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我們的調查采用了據實填寫“xxx縣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表”、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座談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工種、就業收入等作了詳細的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并對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F作簡要分析如下:
一、被調查的**個村共有**人,其中勞動力**人(勞動力系指男16周歲至60周歲、女16周歲至55周歲的農村人員,下同)占總人口的**%。經過各種職業培訓和參加過正規職業學校培訓幾乎沒有。
二、勞動力在本鄉就業共有**人,占總勞動力的**%。其中農業生產達**人,高居**%;從事專業養殖**人,僅占**%;從事農產品經營**人,占**%;從事專業農產品加工**人,僅占**%。
三、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省外就業共有**人,占總勞動力的**%。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蘇、浙江(**人,占**%)、廣東、福建(**人,占**%)、其他地區(**人,約占**%)等。
四、被調查勞動力的就業方式以“親幫親”、“鄰幫鄰”和自謀職業為主,有少量勞動力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就業。
五、被調查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中外出務勞動力就業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業,采礦、其他服務業,另有少量人員就業工種不固定。
六、對就業收入的調查,我們發現,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達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務工人員月均工資一般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資300元,僅有少量勞動力月均工資可達近1000元。
[nextpage]
在當前日益嚴峻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許多的企業都陸續倒閉,在發展中的中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嚴重的企業倒閉使更多的人無法找到工作,全國剩余勞動力從而增加,許多的人回家過年后不知明年該去哪里?該做什么?2月4號鎮坪縣人勞局對全縣剩余勞動力和企業所需勞動力進行調研,做到心中有數,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實現就業。調研采取集中筆錄座談、工作人員深入鄉鎮、企業、各村實地摸底調查,與村民代表和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以了解更多的真實情況。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1.全縣20xx年外出務工人數和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數、以及在本地就業和自主創業的人數。2.對20xx年全縣在家待業人數以及年齡、性別、文法程度進行登記。3.對全縣各個企業20xx年用工情況進行摸底登記。
從調研的情況看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1.20xx年初全縣外出務工(包括有意向外出)和在家(包括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數分別為10247人和3561人。除自主創業和在家務農外全縣剩余勞動力人數為1432人,本地企業所需勞動力人數為615人。
2.在這次調研中發現全縣大多數企業都同意吸納本地工人,工資待遇相對上年比較穩定,個別企業有所下降。
3.目前,我縣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已經制約了農民的就業、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進程。
(1)加大教育投入。全縣要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不斷改革、完善教育體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堅決杜絕新文盲的產生,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質,加快培養和造就農村實用人才,必須建立健全農村成人教育網絡,形成多層次、多形式成人教育體系,讓每個農民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使他們真正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全縣剩余勞動力的素質較低,主要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和有專業技術的較少。低素質的勞動力只能從事贓、累、苦、重等工作,很難找到理想的崗位,掙得滿意的收入。因此,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勞動技能培訓,建立政府、企業、黨校等共同參與的社會化培訓機制,大力發展定向培訓和“定單”培訓,是20xx年勞動保障部門的重要工作任務。
