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醫學教育標準范文

醫學教育標準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教育標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1 充分認識《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重要意義

    1.1《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構建了我國醫學教育融入 國際醫學教育的橋梁我國的現代醫學教育已有百年的歷史,而且由于現代基金項目:教育部“中國醫學教育管理體制和學制學位改革研 究”立項課題 醫學教育起步時和發展早期就是引進的結果,所以我國現 代醫學教育一直存在于國際醫學教育的整體環境中。但是,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所決定,我國 現代醫學教育又與國際醫學教育的發展前沿有著較大的距離,而且自身的發展也不平衡。

《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和《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 求》的推出,為提高國際領域的醫學教育質量提供了藍本, 也為我國現代醫學教育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得到國際醫 學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更廣泛的認可提供了機遇。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充分地汲取 了 《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和《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 的精髓,又特別地結合了我國現代醫學教育的現實而研究 制定的。由于《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本身就融入了國際 醫學教育標準的內涵,所以以這樣的藍本改革與發展我國 的現代醫學教育,也必然會順應國際醫學教育發展的趨勢, 更快更好地接近國際醫學教育的前沿。

1.2《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揭示了我國醫學教育改革 與發展的新方向自從2Q世紀9Q年代中期教育部啟動了面向新世紀的 教學改革項目以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已經經歷了 1Q多年 教學方法的改革,都給前進中的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帶來了 進步。

但是,由于我國仍然處于發展階段,地域的差別、經濟 結構的差別、社會成熟度的差別都使得醫藥衛生事業的發 展很不平衡,也使得醫學教育的發展很不平衡,在醫學人才 培養的質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對于我國高等醫學 教育來講,在一定的范圍內強調培養過程和培養結果的標 準的同一性勢在必行。

《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在汲取全球醫學教育標準要 求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現實和特點,提出了醫學教育 標準范圍。這個標準范圍,為所有的舉辦醫學教育的院校 提出了教育教學過程和結果的基本要求,也為各級各類醫 學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因此,深入理解 《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所提出的要求,正是醫學教育改 革與發展的方向。[4]1 3《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規范了我國醫學教育過程 與結果相結合的要求《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是將兩個有著不同側重方面 的國際標準與我國現實情況有機結合的產物。

WFME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注重的是醫學教育 過程和條件的建設和運行,以這方面的要求來敦促醫學院 校保證培養過程的水平和質量,從而追求培養結果的水平 質量標準。IME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則注重了醫 學教育的結果標準,即醫學院校畢業生的水平和質量,對畢 業生應達到的職業要求的基本要素作出全面的規定,以此 來促進醫學院校過程的改革建設和管理。

《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汲取了以上兩個標準的精 華,全面覆蓋了培養過程的要求和培養結果的要求,更加符 合我國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這對 我國各級各類醫學院校均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中國本科 醫學教育標準》的推出,也為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建立 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對規范我國醫學教育過程和提高醫 學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準確理解《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主要內涵

    2.1《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進一步明確了社會的實際 需求是主導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因素WFME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在過程管理中明確 提出了社會需求方參與管理的標準要求;;ME的《全球醫學 教育最基本要求》在結果管理中也明確提出了依據現實職 業素質需求畢業生應該具有的素質標準要求。這些都很清 楚地體現了當前全球醫學教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趨勢。

《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把過程與結果要求相結合, 也明確提出了重視社會實際需求作為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 的理念。以需求作為發展導向,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 行的規律,也符合醫學教育建設發展的基本規律。它的基 本原則是開放性的,使醫學教育面向社會開放,更好地為社 會服務。這個導向體現在結果標準中,就是醫學畢業生的 素質要求;這個導向體現在過程標準中,就是醫學教育要融 入社會文化環境;當然,這一導向還體現在辦學要求中,那 就是專業設置、教育規模、條件建設等基本元素要符合醫學 教育的規律和社會實際的要求。 理念,不斷地提高醫學教育教學水平,保障醫學教育教學質量。

2.2《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再一次確定了醫學教育的 主體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地位以學生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理念,正是這些年 來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重點樹立的一種理念,在《中國本科 醫學教育標準》中再次重申了這一理念的重要意義,而且使 這一理念物化于標準要求的各個重要環節中。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主體理念的原 則,就是要把人才培養從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過程向以 學習為主的培養過程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學生從被動 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教師從傳授輸出者轉變成為學 習引導者。這是根本性的轉變這一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人 才培養的主要過程,使人才培養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 養成為可能,使人才培養中責任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成為 可能,也使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成為可能。

