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育敘事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數學差生即指數學能力較弱,且數學成績評價長期低下一類學生,這類學生在中學階段存在一定比例。一般說來,數學差生大多數對數學缺乏興趣, 他們認為數學抽象,枯燥乏味,有的學生產生反感,甚至認為學習數學是苦惱的事。分析其產生的心理因素主要來源于兩個因素。
一、自身因素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教師說,這學生比較聰明,那個學生比較遲鈍; 這個學生長于記憶,那個學生善于思考;這個學生有音樂才能,那個學生繪畫出色;這個學生活潑好動,善于交際,那個學生沉默寡言,喜歡深思。這些都是學生之間表現出來的心理上的個別差異。就同一心理發展階段的學生來說,雖然他們有著大體相同的心理特點,但同中有異。由于人的遺傳因素,天賦素質或生理條件, 構成了人的心理個別差異的物質基礎。而人的心理個別差異,是人們在各自不同素質的基礎上,在各自不同的社會物質生活、文化教育環境中,接受到不盡相同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正是這些后天的決定因素,使每個人具有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等特點。
1.數學差生的心理差異 數學差生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所致。由于他們有一朝數學分數低下, 引起愁悶,數學中存在的問題、疑惑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解決,所以就會有一夕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埋怨的機率就會上升,促使他們對學習數學的情感逐漸發生變化。他們在老師面前常表現出膽怯、性格內向、自卑,在同學面前常表現出自私、冷漠、消極。久而久之,學習數學的動機、興趣和意志日漸消失,更認識不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們學習數學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免受老師和家長的責備。他們對數學的學習通常感到厭煩、有太多的弄不清的問題,以致數學的情緒低劣。正如《左傳》中所述“喜生于好,怒生于惡......好物樂也,惡物哀也。”
2.數學差生的能力差異
首先,學習者的認識結構,即人在認識活動中的心理過程(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記憶、注意等)和個性心理特征(情感、意志、能力、體質等)存在差異。其次,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依賴于外在的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習者內在的心理結構,它是學習者通過教師所激發起來的心理結構作用于外界的數學知識結構而形成的一種內在的知識結構。因此數學認知結構是從數學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它一旦形成,將對學習者后繼的數學活動產生調節作用。但由于各人的心理結構的差異,則同一知識結構作用于不同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構,因此,不僅有正誤之分,而且也有優劣之分,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數學的能力。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數學差生的認知活動往往表現為沒有形成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般思維動作,也沒有形成認識活動必須具備的特殊思維動作。
二、環境因素
客觀環境的影響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作為數學學習的環境因素,是指學習者所處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在數學學習中,不論是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的獲得,還是對數學學習興趣、態度、情感、意志等的激發和發展,都受到學習者的環境因素的嚴重影響和制約,并起主導作用。
1.家庭教育的影響
人生第一位老師是媽媽。老舍曾說過:他母親對他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是滲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家庭中每一天的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對各種事物的評價,家族生活的習慣。所有這一切,每日每時都塑造著家庭最小的心靈。有些學生家庭貧困,學費難以支付,因此這些學生自覺矮人一截,自卑感十足,對前途悲觀失望;有些學生恰恰相反,由于家族優越,父母為官,因此這些學生自覺混到畢業,前途自會有望;有些學生家長,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整天忙于賺錢,忙于應酬,無暇顧及子女;還有些家長進卡拉OK廳、跳舞、打牌,甚至“三缺一”時,把子女也拉上,放任自流;有些事業型家長,忙于自已的工作,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已的事,不懂的問題可以問老師,對子女缺乏營造家庭學習數學的環境的細心和耐心;有的學生家庭不和睦,父母經常吵架,甚至離異,有的學生喪父喪母,給子女帶來心靈的創傷,這些學生缺少正常的關愛;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百般溺愛,養成了子女依賴、怕苦畏難等不良習慣,不懂得生活的艱辛,揮霍無度,以致各種惡習產生。