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

教育的基本原理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育的基本原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1篇

云計算使個人計算機的性能最小化,功能最大化。而這種對資源進行分配的方式正是高校教學資源整合所需要的。本文闡述了云計算的基本原理和特點,總結了云計算對教育領域的巨大影響,最后介紹了國內外促進云計算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努力。

什么是云計算

云計算是一個虛擬化的計算機資源池,一種新的IT資源提供模式。云計算就是以公開的標準和服務為基礎,以互聯網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數據存儲和網絡計算服務,讓互聯網這片云成為每一個網民的數據中心和計算中心。

云計算借用了量子物理中的“電子云”(Electron Cloud)思想,強調說明計算的彌漫性、無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會性特。“云”是指計算機群,每一群包括了幾十萬臺、甚至上百萬臺計算機,是數據存儲和應用服務的中心,用來完成存儲和計算的工作。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

云計算系統如圖1,基本原理是,用戶所需的應用程序并不需要運行在用戶的個人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上,而是運行在互聯網的大規模服務器集群中,用戶所處理的數據也并不存儲于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聯網的數據中心里面。這些數據中心正常運轉的管理和維護則由提供云計算服務的企業負責,并由他們來保證足夠強的計算能力和足夠大的存儲空間來供用戶使用。

云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在基本結構當中,核心部分是由多臺計算機組成的服務器“云”,它將資源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大的數據存儲和處理中心,同時由服務器中的各種配置工具來支持“云”端的軟件管理、數據收集和處理。服務器根據用戶客戶端提交的數據請求,來處理數據、返回檢索結果。按照服務的分類,來實現監控和測量,保證服務的質量,合理地分配資源,達到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用戶都可以任意連接至互聯網的終端設備。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能在云上實現隨需隨用。同時,用戶終端的功能將會被大大簡化,而諸多復雜的功能都將轉移到終端背后的網絡上去完成。

云計算的特點

1、云計算提供最安全可靠的數據存儲中心,用戶不用擔心數據丟失、病毒入侵等麻煩。當文檔保存在類似GoogleDocS的網絡服務上,當把自己的照片上傳到類似GooglePicasa Web的網絡相冊里,就再也不用擔心數據的丟失或損壞。因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專業的團隊來管理信息,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數據中心來保存數據。同時,嚴格的權限管理策略可以使用戶放心地與指定的人共享數據。這樣不用花錢就可以享受到最好、最安全的服務,甚至比在銀行里存錢還方便。

2、云計算對用戶端的設備要求最低,使用起來也最方便。只要有一臺可以上網的電腦,有一個瀏覽器,就可以在瀏覽器中鍵入URL,然后盡情享受云計算帶來的無限樂趣。用戶可以在瀏覽器中直接編輯存儲在“云”的另一端的文檔,可以隨時與朋友分享信息,再也不用擔心軟件是否是最新版本,再也不用為軟件或文檔染上病毒而發愁。因為在“云”的另一端,有專業的IT人員在維護硬件,安裝和升級軟件,防范病毒和各類網絡攻擊,在做用戶以前在個人電腦上所做的一切。

3、云計算可以實現不同設備問的數據與應用共享。在云計算的網絡應用模式中,數據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用戶的所有電子設備只需要連接互聯網,就可以同時訪問和使用同一份數據,從而輕松實現不同設備問的數據與應用共享。

4、云計算為人們使用網絡提供幾乎無限多的可能,為存儲和管理數據提供幾乎無限多的空間,也為完成各類應用提供幾乎無限強大的計算能力。離開云計算,單單使用個人電腦或手機上的客戶端應用,是無法享受這些便捷的。個人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不可能提供無限量的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但在“云”的另一端,由數千臺、數萬臺甚至更多服務器組成的龐大的集群卻可以輕易地做到這一點。個人和單個設備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云計算的潛力卻幾乎是無限的。

