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美術生活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直覺 觀察 提煉 自然的使用
“直覺”和“設計”這兩個詞似乎是相對的。直覺是一種非邏輯思維形式,它沒有明確的思考步驟,人們對它的思維過程沒有清晰的意識,是一種被動式的過程。而設計是為了解決一個特定的專題而進行的創造性的活動,它是一種邏輯的、有既定的思考步驟的主動式的思維過程。
科學發現和科技發明是人類最客觀、最嚴謹的活動之一,設計也屬于其中。雖然“直覺”和“設計”兩者從表意上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可是還是有許多科學家認為直覺才是發現、發明和設計的源泉。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玻恩說:“實驗物理的全部偉大發現,都是來源于一些人的‘直覺’。
直覺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應用的一種思維方式。小孩親近或疏遠一個人憑的是直覺;男女“一見鐘情”憑的是各自的直覺;軍事將領在緊急情況下,下達命令首先憑直覺;足球運動員臨門一腳,更是毫無思考余地,只能憑直覺。
那么,什么是直覺設計呢?
我們知道,設計作品都是具有功能性的,無論是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還是環境藝術設計,都是以創造符合人類使用的功能性為目的。所以,直覺設計就是“你不需要用一個說明書去告訴人們怎么使用,它必須很直覺的,讓人自然的去使用。”
直覺設計經常不被人們所注意,甚至不被人認為是設計,正是因為直覺設計作品是源于生活并融入生活的。wwW.133229.COm
為什么抽屜和柜門會有把手?基本上不會有人去想這個問題。因為人們從習慣上把把手當作了抽屜和柜門的一部分,實際上把手是獨立存在的,從功能性的角度來分析,把手只是打開抽屜和柜門的一個輔助工具。現在,人們可以將各式各樣的把手安裝在不同的抽屜和柜門上,并且很自然的去使用把手,但從來不會有人需要說明書去了解把手的功能。
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設計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可以說,生活產生了設計,設計又改變了生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設計的作用也是這樣。根據我們的坐的需要,我們設計出椅子,可根據椅子的造型不同,椅子反過來又限定了我們的坐的方式。比如方型的椅子面決定了我們坐著的方向;椅背的高度決定了我們向后靠的角度和姿勢;椅子的扶手又決定了我們坐時手臂的擺放等等。這一切都是順其自然、順理成章。實際上,從遠古開始人們的那些所謂創造和設計都是從生活中自然而然產生的,就是一種直覺的設計。
人類社會的發展,外部的物質環境發生變化,人們的思維也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偏愛理性的和可證實的信息,而不再單純的依靠直覺和感覺了。思維的變化,結果也很明顯,出現了使生活更加方便的設計產品,但同時也人為的創造出了一些束縛人們的設計產品。設計產品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之深已超出了我們自己的想象,我們最原始的直覺已經被重新整理并且改變了。
正因為如此,能喚醒我們最原始直覺的設計,成為了我們這一代設計師的一個重要任務。日本的著名設計師深澤直人就是直覺設計的倡導者和杰出代表。他認為直覺設計是一種特殊的觀察方式,當普通人喝水時,他不會去思考喝水用的玻璃杯,而直覺設計師卻能從中發現杯子和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從而通過不同的喝水方式來設計出更多的杯子。深澤直人為無印良品公司設計了一個cd唱機,外觀看上去就像個風扇,正方型的底座中間嵌入圓形的cd碟片,靜靜的掛在墻上,然后一根線從底座中間悠悠的垂下。人們看到這根線自然的就想去拉它,這是一種直覺,而且人會自覺的想,拉動一下線就應該有風從中間飄出來,不過這一次,轉動的cd碟片卻跟經驗開了個玩笑,飄出來的不是風,而是悠揚的音樂,如此真是仙樂飄飄。
街邊的窗臺上、街頭的扶手欄桿上總有人放著空的牛奶瓶或者易拉罐;地鐵站和公交站盲道上總是粘著香煙屁股和口香糖;自行車車籃里則往往塞了空飲料瓶和包裝袋。這些日常常見的現象能告訴我們什么呢?隨手把喝完的牛奶盒放在扶手上,把空的包裝袋扔進自行車籃里,這些絕對不是偶然的行為,這是人的一種直覺,因為那些扶手、車籃、盲道,看起來就像是專門給空罐子、包裝袋和煙頭準備的,而且還非常的適合。在普通人看來,這就是人的素質問題,可在我們設計師的角度來看,既然人們那么自然的做出這樣的行為,說明我們的公共設施的設計沒有做到全面,于是就出現了集垃圾箱為一體的街頭扶手等新設施。自然,人們用起這些新的設施來也是非常的方便。
由此看來,直覺設計是需要設計師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高度提煉的,關鍵是觀察的方式還有思維的方式,讓順應自然成為生活中的理所當然,這樣,設計就無所不在了。比如,在家門口的水泥臺階上有一條縫,如果是下雨天,人的直覺往往是會把傘插在縫里,這其實也是一個設計,積水能從縫里流走,而傘還能被很好的被固定住。人不用太多的思考,直覺讓我們合理的去利用,而且是自然而然的利用。
普通人不去思考,而更多的憑直覺使用產品。設計師要多思考,從專業角度觀察普通人的行為,理解普通人的直覺,設計出讓普通人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又不用費力思考的優秀產品。
參考文獻:
[1]張彬.直覺設計.生活潮雜志.
