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語文教學困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困惑一:
當前科技迅猛發展,網絡普及,語文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語文反映了時展的需要,與時代緊密結合。但在農村中學,信息還是相對落后,雖然現在學校配 有電教設備,但擁有率及普及率還比較低,再加上圖書資源和相
應的教學參考書籍的缺乏,造成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層面無法適應時代需求。這使得很多教師發出感嘆,我們何時擁有跟城市中學相匹配的教學資源。
困惑二:
教師的期許值與學生的現實存在較大差距?!八刭|教育"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但在農村的小學教育階段中,一些學?;蚪處煂λ刭|教育的理解也產生了偏頗,比如:成績不好的學生就讓他去打球、繪畫、跳舞等等,還美其名曰:“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發展”,從而忽視了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一些學生升入初中后,甚至不知道聲韻母、聲調是怎么回事。
而九年義務教育的實行,把原來對小學的壓力轉向了初中,而初中語文的教學由于受中考的影響而受到了限制。教師不由得感慨,我們何時能有城市中學這樣的生源。
困惑三:
農村語文教材相對單一和受限制。我認為農村的語文教學要和城市里的學生的語文教學有所區別,要體現農村的特定環境。因此,語文教學的創新要體現在教材的創新上。教材的內容要讓農村學生所喜聞樂見,更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而當前我們農村中學現行的語文教材,是教育主管部門根據自己本省的情況從中選定的版本。這套教材成了命題的唯一依據,因而沒有人敢越雷池一一步。事實上,單一的教材無法與農村這種特定的環境相融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因而,它需要一套與之相配套的鄉土教材,可何時才會有這樣的教材呢?
困惑四:
1 面對新課改,語文課應該怎么上?
為了實現新課標中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一建議,為了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核心,我們力圖將課堂還給學生,一時間,語文老師成了無所不能的神,變得前所未有的"能干" ;語文課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課堂上活動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師都使出渾身解數,力圖通過創設熱鬧,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氛圍來實現新課程的改革。同時,有的學校老師,在課程教學中出現了"新課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組合作秀,課件展示會等。把語文課變成了表演課,這種現象,表現在公開課堂上尤為突出。這樣一段時間之后,問題暴露出來了:"繁華"落盡,學生的課堂收獲卻少之又少,紛繁的課堂活動形式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而真正該掌握的知識卻被忽略了,教學成績可想而知。
2 面對農村學生,閱讀空間該如何拓展?
閱讀能力提高帶來的影響就是學生的閱讀空間將會更廣闊,"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然而,農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閱讀條件和相對閉塞的信息渠道已嚴重制約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在每次考試中,閱讀理解又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且還有名著方面相關的題型,這就讓我們這些一線教學的老師大傷腦筋。
3 面對新課改,作文水平該如何提高?
提起作文老師們就感到頭痛,目前我們的學生怕作文,老師一布置作文,教室里總是一片嘩然,叫苦連天,抓耳擾腮,絞盡腦汁也無濟于事,總希望交作文的時間延長,勉強擠出來的文章也是胡編亂造,涂涂改改,空話套話一大篇,批改起來真讓人頭痛,不知該如何作評,其實教學中我們老師也嘗試了許多方法,如寫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好段,寫日記,訓練寫作能力,甚至范文引路,講解寫作技巧,開展活動,運用多媒體激發寫作興趣等。通過這些方法,學生的寫作興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對大多數學生收獲都不大,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豐富寫作素材,全面提高學生整體寫作水平。老師們還沒有找出一條明路。
以上三點困惑,是我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的真切感受,通過對課改初期工作的總結和反思,我們的思路漸漸明晰起來:語文課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學觀念,而我們之前為了適應新課標,運用了大量新穎的形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殊不知,在忙于這些形式的同時,我們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在總結了這些經驗教訓之后,我有了以下幾點深刻感悟:
⑴ 新課標所提倡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不是我們的教學目標,而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法。
即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語文學習中,與學生生活相近的選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設疑,自己解答,或者分學習小組討論學習,然而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有距離的課文還是應該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切不可機械地選擇教學形式。
⑵ 初中語文拓展閱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規范的書面語言,增強語感并將書面語言內化為口頭語言,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農村初中,提供閱讀的條件有限,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但我們語文老師可以挖掘校本資源,充實閱讀教材。首先是辦好校圖書室,利用好電腦室,其次充分利用《選讀課文》和《綜合性學習活動》,充分開發報刊的閱讀量。
⑶ 受學習環境,教學條件的局限農村初中作文能力與城市學習相比明顯偏低。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困惑;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06-0041-02
語文教學要加強基礎知識、語法的訓練和語言的解讀力,發揮教師的“橋梁”作用