以上種種都是數學差生受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它是按照發展人的身心這種特殊需要而組織起來的環境。數學教師通過數學,極大地影響著每個學生的心靈。教師對學生的熱愛關懷、期待厚望、指導幫助和行動表率等,不僅產生積極的效應,甚至影響他們的終生。無疑這將對學生的成才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數學差生的形成過程有著抑制的作用。但是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熱衷于搞應試教育。白天上了九節課,學生還得餓著肚子加上兩節晚自修課,星期六、星期天也不休息;有些老師滿 堂灌,學生的書包越背越重,正當的興趣愛好受到了壓制甚至剝奪,數學差生更是倍受歧視,身心健康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少數教師文化業務水平低下,不能勝任教學工作;有些教師缺乏工作責任心,對學生漠不關心,或者違背教育規律,不恰當地指責學生、隨意停學生的課、罰抄作業幾十遍上百遍;甚至違背
師德規范,諷刺、挖苦、辱罵、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所有以上這些因素致使有些原在小學階段數量關系理解不夠透徹的數學差生到了初中就一差再差,心理畸形發展,學習數學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蕩然無存,而表現出麻木、呆滯、遲鈍。
3、社會環境的影響
(一)傳統舞蹈教學模式僵化
當前舞蹈教學主要還是以口傳以及身授為主要方法。口傳就是舞蹈教師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口頭描述,對舞蹈的技巧進行語言描述;而身授主要是指舞蹈教師通過不同的肢體語言方式對舞蹈技巧或者訓練技巧進行演示,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理解。這兩種傳統方式從抽象理解和直觀呈現兩個方面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但通過講解和示范進行舞蹈教學,相對而言容易缺乏趣味性,因為講解相關的知識是比較枯燥,而肢體動作的示范也較為單調,所以對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這就導致一些學習舞蹈的學生對于舞蹈的內涵認知不足,僅僅只是應付日常的舞蹈學習和訓練,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舞蹈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樣也是不利。因此,采用新的舞蹈教學模式就非常有必要。
(二)教育敘事對于舞蹈教學的積極影響
教育敘事本身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更為積極地參與到日常的舞蹈教學當中。敘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運用敘事的方法進行舞蹈教學能夠更好地結合學生的天性,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于舞蹈藝術的綜合理解。教育敘事實際上就是采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圍繞教育實踐對象進行描述和表達。教育敘事本身就是一個間接經驗的傳授過程,同時也能夠引發學生的知識累積。舞蹈藝術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除了留下很多規律性的舞蹈訓練模式,也留下了非常多的舞蹈藝術類的故事,舞蹈早已經是世界重要的藝術財富之一。所以,舞蹈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對舞蹈藝術中的故事內容進行講述可以充分對傳統的舞蹈教學方式進行補充,讓學生可以從新的角度重新觀察舞蹈藝術,從而產生學習舞蹈藝術的熱情,更好地配合舞蹈教學。
二、提升舞蹈教學中教育敘事的應用實效性思考
在應用教育敘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好舞蹈教學原本就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充分發揮教育敘事的各種優勢,積極推動舞蹈教學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把握好教育敘事在舞蹈教學中的主線,并且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收獲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增強舞蹈教學的吸引力。
(一)教育敘事在舞蹈教學中的關鍵點
在運用教育敘事教學方式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每一次舞蹈教學的關鍵點,也就是舞蹈敘事要緊密聯系的教育主體內容。因為教育敘事實際上是對舞蹈藝術當中的故事進行重新的演繹,但是一個舞蹈藝術故事當中所能夠包含的信息量實際上是非常多的,因此舞蹈教師應該緊密聯系每一次舞蹈教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每一次舞蹈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從而圍繞這樣的一個主題運用教學敘事方式進行演繹。教師運用教育敘事時不能對于各類相關的故事進行隨意地聯系,而是要集中在一個主要的教學目標上進行故事講述,這樣才能夠更為集中地運用舞蹈教學時間,提升舞蹈教學實際效率。實際上,明確教育的主體內容就是每一次舞蹈教學的主線,因為教師只有圍繞這樣的一個主線進行教學,才能夠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思維互動,進而參與到舞蹈教育敘事活動當中。教育敘事是圍繞一條主要的線索展開的,因此,教師在一個課堂當中也要圍繞這樣的一個主題進行發展,才能夠讓學生通過教育敘事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主線明確是教育敘事在舞蹈教育中進行應用的關鍵點,教師需要在運用過程當中重視這一點,充分發揮教育敘事的教學機能。
