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區醫療現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社區護理;老年患者;現狀;展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6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410-02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是一個老年人口最多,發展最快的國家。據預測,到2050年將達到4億左右,占總人口的25%。老年人是社區的特殊人群,因年齡、生理、心理特征及社會角色的轉變,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健康問題突出,對護理需求量很大。為了實現健康老年化的目標,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必須盡快發展和健全社區醫療及護理,社區護理已成為護理事業發展的新方向[1]。
1 老年患者現狀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明顯的態勢,再加上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結構疊加在一起,養老問題異常嚴峻。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京我國第一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3%,預計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中國政府的最新數據顯示,21世紀頭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為0.57%,低于上世紀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長率,因此中國人口正在進入老齡化,到2020年預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5億,占總人口的16%以上[2]。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別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萬的增長速度,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顯,養老問題日趨嚴峻。
2 我國社區醫療護理現狀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主要載體,它是非盈利性、公益性的最基層的醫療衛生機構,主要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組成,負責社區范圍內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治療等。衛生部婦社司社區衛生處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年底,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都已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市轄區829個,占全國市轄區總數的97%;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縣級市328個,占縣級市總數的89%。全國共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34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兩萬余個。但是我國社區醫療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政府投入不足,增加醫療收入作為補償機制;農村衛生機構與計生服務機構分設,資源浪費嚴重;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發揮不充分,健康教育宣傳不到位;社區老年護理人員短缺,待遇偏低,工作量大,專業能力參差不齊[3];社區護理人員的培訓主要是通過護理學會的短期培訓和大學成人教育形式來進行[4]。
3 展 望
社區護理是由受過特別訓練及經驗豐富的專業護士,將護理服務延伸到醫院外,深入到社區、家庭中,通過提供預防保健、康復護理、健康咨詢與宣教等服務,來滿足人們各種衛生保健要求,維護人民健康的護理形式。近年來,健康老齡化的觀念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健康老齡化是指個人在進入老年期時在軀體、心理、智力、社會、經濟五個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狀態。健康老齡化戰略內涵主要包括“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內容。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加強城鄉衛生醫療事業的統籌發展,切實解決廣大群眾的基本醫療保健問題,應加快構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實現城鄉一體化社區衛生服務。結合我國老年患者社區醫療護理現狀及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3.1 提高對老齡化問題的認識 要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強調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嚴峻性,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緊迫性,以及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級政府和領導的思想認識,增強全社會的老齡意識。
3.2 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 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道路。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輔助,公共福利設施養老手段為補充,社會保險制度為保障的居家養老體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會和國家作用有機的組合起來,使之發揮出最佳效用。
3.3 加快社區老年服務建設 在城鎮建設規劃中,要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趨勢,合理規劃社區藍圖,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詢、購物、清掃、陪伴、護理、緊急救護等各種服務,并為老年人學習、文體、康樂、交往等社會活動的需求提供條件,逐步建成適合城鄉不同特點、多層次、多功能、多項目的社區老年人服務體系。
3.4 適度發展公共養老的福利設施 對政府設立的敬老院等養老、安老機構和設施,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機構撫養的老人情況,政府要繼續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設施條件,逐步提高養老水平。鼓勵和扶持社會民辦公共養老設施,制定優惠政策積極發展福利性公共養老設施,形成對家庭養護困難老人的救助保障體系。
3.5 健全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 要采取各種措施,完善城鎮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常增長機制,完善相對獨立的養老金經辦機構,負責養老金的征收、給付、營運和管理,用發國債形式探索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保證全額按期予以支付。農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儲蓄和家庭保障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并積極推進城鄉養老、醫療方面的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逐步建立起城鄉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馮翠榮.家庭護理現狀與進展[J].現代護理,2003,9(8):649-650.
