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電力工業的發展范文

電力工業的發展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電力工業的發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電力工業的發展

第1篇

關鍵詞:電力;發展狀況;問題

前言:自新我國成立以來的半個世紀中,我國政府一直把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行工業,經過大規模經濟建設,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并具有相當規模的電力工業體系。新我國的電力工業幾乎是在舊我國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9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只有1859MW,發電量只有43億千瓦每小時。

1.自我國成立以來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電力工業以集資辦電位突破口,充分調動各方面辦電的積極性。以1979年云南魯布革水電站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為標志,電力工業打開了利用外資辦電的大門,逐步形成了多種形式利用外資的格局,一方面彌補了我國電力工業建設資金的不足和發電設備的缺口;另一方面提高了電力工業的技術含量,使電力工業不斷跨上新的臺階,1987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億兆瓦,此后,電力工業就駛入例如持續快速發展的快車道。1990年以來每年新投產大中型發電機組都超過10000兆瓦;到1995年3月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又跨上2億兆瓦的臺階;1996年我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躍居世界第2位;2000年3月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再次跨上3億千瓦的臺階,進入了世界電力生產和消費大國的行列,從此長期嚴重缺點的局面得到了基本緩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得到基本滿足。

隨著我國電力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電力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從1956年4月國產第一臺6兆瓦火電機組投產電以來,國產發電設備不斷加入電力工業行列,發電設備品種不斷增加,發電機組容量不斷擴大。現在,300兆瓦及以上機組已成為運行中的主力機組,單機容量為600兆瓦和800兆瓦的發電機組已相繼并網發電;單機50兆瓦及以下的純凝氣式小火電機組已得到有效控制和關停。進入20世紀90年代,浙江秦山核電站和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相繼建成投入商業化運行,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無核電的局面。1994年12月14日開工建設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電站。

隨著電源建設的發展,我國電網從發展城市孤立電網開始,逐步形成地區電網,再發展成省內電網,進而發展為大區電網。目前,我國已形成了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川渝、南方四省500千瓦跨省市主干電網和山東的500千瓦電網及西北結構緊密的330千瓦電網,其中華東電網和南方四省聯營電網發電裝機容量超過40000兆瓦。1989年我國建成了第一條跨大區遠距離±500千瓦直流輸電線路=葛滬線,開始了大區電網之間的聯網。隨著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和與之配套的三峽輸變電工程的逐步建成投產,將形成我國堅強的中部電網,成為全國聯網的核心、1998年國家把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作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共投入3000億元,建設和改造全國2400多個縣農村電網和280個地級以上城市電網,以改善城鄉供電,開拓電力市場。

現在,我國已掌握了先進的300兆瓦、600兆瓦亞臨界和超臨界火電機組、550兆瓦混流式水電機組、1000兆瓦級核電機組和500千瓦交直流輸變電工程的設計、施工、調試和運行技術,并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和能力;掌握了180m級的各類大壩的建壩技術,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的設計、施工技術,有能力建設象二灘、三峽水電站那樣的巨型水電工程;引進和開發了先進的大型水、火電廠分散控制系統,各大電網的通信、調度自動化系統不斷完善,自行開發的CC-2000EMS、DMS系統已進入實用化階段,電網運行和調度開始走上了自動化、現代化的管理。