(2)從世界范圍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對科技投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而我國目前農業科技的投入只占農業總產值的0。5%,低于發達國家2個百分點;我國每1萬名農業人口擁有農業科技人員6人,遠遠低于發達國家40人的水平。由于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低下,我國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民勞動力素質是指農民從事農業經營的綜合能力。由次可見,農業面臨著大范圍變革,現代農業經營者需要掌握系統的農業生產基礎知識,具備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儲運、銷售將成為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關鍵,改善農產品品質和加快運銷周轉率將成為農業經營的核心,保護資源、防止污染、可持續發展將成為農業生產不可避免的宏觀要求。因此,農業經營者還必須在精通專行的同時,在商品運銷、信息處理、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有較高的專業科技素質。事實上沒有較高的專業科技素質,根本無法從事高科技的現代農業。
萊蕪市農村勞動力文化技能狀況
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679095人。其中文盲44664人,占6.58%;小學文化程度186493人,占27.46%;初中文化程度360646人,占53.11%;高中文化程度80078人,占11.7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7214人,占1.06%。
全市農業從業人員402296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10.11 %,小學占36.78 %,初中占47.85%,高中占5.05%,大專及以上占0.21%。
全市共有農業技術人員1313人,其中,在農業生產經營單位中從業的585人。按職稱分,高、中、初級農業技術人員分別為104人、340人和869人。
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65281人。其中,文盲占0.78%;小學文化程度占10.50%;初中文化程度占73.88%;高中文化程度占13.4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6%。
以上情況表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絕大部分農民缺乏工商、勞動、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法規知識,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較差,外出務工往往處于弱勢、被動地位,合法權利難以得到有效保護,所以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培訓基本情況
2009年以來,為促進城鄉勞動者就業創業,萊蕪市積極開展了全民就業創業培訓,通過發放“培訓券”的方式,組織城鄉勞動者免費參加就業創業培訓,將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返鄉農民工及其他勞動年齡內的農民作為重要群體,納入了培訓范圍,取得了“以培訓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條“政府買服務、群眾得實惠”的就業創業培訓新路子。
1、健全就業創業培訓體系。為了全面做好全民就業創業培訓工作,2009年初,我市制定出臺了《萊蕪市全民創業培訓實施辦法》,明確了包括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技能培訓、返鄉農民工技能轉換及技能提升培訓、農民創業培訓、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在內的全民就業創業培訓實施計劃,明確了免費培訓的政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審計、財政、監察、農業、教育等部門相繼聯合制定了“培訓券發放、定點培訓機構認定管理、培訓補貼標準、培訓資金審核撥付”等一系列具體實施辦法,形成了從發放培訓券、報名、開班批復、實施培訓、監督檢查、鑒定考核、培訓資金申報、審核撥付全過程的培訓體系。
2、建立憑券免費培訓制度。為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村勞動者參加培訓的積極性,我市實行了面向返鄉農民工、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及其他有培訓愿望的農村勞動者發放培訓券,憑培訓券免費參加培訓的制度。培訓券實行實名制發放,一人一券,不能轉讓,當年有效。農村勞動力憑培訓券自主選擇定點培訓機構和培訓專業,報名參加培訓。培訓券由定點培訓機構收存,連同鑒定考核證書等資料一起作為申請培訓資金的重要資料。
3、建立社會化培訓體系。按照培訓機構自愿申報、集中審核審查、實地現場考察、綜合分析評估、向社會公示、公布的辦法,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監察、財政、教育、審計六部門對職業培訓機構的培訓場所、培訓設施、培訓師資、培訓效果等方面進行評估,確定了市職業技術學院、市高級技工學校、市就業訓練中心等22所職業培訓機構作為市內定點培訓機構,同時,在市外認定了3家高校、職業院校作為市外定點培訓機構,建立了社會化的培訓體系。同時,根據我市產業特點、定點培訓機構區域布局和勞動者培訓需求,建立了定點培訓機構和培訓專業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
