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綠化設計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概述
居住區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與居民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它對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增進居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居住區的綠化水平,是體現城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居住區綠地在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分布最廣,是普遍綠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
2居住區綠地的功能
(1)居住區綠化以植物為主,從而在凈化空氣減少塵埃吸收噪音,以保護居住區環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改善小氣候、遮陽降溫、防止西曬、調節氣溫、降低風速,而在炎夏靜風時,由于溫差而促進空氣交換,造成微風。
(2)娥娜多姿的花草樹木,豐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體等的點綴,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間,增加層次,美化居住區的面貌,是居住區建筑群更顯生動活潑。還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觀之物。
(3)在良好的綠化環境下,組織、吸引居民的戶外活動,使老人、少年兒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綠地中游憩、活動觀賞及進行社會交往,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增進居民間的互相了解,和睦相處。人們賞心悅目,精神振奮,為形成好的心理效應,創造良好的戶外環境條件。
(4)居民區綠化中選擇即好看,又實惠的植物進行布置,使觀賞、功能、經濟三者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效益。
(5)在地震、戰時能利用綠地疏散人口,有著防災避難,隱蔽建筑的作用,綠色植物還能過濾、吸收放射性物質,有利于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
3居住區綠地的設計原則要求
居住區綠化應從其綠化的作用出發,遵循綠化規劃原則,使居住環境適應現代建筑,滿足功能需求。然而要吸引人們到綠地去活動有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1)可達性。無論集中設置或分散設置,公共綠地都必須盡可能接近住所,便于居民隨時進入,設在居民經常經過并可以自然到達的地方。
(2)功能性。綠化布置要講究實用并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最好,同時還應考慮其經濟效益。長青的針葉樹可以有些,但主要應選擇是生長快,夏季遮陽、降溫、冬天不遮擋陽光的落葉樹。
(3)親和性。為了讓居民在綠地內感到親密與和諧,居住區綠地尤其是小區綠地一般面積不大,因此必須掌握好綠化和個項公共設施以及各種小品的尺度,使它們平易近人。
(4)系統性。居住區綠地設計與總體規劃相一致又自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居住區綠地是由植物、地面、水面以及各種建筑小品組成。它是居住區空間環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城市綠化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綠化形成系統的重要手法就是“點、線、面結合”,保持綠化空間的連續性,讓居民隨時隨地生活在綠化環境是、之中。對居住區綠地來說宅間綠地和組團綠地是“點”,沿區內主要道路的綠化帶是“線”,小區小游園和居住區公園是“面”。點是基礎,面是中心。
(5)全面性。居住區綠化要滿足各類居民的不同需求,因此,綠化設施必須要有各種不同設施設置,通過居民室外環境需求的調查,大多數居民的共同愿望是居住區內多種花草樹木,另外還要根據不同年齡組的居民使用特點和使用程度,作出恰當的安排。
(6)藝術性居住區綠化必須居于必要的生態功能和優美的環境才能起到應有的功能,否則就難以吸引居民的興趣,植物材料的選擇和配置,要結合居住區綠化種、養、管,依靠居民的特點,在節約投資且具有收益的基礎上,突出美學觀點,使人賞心悅目,以充分發揮綠地的美化功能。
4植物配置及樹種選擇
居住區綠地的植物配置是構成居住區綠化景觀的主題,它不僅起到保持、改善環境,滿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還起到美化環境,滿足人們游憩的要求。居住區綠化時植物配置還應該以生態園林的理論為依據,模擬自然生態環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態指標及園林美學原理,進行植物配置,創造復層結構,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間、時間上的穩定與持久。
(1)空間處理:居住區除了中心綠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綠地,狹長空間的感覺非常強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間,形成活潑、和諧的空間。根據植物的生態特性,可分為:
①適合于作上層栽植的植物:落葉喬木:銀杏、白蠟、欒樹、元寶楓、柿樹、杜仲、泡桐、刺槐、懸鈴木。常綠喬木:白皮松、雪松、華山松、蜀檜、側柏、油松、灑金柏。②適合于作中層栽植的植物:適合于林下遮蔭條件下的植物:雞麻、連翹、小花溲疏、天目瓊花、紅瑞木、金銀木、麻葉銹線菊、棣棠。適合于林下半蔭或全光照條件下的植物:紫荊、猬實、太平花、珍珠梅、紅葉小檗、鋪地柏、紫穗槐。適合于林緣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黃櫨、西府海棠、紫葉李、紫薇、豐花月季、榆葉梅、錦帶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適合于作下層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銀花、扶芳藤、白三葉、草坪草、鋪地柏、常春藤。
