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理想教育論文范文

理想教育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理想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理想教育論文

第1篇

當前中國正處于轉型期,社會上的諸多問題和不良之風正向大學校園蔓延,校園不再是一片凈土,部分大學生因此出現人格壓抑甚至扭曲的傾向,這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大學生個人成長與成才,還進一步波及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總的說來,當前大學生在人格發展上存在以下問題:(1)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秉持一種利益交換原則,表現出互相猜忌,甚至自私自利,冷漠無情,最后甚至出現極端的行為,如云南的馬加爵案;(2)大學生會一味地追求個人享受,重視物質利益,更于此基礎上滋生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缺乏精神追求和詩意的生活,缺乏正義感,重利輕義;(3)社交能力薄弱,團隊合作意識淡薄,沒有全局觀念,往往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肆意破壞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發生;(4)誠信意識變得匱乏,各級各類考試舞弊、課后作業抄襲等;(5)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熱情較低,對于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認識不夠,直接影響了學業及自我的成長成才。事實上,“人格是穩定的,這種穩定性從時間上講就是始終一貫性,從空間上講就是前后一致性。”但大學生處在人格可塑階段,穩定性還在趨向完成中。

目前大學生在人格上發展上出現的問題,既有現實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1)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時代變遷帶來市場經濟大繁榮,功利盛行的觀念直接表現為“一切向錢看”,導致人們過分追逐物質利益,而忽視了對人性的關注和自我人格的修養。現代大學的開放性注定了這種風氣要波及大學校園,學生的人格塑造無不受其潛移默化。此外,對外開放也使西方各種文化思潮不斷涌入,泥沙俱下,而大學又是接受新思潮、新文化的前沿陣地。在多元文化面前,學生往往辨錯了方向,接受了不良的文化影響,誤人歧途。(2)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政治理念的灌輸和意識形態的說教為主,內容空泛,流于形式。這不僅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整體學習興趣的下降,而且由于在人格教育中缺乏人文主義的關注,使他們缺乏精神上的追求,容易出現重利輕義的傾向。(3)儒家思想能夠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而不衰,在于其以高尚的理想人格為培養目標。而自20世紀以后,經過了五四時代“打倒孔家店”和時期的“批孔”等政治文化運動,以及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思潮的排擠,儒家思想受到了不正常、不公平的對待,儒家理想人格中所蘊含的價值意義也無法受到重視。在這種大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幸免,并由此出現了兩種極端:對于建構儒家理想人格的忽視和對于政治意識形態教化的固守。這樣的結果是學生缺乏傳統文化素養,熱衷時尚和新潮,沒有固定的價值追求,導致了人格力量薄弱,隨時都有可能在不斷變換的時代中迷失自我,遑論承擔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在以上三個原因中,以傳統文化傳承斷裂的影響尤為明顯。因為每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不僅要有特定自然地理環境賴以生存,而且還要靠獨特的思想文化給予維系。傳統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畢竟經過兩千多年的沉淀錘煉,并且已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指引并支撐中華兒女歷經劫難卻始終不屈服不退縮、不畏,激勵中華民族奮發向上,以自強自立姿勢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就是儒家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所在。而自20世紀以后,在傳統文化繼承上一定程度的斷裂,特別是對儒家思想及其人格理想的批評,使得我們頓然失去了母體文化的滋養。而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從學校的德育開始的。“從德育的宏觀教育背景上看,當代教育上實現由傳統教育轉向現代教育,即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由知識教育轉向行為教育。現代教育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教育的新型觀念與操作,是一種以人為目標的教育,是一種以未來為取向,以學生的人格發展為目標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與行動。”因此,針對目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對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既要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不斷創新,也要繼承和發揚儒家理想人格的精髓,著力于矯正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論語》的理想人格及其批判