2.我國電力工業的現狀與問題

雖然從總體上看電力工業的發展形勢較好,但也清醒地認識到電力工業發展中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電力供應水平和電氣化程度仍很低,電力發展任重道遠。到1999年我國人均占有發電裝機只有0.24千瓦,人均發電量只有979千瓦每小時,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為發到國家的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全國至今仍有6000萬人左右沒有用上電。1998年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為9.4%,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電煤消費占煤炭產量的比重為42.1%,也比發到國家70%-80%低得多;1999年電力消費能耗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為34.8%;第二個問題是省間市場封閉,最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受到局限。一些地方從本地區短期利益出發,把“省為實體”與資源優化配置對立起來,搞市場壁壘,限制競爭,限制甚至拒絕區外價廉的電力,造成電力市場割據,嚴重阻礙了電網經濟調度和運行,既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增加了用戶的電價負擔,違背了電力事業公用性的原則;第三個問題電力工業內部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電網建設長期滯后于電源建設,電網結構薄弱,特別使城鄉電網老化,電能損耗大,農村電價高,出現了“有電用不上”和“有電用不起”現象。二是電源結構不合理,水電裝機比重不斷下降,而且調節性能差的逕流式電站比例過大;煤電比重過大,參數過低,效率過低,小火電機組發展失控,使環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供電煤耗降低緩慢。三是在電網負荷率持續下降、峰谷差越來越大的條件下,電網調峰能力不足,或是調峰技術和經濟性差的矛盾日益突出;第四個問題科學合理的電價機制尚未形成,電價管理較混亂,電價結構不合理,輸配電價所占比例過小,用戶不合理負擔沉重,特別是農村地區和孤立小電網,用戶支付的電價水平超過實際承受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訴,我國的電力發展既有發展中可觀條件制約的因素,也有受投資體制、管理體制等主管認識制約的因素。隨著電力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和改革不斷深化,這些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第2篇

關鍵詞:電力工業 可持續發展 新能源

一、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形勢

改革開放30年,我國電力事業的快速發展為GDP年均增長9.8%提供了有力支撐。2008年,我國電力裝機容量達到7.93億千瓦,全社會用電量34268億千瓦時,均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2006、2007、2008年連續3年以每年一億千瓦的電力建設速度展,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如此之大的電力建設規模,基本上滿足了對電力的需求,為未來我國電力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同樣面臨資源和環境兩個瓶頸。目前,中國人均裝機僅0.54千瓦,與工業化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的電力需求還將進一步增加。中國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仍然需要克服很多困難。能源消費過度依賴煤炭,電源結構不盡合理。中國發電量的80%以上來自煤電,大量消耗煤炭造成了較大的環境和運輸壓力。電網建設相對滯后,電網與電源的結構性矛盾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局部地區“窩電”和缺電并存。電力市場化改革任務還未完成,電價機制需要進一步理順,電網調度監管體系尚不健全。此外,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電力市場供需關系也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為電力工業的結構優化增加了困難。

二、電力工業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一次能源資源面臨枯竭,相關要素資源嚴重短缺

近年來,我國電力裝機急速增加。需求預測一再被突破。根據《2020中國可持續能源情景》(2003年版)預測,2020年電力裝機容量最多為8.20億千瓦:但僅僅6年后,我國2009年電力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8.6億千瓦,已經超出預計的2020年裝機數。

根據中國2050年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經濟發展目標,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設計了未來中國發展的“基準”、“低碳”和“強化低碳”三種情景,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2005-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及預測。數據表明,2005-2050年能源需求總量驚人。按照平均數計算,石油在基準、低碳和強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總耗量分別達到365億噸、235億噸和236億噸,遠遠超出我國目前約21億噸的石油探明可開采儲量。以平均數計算,煤炭在基準情景、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總消耗量分別為1259億噸、936億噸和865億噸標準煤,換算成原煤分別為1763億噸、1310億噸和1211億噸(按照1公斤原煤折合0.7143公斤標準煤計算)。也就是說,目前我國探明可開采的約1145億噸煤炭儲量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核電和水電雖然是清潔能源,但也面臨著資源有限性的問題。核燃料鈾的儲量不容樂觀。根據2007年世界鈾資源紅皮書,全球已探明的開采成本低于130美元/公斤的鈾資源總量為546.9萬噸,按2006年全球天然鈾消耗6.65萬噸計算,可用82年。我國現在探明的天然鈾儲量只能供4000萬千瓦裝機運行50-60年,實際產量也嚴重不足,未來大規模發展核電所需的鈾燃料只能主要依賴進口。2008年,世界上共有438座核電站運行,44個在建(新開工項目大多在中國),計劃新建的核電站超過200座。隨著核電熱在全球再度興起,對鈾資源的爭奪必將日趨激烈。水電方面,根據2006年最新的資源普查,我國大陸水力理論蘊藏量6.94億千瓦,經濟可開發量4.02億千瓦,而且怒江、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水能資源是否適合開發尚有爭議。因此,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下2050年水電裝機4.8億千瓦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電力行業除了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之外,還需要占用、耗費大量的土地、淡水以及銅、鋁、鋼等材料,這些資源也都正在變得越來越稀缺。例如。2008年我國電力行業消耗的銅占全國總耗量的近43%,消耗的電解鋁占全國總耗量的14%。2008年6月,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指出,中國消耗的資源已經超過了其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資源的2倍以上,并超過了全球資源承載力的15%。