(2)線形變化:由于居住區綠地內平行的直線條較多,如道路、圍墻、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時可以利用植物林緣線的曲折變化,林冠線的起伏變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線條融進曲線。突出林緣曲線變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邊緣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葉茂如郁李、金鐘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貼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條曲折變化的曲線。
②孤植球類栽植,在綠地邊緣挑出幾個孤植球,增加邊緣線曲折變化。突出林冠線起伏變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鉛筆柏、龍柏、檜柏、蜀檜等,此類植物構成林冠線起伏變化較強烈、節奏感較強;利用地形變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應林冠線起伏變化,這種變化較柔和,節奏感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樹冠構成的林冠線起伏變化,一般節奏感適中。
③季相變化:居住區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環境,植物配置應該有四季的季相變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規律同步。
一個居住區內應該注意一年四季季相變化,使之產生春則繁花似錦,夏則綠蔭暗香,秋則霜葉似火,冬則翠綠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園的四季園以兩側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軸夾景效果,四季園內以不同季節開花的植物來表現四季植物景觀。春以櫻花為主附以玉蘭;夏以百日紅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為主,點綴兩株柿子樹并配以紅楓;冬以臘梅、云杉為主,并穿插紅瑞木。整體四季園內以云杉及大葉黃楊相互連接,既滿足了景觀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緊扣了四季主題。
5結束語
住宅區的設計要考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的總體規劃,從城市用地,建筑布點,群體空間,結構造型,改變城市面貌以及遠景規劃等全局考慮,并融合意境創造,自然景觀,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總體環境,精心設計每一個部分,給人們提供一個方便,舒適,優美的居住場所,將居住與建筑,社會生活品質相結合,使住宅區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點。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有限資源,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讓居民區與城市自然的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趙建國.園林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關鍵字:居住區綠化設計原則
1居住區綠化的重要作用
居住區綠化為人們創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環境,是居住區環境質量好壞的重要標志。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僅對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居住區綠化有著重要的作用[1]。
1.1居住區綠化以植物為主,從而在凈化空氣減少塵埃吸收噪音,以保護居住區環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改善小氣候、遮陽降溫、防止西曬、調節氣溫、降低風速,而在炎夏靜風時,由于溫差而促進空氣交換,造成微風。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樹木,豐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體等的點綴,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間,增加層次,美化居住區的面貌,是居住區建筑群更顯生動活潑。還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觀之物。
1.3在良好的綠化環境下,組織、吸引居民的戶外活動,使老人、少年兒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綠地中游憩、活動觀賞及進行社會交往,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增進居民間的互相了解,和睦相處。人們賞心悅目,精神振奮,為形成好的心理效應,創造良好的戶外環境條件。
1.4居民區綠化中選擇即好看,又實惠的植物進行布置,使觀賞、功能、經濟三者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效益。
1.5在地震、戰時能利用綠地疏散人口,有著防災避難,隱蔽建筑的作用,綠色植物還能過濾、吸收放射性物質。
由此可見,居住區綠化對城市人工生態系統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對人們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義。隨著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提升,居住區環境景觀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提倡簡約明快的景觀設計風格。環境景觀還更加關注居民生活的舒適性,不僅為人所賞,還應為人所用。