云計算對教育領域的影響

對于學校來講,通過投資建立計算中心成本較大,并且難以與教育信息系統的快速成長和服務多元化要求相匹配。云計算模式為學校提供了合適的借鑒方案,教育機構數據中心、網絡中心的相關任務將可以選用云計算服務來完成。通過云計算提供的IT基礎架構,可以節約成本,不用再投資購買昂貴的硬件設備,負擔頻繁的維護與升級。同時,云計算也將有效地消除教育信息系統中的“孤島”現象。網格技術給出了消除信息孤島的解決方案,作為網格運算模式的發展和改進云計算提供了更強的管理機制、自動化部署和高層次的虛擬化,將實現網絡虛擬環境上的最大化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云計算對教育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云計算可以整合教育資源

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當中,受到地理位置、網絡傳輸速度、服務器的數據處理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教育信息資源建設還存在著重視新技術的引用而忽視內容的建設,重視初次建設而忽視二次開發和深入整合,重視建設而忽略建設的實用性等問題,導致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檢索困難,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強,資源建設缺乏服務意識, 供給與需求之間呈現不對稱情況,不能滿足師生學習的需要,信息和資源無法有效共享。這些問題成為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因此,我們亟待尋求一種新的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

云計算的提出,最小化了終端設備的需求,在一個云計算的網絡中,不僅僅是教學課堂,甚至于個人電腦,實驗室都可以從“云”中獲得,在“云”中存儲,而學校需要的只是提供給學生可以運行瀏覽器的最簡單的終端設備(使用開源系統的個人電腦,OLPC,甚至支持無線局域網的掌上設備)和網絡,就能讓所有高校的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資料處理和實驗。

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則有利于更加合理、高效的使用教學資源,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高校間開展教學資源的整合,既可以應對高校擴招所形成的對教學資源需求的持續增長與教育投入增長不足、教學資源相對短缺所形成的矛盾,又可以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利用率,讓更多的大學生獲得優質的受教育機會。

2、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功能

目前,每個學校圖書館都有自己的服務器,用于日常圖書管理、數字資源檢索下載等服務。為確保服務器內數據資源的安全性及服務器的可靠運行,圖書館對服務器的最大服務響應數量及接人終端數量等都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在云計算模式中,“云”端擁有超大的服務器群,具有良好的容錯性、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幾乎無限的帶寬,能保證數據的安全和高并發性,用戶的請求也可迅速獲得響應。此外,云計算模式具有虛擬性,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手機、PDA等多種終端訪問圖書館提供的電子資源服務,用戶甚至可以定制服務,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個人書館,實現移動學習,使岡書館資源中心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3、節約硬件設備的投入成本

云計算擴展性非常強,多個院??梢詫F有的硬件資源共同加入到一個“ 云” 中,減少單個院校的資金和時間上的投入,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目前,各級大中小學都配備著大量的計算機和網絡設備,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計算需求,學校不得不經常購買更新計算機和網絡設備。

云計算固有的特點使其比其他新技術更容易進入學校。如果使用云計算服務,絕大部分計算任務交給云端(分布式計算機服務器)來完成,學校只需讓電腦接入互聯網即可。云計算能把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的內存、存儲和計算能力集中起來成為一個虛擬的資源池,并通過網絡為用戶提供實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服務。

現在推出的云計算電腦僅有光驅大小,功耗也僅有十幾瓦,節省了大量的硬件、軟件采購成本。云計算對用戶端的設備要求很低――這一特點決定了云計算將會在學校大受歡迎,可以為學校節約大量的計算機、網絡交換等硬件設備的購買和維護成本。

4、提供經濟的在線應用軟件服務

所有的應用程序和文件都在服務器端,用戶只需通過瀏覽器訪問服務器即可實現文檔、表格、課件的編輯,編輯完成后的文件直接存放在服務器端。一些常用的應用軟件如辦公軟件、電子郵件系統等可以采用云計算服務,學校接入這類云計算服務后,降低了信息系統建設的成本,也減少了學校為維護和升級軟件而投入的費用。采用云計算模式提供的云服務,如利用類似GoogleCalendar的日歷管理工具和GoogleDocs的在線文檔編輯工具,用戶只需聯網打開瀏覽器,即可使用這些云服務,實現在線日程協作安排、學習項目協作規劃、教學活動協作管理、師生人員協作管理以及文檔、表格、演示文稿的共享與協作編輯,完成網上協作辦公。