《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在過程要求和結果要求中, 都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更多的空間和更高的要求,體現在 辦學要求中、教育教學模式變革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 改革中,以及教學條件的建設中。

2.3《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高度概括了醫學教育過程 和結果標準的主要要求WFME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和IME的《全球醫 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在分別強調了醫學教育過程和結果的 標準要求之外,都特別強調了這一標準必須實現本土化才 能在實際中發揮作用。《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就是本土 化的全球醫學教育標準。5]《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本土化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把全球醫學教育標準的精髓與我國醫學教育的現實 相結合;其二是把醫學教育過程標準的要求與結果標準的 要求相結合;其三是把適應我國醫學教育發展不平衡的高 標準與基本要求相結合。這樣,本土化的《中國本科醫學教 育標準》使得建設一個規范化的醫學教育環境成為可能。

當然,要使建設一個規范化的醫學教育環境成為現實, 就需要我國的醫學教育工作者以實際行動實踐《中國本科 醫學教育標準》的要求,包括畢業生的思想道德、職業素質、 知識和能力等方面的目標要求,也包括宗旨與目標、教育計 劃、學生成績評定、學生、教師、教育資源、教學評價、科學研 究、行政和管理以及改革與發展等10大領域的辦學要求。

3認真實踐《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重要原則

    3.1確立《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作為學校新一輪教育 教學改革建設思想基礎的重要因素為了推動醫學教育教學不斷向前發展,我校啟動了新 一輪教育教學改革建設工作。考慮到要有效地推進本輪教 育教學改革建設進程,學校特別確定了新一輪教育教學改 革建設的基本指導文件之一就是《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 準》要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所提出的理念為基 礎來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要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 中所提出的辦學標準為基礎來改革教育教學模式;要以《中 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所提出的素質要求為基礎來推動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改革指導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研討會特別聘請了《中國本 科醫學教育標準》課題負責人程伯基教授詳細地講解了《中 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內涵,為與會者全面系統理解《中 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學校領導在研 討會上做了專題報告,認真分析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現 狀、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與機遇、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和基本原則;明確提出了本輪教育教學改革要達到的主要 目標。學院、學系和教師代表交流了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認 識體會。全體參會者就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為藍本的醫學教育教學改 革建設,使學校的改革建設過程瞄準了國際醫學教育的前 沿,為學校醫學教育教學改革建設和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礎。

3.2加強對《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學習和宣傳,使 “標準”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是一個經過科學的調查研究 論證而形成的成果。“標準”比較清楚地反映了我國醫學教 育的現實,比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國醫學教育改革與發 展的內在規律,比較準確地把握了我國醫學教育發展的方 向。雖然“標準”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但是可以說,它已經 是一個比較好的規范我國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文件。如 果能夠在這個文件的基礎上,盡快實行醫學教育專業認證 制度,將會有效地推動我國醫學教育徤康發展的進程。[在本輪教育教學改革建設中,學校特別加大了對《中國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宣傳學習力度。學校把《中國本科醫 學教育標準》印發各學院、學系、教研室和機關部處,明確規 定實施教學改革的前提是要認真學習《中國本科醫學教育 標準》,通過學習弄清楚醫學教育的前沿要求是什么,要把 《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理念和要求貫穿到本輪教育教 學改革建設的各個環節。學校改革實踐的過程已經證明了 這一宣傳學習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3.3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為基礎,明確以建迎評推 動教育教學改革建設的指導思想對于一個標準的實施和實施效果的觀察,存在著“改革 建設發展”和“建設效果評價”兩個過程。對于學校來說,可 以采取兩種方式,即“先建后評,以建迎評”和“先評再建,以 評促建”這兩種評建結合的方式,最終都會達到推動醫學 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目的。當然,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 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的狀況:前列院校已 經瞄準國際醫學教育的前沿,中列院校應該保持自己特色 有序進行改革與以求發展,后列院校必須進行基本規范和 基本建設。[7]所以,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環 境,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實踐《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各 項要求。

我校采取“先建后評,以建迎評”的模式,其背景是:學 校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學校建設發展的規劃思路是清楚的, 學校建設發展的資源是比較充足的,學校中“民心思定民心 思進”改革與發展的動力較強,學校具備了比較好的教育教 學改革建設的起步條件。特別是在本科教育教學水平評估 獲得優秀之后,學校對于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認識更加 深入、更加清楚。在此基礎上,學校準備用3年的時間,完成 《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要求。然后,以“標準”的評估 認證來檢驗改革與發展的結果,為進一步的改革與發展明 確方向。實現了這一步驟,實際上就又進入了 “以評促建” 的過程。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從2005年開始,學校以《中國本 科醫學教育標準》為藍本,按照“先建后評、以建迎評”的思 路,全面啟動了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建設進程。