21世紀的人本居住區規劃設計將是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打破固式化規劃理念,以營造最佳居住環境,最好居住條件為中心,使小區規劃達到經濟功能、環境功能、社會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適宜的居住區。而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又一趨勢。
2居住區綠化設計的原則
2.1功能與形式統一
設計必須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居民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戶外活動要求不同來進行。喬木、灌木、草坪要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比例,達到最佳的生態和美化作用[2]。
2.2設計需經濟實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盡量減少土方工程。適地適樹,建筑周圍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經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礙植物生長的環境,須采用耐瘠薄、抗性強的樹種。而且現在很多居住區的物業管理也跟不上,導致植物的生長狀況不良,因此更需要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樹種。
2.3美化環境
園林綠地設計是一種多維立體空間藝術的設計,是以自然美為特征的空間環境設計,有平面構圖,也有立體構圖,同時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綜合在一起的造型藝術。綠化要有統一的形式,在統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個部分的變化。要充分利用對比與調和、韻律節奏、主從搭配等設計手法進行規劃設計。
2.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區綠化是以滿足居民生活、為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營造接近自然、生態良好的溫馨家園為宗旨,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達到設計與當地風土人情及文化氛圍相融合的境界[3]。
2.5居住區綠地規劃應以人為本
小區綠地最貼近居民生活,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植物配置與建筑構圖的均衡,以及對建筑的遮擋與襯托,更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應簡潔明快,樹種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并區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區常綠樹種應不少于2/5,北方冬春風大,夏季烈日炎炎,綠化設計應以喬、灌、草復層混交為基本形式,不宜以開闊的草坪為主。另外以人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們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影響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層次和品味。
2.6居住區綠化要適地適樹
居住小區房屋建設時,對原有土壤破壞極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狀況進一步惡化,因此應對選擇耐貧瘠、抗性強、管理粗放的鄉土樹種為主,結合種植速生樹種,保證種植成活率和環境及早成景。還須考慮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適當搭配以及果樹、藥材、觀賞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的多種手段的運用[5]。
2.7合理的組織空間
居住區綠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實用性。居住區綠化主要采取分割與滲透的手法來組織空間。
2.7.1空間的分割
綠化空間的分割要滿足居民在綠地中話動時的感受和需求。當人處于靜止狀態時,空間中封閉部分給人以隱蔽、寧靜、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開敞部分能增加人們交往的生活氣息。當人在流動時,分割的空間可起到抑制視線的作用。通過空間分割可創造人所需的空間尺度,豐富視覺景觀,形成遠、中、近多層次的空間深度,獲得園中園、景中景的效果。
用墻體、綠籬和攀緣植物分割當分割體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時,空間還是連續的,人坐著也能向外觀賞,沒有封閉感,但空間是隔開了。當分割體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時,視線受阻,出現封閉感。隨著高度的增加,封閉感增強[6]。
用水面、山石、樹叢、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處理得當能拓寬空間,將有限的距離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樹叢能增加空間層次。花架能使空間隔而不斷,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過于粗壯則有堵塞感,過于纖細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鋪裝的變化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改變地面高差來分割空間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時,地面鋪以質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為顯著。硬質鋪地磚同草皮形成質感的對比,綠地底界面高差的變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廣場給人一種獨特的領域感[6]。廣場沿街邊界可用灌木、綠籬分割內外空間。