5、創設網絡學習平臺

隨著云計算模式的逐漸發展和普及,學校、教育機構和個人的信息處理會逐漸遷移到“云”上,這將對網絡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云計算將有助于構建學校教學環境(SLE)、群體學習環境(CLE)、學生個人自主學習環境(PLE)三類教學環境和教學信息自動傳遞系統、教師指導調控系統、學生自主學習系統三類教學系統。學習者則可以通過云計算提供的環境、資源和服務,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實現網絡學習。比如Google云計算服務――Go0gleSi(Google協作平臺),可以將文本、Google文檔、電子表格、演示文稿、文件附件、視頻、照片和其它類型的信息,以及Google云服務完全組合在一起,為網絡學習者提供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和良好的學習平臺,便于網絡學習的開展。

6、數據存儲中心更安全可靠

由于對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各個學校都積累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資源。在病毒和黑客猖獗的互聯網時代,數據存儲的安全性、可靠性越來越顯得重要。學校使用云計算服務,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數據中心來幫你保存數據,有著強大的技術管理團隊來幫你管理提交的數據和程序,可以為學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數據存儲中心。對非法入侵可以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同時也消除了使用人員將文件非法拷貝造成的無意泄密。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我們不必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管理數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課程的設計當中來,也無需擔心病毒和黑客的侵襲以及由硬件的損壞所導致的數據丟失問題。

云計算在教育領域的嘗試

在教育領域,2007年l0月,Google和IBM聯合宣布推廣“云計算”的計劃,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內的多所高校都參加了該項計劃,我國的清華大學也于2008年3月加入了此項計劃。通過這項計劃,高校的研究者能夠更方便地利用Google和IBM的云計算資源,搭建出各種創新性的應用。

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西蒙公司在格雷漢姆小學首先開展了云計算項目的嘗試,該項目為西蒙教育春雷項目。為了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數字化學習的需求,西蒙公司為學校600名師生帶來虛擬電腦桌面,終端通過連接“通用云計算服務”來獲取虛擬電腦桌面,同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學生不管是在教室、圖書館還是在家,都可以訪問到同一桌面,而無需額外的電腦。

Google宣布在中國大陸啟動云計算學術合作計劃(Academic Cloud Computing Initiative),與中國大學建立學術合作項目,共同推動云計算在中國的普及。清華大學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參與這項計劃的高校,與Google合作開設了“大規模數據處理”課程。在此項合作中,谷歌提供課程資料給清華大學教授整理加工,提供實驗設備并協助清華大學在現有的計算資源上構建云計算實驗環境。清華大學在向學生講授課程的過程中。谷歌工程師也參與講解谷歌的前沿技術(Map Reduce以及Google File System)等。

小結

第2篇

關鍵詞:教師繼續教育;發展階段;個體特征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大體上可分為職前養成教育和職后繼續教育兩個階段。由于職前的師范教育年限不長,所學的理論知識較多,而教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職業,再加上我國地域遼闊,情況復雜,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學歷參差不齊,教師專業水平差異較大。因此,教師教育不僅應重視職前的養成教育,職后的繼續教育顯得更加重要。教師教育是在終生教育思想指導下提出的一個概念,它不僅是基礎教育師資來源和質量的重要保證,其本身也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人類歷史上最早論述教育問題的(學記)到現代中外各種版本的(教育學)、(教育原理),都在力求揭示教育的規律和原理―o作為教師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教師繼續教育屬于教育的一種類型,不同的是教師繼續教育既要受教師個體的發展規律的影響,也會受制于教師職業發展的規律,但是教師繼續教育必定也會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和原理。將教育的一些規律和原理運用于教師繼續教育,對改善教師培訓的現狀,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或許會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教師繼續教育應切實把握“現實水準”與“當為水準”之間的差距