儒家的理想人格建構主要集中于《論語》中。《論語》里的理想人格內涵豐富,有些已經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而失去依據,而有些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夠顯示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對我們民族人格的引導、建構、提升和保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儒家的仁愛思想,心懷世人,本質上是一種人世人格。在先秦諸子的人格思想中,孔子的觀點是最為現實,最為積極的。,,E11221這里我們僅就《論語》中與目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有關聯的幾個重要方面做一番梳理。其一是“仁”。仁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它的本質是以“愛人”為中心,以克己復禮為目的。“樊遲問仁。子日:‘愛人。”’,所謂“愛人”,即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顏淵》)因此,愛既是仁的起點,也是仁的歸宿。孑L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時刻以仁來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以仁行事。“子日:‘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滇沛必于是。”(《論語•里仁》)這就是要求堅持不懈地追求并踐行仁,無論處于何種艱難險境都不能放棄對仁的信念和實踐。其二是“義”。孔子所說的“義”主要是指道義,他要求君子要有主動行義的人格精神。即“見義不為,無勇也。”“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因此義是一種精神存在,在《論語》中,它常常與利相對應,也就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當然孔子并不反對正常物質利益的追求,只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三是“禮”。禮也是理想人格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論語》里,它主要指的是人應該本分、有秩序地處事。孔子重禮,認為“不學《禮》,無以立也”。季孫氏曾經違規而使用周天子的禮儀來演奏,表現舞蹈,這讓孔子相當憤慨,孔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季氏》)在《論語》里,禮常與仁愛相提并論。“子日‘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日:‘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可見禮以仁為本,沒有仁愛之心,就無法做到禮。此三方面,“仁”為核心,“義”與“禮”為行為規范和準則。若當前大學生能深諳其理,以“仁”來完善自己的人格,以“義”與“禮”來規范自己的求知與為人,那不僅是傳統文化經典得以傳承之幸,更是大學生自我修養得以提升之幸。為此,大學生還要善于從《論語》的深邃思想中,挖掘出更多有利于自我修養提升的內涵精神,比如“信”和“學”。“信”,首先是誠信、守信,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論語•子路》)也是值得信賴、能夠被信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孔子認為君子必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認為君子無信就無法成事。而“學”,自然是指好學,孔子教育門人弟子應當勤奮好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孔子直接表明,學習不僅能夠增長知識,還有助于修身養性。同時,學習還要盡量博學多才。“子日:‘君子不器”’,指出了君子不能像只是具備某些特定用途的器具一般,那是狹隘的,而必須是具有多種才藝的,“博學于文”。最后,孔子還要求要成其為君子,應當謙虛求學,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并堅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的原則。從孔子對理想人格的設計上來看,它既涉及了個體在言、行、知、思的自我修養,又強調個人對社會的義務,內涵豐富、層次分明,具有強大的人格精神力量。而目前高校學生的人格結構單一,人格力量較為弱小,難以承擔起社會的重任。因此,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若能以《論語》中的理想人格為標本,對學生的人格精神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塑造,將不失為一種可行的人格教育理念。“人格是一種具有動力性的組織。換言之,個體發出某個行為或從事某種活動需要人格的推動作用。”當然,孔子所建構的儒家理想人格中,也存在著一些消極因素。例如,孔子談及“己欲”、“己所不欲”、“克己”時,都片面地強調應該如何對待別人,即“利他”,而極少申明個人感望滿足的合理性,其仁道原則缺乏人格獨立和人道主義的內涵,因而往往被封建專制統治者利用,作為壓抑獨立人格和桎梏思想的工具。再如“安貧樂道”的品格要求,也容易產生負面效應,成為一些消極避世、安于現狀、不圖進取、缺乏競爭冒險精神的人的托詞。這些需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給以甄別、揚棄。“從儒家思想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種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尊嚴。正是這種人格的尊嚴和崇高的氣節,造就了中華民族傲然于世的民族性格。儒家認為,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志向,才會有什么樣的舉止、什么樣的氣節。因此,對于《論語》中的理想人格,我們應該有批判地繼承,善用其中的精華部分來幫助解決目前大學生人格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要擔當者,給予正確的人格教育尤為重要,而這需要我們拿出實際行動和具體的解決方案。

三、《論語》理想人格教育的介入

第2篇

論文關鍵詞:道德教育道德灌輸倫理認證

近來要求加強道德教育的呼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些呼吁充滿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筆者卻想對道德教育的方法作點抽象的探討。這并非不關心現實,恰恰相反,中國的道德現實最迫切需要的是從學理上的邏輯分析。因為邏輯不清,則問題必然不明。

