies(亞種)的縮寫。
(5)“,”,表示分隔
動物拉丁名中需要引證日期時,在命名人后加“,”,再寫出年份,如蜂寄蠅Tachina ursinoides (Tothill, 1918)。
(6)連接詞“et” 或“&”
在拉丁文學名中,用在兩個或多個定名人之間,意思是“和”,表示該學名由兩個或多個定名人定名,如“楊灰齒盾蟻Quadraspidiotus gigas (Thiem et Gerneek)”。
二昆蟲拉丁學名的不規范使用情況
部分刊出論文由于漏標或者使用不規范以及錯誤的拉丁學名,而導致其學術影響力大大降低,甚至引發學術誤導。筆者翻閱相關期刊,并結合《環境昆蟲學報》來稿情況,總結出昆蟲學名表述常見錯誤為以下5類。
(一)科技論文不標出學名
論文中漏標拉丁學名的現象最為常見,尤其技術類期刊刊發論文中只提及中文學名,或俗名或商品名,并未涉及拉丁學名。由于俗名和中文學名使用存在地域的限制,且使用混亂,易造成交流障礙[5]。如“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中文別名又叫棉桃蟲、鉆心蟲、青蟲和棉鈴實夜蛾,多個名稱易造成混亂,因此國際上規定每一種生物必須使用統一的名稱(即學名),盡量避免這些混亂。
在科技論文中,第一次提到某種昆蟲時應標出其學名。但在來稿中,經常發現有些作者不給供試的昆蟲加注學名,使讀者難以準確鑒定試驗昆蟲的類型。如“供試昆蟲為煙粉虱” ,作者應用的是B型煙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biotype,由于沒有加注學名,讀者可能會認為是煙粉虱Q型或其他變型。因此,正確的表達應為“供試昆蟲為B型煙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biotype。
(二)使用異名或廢棄的學名
部分的論文中存在使用廢棄的學名或被當作異名處理的學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任何生物分類群只能有一個學名,在選用具有異名的某種分類群的名稱或兩個或兩個以上分類群的學名相同時,一般遵循優先規律,選用最早發表的合格又合法的名稱。如:李虎象最早是由林奈最早進行科學命名與描述,當時的拉丁學名為Curculio cupreus L,1758,之后不同學者對其分類地位有不同的觀點,將該種歸并入不同的屬中,因此出現了相應的異名,如:Curculio cupreus L, 1758;Attelabus cupreus (L, 1758);Rhynchites cupreus (L, 1758 );Rhynchites dybovskyi Faust, 1882等。直到1956年,德國學者Voss對Involvulus屬進行了修訂,認為原屬的模式種Involvulus metallicus Schrank, 1798實際上就是Curculio cupreus L, 1758,也就是說李虎象作為有效物種,為Involvulus屬的模式種,相應的物種有效名稱應為Involvulus cupreus (L, 1758)[6],從此多個同物異名均被廢棄。
(三)拉丁學名書寫錯誤和格式不規范
1書寫錯誤
在書寫拉丁學名時,漏字、添字和偷換字母頻率較高,造成讀者的誤解或誤導讀者。如“扶桑綿粉蚧”的拉丁學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在來稿中屬名中的 “n”被漏寫,而種加詞中的“o”也被錯誤寫成“a”等。
2書寫格式不規范
拉丁學名書寫格式不規范的發生頻率也較高,主要包括正斜體、大小寫混淆及縮寫不規范。首先正斜體問題,按照約定俗成并被廣泛接受的標準,屬名、種加詞及種以下分類等級的加詞為斜體。但是,在相關的科技論文中,把屬名和種加詞及種以下分類單元加詞排正體的錯誤是很常見的,如“班氏跳小蜂 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
在字母的大小寫方面常見的有兩個問題:屬名首字母小寫,如“孟氏隱唇瓢蟲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屬名的首字母“c”應大寫。種加詞及其以下分類等級加詞首字母大寫,如“雙帶盤瓢蟲 Lemnia Biplagiata ( Swartz)”,種加詞中的首字母“B”應為小寫。
關于縮寫問題最常見的是某一生物學名首次出現就把屬名縮寫的情況,如“六斑月瓢蟲 M sexmaculatus (Fabricius)”中“M”為“Menochilus”的縮寫,但如果這一學名在論文中是首次出現,就不應縮寫。
(四) 物種命名人表達不規范