4、建立完善監督管理制度。一是建立開班申請批復制度。定點培訓機構招收學員后,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報送開班申請、培訓計劃、學員花名冊,經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和市財政局審核批復后開班培訓。二是建立監督檢查制度。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與審計、財政部門聯合組織進行定期和不定期集中抽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根據開班申請學員信息隨時隨機進行電話抽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責令培訓單位糾正。三是建立“考培分離”的考核制度。為了保證考核結果的公正準確,規定考核工作由市職業能力鑒定中心負責,本人憑身份證入場考試,經與開班申請學員信息核對無誤后,入場參加理論和操作考試,防止替考現象的發生。四是健全培訓實名制管理制度。在培訓報名、發放培訓券時,詳細記錄培訓學員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信息,在開班申請、培訓、考核、培訓資金申請等各個環節均附有培訓學員詳細信息,并依托勞動99三版信息系統,實現培訓全過程信息化管理。五是健全培訓資金審核、撥付制度。定點培訓機構在結業考核結束后,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審計等部門報送培訓資金申請審批表、學員培訓券、考核合格學員花名冊、考核合格學員的職業資格證書、考勤表等資料,作為審核的主要依據。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組成審核審計組,采取審核培訓鑒定資料、核實培訓對象等方式,對各定點培訓機構申報資金的各項數據進行多方面的印證核實,按照參加培訓并考核合格的人數撥付培訓資金,確保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
5、靈活開展培訓提高質量。為保證培訓質量,除要求培訓機構嚴格執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操作為主的培訓計劃外,還根據實際情況,指導開展靈活多樣的培訓。一是開展創業模擬實訓。改革傳統的創業培訓模式,在全省率先引進全球模擬公司的創業模擬實訓系統,建立了山東(萊蕪)贏在起點創業實訓基地,采取創業知識培訓與創業模擬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學員開展創業實訓,提升了參與市場競爭的綜合能力。并在基地設立了創業孵化室,免費提供電腦、互聯網、電話、辦公桌椅等辦公條件,面向、經銷、廣告、信息技術、創意產品等樓宇型項目,2年內免費使用,進行創業孵化。創業指導中心為培訓學員提供項目開發推介、小額貸款擔保、開業手續代辦、員工招聘代辦、勞動保障事務、優惠政策協調落實、創業跟蹤指導等“一條龍”服務。初步建立了創業模擬實訓、創業孵化、創業指導“三位一體”的創業實訓服務模式。二是開展“送培訓下鄉”活動。為有效解決培訓機構城鄉分布不均、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不方便這一矛盾,指導有條件的定點培訓機構到偏遠鄉鎮、村設立流動培訓點,開展“送培訓下鄉”活動,共開辦電氣焊、縫紉、烹飪、農業實用技術、創業培訓等專業流動培訓班270余個,培訓學員11915人。三是開展定向培訓。指導定點培訓機構根據企業用工需求,開展定向式就業培訓,實現培訓與就業的緊密結合。萊城區勞動就業訓練中心羊里培訓基地,根據九羊公司的用工需求,開設電工、電氣焊、冶煉、計算機等專業,先后培訓勞動力620人,全部被九羊公司招用;鋼城區勞動就業訓練中心開設的行車工專業,先后培訓行車操作工126人,較好地滿足了當地鋼鐵生產加工和鋼鐵物流企業的用工需求。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有培訓愿望的勞動力資源較少。各類失業人員絕大多數都已通過打工、靈活就業、臨時性就業等發方式實現了就業,真正處于無業狀態的失業人員較少,加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執行上剛性不夠,參加培訓的主動性不夠強。二是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制約了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三是開展中高級技能培訓難度較大。勞動者只要具備了初級技能,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就很難終止工作再去參加中高級技能培訓或者因為人數較少,難以開展。使得培訓深度、質量等都不能很好適應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需要
對策建議
1、繼續深入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按照山東省“加強就業培訓提高就業與創業能力五年規劃”要求和我市就業創業工作的需求,將有創業愿望和培訓要求的農村勞動者全部納入就業創業培訓范圍,發放培訓券,組織他們免費參加就就業創業培訓,全面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本著規范調整、優化提高的工作思路,在繼續開展初級技能培訓的基礎上,對取得初級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開展中、高級技能培訓。著力提高培訓層次,更好地發揮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作用。
2、進一步加強培訓體系建設。對各定點培訓機構進行績效考評,在此基礎上,健全動態管理、優勝劣汰機制,適時補充符合條件、專業設置適應社會需求的培訓機構和專業,有計劃地淘汰培訓數量少、培訓質量差、社會反映差的培訓機構,優化培訓機構數量和專業結構。認定一批能夠具備開展中級工和高級工培訓條件的定點培訓機構,組織具有初級技能的農村勞動力參加中高級的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