(二)教育敘事和舞蹈教學實際的結合
在開展教育敘事的過程當中,教師也需要關注舞蹈教學和教育敘事之間的結合。教育敘事雖然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但是實際上不能夠完全取代示范性的言傳身教,需要和傳統的展現式教學以及理論教學模式結合在一起,共同形成舞蹈教學的重要模式。教師在進行教育敘事的過程當中,最好是敘述自己的一些故事,直接面對最為真實的自我,并且以這樣的故事去引導學生逐漸進入到日常舞蹈教學的常態當中,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舞蹈教學里面的深層次含義。教師要根據班級當中舞蹈教學的實際狀況,結合舞蹈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運用教育敘事的手段,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舞蹈教學的發展。而對于舞蹈教學過程當中的問題,教師仍然要通過日常的言傳身教以及訓練才能夠逐漸發現。因此,在開展教育敘事的時候,教師不能夠完全脫離日常的舞蹈教學,只有充分結合舞蹈教學的實際,才能夠使教育敘事在課堂教學當中奏效。在開展教育敘事的時候,教師要充分分析舞蹈課堂上學生的實際狀況,從而選取恰當的方式進行教育敘事。如果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可能對于口頭語言的敘事比較容易產生興趣,所以教師在敘事內容上,要選取學生相對比較容易接受的;但是針對年齡相對于較大的孩子而言,在開展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更進一步運用新的教育敘事方式,如采用視頻等,讓學生更加信任教育敘事的內容,并且從這些敘事內容當中可以真正得益,這就達到了教育敘事的目的。而在高年級的舞蹈教學中開展教育敘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敘事活動當中。學生在參與教育敘事中,可以在教師和其他學生面前進行自主表達,如參加舞蹈訓練的感想、自己對于舞蹈藝術的認知等,包括參與到舞蹈學習之中的各種內心世界的變化等。教師應該適當地結合教師敘事和學生敘事,從而發揮出教育敘事在舞蹈教學當中的良性作用。
(三)通過反思敘事促進舞蹈教學的發展
林青慧同學是一個好動、散漫、脾氣倔強的男生,這位看似貌不驚人的學生,卻是我工作中的一個大難題。學習對他來說很無所謂,由于基礎差,所以不管什么文化課他都不學。他上課無精打采,要么搞小動作,要么影響別人學習,提不起一點學習的興趣;下課追逐打鬧,喜歡動手動腳;作業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書寫相當潦草……幾乎每天都有學生向我告狀。不理他的那幾天,他便變本加厲地鬧起來!此時,我覺得逃避不了,必須正視現實!于是,我找他談話,希望他能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知錯就改,爭取做一個他人喜歡、父母喜歡、老師喜歡的好學生。他雖然口頭上答應了,但他卻一如既往,毫無長進。此時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許他真是 “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覺得作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就退縮,不把他管好還影響整個班集體。我心想:不轉化你,誓不罷休。
在中學群體中,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過于直率,尤其是批評他們的時候太嚴肅而接受不了。有一次我上課,身為他們班主任,學生一般不敢睡覺,他卻旁若無人地趴在桌子上睡覺,這成何體統,當時我心里非常氣憤,但怕影響其他同學上課,所以我就沒在班上批評他,直到下課后我讓他到辦公室里來,雖然心中充滿怒火,但我還是沒有嚴厲批評他,因為我了解到像他這一類的學生脾氣比較倔強,說得過重反而適得其反。我問他今天是否身體不舒服還是其他原因要這樣做,并談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及人與人應互相尊重……他可能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態度不是很強硬。
談心,這是做學生工作必備的法寶,也是班級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經過觀察,我發現他喜歡打乒乓球。打乒乓球不正是我自己擅長的嗎?到了課外活動時間,我約他打乒乓球,給他講打乒乓球的技巧,談論目前我國乒乓球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現在發展的勢頭,談論整個世界的乒乓球賽事,談論我國乒乓球的明星。并建議他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這樣對身體有好處。通過幾次的接觸,我與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紀律等并無多大改進。后來,我便加強攻勢:一邊與他打乒乓球一邊與他交流討論生活,進而討論學習。不動聲色地引導他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努力學習,做一名好學生。在路上遇到他,我會有意識地先向他問好;只要他的學習有一點進步時我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他生病時我就給他買藥、煎藥........讓他處處感到老師在關心他,信賴他。久而久之,他也逐漸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確了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