3.4堅持《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要求,制定完整的教 育教學改革建設系列方案綜合《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各項要求,形成了對 醫學院校辦學過程、培養過程和培養結果的整體要求方案。 因此,要完整地實踐《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各項要求, 達到《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所期望的整體效果,醫學院 校改革建設過程必須具有比較完善的頂層設計,這一頂層 設計不僅要包括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為基礎的醫學 教育教學的各項改革建設,而且要包括醫學院校內部管理 體制改革所要確定的各種政策和措施。

在充分理解《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內涵的基礎上, 結合學校的具體實際,我校確定了用3年時間分三步完成新 一輪教育教學改革建設的目標和方案。第一年以各專業教 學模式和課程結構體系改革為重點,對照醫學教育標準要 求找差距,從重新確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入手,然后根據培 養目標重新論證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和課程結構體系;第二 年以課程內容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為重點,著重課程內容 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課程特別是實驗課程的重組,同時合 理增加人文社科類和行為科學方面的課程,更加突出醫學 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課程的設置既要注重人才培養不同階 段的特點,又要注重連續性、系統性;第三年以教學方法和改 革為重點,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使教學模式和 課程內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實施載體。在完成以上改革的同 時,將考核方法的改革貫穿于教學模式、課程內容、教學方法 和教學手段改革的整個進程中。

第2篇

[摘要] 高等教育專業認證是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本文闡述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中有關基礎醫學教育教學要求的內涵和意義,提出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改革教學方法,突出啟發式教學;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科研五個方面的改革思路。以期保證護理專業通過認證,培養國際化護理人才。

[關鍵詞] 專業認證;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1(b)-0144-03

Study on the reform of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ZHAO Wanhong ZHU Ming'an YAN Hongchun ZHU Kegang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guarantee of higher education external qualit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demand for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summarizes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 of reforms: taking the content of recombinant education, making education reform by selecting organs as the center; reducing the time of classroom lecture, improving the tim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outstanding heuristic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basic medicine; enhanc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ll these reforms can make nursing be through the authentication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nursing tal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ternationla

[基金項目] 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湖北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2015)。

[作者簡介] 趙萬紅(1970-),男,陜西寶雞人,醫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藥理學及醫學教育研究。

通訊作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內部的自我質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質量保障也不可或缺。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專業教育和專業人才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20世紀末,高等教育專業認證作為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國際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國[1-2]。

醫學類專業認證最早開始于2006年。其中,《護理學專業認證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于2009年初步制定,并于2010年首先在吉林大學進行護理專業認證。截至目前,有6所高校的護理學專業通過認證。普遍認為,專業認證很好地促進了現代護理學教育觀念的傳播與更新,促進了內外結合、多元主體參與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模式的構建與完善,促進了護理學院辦學水平的提高和學校整體的發展[3-4]。鑒于此,本文對《標準》的有關內涵進行剖析,對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進行探討。

1 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標準》提出,“積極開展課程改革,注意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對醫學基礎課程,鼓勵開設包括基礎各學科內容的創新性、整合性課程”[5]。

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強調本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很少注重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教授時間相距較遠,前期知識容易遺忘,需要重復講授的內容較多;教學時數過多,教師、學生負擔較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很少;前期教學不是以為后續課程打基礎和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為主要目的,學習內容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不能滿足《標準》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優化課程體系。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推薦的課程模式之一。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按照“形態功能疾病藥物治療(藥理)”的認知規律,將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的內容按系統重組為若干個模塊,采用模塊式教學,如呼吸系統模塊:呼吸系統的正常結構(宏觀和微觀結構,包括解剖學和組織學)正常功能(生理)異常結構(病理)異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療(藥理)。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按照系統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授課學時,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難是:缺乏合適的優秀教材;需要打破現有以學科劃分的教學單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學準備和組織管理的難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6-8]。

2 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標準》要求,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基本能力,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健康保健需求”[5]。

現行護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周學時在25~30之間,平均每天5~6學時,再加上學生的業余活動,學生很少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生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只需要被動的接受,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居于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力求涵蓋書本的全部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的有限學習時間,很少留給學生自學時間,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顯然,這與當前醫療行業對護理人才的需求、與《標準》的要求、與人才國際化的要求都是不適應的。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前提是要給學生學習時間。因此,必須修改課程計劃,減少講授學習,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結合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進行,減少不同學科間重復內容的講授。修改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師講授。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放任不管,學生自由的可學可不學,而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設定學習目標和靈活的考核方式,教師做好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大力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突出啟發式教學