2.7.2空間的滲透
空間的滲透與聯系同空間的分割是相輔相成的。單純分割而沒有滲透和聯系的空間令人感到局促和壓抑,通過向相鄰空間的擴展、延伸,可產生層次變化。常用手法有:
用門窗、花格墻和植物框景在設置分割物時,可利用門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間既保持它的獨立,讓人們有場所感,又與外界聯系緊密,相互滲透[7]。
巧用花架居住區綠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間,還能使兩側的景物互為因借,彼此襯托。花架在這里作為中景,使空間具有遠、中、近3個層次,產生空間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擋、通”的園林藝術手法,挖掘住宅樓區土地潛力,以擴大綠化面積,彌補綠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種綠化形式。用裝飾花墻和景門將樓區封閉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樓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連的舒適、整潔、美麗、幽雅的生活空間,改變居住區的生態環境[8]。居住區庭院式綠化以綠為主,以美取勝,小同大異,各具特色,立意明確,回味無窮,融園林藝術、文化藝術、美術藝術、書法藝術為一體,寓教育于游樂之中。庭院式綠化小區中的組團式小游園,服務半徑小,供居民茶余飯后休息游樂,人稱“袖珍花園”。是利用“分、隔、擋、通”的園林藝術手法,挖掘住宅樓區土地潛力,以擴大綠化面積,彌補綠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種綠化形式。用裝飾花墻和景門將樓區封閉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樓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連的舒適、整潔、美麗、幽雅的生活空間,改變居住區的生態環境。居住區庭院式綠化以綠為主,以美取勝,小同大異,各具特色,立意明確,回味無窮,融園林藝術、文化藝術、美術藝術、書法藝術為一體,寓教育于游樂之中。庭院式綠化小區中的組團式小游園,服務半徑小,供居民茶余飯后休息游樂,人稱“袖珍花園”[9]。
2.8利用自然景觀,體現綠色
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的東西更容易在人的頭腦中產生和諧與美好的感覺,因此居住區的綠化盡可能地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組織到居住區的綠地當中去[10]。避免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對原有的自然環境破壞,使住戶聞不到自然的氣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論是新建的居住區還是改造的舊住區,總會有一些現存的植物存在,特別是一些大樹要盡量將它們組織到居住區的綠地系統中,通過植物自然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樣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緩慢生長,就會有較好的綠化環境,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并且不會給后期的養護管理工作帶來負擔。
為提高小區的生活質量,綠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在整個小區內以自然植物景觀且多以綠色植物為主,增加整個空間的綠量[11]。在居住區內多種植高大的喬木,因為成片的高大的喬木不僅可以改善居住區的環境而且還為低層植物的生長創造了較好的生態條件,在高大的喬木下面還可以作為活動、娛樂的休閑場地[3]。并實現綠化的多樣性,建立喬、灌、草多層次的復合結構的植物群落,增加開放性空間的綠化,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最好的綠化效果。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讓居民能真正感覺到大自然的親切美好。
3總結
居住小區綠化影響因素較多。在操作過程中應靈活掌握,不可機械照搬。同時,應充分考慮到綠地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使居住小區真正成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場所。
居住小區綠化規劃,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通過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居住小區綠色空間環境,以達到改善城市生態質量和人居環境的目的,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條件下,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鬧市的居民獲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這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富英俊.淺談園林植物配置.園林.2001(5):19-20.
[2]袁棟.淺談居住區綠化設計.城鄉建設.1999(8):25-26.
[3]吳林春,丁金華.對居住區環境建設中綠化設計的思考.建筑知識.2002(3):13-15.
[4]黃伙南.對居住區綠化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思考.建筑知識.2003(1):5-7.
[5]蔡麗明.對居住區環境建設中的幾個要素的探討.建筑知識.2001(2):19-20.
[6]張魯山.居住區環境設計.住宅科技.1998(10):5-7.
[7]楊賚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8]陳強,姜新成,張革.長春市文化廣場園林綠化淺析.中國園林.2000(5):54-56.
[9]李漢飛.環境為先巧在立意-淺談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國園林.2002(2):11-12.
