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生文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 訓練語感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按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說,它是一種文字的“整合體”。而這些語言文字必須和作者的旨趣貼合。作為文學欣賞者就是要通過語言文字了解作者的旨趣,并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滿足和審美的享受,即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所說的:“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因此,文學欣賞教學必須先從語言文字人手,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覺力――語感。在實際操作中,具體方法和步驟為:(一)教師布置學生究吩利用工具書(字典、詞典、相關資料,文中注釋等)掃除字詞障礙;(二)放錄音或教師范讀;(三)學生反復誦讀,注意句中的關鍵詞和思想感情,讀出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四)咬文嚼字,仔細推敲,結合語境和生活經驗領會話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五)反復回想揣摩理解這章這節的內容;(六)聯想感悟和觸發;(七)整體感知藝術形象,欣賞文學作品。筆者在教學《范進中舉》這篇小說時,采用了以上方法和步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學生對文中的一些生動形象的語句“愛不離口”,如胡屠戶罵他女婿范進的一些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尖嘴猴腮”等。其次,作品中的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學生也能領會,如:“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民百姓。”“我這行事里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學生能馬上說出:“那時農民的社會地位最低,連殺豬匠也看不起農民。”這時我感到學生的聰明可愛。第三,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較為深刻的了解。范進,這個科舉的熱衷者,學生能將他中舉前后的境況進行對比:中舉前窮困潦倒,無人理睬,丈人鄙視、謾罵、社會地位卑微;中舉后,門庭若市,有人送雞、送米、送錢、送酒、送房子。胡屠戶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學生也能根據此人的言行概括出來:自私、貪婪、庸俗、市儈。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就從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被揭示出來。
2 發揮想象
文學欣賞明顯帶有讀者的藝術再創造性,因而發揮想象也是文學欣賞的一個重要方面。
想象就是在頭腦中創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據口頭語言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應事物的形象的過程。
【關鍵詞】 初中生 文學接受心理 閱讀教學情感 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a)-0070-01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初中閱讀教學,特別是文學作品的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遵循其認知和道德與審美能力的發展規律,從學生的文學接受心理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解讀文本。教師是教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對文本要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并把這些感受、理解和體驗根據學生的認知圖式、接受心理有選擇地傳授給學生。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應注意在其學習過程中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同時給他們一片獨立的閱讀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這就要求教師:
1 對學生的閱讀要求不要過高或過低,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
初中生的閱歷經驗、知識文化修養、理論水平畢竟有限,而教材中所選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歷經了時間、空間檢驗的經典佳作,這些文本的“隱含讀者”一般是成人。所以,憑學生的認知結構,是不可能完全理解文中所蘊涵的深意,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價值的。文學作品往往以象征、夢幻、隱喻、假定、虛構、變形等方式來描寫世間萬物萬事,暗示生活真理,即使是“隱含讀者”也不一定能讀懂全部。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要仔細斟酌。學生在閱讀中經過文本的刺激能迅速產生正確反應的內容點到為止;學生不能迅速作出反應,但經點撥可以理解的內容應講透;學生憑現在的認知圖式無法作出反應的則應不講。以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為例,詩中每個字的字音、字形、字義是學生自己可以作出正確反應的內容,教師不應多講。由于初中生的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所以多數學生吟誦這首詩時頭腦中會浮現出——古人登上高臺的畫面,并產生朦朧的歷史感。因此教師應在“畫面”和“歷史感”上作文章,激活學生頭腦當中的畫面,并引導學生去體會歷史感背后的滄桑感、孤獨感。而這首詩最深層的含義——深邃廣袤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意識,具有“形而上學意味的哲理性”——是學生所無法接受的,所以教師不必要求學生的理解達到這樣的高度。
2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解讀意見
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他們的接受心理不僅與成人有別,就是每一個學生之間也是天差地別的。所以面對同一文本,他們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初中階段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自覺性都有了顯著發展,所以他們往往會對文本產生獨特的見解,“橫切蘋果發現蘋果核處的五角星圖案”就能說明這個道理。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解讀方法去解讀文本,并尊重他們的解讀意見,而不應讓學生無條件的服從自己或教參的解讀結果,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讓學生發現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用自己的心靈與文本對話。久而久之,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將在無形中不斷提高。