物種命名人沒有按照國際規范格式書寫,這在許多情況下是由于作者不了解定名人表達形式的“唯一性”而造成的。在生物學名的規范表達中,命名人應排正體。但有些作者或編輯把命名人排成斜體。如,“白蠟蟲Ericerus pela Chavannes屬昆蟲綱、同翅目、蠟蚧總科、蠟蚧科的一種昆蟲”中的命名人“Chavannes”,被排成了斜體,應改為正體。
命名人的首字母應大寫。有些作者往往把命名人全小寫,如:“晉草蛉Chrysopa shansiensis kuwayama”,命名人首字母“k”應改為大寫。
命名人縮寫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縮寫后不加縮寫點,如L系Linnaeus的縮寫。 另外,如果物種名改隸為另一屬名下,或種以下等級分類群改隸為另一種名下,則將原命名人姓名放在括號內,后接變動學名的命名人姓名,如:Bitylenchus maximus (Allen, 1955) Siddiqi, 1986。有些作者因不了解這一規則,沒有把原命名人加括號。
(五) 學名張冠李戴,引用錯誤的學名
有時,由于作者的疏忽導致的錯誤,引用錯誤的學名。如:“孟氏隱唇瓢蟲Lemnia biplagiata (Swartz)”,卻寫上雙帶盤瓢蟲學名,張冠李戴,正確的是“孟氏隱唇瓢蟲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
三關于規范使用昆蟲學名的建議
(一) 科技期刊應該準確標引昆蟲學名
昆蟲中文名與拉丁學名是一一對應的,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在昆蟲中文名后附加拉丁學名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國內外學者在查閱文獻時,往往以拉丁學名作為第一關鍵詞進行檢索。然而,部分刊出論文由于漏標、不規范或錯誤使用拉丁學名,導致其學術影響力大大下降甚至引發學術誤導,不利于學術交流[5]。因此,相關的書籍、學術刊物、科普雜志等,在涉及昆蟲分類學、新品種介紹等內容的時候,應準確標注其拉丁學名。撰寫昆蟲研究的論文時,除正確表述所研究物種的拉丁學名外,還要標出證明該物種存在的標本編號或采集編號;對于實驗所采用的供試昆蟲,除標出昆蟲的名稱外,還要注意標明其來源,以便索源查證。
(二)編輯應重視拉丁學名的規范使用,并具備一定的甄別能力
作為科技期刊編輯,需掌握編修和甄別學名是否規范使用的方法。很多編輯由于不重視學名的規范表達或者忽視了此項工作,面對各種各樣的來稿,怠于查證,這種做法有失編輯的職業道德。編輯在編校工作中要勤于對來稿中不能確定的植物病蟲害學名進行查證,經常翻閱動物學、植物學專著,通過長期積累,逐漸增加專業知識,并及時與作者溝通,減少不規范用法的產生。
(三)掌握學名的查證方法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有些昆蟲的分類地位不斷地被修訂,其學名相應產生變化。因此,要注意查閱最新的有關學名詞典和資料,建議作者遵循最新《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第4版), 查閱《中國動物志》等具有權威性的資料,掌握最新的變動情況,避免使用普遍被認為是異名的學名。
建議論文作者和相關期刊編輯對擬發表文章中學名的使用進行甄別時,在參閱權威文獻的基礎上,請教相關分類學家對物種現用學名及分類地位進行確認,可借助其他一些相關網站,如“基礎科學數據共享網生物學科數據分中心http://wwwbioinfocn/”或“中國生物多樣化信息中心(動物學)http://monkeyiozaccn/”,對每種昆蟲的分類地位進一步確認,最后需依據最新的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的相關規定規范表達。盡管一些昆蟲在分類學上還存在較大的分歧,不同的分類學家持有不同的觀點,其學名的使用可以忠實于作者本人贊同的分類學觀點,但學名書寫形式上一定要規范。
(四) 認真閱讀不同科技期刊的投稿要求
有時,不同的科技期刊對昆蟲學名的表述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分類學期刊及分類學論文對昆蟲學名的表述要求較為嚴格,而非分類學論文對是否需要加命名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作者在投稿時,要認真閱讀不同科技期刊的投稿要求,才能符合要求,達到規范出版。
致謝: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李志強副研究員對本文進行了認真修改,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章玉蘋副研究員給予熱情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參 考 文 獻