中職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基礎課,它的傳授方式將直接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從而影響學生的工作能力。中職美術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美術工作人才,所以符合行業需求是很關鍵的。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日新月異的換代速度,新的方法,新的技術,新的理論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建筑裝潢,平面設計,動漫設計和制作這些都離不開現代的計算機技術。這些僅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是無法完成的,書本上的知識一般都比較落后,甚至有些知識是錯的,所以要隨時掌握市場動態,掌握本行業的前沿技術,這樣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才能增加學生的競爭力。這逼迫學校不得不調整教學思路,越來越趨于生活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麗,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著名畫家達芬奇在小時候,師從雕塑家費羅基俄。學習的第一天,費羅基俄就要求他畫雞蛋,正著畫,反著畫,橫著畫,豎著畫。畫著畫著,達芬奇就問老師為什么要他整天畫雞蛋,老師說,每一個雞蛋都有獨特的一面,即使是同一個雞蛋,在不同的角度觀察,也是不一樣的,于是達芬奇在老師的教育下,終于成為了一名大畫家。這就說明了美術源于生活,源于人的生產實踐。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帶領學生走出書本的束縛,走進社會,在生活中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
二、中職美術教育生活化的特點
中職美術生活化在社會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表現出了很多顯著的特點。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實踐性。中職教育作為一種面對社會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的時間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美術鑒賞與畫圖。而是要求具有獨立的設計,實踐,創新能力,這些都是對動手能力有較高要求的環節,這就要求學校增強實踐能力,學校應該針對企業所需的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組織關于此類的實踐活動,即將教學與生活有機的結合。中職美術教育的開放性是顯而易見,因為它的就業是面對社會,這就要求學校和學生都要有一種開放的胸懷,教育要面向社會,必然要開放。中職美術教育既然是面向社會的教育,這就要求,老師要給學生自己發揮的空間,因為以后的工作還是要自己完成的,沒有人會幫助你完成。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的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培養出自主的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中職美術教育生活化的包括: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情景化,教學成果市場化。從教學內容方面來講,現有的教材的更新換代速度遠遠跟不上美術行業的發展。而現在的學校一般還在沿用以前的老教材,所以教育部門要加大教材的研發力度,使之能夠跟上社會的發展,重視教學環節的創新環節,還應該深入市場,調查企業所需的技術。并且將技術提煉和整合進入課堂。如果有條件,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與真實的工廠中,讓學生體會到工作的環境,了解未來工作的情況。生活化,也并不是僅僅要求面對市場,還不能脫離生活,教學的內容應該從生活中取材,選取一些關于學生身邊的事物,還有老師可以帶學生去寫生,走進大自然,大自然是我們的老師,世界上許多的發明都取自于大自然,走進自然,你會發現世界如此美好,會帶給學生很多靈感。關于教學過程情景化,就是要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如同面對真實的生活場景。老師可以去模擬一些生活場景去上課,設置一些生活中的難題,讓學生去解決,在場景中可以看得出學生的合作精神,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開放的場景可以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和發揮余地。學習環境學認為:課堂環境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效率。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上課,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了解到現代的技術,了解到高科技帶來的好處,有利于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美術的魅力,從而對美術表現出更強的興趣。學習的目的是用,所以一個學生的價值,不是看他的學習成績是多少,而是看他的作品能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僅僅以學生的成果作為評價標準,無疑會大大扼殺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學校還應該與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將有價值的創意盡快投入市場,這樣學生的創新激情將大為增加。
三、結語