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是制約教育的兩個基本規律。對于教師專業發展來說,也要遵循教師職業發展規律和教師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教師工作是一個復雜的領域。國外的研究人員發現,教師每小時作出與工作有關的重大決定為30個,師生互動每天達1500次(在一個有20―40名學生的班級中)。根據這一事實,有人認為教師遇到復雜情況的幾率比醫生要高很多。教師職業實際上“像在其它專業領域中一樣至關緊要、困難重重而且頗具挑戰性”。因此,教師要達到專業的水平需要長期的努力,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漸進過程。如同“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一樣,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應適合教師現有的發展水平,使教師在既有的水平上不斷提高,循序漸進,一步步接近專業的標準,不能急功近利,強求他們“一次完成”。

那么。如何確定教師現有發展水平上的要求呢?廣為人知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與兒童可能完成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維果茨基說:如果兒童在最近發展區接受新的學習,其發展會更有成果。四日本學者青井和夫也指出,當“現實水準”與“當為水準”之間的差距過小,“當為”幾乎都得以實現的時候,便會產生“無意義感”;而當差距過大,以我們的努力無論如何也無法填補的時候,那么我們必將會感受“無力感”。所以,應該努力使它們之間的差距達到既大于感覺到無意義又小于感覺無力的程度。所有這些都提醒我們在制定教師繼續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時,一定要把握好“度”,對教師的要求必須是教師經過努力可能達到的目標,過高或過低的要求都不利于教師有效的發展。要求過低,會影響教師學習的積極性;要求過高,會使教師產生“無力感”,甚至形成職業倦怠。一位基層幼兒教師的內心思辨應引起我們的警覺: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我眼花繚亂;面對各路專家的真知灼見,我無所適從。我是疲于奔命,而非游刃有余。我參加各類必需的繼續教育,專業培訓,記載必需的書面資料,承擔必需的課題研究、公開教學。我似乎掉進了一個漩渦。

教師的自我需要與內在發展需求是促進教師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假如我們的繼續教育讓教師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非自身能力發展的需要,教育的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二、教師繼續教育應力求實現“理解”與“應用”的統一

個體的發展既有連續性的一面,也有非連續性的一面。這種非連續性就表現為階段性。對于人生階段的劃分古已有之,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夸美紐斯和盧梭等,都提出過自己對人生階段劃分的主張,并強調在每一階段實施特定的教育內容。直至今日,有關年齡特征的研究仍是把握教育規律不可缺少的內容。自美國學者傅樂1969年編制的著名的《教師關注問卷》揭開了教師發展理論研究的序幕以來,教師專業發展階段也成為一個蓬勃的研究領域。而且大多數教師發展階段論的共同特點是,它們均能完整地看待教師的發展歷程,將職前師資培育與在職教師的發展聯結起來,視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并凸現了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專業表現水平、需求、心態、信念等。

研究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年齡特征,其目的是在教育工作中,便于從教育對象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從而提高教育效果。而教師在不同的生涯發展階段中,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識、能力和教學技術;并有不同的需求、感受和態度;表現不同的行為和特質”。如果說各種教師發展階段論的討論可以為我們解決“理解上”的難點,那么,“應用上”的難點之一便是“對入職后處于不同的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是否應設計內容、方式上不同的培訓方案”?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論只有在“理解上”和“應用上”兩方面共同發展,才可能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教師繼續教育對應的是教師職后專業發展階段,王秋絨將其分為新生期、平淡期、厭倦期等三個發展時期。

以下便以這三個時期為例,嘗試說明如何解決“應用上”的難點。

1.新生期

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因為經過了實習階段的摸索與適應,已較能適應現實環境,之前的師范教育使其掌握了較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初為人師的自豪感往往使他們對于教育工作充滿信心與希望,他們的工作熱情一般都很高,雄心勃勃想在教育領域有所作為。但新生期一般對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容易造成成就水準與本身知能差距之間的沖突。另外,各爾克(N.J.Cerke)的研究還認為教師具有被尊敬、被接受、被喜愛的社會需要。這些需要雖然可以從學生那邊獲得部分的滿足,但是學生畢竟是不成熟的個體,他們還希望能為同事所接受,井從同事那里習得專業知能。可見,對于新生期教師繼續教育的重點宜在于加強教師教學技能的習得與運用,引導他們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教學,使其能夠有效處理學生的種種問題,獲得成就感。同時充分發揮優秀的、經驗豐富的教師示范作用。