(二)資源消耗過大,環境嚴重惡化,面臨巨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

我國電源結構不合理,直接導致了一次能源特別是煤炭資源消耗過大,高碳排放和環境狀況惡化。截至2008年底,我國火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75.9%(主要是燃煤機組),發電量比例更是高達81%。煤炭的大量開采嚴重消耗了本已十分緊缺的煤炭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大量的煤炭燃燒則加劇了污染物的高排放。在各類一次能源中,單位熱量含碳量從高到低依次是:木材(110)、煤炭(97)、石油(73)、天然氣(56),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導致了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2006年,電力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分別占到全國總排放量的40%、53%、50%和42%左右。目前,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排放總量也即將超過美國排世界第1位。有關研究表明,我國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和生態破壞損失大約相當于當年GDP的7%-20%。

科學觀測表明,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28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了2008年的386ppm,遠遠超過了過去65萬年自然因素引起的變化范圍。全球平均氣溫也在近百年內升高了0.74℃,特別是近30年來升溫明顯。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超過90%。很多科學家將400--450ppm設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上限(也有樂觀者認為是550ppm,有悲觀者認為是350 ppm),以避免“不可逆轉的災難性后果”。電力行業作為我國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大戶,必須承擔起相應的減排責任。

(三)電力工業傳統技術路線面臨挑戰

工業革命的偉大成就,是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把人類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幾乎發揮到了極致――沿著更大、更快、更高、更強的技術路線――一直走到了核裂變、核聚變。從電力工業來看,其基礎原理和技術一直沿用工業革命以來的架構,沒有出現革命性的突破。發電機、變壓器參數越來越高、體積越來越大、重量越來越重,連風力發電機也已達到數百噸;輸電線路、電纜直徑越來越粗、電壓越來越高、容量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長。當一條又一條、越來越多的截面達上萬平方米(寬、高各為幾十至上百米)、長度逾千公里的巨大高壓電磁

走廊在大地上縱橫捭閻、呼嘯而過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憂心忡忡地感到困惑:電力工業沿著這條技術路線還將走多遠?由此帶來的嚴重的資源、環境、運輸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困境,究竟如何得到根本解決?

三、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堅定不移地發展清潔電力,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是世界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中國電力工業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主打可再生和清潔能源牌

中國的能源狀況一直為國內外所普遍關注。新能源主要界定在兩方面。一是關于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二是對傳統能源進行技術變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對煤炭清潔的高效利用、車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電網等。

下一步中國發展新能源要著力做好五件事:一是把新能源放在戰略地位;二是做好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三是加強新能源技術研發:四是大力增加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五是創新體制,促進新能源的發展。

國家能源局表示,將促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堅持以風電特許權方式建設大型風電場,推動風電設備國產化,逐步建立風電產業體系。制訂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按照“融入大電網、建設大基地”的要求,力爭用10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形成幾個上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啟動太陽能發電示范項目建設,開展城市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示范項目建設,促進太陽能硅材料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也正在研究調整過程中。