[1]吳偉根, 周莉花, 章曉光 生物拉丁學名中的符號及用法[J] 編輯學報, 2008, 20( 5):395-397
[2]常思敏 生物學名規范表達中常見問題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4):683-686
[3]文俊, 鄭樂怡譯, 宋大祥校 國際動物命名法規[M] 4版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
工程活動不同于人類一般生活所需求的社會活動,工程活動的定義是人類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它不旦具有科學內容,同時還具備科學內涵。是為了創造更能滿足人類需求的新存在物。工程技術的定義指的是運用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如何研發成為有效的生產力做為原則和方法,它是更好的服務于工程活動,把工程和技術的統合為一體。工程與技術都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這一點看。二者都是都是屬于同一實踐范疇之內,二者除了相互聯系,但也是有所區分的。工程實施過程之中是以改造自然為主要目的,尤其是主要是針對實施一些規模較大、并且非常復雜的組織系統的實踐活動。然而,技術也同屬實踐活動,但一般對于技術活動的規模和形式是沒有要求的,而更為看重的是在技術活動中所運用的手段和方法。我們討論到這里,就形成一條知識鏈,即“:哲學—科學—技術—工程—生產力”。哲學指導及影響科學,科學推動技術的發展,技術的實踐轉化為工程,最終工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這幾點之中“,科學、技術、工程”它們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過程,充分體現了從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從科學理論到工程技術實踐的飛躍,體現了科學理論經過技術理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
2.樹立正確的工程觀
工程活動的辯證內容與自然界的辯證法是不同的,工程活動相比之下更豐富一些,它是以人造物為目地的社會活動過程,它把自然界的辯證法,人的活動的辯證法、科學技術的辯證法、社會辯證法組織一起。理論的角度來說,許多科技工作者都有多年的工作經驗,但對于工程活動和概念的整體理解與本質區別還是掌握欠缺,他們需要對工程哲學深入研究,真正理解工程活動在人、自然與社會這三大體系之中的作者、地位與價值。如今,很多科技工作者在工程實踐過程中,會出現各種盲目性或盲從性,主要分析原因就是對工程的理解還停留在經驗認識的層面之上,并沒有升華到理論認識層面。所以,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在工程哲學和工程實踐過程之中,認真正確的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還應該重視工程和審美的研究,工程倫理的研究,這些研究會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成長,當然,還應該講的一點,工程哲學研究現在已經在獨立推進,但是同時也應該關注和工程科學哲學的關系,技術哲學的關系和社會哲學之間的關系要相互借鑒,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工程是現實生產力、直接生產力,是社會生存的基礎,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工程能力是一種軟實力,它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甚至是興起或衰落。由此可見,工程哲學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深入研究工程哲學是認識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工程實踐占據著科學的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地位,工程也被看成是由各種社會要素共同塑造的。整個工程系統都要運用哲學思維來分析、統籌綜合,亦達到盡可能接近事物的客觀規律,努力與周邊環境的生態、與社會和諧相處。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