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育專業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搭建學前教育專業藝術實踐教學平臺,是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和學生藝術綜合技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從目前情況看,僅僅依靠校內教學考核和校外實訓實習,已經無法全面提高并檢驗學生綜合藝術技能,應該多渠道辟建新的教學平臺,廣泛開展各類幼兒藝術教學和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性的學習、訓練、交流平臺。高職院校要結合落實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各項政策,科學調整《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分配校內外藝術教學的課程和實踐比重,通過課堂教師指導、課余學生自主訓練、校外入園實際應用等多種途徑,滿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需求和新時期幼兒健康快樂成長需要。要廣泛建立校內外藝術實踐教學基地,采取自主建設音樂室、器樂室、美術室、游樂室、娃娃劇場等校內實踐場所,為學生課內外實踐演練創造良好條件;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聯合幼兒園和幼兒藝術教育機構,組建各類幼兒實踐教學和藝術教學基地,組織專業學生定期入園入校進行觀摩學習和實踐鍛煉,著力提高專業藝術技能,為就業奠定堅實基礎。要探索組建學前教育專業聯盟,由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系(室)牽頭,以社會大中型幼兒園、幼兒教育機構、藝術學校為骨干,以教育主管部門、幼兒教育科研機構為支撐,打造集教學、科研、實踐為一體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全社會資源有效整合,發揮各方面的綜合優勢,為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和學前教育事業服務。要搭建網絡教學和交流平臺,利用新時期媒體傳輸、電子網絡化教學媒介和互聯網等方便快捷的渠道,加強校企之間的工作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實踐鍛煉情況,開展網絡教學和經驗交流,整合利用好網絡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有效的技能知識,讓學生在有指導的實踐活動中鍛煉成長。
二、積極創新和拓展學前教育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新模式
堅持“選準載體、注重實效”,通過載體創新建立新的藝術實踐教學模式。一是加快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方式創新。要改變以往校內學習和校外實踐相脫節的實際,采取邊學習、邊實踐方式,大力拓展“在工作中學習”的“走園”教學實踐模式,首先組織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開展課堂理論教學,由專業教師為學生提供仿真的工作環境,在模擬幼兒教學過程中講授專業理論知識,打牢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然后每學期集中一定時間,由專業教師組織學生入園觀摩幼兒教學工作,與教師一同進行聽評課和教學研討,幫助學生深化對理論的理解,找準理論和實踐的契合點;最后,組織學生入園進行實訓鍛煉,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和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二是豐富社會化實踐活動內容。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聯合幼兒園和幼兒藝術學校開展幼兒藝術實踐活動,由專業學生組織編排和演練,不斷提高學生的設計組織協調能力,展示學前教育專業藝術實踐教學風采。三是打造校內藝術技能競賽活動體系。按照“每月一技、先易后難、全面拓展”的思路,以提升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為載體,以整合各專業師資力量為保障,推出“基于專業成長的活動導航”,圍繞提高專業學生藝術技能和教學水平,設計和開展各類藝術精品活動,在每學期開展不同內容的技能競賽活動月,著力打造一批專業建設精品活動和品牌活動,建立完善競賽的組織和考核制度,逐步實現學前教育專業技能競賽的常態化、綜合化和制度化,通過競賽活動的互相比學,為學生搭建學促交流平臺,不斷提高學生綜合技能水平。
三、努力培養和鍛造一支適應新型教學模式的教師隊伍
師資力量決定教學質量,加強學前專業藝術實踐教學,必須培養一支適應形勢任務需要的優秀教師隊伍。一要加快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轉型。圍繞提高學生藝術及綜合技能,引導教師主動更新教學理念,大膽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做結合、知行合一,對藝術技能課程進行轉型升級,對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加以改進,使之適合學生的成才需求,適應幼兒健康成長和社會用工實際。二要加強教師專業基礎理論培訓。立足提高專業教師的理論和教學水平,采取派出學習、考察交流、教學研討、學院授課培訓、公開聽課評課、教師自學等多種途徑,對教師進行“補課”和“充電”,提升專業教師理論素養,促進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工作水平的提高。三要加強學前教育專業科研工作。要對推進藝術實踐教學社會化模式等工作進行立項研究,組織專業教師積極開展教學實踐,創新工作方式和載體,及時總結成形經驗,用以指導實際教學工作,檢驗改革成效,通過實踐—總結—再實踐的過程,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理論研究體系,推動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科學化和高水平發展。
四、牢牢把握和應用好提升藝術實踐教學水平的新資源
創業教育是一種站在創業者的角度進行審視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市場的分析能力及解讀能力,幫助學生保持清醒的就業頭腦,利用學生潛在的創業意識,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擺在面前的專業取舍與就業抉擇。因此,就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來說,是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應用性的有效措施與途徑,同時更是保證學生就業質量與擇業效率的重要策略。