3 幫助學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文學閱讀的鑒賞就是讀者以自己原有的心理圖式與文本圖式進行比較、同化或順化。接受美學認為,讀者總是從自己“生活和文學的期待視野”出發看待文學作品。生活和文學的期待視野不同必然導致不同的讀者對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評價的差異。初中生的認知心理結構、審美心理結構決定了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還處于一個較低級的水平。要提高初中生的閱讀鑒賞水平,必須拓寬他們的“期待視野”,也就是使他們產生“視野的變化”。比如,在教魯迅的文章時不必急于把文章的含義(如其中反語、諷刺蘊涵的深意)灌輸給學生,而讓學生先去讀一讀關于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文章,對課文的寫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去體會魯迅文章的豐富內蘊,就省力多了。
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文學名著,讓他們在閱讀中深入地積累生活知識、語文知識和審美知識,建立和完善認知、審美等文學接受心理結構,在期待視野的形成變化中逐步提高其鑒賞水平,提高文學接受水平。
4 形成新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語文;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63-02
在當今實施新課程背景下,部分初中學生尤其是農村初中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語文教師充分利用好教師、學生、教材等因素,教師要不斷變換教學方法,讓濃厚的求知興趣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重要性學生從小就得以灌輸,我之所以說“綜合性較強”是因為在語文教學中,難免會涉及到語文知識本身以外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這就注定了語文學科興趣的激發點優于其他學科。例如:通過學習《醉翁亭記》、《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可以帶領學生觀光游覽;通過學習《宇宙里有什么》、《陳涉世家》、《曹劌論戰》等,均可從不同的角度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或九天攬月,或五洋捉鱉;或鑒賞古籍,或軍事縱橫……更不用說文學本身就其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性,歷來就是多數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而語文教師的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可使各學科知識聯系起來,這是語文教師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的著眼點,也是培養興趣的起點。因為學生只要喜歡了這門學科,就能夠自覺地學習積累與之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因而也就容易鉆進去,使學生興趣擴大范圍,進而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直接感染著學生。所以,教師在講課時,要盡可能地與每一個學生進行必要地心理溝通,通過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進而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1.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良好的興趣、愛好、品性等語文素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主要表現在教師教學中甜美的聲音、美觀的板書、生動的語言、聲情并茂的朗讀等,都會不自覺地吸引著學生并且影響著學生,從而使學生產生羨慕并進行效仿,從而誘導學生喜歡上語文。可見,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榜樣示范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2.“偶像”是學生模仿學習的對象。中學生喜歡崇拜明星、能人,并把他們當作“偶像”,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崇拜心里,引導學生以他們為學習的榜
3.“語言大家”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名人名家的經典作品,教師要善于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品析、鑒賞,吸收其精華。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設計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提問要難易適度,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過淺,以免走過場;又不可過難,以防學生茫然失措,產生畏難情緒。較難的問題請優秀生回答;較容易的題目,則要請希望生回答。當學生在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適時地、恰到好處地、巧妙地啟發指點,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在特定情況下,教師可以“采取高高舉起你的左手”的策略,即和學生約定:“回答問題時,要是不能回答就舉右手,能回答就高高舉起你的左手!”這樣難易有別、因人而異的提問,使每一個學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不應僅局限于課堂,還應該延伸到課外活動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將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多渠道、多角度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尤其是形象生動的課外讀物,能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正確加以誘導,便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從《藤野先生》,指導學生看《阿Q正傳》;從《誰是最可愛的人》指導學生欣賞《高山下的花環》……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得到培養和提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特別是在設計古詩文的瀏覽與背誦教學中,在課堂誦讀或比賽中,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志趣,形成良好的文風,施展了才華。體驗到了運用知識的快樂,建立了信心,從而激發起更大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