(二)調整電力工業結構

目前,中國核電裝機僅占電力總裝機的1.3%,發展潛力很大。無論是從人才隊伍,還是從技術水平和裝備制造能力看,都具備了加快發展核電的條件。中國水電資源豐富,可開發的資源量約5.4億千瓦。在科學論證、系統規劃、妥善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2020年水電裝機規模可望達到3億千瓦。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能源局今年將加快電力工業結構調整。今后3年,分別計劃關停1300萬千瓦、1000萬千瓦和800萬千瓦,相應建設大型、高效、清潔燃煤機組5000萬千瓦。大力推進煤炭發展方式轉變,重點建設國家規劃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基地煤炭產量比重。

同時,統籌利用境內境外油氣資源,建成投產中亞天然氣管道和西氣東輸二線西段、中哈原油二期工程,推進中緬油氣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建設。此外,加強能源法制建設。配合國務院法制辦進行《能源法(送審稿)》審查,爭取早日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加快研究出臺石油天然氣、電力、可再生能源、煤層氣等產業政策。

(三)發展潔凈煤發電技術

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先進清潔發電技術的示范推廣是必要的。中國擬開展一些示范項目的建設,比如采用IGCC、循環流化床和碳捕獲等技術的電站項目,實現火電的高效發展和清潔發展。同時,進一步優化電力布局,鼓勵發展熱電聯產、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余熱余壓余氣發電、低濃度瓦斯發電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快老機組脫硫改造步伐

控制在役燃煤火電機組的污染排放十分重要。中國政府將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加快在役的燃煤火電機組的脫硫改造步伐,到2010年實現在役火電機組全部脫硫運行。同時,鼓勵在役的中型燃煤火電機組進行節能改造,提高機組運行效率,減少排放。

第3篇

關鍵詞:軟科學 電力軟科學 呼喚 決策 挑戰 有力支撐

1.軟科學與電力軟科學

“軟科學”這一術語是借現代計算機科學中軟件的概念,據考證,“軟科學”一詞最早源于1964年英國出版的《科學的科學》一書中。1971年,日本出版了《科學技術白皮書》,并將軟科學概念定義為:軟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它以闡明現代社會復雜的政策課題為目的,應用信息科學、行為科學、系統工程、社會工程、經營工程等正在急速發展的、與決策科學化有關的各個領域的理論或方法,依靠自然科學的方法,對包括人和社會現象在內的廣泛對象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工作。

“軟科學”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是在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初期。1986年,萬里同志在首屆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發表題為《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的重要講話,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學民主決策,他指出:“軟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為各級各類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是為領導決策服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軟科學研究就是決策研究,就是在把科學引入決策的過程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采用民主和科學的方法,把決策變成集思廣益的、有科學依據的、有制度保證的過程,從而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軟科學研究的范圍主要包括發展戰略、規劃、政策、管理、體制改革、科技法制、軟科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技術經濟分析、重大項目可行性論證等內容。

在我國,“能源軟科學”一詞的最早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走在能源軟科學研究前沿的是由周德群教授帶領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軟科學研究團隊。電力軟科學是能源軟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電力軟科學”一詞的出現還是近年的事,而且電力軟科學的研究嚴重滯后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力軟科學的研究機構主要是2009年剛剛成立的國網能源研究院,其它與電力軟科學研究有關的研究機構很少,且主要零散分布在少數電力類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但研究不系統針對性不強,或鮮有研究,研究人才也較少,這與我國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極不相稱,許多電力問題的出現與頻頻告急,與我國電力軟科學方面的研究嚴重滯后和支撐不夠關系極大。

電力的生產、輸送、分配、使用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任意一個環節配合不好, 都不能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經濟運行。

電力的組織、計劃、控制、指揮、協調涉及到管理科學、統計學、預測學、決策科學、技術經濟學、電力科學等學科,因此,有學者把研究與電力相關的生產、組織、計劃、控制、指揮、協調、交流等各方面問題,為與電力相關的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科學稱為電力軟科學。