然而,就現今中國社會的美術教育而言,美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與日常生活相分離的態勢。教師在課堂上抽象地教學生美術理論,對素描和色彩的教育也只是靜態地通過對美術作品的介紹而實現的。即便有實物的介紹,也是機械的無生機的實物。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美術學習一定是機械、呆板、無生氣的。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的二分狀態,與觀念、體制及財力等因素緊密關聯。其一,現今中國社會的美術教育之所以與日常生活相分離,是受到西方社會的藝術(美術)觀的影響。改革開放的過程,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的藝術(美術)觀念正逐步影響著國人。西方社會藝術(美術)從日常生活中產生后,就或淹沒在對世界本原的執著追求中,或迷失在理性的分析和建構中。這讓藝術(美術)走上了與日常生活分離的不歸路。藝術(美術)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日常生活無關的理性建構。如塞尚認為要用“錐體、圓柱體來描繪物體”。西方社會中出現的與日常生活相分離的藝術形態常常被人稱為“貧乏的藝術”。這種與生活脫離的“貧乏的藝術”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傳入中國社會,并成為一種時髦而出現在中國美術教育的課堂,不少教師以學生看不懂的美術作品作為有課程水平的標志,這必然會讓審美及審美下的美術教育脫離現實生活。其二,現今中國社會的美術教育之所以與日常生活相分離,與現有的教育體制相關。盡管在教育問題上強調要實行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模式一直在義務教育階段占據主導地位,高考的指揮棒成為義務教育的無形導向。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都高度重視與考試有關的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等。諸如美術、音樂等課程僅僅作為素質教育的形式而存在。相對于語、數、外課程而言,課時較少、重視程度不高已經成為現今中國社會美術教育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通病。課時少,教師很難帶領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了解和觀察作品對象的真實的樣態。重視程度不高,使得學生和教師僅僅滿足課堂上的填鴨式灌輸。這樣的美術教育一定是脫離現實生活的抽象說教。現有教育體制讓美術教育幾乎流于形式,學生無法從美術課堂中感受日常生活的豐富性,更不能通過感受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去塑造人的內在品質。其三,現今中國社會的美術教育之所以與日常生活相分離,與教育投入的不足緊密關聯。美術教育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系統工程。受財力和編制等問題的制約,師資缺、財力投入更缺成為不少地區的美術教育的真實寫照。據相關統計,我國不少地區學校的美術教育無法正常開展。在一些城鎮地區,美術課程的開課率僅僅為73%,而在一些落后的農村地區開課率更是不足70%[1]。即便是在開課的很多地區,受編制和財力的影響,很多的美術課程是由其他課程的教師(如很多地方是由語文教師)兼任。而多數兼任教師自身都不能對美術課程及相關的教育規律有很清楚的了解,這就必然使得兼任教師采取依葫蘆畫瓢的方法應付課堂教學。這樣的美術教育課程一定會脫離日常生活而呈現出涂鴉式的說教模式。
二、讓美術教育回歸日常生活,構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的脫軌,使得美術教育成為無關情操陶冶和品質塑造的空洞的說教,美術對人的審美功能和塑造功能也就無法體現。美術課程成為應付素質教育檢查的雞肋課程,這使得教育資源被極大浪費同時,也使得學生喪失了審美能力提高及美好品質形成的重要途徑。因此,改變現今社會美術教育與日常生活分離的現狀,重新塑造美術課堂的積極功能,已經成為美術教育改革的目標。要改變美術與生活二分的異化狀態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改變改革開放過程中對西方現代藝術(美術)形式和藝術(美術)作品盲目跟風和無甄別接納的錯誤行為。總體而言,西方現代藝術(美術)是建立在理性建構基礎上的意識形態。理性是西方社會擺脫黑暗的中世紀走向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力量。在理性對抗神性的最初時期的確也產生了諸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大批具有人文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藝術(美術)作品。但是理性的抽象性無可挽回地將藝術(美術)與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分離開來。在理性的作用下,很多藝術(美術)作品成為無關生活的思維建構,藝術(美術)也通常成為少數精英們把玩的對象。這種脫離生活的貧困藝術(美術)無法讓人感受到藝術(美術)的美感,更不能陶冶人的情操,已經成為西方后現代藝術批判的對象。因此,我們要從中國社會的現實出發,自覺審視外來藝術(美術)形式和作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尤其是在學校的美術教育過程中,不能過于而否定藝術(美術)與生俱來的現實性和對人的品質的塑造性,讓藝術(美術)教育重回日常生活之中。其次,要徹底改變應試教育模式,真正推行素質教育。現階段美術教育之所以出現師資短缺,美術課程流于形式、美術教育成為脫離生活的空洞說教,正是源于教育制度頂層設計的不合理性。應試教育使得很多教師和學生認為美術、音樂等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應試課程教學和學習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