[2] 王燕.人口老齡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挑戰[J].理論與現代化,2005,4:55-57.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全科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對全科醫療的認識與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并論述了我國發展全科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關鍵詞】全科醫療;社區衛生服務
1全科醫療的概述
1.1全科醫療:是將全科醫學理論應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區。是一種照顧式的基層醫療保健服務,是解決社區人群健康問題為主的一種基層醫療,它是由全科醫師提供的初級衛生保健服務,推行全科醫療模式是實現WHO提出的“二十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的適宜技術,是以個人健康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范圍,以需求為導向,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及低保人群為重點,解決社區衛生問題,滿足基本衛生服務為目的,推行全科醫療模式為廣大社區人群提供高質量的衛生保健服務的最佳途徑。
1.2全科醫師:是全科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者,是家庭、診所、服務中心、服務站向個人、家庭、社區人群提供優質、方便、經濟、有效的、人性化、綜合的、連續不斷的醫療服務的醫生。全科醫生由于長期在基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了解人們的心態,人際交往及疾病的來龍去脈,是初級衛生保健的專家。全科醫生面對的不僅僅是有疾患的人,還包括廣大的健康人群,我們可利用社區的一切資源,解決居民的具體困難,或將其妥善地轉入專科或大醫院診治,全面協調醫患之間的關系,為人們負起健康的職責。
1.3全科醫師的業務范疇:門診形式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以及一般急癥,對危重急癥進行院前處理后及時轉院,對平穩轉院的慢性病人和急重病人進行康復治療及定期隨訪。社區衛生管理包括傳染病、多發病的危害因素調查及監測,居民飲食衛生、生活環境衛生的管理,對個人家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促進,協調疑難病人會診、專家咨詢以及對低保人群進行醫療救助和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2全科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
全科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在我國已經有了較大發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①各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不平衡,質量不均一。②全科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在衛生改革和發展中的重要性尚未取得一致。③大部分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仍只限于單一的醫療服務,未能融防治、保健于一體。④一些地區已建立的社區家庭檔案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充分發揮其醫療記錄的功能。⑤全科醫生的培訓教育尚未規范化,存在低水平、低層次的重復,對社區護士及其他衛生人員的培訓重視不夠。
3發展全科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社區醫療保險的概念界定
社區醫療保險屬于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其覆蓋對象主要是城鎮戶口中無法參保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群。相對于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而言,社區醫療保險參保費用較低,而報銷比例及報銷總額度也較低。參保社區醫療保險后,在就醫時必須首先到社區醫院就診,社區醫院無法治療才按程序轉診到大醫院,如果直接到大醫院就診,那么醫療費用不予報銷。社區居民參保后產生的醫療費用,實行設定起付標準/起付標準之上費用按醫院級別按比例支付,同時設定最高支付限額的方法。
而社區醫療保險服務則是指以社區為載體,以社區醫療機構及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為依托,為社區居民提供社區醫療服務以及醫療保險參保登記、繳費、查詢以及醫療費用報銷等服務。
二、社區醫療保險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醫療機構硬件水平較低
醫療機構所具備的資源主要分為設備、技術以及人才三種,目前在我國醫療機構醫療資源的配置中存在著向大醫院傾斜的問題。在醫療資源的配置中,往往是大醫院豐富,中小醫院一般,而社區醫院這類基層醫院的醫療資源配置則較為貧乏。社區醫療機構在硬件設備上投入不足,很難與大醫院相比,甚至有的社區醫療機構連保證基本檢查的硬件設備都沒有,醫院的職能得不到有效發揮。[1]
(二)居民對社區醫療機構信任度不高
居民對社區醫療機構的信任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社區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缺乏相關的醫療知識與實踐經驗,另一方面是由于社區醫療機構存在著醫療費用偏高的情況。[2]目前,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醫護人員,主要是學歷層次較低的專科醫生或其他大型綜合性醫院及專科醫院部分醫護人員分流來的,只有部分醫護人員接受過專門教育。就醫療費用而言,社區醫療機構的部分檢查及藥品的費用甚至比市里中心醫院還要高。
(三)社區醫療保險資金投入不足
對于社區醫療機構而言,政府更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到大醫院的建設與發展中,忽視了社區醫院的建設與發展,這樣就造成了大醫院發展得更好,而社區醫院的建設則一直處于低水平。社區醫院由于發展資金的短缺,沒有足夠的財力進行軟硬件的建設,部分社區醫院的醫療設備落后,就醫環境較差,使其不得不自籌資金以補充政府補償的不足、保障自身的發展,而“以藥養醫”由此也成為了社區醫院謀生獲利的重要手段,這導致了社區醫院在診療的過程中出現了與社區醫療服務目的相違背的重治輕防、過度治療等行為。
(四)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偏低
雖然近3年來社區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支出有所增長,但受醫療費用增長較快、藥品和診療項目增加、就醫人次增加等因素的影響,社區居民對醫保報銷水平提高的感受并不明顯。[3]大多數社區居民仍然感覺住院醫療費報銷比例相對偏低,社區居民住院報銷比例為省級40%,市級50%,區級60%,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醫療負擔還是很重,無錢看病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
三、社區醫療保險服務工作的完善路徑
(一)完善社區醫療機構的硬件設施
社區醫療機構一是要積極爭取政府相關建設資金的支持,抓好醫院硬件設施建設。二是強化對硬件建設項目的全程監督,切實保障醫院硬件建設質量。制定健全醫院硬件建設的各項相關制度,指定專人負責項目建設具體工作,嚴格做到硬件建設資金專款專用。不定期配合社區醫療保險相關管理部門監督檢查醫院的硬件設施配備,隨時反映醫院硬件設備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及時的改進。三是醫院相關領導要轉變發展思路及理念,增大醫院硬件實施投入的比例,結合社區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積極購入檢查所需的CT機、彩超機等設備。
(二)增強對社區醫療保險服務的資金投入
政府不僅應當對社區醫療保險以政策上、資源上的支持,更應當給予社區醫療保險以足夠的資金支持。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支社區醫療保險相關費用,并且要制定足額的財政預算,保證財政預算的按時劃撥。相對于大醫院而言,政府應當提高社區醫院的資金投入比例,在對社區醫院硬件設施、人員配備以及社區居民醫療需求進行了解的基礎上,投入足夠的資金使社區醫院不僅能夠維持醫院的正常運行,還能根據社區居民的醫療需求購入相關的硬件設備。此外,就居民醫療費用報銷而言,政府應投入資金以加大居民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減輕居民的醫療費用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