電力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電力工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在當前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電力的生產、規劃、運營等各個層次的決策都需要提供科學的依據,尤其是電力工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各種矛盾與挑戰也亟需電力軟科學對其進行研究,充分發揮咨詢、智囊作用。

2. 快速發展的電力工業呼喚著電力軟科學的支撐

近年來,在我國GDP平均以10%左右速度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質量持續改善的背景下,能源問題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期比現在更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在新一輪能源革命中,電力居于中心位置,電力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2.1 我國電源結構不合理 煤電比例過高矛盾

資料顯示,截止2010年底全國裝機容量達到9.62億千瓦,5年來年均增長13.22%。發電裝機容量自1996年起穩居世界第二。

伴隨著電源的快速增長,電力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突出。在電力生產結構中,煤電比例過高的矛盾突出,煤電占75%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水電裝機只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20%。核電目前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比重不到2%,遠低于世界17%的平均水平。風電等新能源不到總裝機的1%。這都表明,我國電源結構不合理,在電力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根據我國的能源分布狀況,調整電源結構是電力軟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2.2 清潔能源發電的快速增長 電能上網和傳輸矛盾

近幾年,清潔能源在我國發展迅速,核電在建規模世界第一;風電并網裝機規模已居全球第二,風電累計并網裝機達3107萬千瓦;我國水電發展迅速,水電裝機容量突破2億千瓦,裝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水電開發率僅僅約為水能資源的34%,遠低于發達國家60%水平,表明水電開發潛力巨大。資料顯示,僅2011年我國非化石能源裝機將增加3550萬千瓦。

根據中電聯《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15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4.37億千瓦左右,年均增長8.5%。其中,水電為2.84億千瓦,核電4300萬千瓦,天然氣發電3000萬千瓦,風電1億千瓦,太陽能發電2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及其他300萬千瓦。

清潔能源在電源結構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也對電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傳統電網對于大規模接納這些個性迥異的新成員,確實有些困難。

首先,清潔能源的接入,帶來了電網調頻、調峰與經濟運行問題。清潔能源發電大多具有間歇性、波動性特點。這些特征打破了原有電網電能供給和負荷需求之間的平衡,給電網調頻、調峰及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影響。其大規模接入電網,也容易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沖擊。

此外,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集中在西北、華北、東北以及沿海地區,水電集中在西南地區,大多遠離負荷中心,必須依托遠距離輸電將清潔能源電力送到中部、東部和南部的負荷中心。

清潔能源發電的快速增長,大量的清潔能源的上網和傳輸,在現有電網資源的情況下,管理者需要對電網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做出抉擇,這些抉擇呼喚電力軟科學的有力支撐。

2.3 電網規模的擴大 安全可靠性面臨挑戰

經過“十一五”的快速發展,國家電網規模總體翻番。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現在電網規模已經超過了美國,居于世界第一。

但是,電網規模的日益擴大,系統的復雜程度空前提高。一方面,電網規模的擴大有利于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有利于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傳輸。但另一方面,電網運行與控制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發生連鎖性事故和大面積停電的風險也日益擴大,對實現電能的安全傳輸和可靠供應提出重大挑戰,電網的堅強可靠成為普遍關注的焦點。

2.4 電網的開放 優質服務面臨挑戰

電力工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在輸電和配電等生產環節具有自然壟斷屬性。這些技術經濟特征決定了電力工業自身發展規律,一體化的壟斷經營模式成為電力工業的自然選擇,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有效地推動了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

對于電網企業要改變傳統服務觀念,以客戶為中心完善服務機制,從客戶的利益出發,創新服務方式方法,增加客戶滿意度和信賴度。電網企業還要為發電企業做好服務,為分布式發電和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為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減少化石能源消耗以及實現能源階梯利用服務。同時,電力用戶的身份定位也悄然轉變,部分用戶已經從單純的電力消費者,轉變為既是電力消費者,同時又是電力生產者。