一、我國高等學校道德教育的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營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高等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越來越顯著的成就。具體表現為: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是積極健康的,他們關心國家大事,積極擁護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并且有積極參與改革的意識,有價值觀的學生和入黨積極分子隊伍逐步擴大,在學生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和較好的導向作用。道德價值取向是健康的,他們既重精神,重成就,也注重現實的自我。競爭意識、拼搏進取、開拓創新精神進一步增強和發揮,他們渴求知識,成才目標明確,學習目的更加明朗化,“讀書熱”再度興起。參與意識增強,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明狀況明顯好轉。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德育為首”的原則還沒有完全落到實處,尤其是實現的方式,即道德教育,還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傾向和問題。其主要表現是:德育內容單調、陳舊,與社會現實脫鉤或錯位;集體觀念的淡化,價值取向的偏差,生活情趣的趨庸,在部分大學生中時有表現。這些問題如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就不能有效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嚴重影響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對社會主義事業造成危害。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是應該只給學生講道德理想,還是在講道德理想的同時,也讓學生嘗試應對相對復雜的現實呢?

二、高等學校教育的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教育有兩種重要模式,一是道德灌輸,二是倫理論證。這兩種模式的優劣一直是各國教育家激烈爭論的話題。灌輸模式的突出代表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孩子沒有認識能力,所以不必跟他們詳細論證倫理原則,而應該向他們灌輸各種美德。等他們到20來歲,懂得進行推理,原來灌輸的美德就會成為他們分析倫理問題的良好基礎。另一種道德教育模式,即倫理論證是一種充分說理的做法。由于多數判斷都會因為反例的存在而不能成立,進行倫理論證就要盡可能排除一切同正面觀點不相容的反例。教育者要證明自己的主張,就應該同時介紹不同觀點,通過推理證誤解除它們對自己主張的威脅;還應該鼓勵被教育者說出不同意見,然后對它們進行分析。如果教育者不能指出相反意見的破綻,就得承認自己主張的失誤。這樣,被教育者的尊嚴得到肯定,他們具有參與道德教育的積極性。教育者也因為表現出誠實、勇敢和思辨能力而贏得尊重。

這兩種模式都存在于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之中,但我國高等學校得道德教育主要以道德灌輸為主。我國高校道德教育普遍以開設課程教育的方式,如《中國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辯證唯物法》,通過課程考試由老師對學生實施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灌輸。甚至在碩士生入學考試也需要進行考核。內容幾乎沒有變化,而且是從上至下的灌輸,學生必須通過強記死背,考試過關獲得道德教育合格的認可。這既使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混為一體,很多學生視教育為德育的替代品,也使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皆為理想境界,是最高道德,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著不小的差距,而容易造成學生思想的混亂。

至于倫理論證則是自然生長狀態,以學校的各類學生社團自由開展的各種活動和討論為主。學生們通過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困惑與反思,展開討論和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舉行講座,由學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把關聯系,而這種模式又使得這些老師面臨一個尖銳的問題,如何把握活動標準,即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是只讓學生明確價值判斷,還是讓學生嘗試價值選擇,使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較能與社會兼容,不致與社會過早對立而被排異。

三、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的發展走向

這個標準反映了我國現今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的困惑與爭論。一種觀點堅持認為,高等教育之為高等教育,就在于它堅持道德的純粹性,就在于用這種純粹的道德來培養純粹的人,高貴的人,培養精神貴族。必須以這樣的精神貴族來引領社會,我們的社會才有凈化之日,才有希望。如果不這樣,那就不叫高等教育,就培養不出精神貴族,我們的社會就要斷絕道德的活水源泉,就要永陷黑暗之中。從這種觀點出發,現在的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力度不夠,還需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純潔他們的心靈,強化他們心中的道德概念。等他們走向社會,原來灌輸的美德就會成為他們分析倫理問題的良好基礎。

現實中我們對這種做法可以進行檢驗。道德灌輸的前提是認為大學生沒有認識能力,如果這個前提成立,結論必然是他們對灌輸的內容不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是否應該實踐教育者灌輸的“誠實”的美德,坦率地向老師提出尖銳問題?要是他們提出問題,教育者馬上就陷入兩難境地:教育者一開口講理論證,那就說明灌輸和道德教育不相容。