《標準》要求,護理學院(系)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改革,關注溝通協調能力的養成,注重批判性思維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關于教學方法,鼓勵應用討論式、案例式、問題式等啟發式教學方法[5]。2009年,教育部、原衛生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有一致的要求。

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千百年來,在各行各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護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也不例外。然而,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還要有創新思維和自我發展能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護理人員也不是簡單的分發藥品、換藥和打針,還要指導患者就醫治療全過程,要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要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良好的護理在患者身心恢復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教學。當前,主要的教學改革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案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case-based learning)、以資源為基礎的教學模式(resources-based learning)、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research-based learning)、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模式(task-based learning)和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team-based learning)等[9-10]。這些模式各有特點,但共同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各院校、不同學科可根據實際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4 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認證的關鍵在于專業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畢業后進入該領域從事專業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是否符合該專業資格證書或執照的申請條件。《標準》課程計劃要求具有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在課程計劃中明確實踐教學環節,在主要課程中對護理專業實踐做了具體的要求。對醫學基礎課的要求是“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必要的醫學基礎課程,為學生學習護理學專業課程打下基礎”[5]。

在以往的課程計劃中,對基礎醫學實踐課的要求與臨床專業相似,安排的實驗內容和實驗學時也相似或略少,都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探索性實驗等。筆者認為,按照《標準》的要求,基礎醫學主要是為護理學專業課程打基礎,對實踐要求不高;護理專業畢業人員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科研的人員幾乎沒有;在護理工作中,也很難用到與基礎醫學實踐有關的技能。所以,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實踐教學的要求相比臨床專業應大幅降低。當然,從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掌握基礎醫學知識角度來說,基礎醫學實踐教學也是必要的。但應該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幫助學生掌握基礎醫學理論,同時兼顧學生的能力培養。減少實踐教學時數,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或增加專業課的教學時數。

5 加強學生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準》要求,護理學院(系)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提倡教師將科研活動、科研成果引入教學過程,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師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道德。必須制定政策鼓勵教師或以學科為單位的教師團隊開展具有護理特色,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科學研究活動[5]。這說明,《標準》主要要求學生多參加和護理專業課程有關的科研活動,而對于與基礎醫學有關的科研活動,主要是提倡,而非必須。所以,應該鼓勵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申請有關基礎醫學的學生科研項目,或參加基礎醫學教師的科研活動,以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思維、方法和道德,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護理專業人才。但在參加科研活動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科研過程,關注科研能力的訓練,而不是結果,畢竟學生的精力、基礎有限,而且學習重點并不在于此。當然,對于學生的科研也應該有激勵機制,否則,學生缺乏興趣,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總之,專業認證是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滿足社會需求的必經之路。現行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吸收國內外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建立新的課程體系,采用啟發式教學,優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鮮明的護理學教育發展道路,通過常規化的護理專業認證,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國際化護理人才[11]。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S].2010.

[2] 袁東敏.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發展之路徑選擇—基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 12(4):86-89.

[3] 吳云,付麗.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現狀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陳敏,邱偉華.美英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比較[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1):92-96.

[5] 教育部高等學校護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專業(試行)[S].2009.

[6] 沈杭麗,盧丹,羅東曉,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護理教學模式的探討[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9):1061-1062.

[7] 張萍,解玲.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模式在護理學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2,18(4):381-382,384.

[8] 何云,周曉帆,郝嘉.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淺談器官系統教學模式的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5):1057-1059.

[9] 趙萬紅,龔應霞,藍星蓮,等.藥理學PBL教學實踐與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8):997-1000.

[10] 藍星蓮,潘龍瑞,于龍順,等.藥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與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27-29.

第3篇

關鍵詞:醫學教育標準;人文教育;對比;啟示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醫學事業實現國際化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學教育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在新形勢下,為提高高校醫學教育水平、醫學國際競爭力和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開展中外醫學教育標準對比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外醫學教育標準以及比較

1.中外主要醫學教育標準

目前,在世界上比較重要的醫學教育標準有《IIME標準》《WHO西太區標準》《WFME標準》《和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1)《IIME標準》。《IIME標準》的全稱是《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制定于2001年,內容涉及總結性個人評估并以保證醫學畢業生的質量為目的。(2)《WHO西太區標準》。其于2001年制定,包括促使醫學院進行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等內容。(3)《WFME標準》。其于1999年制定,其內容涉及培養高素質畢業生、提升教育質量和完善教育改革等。(4)《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我國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內容主要涉及對醫學畢業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養等方面。