二、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從上文論述中,,我們已經對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基于這一認知基礎之上,結合當下高校專業教育現狀來看,要想保證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效率,建議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引起高度重視:
(一)清晰的創業教育目標定位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校創業教育是一種多層次的素質教育,創業教育決不能脫離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而孤立地進行,而且必須更深地依賴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全過程。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目標尚無清晰的定位?;仡櫢咝摌I教育的發展歷程,創業教育是以緩解就業壓力為首要目標提出和發展的。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的主要動因,各高校把創業教育作為緩解就業的“第二課堂”教育,嚴重扭曲了高校創業教育的本質,使得高校創業教育定位模糊。許多高校把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定位為企業家速成教育,開展高校創業教育就是教育學生成立企業,培養未來的老板,在學科上側重于創業知識教育和創業技能教育,這顯然是一種“拔苗助長”式的做法。
(二)開放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有效地開展創業教育,就要進行課程改革,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任何教育模式都需要科學的體系作為支撐,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雖然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但是也不能例外。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專業特色及特點,對學生今后將要面臨的就業形勢進行科學分析,引導學生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待相應的專業領域,這樣一來,不僅能最大限度提高學生對就業形勢的科學分析能力,同時對于學生專業能力適應性的提高來說,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多層次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創業教育的關鍵,高校要完成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客觀上需要一支精于業務的創業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師資主要依托于經濟和管理類專業教師和從事學生就業工作的政工干部??陀^地講,盡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因為自身缺乏實踐,特別是缺乏創業實踐經驗,絕大多數老師難以勝任創業教育的工作,創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結語
對于地方院校的教師教育專業而言,全程實踐教學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階段性實踐教學模式,是在和中小學、幼兒園合作的基礎上將實踐貫穿于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一個系統的、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與實踐的過程。無論在時間分布、規模形式還是實踐內容上,它有別于過去“蜻蜓點水”式的教育實習,也不同于傳統實踐教學的內容單一的實踐學習,全程實踐教學更突顯實踐性,注重全程化,有層次有步驟地推進,實踐內容豐富,在增強師范生職業認同,提高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方面效果顯著。
(一)從核心理念上來看,全程實踐教學更突出實踐性,注重全程化教師職業的“雙專業性”決定了其養成時間及過程絕不可能一次成型,而是一個長期的、反復學習與提高的過程。教師的養成需經歷一個“外化—內化—外化”的過程,即首先要從認知上進行教育技能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其次內化為教師實踐性知識,再次通過教育、教學行為上表現出來,這一系列的過程決定了實踐教學活動的長期性。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容易將實踐學習與理論學習分隔開來,課外實踐學習變成課堂理論學習的附屬品,而全程實踐教學旨在將課堂理論學習與課內外實踐學習緊密結合,突顯實踐在教學活動中的核心地位,體現實踐的全程性,是一個四年一貫、連續不斷的養成教育過程。
(二)從操作過程中顯現,全程實踐教學更體現過程的漸進性和層次性傳統實踐教學模式雖然著重實踐教學環節,卻弱化了實踐教學的整體功能。全程實踐教學著眼于實踐教學的整體性,遵循人才成長規律,通過系統梳理、整體優化,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巧妙地將各個階段、多個層次的實踐教學環節構筑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隨著實踐環節的計劃性引導,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自然而然逐步養成。以新鄉學院為例,教師教育專業第一學期開設“專業思想導引課”,邀請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教務主任、優秀教師進入大學課堂,并安排學生走進中小學、幼兒園參觀,了解教師職業工作的基本特點,確定自身教師的職業認同性;第二學期主要通過觀摩和指導教師的指導,體驗教師工作,初步了解中小學、幼兒園的常規教學活動;第三、四學期觀察并記錄中小學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言行,進行模仿學習,在大學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進行案例分析、討論行為背后的實踐性知識;第五、六學期結合專業知識進行應用,實踐操作,“在做中學”,實踐過程中進行反思;第七學期進行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并在模仿、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創新實踐,形成個人教育、教學特色;第八學期在實踐的過程中做好教育教學活動的記錄、調查與分析,撰寫實踐論文,并進入職業選擇與定崗階段。
