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孩子認數字的方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幼兒 ;數感;數字;概念;變化
為使孩子思維敏捷,機靈過人,從小培養孩子對數的感知能力十分重要。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數學素養,是建立明確的數概念和有效地進行計算等數學活動的基礎,是將數學與現實問題連接起來的橋梁。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筆者認為好的辦法就像一座橋梁,能幫助孩子獲取豐富的知識,使他們逐步建立起數感。下面就讓我們把這座“橋梁”搭建出來吧!
1.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一個小孩連1都不知道,怎么會知道100,1000呢?幫助孩子建立最初的數感,開始不需要認數量太大的數,只要十以內的數就可以。完全掌握了10以內的數,才學20以內的數,然后認識整十數。不能一開始就教他們認識100,1000的數,這樣會適得其反。其中1到10的認識是關鍵,孩子在三歲左右的時候學習10 以內的數較好,這時以讀說為主,比如誦讀一些跟數字有關的兒歌之類的,稍大一些就可以練寫數字,開始寫可以用寫字板練習。平時讓他數數家里幾口人,自己幾個手指等一些簡單的問題,別看這些問題簡單,但是對孩子建立起數感是很有用的。
2.幫助幼兒理解數字的概念及意義
運用實物教幼兒認數字,可幫助幼兒理解數字的概念及意義,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記得有些家長著急地對我訴說:我那孩子會數數到十了,可是伸手指問他是多少他都不會!我覺得首先是孩子不理解數字的多少的意義,于是我建議家長用實物教孩子學數。比如孩子喜歡吃水果,家長可以買回一些水果,用水果做教具,邊做游戲邊學數數,數字與實物結合,讓孩子動手數一數,說一說,做對了,水果歸他。因為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他的興趣就比較大,有了興趣才會主動去思考。而幼兒的思維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阿拉伯數字是一個符號,屬于抽象的東西,當孩子把數字與實物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思維會逐漸過渡到抽象思維,這樣他的思維就得到了發展。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指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所以現實世界中的很多物體,都可以當做幼兒學習的工具,要讓孩子感知數字是跟自己所見到的物品息息相關的。當然,讓孩子享受過程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沒有學習的過程,數學就變成了枯燥無味的東西,孩子當然就沒有興趣學習。因此我們在教導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最好將游戲和學習結合在一起,學中有樂,樂中有學。
3.幫助幼兒理解數量的變化
數感是人類在本能的基礎上,靠知識經驗和技能而發展起來的對于數和數的變化的感知能力。因此,要讓孩子得到數感的培養,在孩子理解數的意義之后,還要幫助他們理解數量的變化。記得我校有位教師,有一次把一個一年級的學生叫來個別輔導,起初讓她從一數到二十,她會了,但是叫她做題就不會了,我在一旁看了,就問她:10前面的那個數是幾啊?她竟然搖搖頭。這說明她對數的變化不了解,以致影響到計算能力。我們平時數數時分兩種情況:順數和倒數。順數時都是從小到大數的,一個一個數時,前一個數比后一個數小一;倒數時是從大到小數數,前一個比后一個大一;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感知數的變化時要注意方法。在感受數的變化時一定要結合實際,不要直接指著算式說“11-5=6”就了事,在我們大人看來這是很簡單的問題,但是當孩子沒有真正了解數字與符號的意義時就很容易犯錯。家長在家指導時,同樣可以用家里的某樣物品來做教具,比如水果、玩具或者零食等,以“11-5” 這道算式為例,要讓孩子知道“11”表示原來有的數量,讓孩子點出來,然后假設拿走或者吃掉5個,問孩子還有幾個,注意提醒孩子剩下的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如果發現變少了,可以告訴他“-”就是變少了的意思,以后他的物品變少了可以用“-”來計算。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離不開數學,在指導幼兒感受數的變化時,一定要結合生活實際,這對孩子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尤其重要。
智能
測試寶寶表現優秀
NO.2
社會適應能力
測試寶寶表現不錯
NO.3
運動能力
測試寶寶還得加油
NO.4
后記
后記、聲音、提醒、資訊
您知道“0~6歲兒童發育篩查測試”嗎?