2.中外醫學教育標準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比較

基于不同的國情和思想意識形態,中外醫學標準在人文教育方面有著較大差異。(1)知識目標上的差異。國外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均強調了建立社會醫療體系的重要性和醫療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照顧。在其標準中,畢業生必須掌握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特點,并學習如何公平有效利用社會公共衛生資源以及掌握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方法與態度。而在國內,我們對這些尚無關注。實踐證明,現在的醫療已經不僅僅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解決身體上的病痛,更涉及對社會和心理等諸多問題的重視。在構建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之時,應更注重其過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益性。(2)技能目標上的差異。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在醫學上的理念就開始發生變化,他們認為在醫療體系之內的人應作為消費者而不應是患者,醫生是為其提供醫療衛生服務之人,雙方在關系上是平等的,雙方在相互探討中商討醫療方案。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溝通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就變成了醫學技能培養中的重要內容。溝通包含著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兩者之間的溝通有利于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正確獲得當前情況并為之做好準備;第二層次是醫生與社會媒體之間的溝通,兩者之間的溝通有利于醫療方的情況快速被社會所知并能獲得社會上各方面的支持;第三層次是醫生之間的溝通,兩者之間的溝通有利于營造良好工作氛圍并能夠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維也有著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疾病的研究復雜多變,在治療時應考慮各種情況而不盲從權威;另一方面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醫生必須保持著謙虛謹慎的態度并能夠終身學習。(3)職業價值觀上的差異。在國際標準中,個人情感、人文思想和文化背景都是被尊重的,醫生在行醫過程中應有著負責、正直、嚴謹的科學探索精神。雖然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疑難雜癥也逐漸被攻破,但技術的進步與人們對健康的永恒追求比起來,其中的差距還是較為明顯。在醫學教育中必須體現出人文關懷的作用,明確醫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體驗與關切。然而此種內容卻未能在我國得到具體體現。

二、標準比較對我國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啟示

我國在醫學院校人文領域的建設中,應結合國外的先進文化與先進理念,以人為本,注重對“人”的關懷。

1.加強對醫學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的培養

醫生是一門崇高的職業,在從業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個人文化和背景的差異,以自己的專業能力最大限度地為患者減輕傷痛,在治療中保持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在國外的醫學院校當中,人文教育是獨立學科,人文教育的意義是使得醫生從人而非簡單從病出發看待病患,注重身心協調,在從業時能夠有效與患者溝通,其臨床的行為能夠符合倫理道德標準。醫學倫理學的發展應該與醫學的發展、文化背景的變化以及社會的衛生需求相適應。

2.加強對溝通能力的培養

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有三大法寶——語言、藥物和手術刀。語言排在第一位,彰顯了醫學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患者在接受醫療過程中,不僅需要得到治療與照顧,更需要被尊重,而能夠與患者溝通并理解其在病痛中的感受也是醫生的職責之一。此外,在醫學教育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與同行之間的溝通能力,從而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應培養學生與衛生管理機構之間的溝通能力,以了解政策法規的最新動向并能提升自己相應的職業技能。

3.豐富醫學人文教育和社會體驗、志愿服務類課程

醫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是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醫學生的課程設置可以根據國情,考慮以傳統文化、生死教育等課程豐富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內涵,以醫院志愿者服務和各類社會實踐和活動帶動學生參與到臨終關懷、敬老孝老等社會體驗中,以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醫學生的人文關懷的情懷。當前我國醫患關系較為緊張,醫學人文教育需要更多的實踐和突破,以帶動未來醫生群體人文素養的提升,這改善對于醫患關系,創設一個公平、有序、有責任感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孫曉陽 嚴光菊 單位:四川醫科大學

參考文獻:

[1]張威,謝長勇,潘晨,等.中美高等醫學教育比較與啟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

[2]彭麗,冉素娟.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9,(5).

[3]黃丹華,紀澤泉,吳少巧,等.新形勢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與建議[J].西北醫學教育,200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目中无人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电影 |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麻豆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麻豆免费版|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男女边吃奶边做边爱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 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五月婷婷伊人网|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 国产999视频| 韩日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三卡视频|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男女啪啪漫画无遮挡全彩| 午夜夜伦鲁鲁片| 老太脱裤让老头玩ⅹxxxx|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黄页网址在线免费观看| 夜色www国产精品资源站|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浪潮|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高潮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 | 动漫乱人伦视频在线观看| 羞羞视频免费网站含羞草|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免费国产在线观看老王影院| 精品国产呦系列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