2.平淡期

工作二、三年后,特別是二、三年都教同一年級同一科目的教師,對于學校政策及教材教法都逐漸熟悉,在這種情形下,教師覺得工作環境已不再有太大的挑戰性,只要依例行事就可以了。這個階段也是教師職業生涯的關鍵時期,它是一個“要么成功,要么破產”的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時期。這時期,如果教師安于現狀,固步不前,便很難有專業方面的進步;如果教師重新確定其專業目標,不斷改進教學基本技能,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表現出積極進取的自信和愉悅。所以,此時繼續教育的重點應在于如何引導教師主動尋求新知,增進教學的創造力及服務精神。

3.厭倦期

有一些教師經歷了多年的教學生涯后,會產生一種奉獻教育的內在化價值,樂于以教書為終身的事業。但大多數教師工作時間稍久之后,會因教學環境的種種因素,開始厭倦教學。或者因為社會變遷,教育改革,教材改變,很多新的知識、新的教育理念非任教已久的教師所能勝任,因而產生不勝負荷的倦怠感。這時教師已步人使教學僵化無生機的厭倦期。針對這種狀態的教師不宜只進行單純的新知識、新教育思想的輸灌,還要重視教師教學態度的改善和專業精神的培養,以引發教師內在的教育動力,樂于教學。

必需指出的是,教師專業化“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歷程,絕對無法用單純的、單一因素的參考架構便能得到充分而周全的理解”。而且,對教師各個發展階段也不能等同視之,還可以考慮是否應凸現其中的某一階段。例如,有論者就非常關注教師專業發展的“危機階段”或“厭倦期”,也有學者強調對新任教師的教育。但以上認識起碼可以作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基點。

三、教師繼續教育應妥善處理教師專業標準與教師個體特征之間的關系

不同個體的具體發展既受個體發展基本規律的制約,又紛呈差異與獨特。進入教育過程的個體是一個非常具體的、生氣勃勃的人,“他有他自己的歷史,這個歷史是不能和任何別人的歷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被一個由許多因素組成的復合體所決定。當我們決定教育的最終目的、內容和方法時,我們又如何能夠不考慮這一點呢”?因此,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專業發展雖然有其階段性,但教師個人的特征在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同樣也是非常具體的人,他有自己的社會背景(包括性別、年齡、專業教育、擔任職務、工作年限等),有某方面突出的專業能力,也有特定的個性傾向。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應切實了解成員的性格、能力、教育水平、實踐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培養出不同層次、具有不同專長的教師,這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前被學術界熱烈探討的話題之一是教師專業標準。提倡將教師培養成“能干型實踐者”有之;認為教師的反思探究能力很重要者有之;還有一片響亮的呼聲,主張教師成為研究者。不可否認,上述這些能力對教師都很重要,但這些觀點描述的都是理想的教師,而非實際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如果我們能夠使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上述三方面的能力,這當然是最完美的狀況。然而事實卻是,每一位教師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能力專長和教學經驗,可能有一些教師研究能力較強,而另外一些教師更適合從事本職教學工作。倘若硬要將后者培養成研究型教師,真是勉為其難了。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教師無須成為生產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批量產品,每一個教師都只能創造一個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小花園。也許只有有千差萬別的老師,才可能造就出個性豐富多彩的學生??梢?,比較切合實際的做法可能還是要依據每個教師具體的個人特征,“施予個別化教育計劃,以求因勢利導之效”當然,根據教師個體特征而進行的教育和培訓也不是沒有,但此類培訓涉及對象的范圍和針對性還遠遠不夠。

第3篇

音樂教育作為當前藝術教育的重要課程,其教育質量影響著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悟和學習,而音樂美學基本理論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理論依據,對音樂教育有深遠的意義。所以,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背景下,探討音樂美學理論基礎的哲理性、情感性和社會性對音樂教育實踐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促進音樂教育的更大發展。