1.1改善環境
干凈的綠化的環境是人們所喜愛的,也是對人們的生活健康有利的環境,進行園林綠化建設能夠凈化空氣,美化生活環境,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這不僅是城市園林的重要作用,也是其核心任務。當今經濟雖然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科技也在迅速更新,但是在這背后,是以無盡的工業污染的存在作為代價的。嚴重的工業污染,不僅給整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惡劣的影響,而且在直接和間接方面都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脅。園林綠化的存在不僅可以美化環境,愉悅心情,而且可以吸收大量有害氣體,釋放新鮮的氧氣,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吸收灰塵,減小噪音,給人們呈現出一個寧靜清潔的生存環境。
1.2體現精神文明,展現城市文化內涵
園林綠化給人們提供的是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人們在這樣和諧的環境中生活,不僅可以保證身體健康,還可以在和諧的生存環境中獲得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體現出整個城市的健康和活力,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對于園林的景觀設計,可以采用當地的民俗、生活習慣、文化符號、特色產品等作為其設計的元素,然后通過藝術的提煉和升華,以景觀的手法表現出來,不但簡單漂亮,而且可以引起人們對園林中形象意識上的共鳴,從而增強家鄉自豪感及幸福感,同時可以逐漸形成城市的形象,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增加城市文化內涵。
2園林綠化的景觀設計策略
2.1按照環境效益配置植物
植物對環境及土壤具有很大的影響,不同的植物對環境的效益不同,對土壤中的同一污染物的作用及土壤、水體的凈化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植物的功能對景觀設計具有很大的作用,必須足夠重視。在城市園林建設中,在對植物的種類選擇之后,再選擇不同的配置方式,使植物不僅發揮出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且在改善環境污染方面也發揮出其良好的作用。
2.2因地制宜,盡量使用鄉土植物
在符合植物種類多樣性的基礎上,植物景觀設計應該多選擇鄉土植物,就是多選擇當地土生生長的植物。由于所選植物在本土生長,因此當地種植本土植物更能夠保證其正常生長,與本地環境最適合,更容易同城市中的其他植物相得益彰。
2.3符合城市功能分區原則
根據城市的不同區域功能進行分區,將園林規劃與當地的城市環境相適應,并且完全與城市的功能區域相融合,但同時又要符合每個功能區域的主體風格,起到一定的功能效應。
3城市園林綠化的養護措施
3.1將綠化養護工作貫穿于園林建設的整個過程
園林綠化中,當然離不開綠色植被,因此需要嚴格保證樹木植被的成活率,使其達到良好的綠化效果。還需要保證所栽樹木充分的水分供應,需要對植物起挖、運輸、種植過程中減少根系受傷及樹冠失水,對其樹冠進行及時的修剪、澆灌等。對樹木進行澆灌時,要采取適當的遮陰措施及有效的噴灑技術,不但要保證樹木都受到了良好的水分供應,而且需要保證盡量減少水分的蒸發,從而減少由此對樹木產生的危害。而且,在種植完畢之后,還要澆透定植水,確保樹木根系與泥土的牢固結合,保證根系的恢復。
3.2防止害蟲的侵蝕
在園林的植被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定的害蟲,這對園林的養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具體的養護管理上,需要對所種植的植被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重點抓好其養護工作中的害蟲防治工作。園林植被養護的目的是沒有斑禿、四季常青。而害蟲的存在會使植被出現諸多生長問題,尤其是在夏季,害蟲繁多,危害嚴重,面對復雜的病蟲害,養護管理人員要對癥下藥,并不斷更換所用農藥,以防害蟲產生抗藥性。
3.3充分體現景觀設計的理念
景觀設計是建設園林的核心內容,是園林形成的技術基礎,而養護管理是園林形成之后能夠保持良好運行的基礎,同時能夠有效提高園林的養護水平,是園林呈現出其應有的面貌,發揮其本來作用的前提,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對于園林的養護工作,它可以促進其設計理念的完好實現,同時可以實現對人們的滿足功能,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創造優美的視覺享受,創造舒適的生存空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這些僅僅依靠園林設計是不能實現的。
3.4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
園林的建設本身就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之目的,簡而言之,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要求,因此,在園林建設的始終,人都是該項過程的主要服務對象。因此,園林的養護工作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