“0~6歲兒童發育篩查測試”不是確定孩子聰明與否,而是通過測試了解孩子會做哪些事情。結合孩子平時的能力和行為,綜合分析孩子的發育水平。這個測試還將結合孩子的落后項目,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和訓練。
測試是按月齡進行的
這項測試是按孩子的月齡進行的,不同月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標準,但專家會從低于孩子實際月齡的標準開始測試,直到有兩項連續的測試題目孩子都沒通過為止。而孩子最后通過的那個標準就代表了孩子這一方面能力發展的水平,由此看出,孩子在這一方面是低于、等于還是高于他的年齡標準。
測試分數是保密的
孩子的測試分數都是保密的,家長也不會知道最后的得分。但在測試過程中,專家會就孩子的每一個表現,給家長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參加測試的林智泉寶寶現在是44個月齡,所以測試是從30個月齡開始的――
NO.1智能
測試內容:
這部分測試主要側重于孩子是否掌握了數字和圖形,是不是能認方位,以及他的注意力、語言表達能力、時間概念、理解力等等。
測試項目:
拼圖形、認圖形、串珠子、畫圓、重復短句、問答等。
泉泉的表現:
認圖形、串木珠、認方位、重復短句……,這些題目都被小智泉毫不費力的完成了的,他在智能方面已經達到了66個月孩子的水平。但是,給林智泉做測試的劉月芳老師還是發現了問題――
表現1:書畫
一張畫著缺胳膊少腿的娃娃的卡片,要求林智泉給娃娃補上缺失的部分。泉泉補上了腿、補上了手、補上了頭發,可是還有鼻子啊、眼睛啊……這些他卻愣是沒想起來。
專家點評:這項測試顯示,林智泉的觀察能力還是有欠缺,不夠仔細,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但只要給他一點點啟發,他就完全能領會了。
表現2:問與答(節選)
問:什么是球?
答:圓的。
問:圓的東西很多,到底什么是球呢?
答:圓的就是球。有籃球、乒乓球……
……
問:鳥和蒼蠅相同的地方在那里?
答:它們都有翅膀。
問:那有翅膀會怎么樣呢?
答:能飛。
專家點評:林智泉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強,還能夠聯想,在這一方面他已經遠遠超出了他這一年齡孩子的標準。但是有時,他句子說得還不夠完整,需要啟發和引導。
模擬處方--語言不只是講故事
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并不只是指講故事,還包括能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爸爸媽媽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要多說主謂賓完整的句子,如“我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而不要把句子縮略,說“我喜歡”、“我愿意”等省略句。
……
問:2個和3個加在一起等于多少?
答:4個!
問:多少?
答:3個!
專家點評:看來,能說會道的林智泉對于數字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楚,還需要爸爸媽媽再加把勁兒,進一步指導他。
模擬處方--數學不是“掰”出來的
數學不是讓孩子掰掰手指就能掰會的。在教孩子學數學的時候,不要只是簡單抽象地教孩子2加3等于5,4加5等于9,而要把數字和實物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孩子的感知覺。如教他2加3等于幾的時候,可以拿出2個蘋果,讓他先數一下,再拿出3個蘋果,讓他數一下。最后把這些蘋果放在一起,再讓孩子數一下,讓他在簡單的數數中感受到數字的增減,這樣,才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NO.2社會適應能力
測試內容:
這部分測試主要是側重于考察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等。這部分測試將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因為林智泉已經快4歲了,所以這一關主要還是測試他的自理能力。
測試項目:
穿衣服、脫衣服、扣紐扣、解紐扣、會不會用筷子吃飯、能不能自己大小便等等。
泉泉的表現:
由于林智泉是全托的孩子,穿衣服、解扣紐扣、拉拉鏈等等事兒對他來說雖非小菜一碟,但也不難完成。所以測試時間很短,林智泉完成的也不錯??墒菃栴}還是存在。劉老師詢問了小智泉,發現他還不會用筷子吃飯,大小便時還是需要老師幫點兒小忙。
專家點評:這些測試表明,林智泉在自理能力方面還是可以的,但還是需要“更上一層樓”。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因為大人沒有對他進行一些這方面的訓練。
模擬處方--自理能力是練出來的
在家里,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教孩子用筷子吃飯、自己系鞋帶、扣扣子等,多多練習之后,孩子自然就會在自理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NO.3運動能力
測試內容:
這部分測試主要是考察孩子的協調性、平衡能力等運動能力。
測試項目:
單腿站立、單腿跳、并足跳、腳跟對腳尖走等等。
泉泉的表現:
劉老師先給小智泉示范了一個“金雞獨立”的動作,可是連闖兩關的林智泉這時卻怎么也做不了這個動作,最后,他害羞地對劉老師說:“我不會。”劉老師卻說不信,她伸出雙手攙著林智泉,果然,不出一分鐘,小智泉就有了進步,可以單腿站立了。
劉老師又給小智泉示范了單足跳、雙足跳、腳跟對腳尖走等動作,這幾次我們的小智泉完成得馬馬虎虎。
專家點評:這項測試表明,林智泉的運動協調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雖然他已經44個月了,但在這一方面的水平卻沒有達到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標準。但這并不表示在這一方面他沒有潛力,因為經過簡單的指導和幫助,他馬上就會了。這說明,林智泉雖然在平衡、協調方面有欠缺,但如果加以適當的訓練,他就會趕上其他孩子的。
而且,這也暴露了大人的一些問題。林智泉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在這項測試中卻說“我不會”。這讓我們猜想,在平時,顯然大人總是夸獎他在語言表達好,但也常常說他在運動方面不行。久而久之,這也給他造成了一個印象,就是“我講故事講得好,大家都愛聽我說話講故事,但我在體育方面不行?!彼?,他會積極地給大家講故事,卻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說“我不會”。
模擬處方--和孩子一起動起來
爸爸媽媽要和孩子一起動、一起玩,在他運動時進行指導和幫助,如讓孩子做"金雞獨立",媽媽可以從用手攙扶他完成動作,然后慢慢過渡到逐漸脫手,再到孩子能夠獨立完成。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孩子進步一定是飛速的。
不要再在別人面前,特別是當著孩子的面說我們家寶寶這個好,那個也不錯,就是運動不好。而是要給他正面的評價,多給他積極的引導、積極的鼓勵,如“我相信你一定會的”,“你又進步了”,“你真行”等等。
NO.4后記
后記:
劉老師囑咐,過一段時間后,還要帶林智泉再來一次,看看經過一段時間的有意培養,他是不是進步了,還存在哪些問題。看來,一切還僅僅是開始呢!