一、哲理性的特點

音樂美學所研究的音樂本質、特征、功能、理論結構、實踐演化程序等,都具有一定哲理性。依據認識論,音樂藝術美的形成主要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1)實踐――客體的映象階段。音樂是一種心靈的聲音,音樂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與感悟,體驗生活、體驗人生,只有經歷實踐的感悟,才能體會到音樂的美,才能真正感悟到音樂的哲理性。這也是當前音樂教學實踐中老師和學校致力于創作條件、環境讓學生去感受自然、認識人生、了解社會的原因所在。

(2)實踐――認識的飛躍階段。音樂的產生主要是依靠人類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實現的,這個主觀能動性的創作過程主要分兩段:實踐是創作音樂的源泉,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需要實踐經歷作為依據的。所以,第一階段是人投入到社會實踐活動和生活中獲取音樂創作的感性材料,再經過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將這些材料進行刪減、篩選,最終將其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有了實踐經歷、感性材料及豐富的精神財富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變成音樂作品。因此,第二階段是創作階段,需要創作者擁有較強的音樂素質和音樂欣賞水平,將豐富的感情凝練創作成音樂作品,將感情糅雜在音樂中。

(3)認識――實踐的第二次飛躍階段。一個音樂作品被創作出來并不意味著它就是成熟的藝術作品,要將其投入到實踐中進行檢驗,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將音樂作品投入實踐被稱為第二次飛躍,這個過程是音樂美學將其自身價值在實踐中展現出來的過程。

上述三個階段理論是對音樂藝術美創作的簡單概括,實際的音樂藝術美創作遠比這要復雜、細致,創作過程的影響因素數不勝數。音樂美學具備哲理性,這種哲理性決定了在進行音樂美學基礎理論或其領域研究時必須遵循的認識論,才能保證研究思想的思辨性、自由性及多維性。

二、情感性的特點

音樂創作是人類內心情感的表達,是將情感糅雜在音樂作品中的過程,情感也是音樂美所在,是其核心。音樂創作最終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激情。沒有激情是無法進行音樂創作的。激情能將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壓抑、快樂、激動、憤怒、悲觀等情感化為音樂創作的動力,加速音樂創作的過程,將生活激情轉化為音樂創作激情,而創作者的創作激情和思想情感會在作品演奏時傳達出來。其次是想象。想象力是將實踐經驗、感情等轉化為音樂作品的重要心理能力。這種想象力建立在創作者有較高的音樂素質和音樂水平基礎上,是在擁有實踐經驗和感情基礎的前提下的靈感迸發,憑空想象是無法創作出音樂作品的。實踐經驗和感情是音樂創作的源泉,想象力則是將這些源泉轉化為音樂作品的根本動力,沒有想象力,這些源泉只能是一潭死水。最后是靈感。靈感的出現不是偶然,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體現,有了靈感,音樂創作就能從稚嫩變得成熟。靈感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靈感的得來絕不是憑空而來,它是經過不斷思考和努力及建立在廣大人民群眾勞動成果基礎上得來的。所以,不能將靈感神秘化,要客觀看待靈感這一心理活動。情感是人類獨有的,我們必須認識且重視情感在音樂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將其科學化、明了化,這有利于后來人的音樂創作。只有深入實踐,不斷積累,不斷思考,才能將實踐經驗轉化為情感體會,這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

三、社會性的特點

音樂美學理論的社會屬性,要求教師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必須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從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利益出發,科學地闡明音樂藝術的社會性問題。一方面,不應該有那種從狹隘出發的功利性,對音樂的社會性質進行簡單化的理解,把音樂的社會功能只局限于為某一階級服務,片面強調音樂的政治功能而否定其審美、愉悅功能。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只講自然共性,從而脫離社會現實的錯誤傾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天堂va在线高清一区|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美三级91| 亚洲入口无毒网址你懂的 |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哪个网站可以看毛片| 中文字幕の友人北条麻妃| 日韩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毛色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国产人做人视频在线观看|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黄无遮挡免费网站视频|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青草|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做| 一本之道在线视频|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H动漫| 曰批免费视频试看天天视频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日韩视频| 亚洲美女黄视频|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GIF免费|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 中国毛片免费看|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 九色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污污视频免费看| 亚洲综合欧美日韩|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免费观看 | www.日本在线视频| 小箩莉奶水四溅小说| 一级毛片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