電網的開放透明為電網自身的運營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用戶的積極、廣泛參與對于電網優化資產效能,提高安全生產水平,降低運營成本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也對電網友好兼容各類電源和用戶接入,提供高效優質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 發電量的快速增長 消費仍然不足矛盾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用電總量快速增長,2007年人均用電量2465千瓦時,是1978年的9.5倍。從人均用電量增長來看,不到30年的時間里,我國人均用電量實現了3次翻翻,而且成加速發展的態勢。

但是,我國能源資源人均擁有量和消費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1.19噸油當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1.63噸油當量的66%。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用電更少,以2007年為例,我國人均用電水平僅僅相當于美國的1953年,韓國的1991年左右的用電水平。人均用電消費不足表明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空間巨大,電力的快速增長態勢不會改變。

能源的消費不足,不僅影響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而且還影響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電力的飛速發展和電力嚴重不足的矛盾是電力軟科學研究的現實課題。

2.6 能源消費帶來的環境的挑戰

能源的供應主要依賴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在整個能源構成中占據主導地位,2006年,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達69.4%,而且,這種能源構成估計在今后幾十年內不會有大的改變。一方面,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終將會由于不斷地消耗而逐漸枯竭;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大量開發利用,造成了環境污染,引發了全球氣候變暖等災難性問題。

2009年,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中國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左右。我國政府也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民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因此,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大,電力的快速發展,面臨著環境的挑戰,亟待電力軟科學的發展和對此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為各級各類管理決策部門制定能源發展規劃,尤其是電力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2.7 需求側管理上的挑戰

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人們,電力需求側管理是緩解電力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更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降耗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需要從完善法律法規,實現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法制化、規范化;建立健全相關的財政、稅收、投資融資政策,鼓勵開發、推廣和使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完善市場機制,促進全社會節能。但目前,這幾個方面都沒有跟得上,與電力裝機容量快速增長趨勢極不相稱,以致終端用電效率明顯低下,被迫以加快裝機來化解電力需求快速增長帶來的供需矛盾。如何解決需求側的矛盾也呼喚著電力軟科學的快速發展。

3.結語

能源問題紛繁復雜,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能源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而且也涉及重大的外交、環境和安全問題。電力在能源中又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解決復雜的能源問題,尤其解決快速發展的電力的問題不僅需要技術創新和高效的管理,而且更多的需要法律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而相關的決策的制定,在依賴于電力軟科學相關知識支持的同時,亟待電力軟科學的快速發展,也迫切需要電力軟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各類管理決策部門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42(3)

[2]學能.大力加強能源軟科學的研究.新華文摘,1983(2).

[3]周德群,楊列勛.一門亟待發展的交叉性科學能源軟科學研究進展.管理學報,2008.5(5)

[4]劉振亞.智能電網.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5]張來武.進一步認識軟科學推動軟科學應用.中國軟科學,2009年第l2期

[6]萬里.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人民日報,1986—07—31

[7]胥和平.軟科學研究要關注“十二五”發展重大問題.中國科技論壇。2010(4)

[8]王詩才,牛永花.探索構建我國軟科學研究項目新的評價方法體系.科技管理研究,2007(6)

[9]董巖.關于國家軟科研究計劃發展的幾點思考.中國科技論壇.2010(7)

[10]徐敏杰,胡兆光,周原冰,吳俊勇.基于多智能體的電力軟科學智能實驗室研究.系統仿真學報,2007年11月,第19卷第2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女边摸边做激情视频免费| 婷婷丁香六月天| 无人视频免费观看免费直播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国产女人的高潮大叫毛片| 538在线播放| 天天操天天摸天天干|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美女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男人天堂网2017| 口工里番h全彩动态图| 野花高清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 国产精品久关键词|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 好爽~好大~不要|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aaa片| 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国产模特在线播放|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69| 色吊丝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妇乱子伦视频免费| wwwxxx国产| 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a级毛片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成人三级k8经典网|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日本肉体xxxx裸交|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在线入口| 欧美孕妇乱大交xxxx|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分分操这里只有精品| 老子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卡6080|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91免费视频网| 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www.日本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