一、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一股“綜合性學習”之風刮起,于是我們開始引導學生研究政治、歷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環保,欣賞音樂,創作美術作品……語文教師成了雜家,變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語文課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20世紀80年代,張孝純等名師以“大語文”主張和實踐來自覺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使語文教學界逐漸趨向這樣的共識: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一種語文學習,但是反過來做就完全錯誤了。語文學習從語言學習內容上來說從來就是綜合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語言內容越來越復雜,具體表現為一方面越來越分化,另一方面越來越綜合。語文課的選文自然也不例外,在教材中,除了純文學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外,還收錄了《國寶——大熊貓》、《神通廣大基因》、《巨傘下的城市》等文章。
有些時候,我們懷疑課堂上、尤其公開課上的語文教學還是不是語文課。你看,在課堂上要解決生態保護、物種繁衍:要研究建筑與政治歷史的關系……尤其在仔細研讀“新課標”后,發現在整個新課標中,關于綜合性學習是耗費筆墨最多的,多次使用了“積極提倡”、“提倡”、“注意”等字眼。于是才有了凡公開課必以活動課,尤其是綜合活動課為多,唯恐無從體現“新課標”的“新”;于是才有了將年糕、春聯、糖葫蘆搬上課堂而大獲好評的“活動匯報課”;于是才有了要求學生規劃一座大城市、畫出一套熊貓郵票的試題;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體技術令人眼花繚亂的走馬觀花的“熱鬧”課堂。語文課前所未有的包羅萬象,大有一統天下之勢。那么語文課不管選文有多豐富,學科間如何滲透,還是要重提“聽說讀寫的訓練”,“字詞句篇的學習”,這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是語文課的靈魂!品酒師與飲酒者的差異在于一個“品”字,語文課應是對語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味咀嚼,這是綜合性學習所代替不了的,東施效顰令人生厭,邯鄲學步結果將是爬回去。
二、不學語法知識行不行
一部新教材的誕生總是伴隨著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產生的。放眼望去各種新課標培訓班、各種新課程研究論文在肯定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對以往的教學觀念、教學傳統幾乎全盤否定。那么傳統的教學觀念就真的一無是處了嗎?“語邏修文”曾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面,現在新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明確指出“語法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如果拋開理念意義上的國家教育目的不論,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我們就會發現基礎教育長期以來一直遵守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則;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那么現在“新課標”的建議在實際教學中意味著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語言學與語文教育》指出:“英語語法逐步的強化,漢語語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學生用英語語法來分析漢語復雜語句,而不能用漢語語法來分析母語?!边@種現象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還將更為嚴重和惡化。目前由于中考不考因而教師也不教語法,學生便無從知道“短句”、“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復句類型”,這不但不能以語法思維習慣來感受母語,而且使英語語法教學也無法順利地貫通下去。其實一個學生如果不進行專門系統的語法知識的學習和技能訓練,僅僅靠品味、整體感悟,那無論是對當前還是對未來的學習絕對是不利的。
語感是對語言內容和形式的領悟,語句數量內容無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從形式人手,教給學生語法知識,讓學生通過掌握語法規則、培養語法思維習慣去培養語感。此外,系統的語法知識還可以指導學生自覺地修正自己的書面用語,減少語病,不僅做到詞能達意,還能做到詞能傳神。
三、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不能忽視教師的“橋梁”作用
新課標的實施和推廣中伴生了一種新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種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錯,游泳池邊教不出游泳健兒,問題是怎樣的課堂才算是還給了學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學習的結果是教師被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課堂上有一位同學說他最喜歡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因為“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寫的”。面對這樣的“獨特感悟”,樂耶?憂耶?怕只能無言也!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在閱讀過程中,只有在閱讀過程中,只有在閱讀對象和自己的直接和間接的生活經驗產生意義建構時,才能形成閱讀者的個人意義,這也正是產生認同和共鳴的基本前提。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一個不懂的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無法品味出語文學習的樂趣的。但問題是學生現在所面臨的教材,其生活內容常常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幫助學生建構課文與生活的“橋梁”,使課文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聯系,這是讓學生走進課文、感受生活的關鍵所在。這個“橋梁”非語文教師莫屬。
現在說到“自主性學習”,教師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滿堂灌”、“滿堂問”的老路。其實與學生生活相重疊的選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設疑、自己解答,或者通過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然而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有距離的課文還是應該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枸杞豆》這樣描寫太陽:“這時,太陽快要西沉。透過林隙,我看見它像一個紅色的車輪,就要滾進西邊的山溝里去了?!睂@個句子的理解如果依賴學生的自主學習來完成,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把語言放在特定的語境和課文背景中去解讀,必須要教師“扶上馬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