(三)從師生關系上來講,全程實踐教學引用雙導師制師生關系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顯著作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多是在高校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實踐活動,而全程實踐教學采用雙導師制,即在高校配備專業導師,同時在中小學、幼兒園聘請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大學專業導師與中小學、幼兒園指導教師分工協作,共同培養、提高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推進其職業發展,在四年時間里使得師范生的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師職業技能得到全面、系統的指導和訓練,綜合能力與心理素養得到整體提升,實現與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生涯的“無縫對接”。三、地方院校心理學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效果評估經過實踐探索,全程實踐教學模式極大地促進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再覺得理論枯燥無用,而是帶著實踐中的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憑著理論知識進入一線實踐,理論和實踐交叉融合,螺旋上升。通過對新鄉學院2013級教師教育專業發放《全程實踐教學效果調查問卷》,結果顯示:60%的學生對實踐改革模式持積極參與的態度,33.7%的學生愿意“嘗試看看”;48.7%的學生反映在實踐過程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是中小學指導教師,26%的學生覺得實踐過程中接觸的中小學生、幼兒給予自己的影響最大;62.6%的學生認為“教師專業思想導引課”的開設很有必要;97.3%的學生認為全程實踐教學模式對自身教師素質提高有幫助。實踐合作單位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也普遍反映全程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便有機會接觸一線實踐,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較高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較快的適應能力。
二、地方院校教師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深化與反思
(一)實踐參與者的反思與提高1.實踐者的角色轉變社會角色是個人在社會關系體系中處于特定的社會地位、并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套個人行為模式,師范生在參與全程實踐活動中會發生“學生”與“教師”角色的來回轉變,也同時承擔著既為“學習者”又是“教學者”的雙重角色。多重角色之間、新舊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角色沖突,而處理角色沖突的有效方法就是角色學習,通過對教師的模仿學習、觀念的培養和技能的訓練,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扮演。同時也需要指導教師對實踐參與學生平等對待,不要僅僅把他們當成被指導的學生,而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同行,以加快他們的角色適應。角色轉變是全程實踐教學活動的關鍵,當實踐學生進入中小學、幼兒園一線現場,只有深刻地以教師的角色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學習、形成教師實踐性知識,才能更深入地認識教師的職業要求,這時候所有關于教育教學的理論和概念便開始和實踐融合,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驗證。2.實踐者的態度意愿問題態度和意愿是決定實踐者參與行為的投入度和深度,如果實踐者對教師職業有強烈的投入度,會更有助于全程實踐教學效果的呈現。實踐者的態度和意愿一方面來源于個人內在的動機和需要,一方面也需要學校給予積極引導、動員,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積極強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獲,能夠發現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運用,并用之有效,便可起到正強化的作用。
(二)實踐內容的細化與深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通過個體的經驗建構起來的。知識的真正獲得不是靠知者的“告訴(telling)”,而在于學習者的“親身體驗(personalexperiences)”所得。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很好地回答了知識的來源與形成過程。20世紀初,杜威倡導的從“做中學(learningbydoing)”的教學思想是建構主義知識觀的實踐層面的操作具體化。全程實踐教學就是倡導從做中學的理念,在實踐過程中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基于學生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進行計劃,要細化實踐內容,否則學生進入實踐“場”后不知道該做什么,能做什么,處于茫然的狀態。全程實踐教學的內容根據學期發展循序漸進,整體上來講,大學一年級、二年級應該是學徒型,主要是觀察學習,以模仿為主,對實踐環境和活動內容有全局的了解,分析教育現場的事件、行為;三年級是應用型,以實踐為主,邊做邊學,邊實踐邊思考,將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充分結合,在實踐中應用、檢驗;四年級是融合型,在前期模仿、應用的基礎上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結合個人特點與優勢進行創新實踐,逐步成長為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新秀。要促使全程實踐教學內容得以深化,不停留于表面,需要指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以團體的形式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焦點深化”,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從外顯行為到內在心理,從行動到知識進行總結、思考、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