聲音:
為測試正名
許多爸爸媽媽可能認為只有當孩子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毛病時,才需要帶他去做一些測試。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劉老師指出,帶孩子來做這個測試,最主要是可以讓爸爸媽媽了解孩子目前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情況,哪方面發育的比較好,哪方面有欠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幫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提醒:
在測試前,要先填一張基本情況表,請一定要詳細填寫,因為從中可以發現很多對測試有用的信息,以及問題的根源。
請盡量在早上帶孩子去做測試,因為這時孩子的精神比較好,測試也會更順利一點。
測試中,請配合專家。
測試結束后,請妥善保管咨詢卡。
不要忘了一段時間后去復查。
資訊:
名稱:0~6歲兒童綜合能力發展篩選測試
地點: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宛平南路381號8樓811室)
電話:64279392、64283187(需提前預約)
關鍵詞:抽象思維;能力;幼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抽象思維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的過程。屬于理性認識階段。兒童,特別是0~6歲幼兒,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對幼兒進行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對孩子未來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抽象思維能力較好的兒童往往在未來進入學校后,在學業上有更好的表現。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也是孩子提高相關能力的引導者。家長對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必然會對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很多家長對抽象思維不了解,因此認為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知道該如何入手。
本文就是為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提出建議,讓家長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1.引導孩子讀數字
孩子剛學習數字時會對數字特別感興趣,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找找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數字,讓孩子讀。比如,讀讀家里的號碼本,讀讀街上的廣告牌,在乘坐汽車或者逛街時,也可以引導孩子去讀路過廣告牌上的號碼。這樣既能讓孩子在乘車和逛街時不吵不鬧,對出行充滿興趣,又培養了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
2.陪孩子數東西
孩子學會數字之后,不僅喜歡讀數字,還喜歡數數。所以我們也可以多讓他們數一數周圍的東西。 1,2,3,4,5,...陪著孩子一起數,比如數一數小區里有多少盞路燈,有多少棵樹,多少輛汽車,這會讓幼兒很有興趣。
3.帶孩子唱數字歌
除了帶著孩子讀數字和數東西,還可以和幼兒一起唱數字歌,從而加強幼兒對數字的敏感性,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梢院陀變阂怀獢登嗤芨瑁骸耙恢磺嗤芤粡堊欤Y鲅劬λ奶跬齲渙街磺嗤芰秸拋歟四個眼睛八條腿……”這不僅是有趣的親子游戲,還能加深和幼兒之間的親子聯系,也可以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
4.教孩子打電話
幼兒天生對按鍵有著特別的興趣,很喜歡按各種各樣的按鈕。并且,幼兒們對撥打電話總是有著莫名的興趣。很多幼兒會背著父母偷偷去撥打電話,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對電話有好奇心,他們想知道為什么按這些數字電話就會響,就可以和別人通話。如果我們和幼兒講清楚電話會響的原因,然后讓幼兒去學著撥打電話,這不僅可以訓練幼兒讀數字、認數字的能力,也會降低家長不在時他們亂打電話的次數。
5.帶孩子整理家庭用品
有時候你可以讓你的幼兒幫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家長的工作量,也可以借機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你可以把要洗的衣服交給你的孩子,讓他幫你進行深淺顏色分類;也可以把洗完的襪子交給他,讓他按大小進行分類,幫你分出哪個是爸爸的,哪個是媽媽的,哪個是自己的。
6.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圖形
幼兒們在家的時候總是喜歡到處翻,到處亂動,這為家長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那么我們可以通過讓幼兒在房間找圖案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樣也是培養其抽象邏輯思維的好方法。我們可以和幼兒說:“寶寶,我們來找一找家里什么東西是長方形的,然后畫下來給媽媽猜你找到的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幼兒認識圖形,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同時讓幼兒畫出所看到的東西,也可以培養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關注和培養對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對幼兒的未來發展影響很大。所以家長要更多關注他們,發現生活中能借機培養幼兒抽象思維能力的小事,從小事出發去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希望各位家長可以從本文中受到啟發,發現生活中的小事,從生活點滴做起,多關注幼兒的成長,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幼兒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李世瓊.看圖講述課應注意培養幼兒抽象思維能力[J].幼兒教育,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