讓我們放過這個邏輯矛盾,假設教育者可以對大學生講理論證。由于前提是大學生沒有認識能力,后果自然是怎么論證他們也不明白。那么他們應不應該實踐教育者灌輸的“勇敢”的美德,執著地、不斷地提出問題,以至進行爭辯?要是情況如此,結果就是沒完沒了而又毫無成效的糾纏,道德教育無法繼續。

邏輯上固然針尖麥芒,涉及個案更是各不相讓。比如談到紅包現象,一般堅持認為對醫生收紅包不可一味指責,醫生收紅包從道德理想的角度看無疑是可恥的,是應該絕對禁止的。但醫生收紅包有著極其復雜的社會背景因素,因此對醫生收紅包既要從原則的角度堅決反對,但對特定個案又要作具體分析。

比如最近在報紙上看見的一個報道,某省一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著名醫學專家,就因為拒收紅包和其他灰色收入而與同行對立,遭到排擠,被迫下崗而且四處求職無果,只好再次遠離祖國。這位醫生固然可敬,但不值得效法,因為如果效法他,結果往往是成為“烈士”。高等學校不能是“烈士”的搖籃,道德教育不能是教人做“烈士”的教育,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有道德理想和道德激情,還要有生存智慧。比較道德代價也比較小的選擇,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收紅包,但隨后把紅包捐給希望工程,筆者認為這樣處理最妥當。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不能僅僅以告訴學生收紅包可恥為滿足,還應該把拒收紅包、拒絕無恥的風險告訴學生;不能僅僅以教導學生道德高尚為滿足,還應該把道德高尚的后果、道德高尚的代價告訴學生,把各種選擇告訴學生,把各種選擇的成本和收益告訴學生,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最壞的選擇,絕對不能做的;再明白什么是次壞的選擇。要學生一方面守住道德底線,另一方面又保留現實回旋空間。而這又是倫理論證的方式了。

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到底應該追求至純至美,還是應該兼顧現實,高等學校到底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無疑是一個公共話題。從受教育者一方來說,隨著大學擴招,跨進大學校門的大多是常人。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變成了常人教育,切實可循之途惟在培養常人。

第3篇

美國心理學家諾克最先提出了目標設置激勵理論,他覺得目標設置是可以刺激人不斷前進的。而通常人們所做的事都是有著目的,其本質就是目標。目標能夠很好的激發起人們的行動力量,合理的進行目標設置,能夠更加容易的達到想要的成就。特別是在小學生的不良習慣糾正中,使用目標設置來進行改進將有效的提高改進速度。所以,設置好的目標可以更好的在小學思想教學中應用激勵理論。比如在某班級中有兩名學生有不講衛生的不良習慣,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正確。

教師在對這兩個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前,應該在班級上進行集體目標的要求,設置讓本班在當月爭取到學校“班級流動紅旗”的目標。然后,教師再獨自對這兩名學生說明他們不講衛生的壞習慣將會導致集體目標的失敗,再結合學生自身的想法引導他們設置自己改掉不良習慣的目標,教師負責每天監督他們的進度,并不斷的給予提醒。經過全體同學的共同努力,最終集體目標得到了實現,這兩個同學也在不知覺中改掉了不良習慣。給學生設置一個個目標,并且教師親自帶領著去實現目標,讓學生在前進中改掉不良習慣,可以增加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二、在小學思想教育中應用集體影響來激勵學生

現在的小學生對友愛與歸屬都比較缺乏,學生也非常渴望擁有他們。而思想道德品質較為落后的學生對友愛與歸屬的需要則更是強烈。每個學生內心都希望能跟同學在一起學習、玩耍,在集體中得到快樂。但是,思想道德品質落后的學生身上絕大部分都有著諸多問題存在,而且學習成績多數情況都不會很好,這群學生多數情況都是存在于集體之外的“邊緣生”。

班集體是屬于每一個學生的集體,不能因為任何的因素而丟下誰。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好存在于集體之外的學生經過努力來改變同學們的思想行為,逐漸的融入到班集體之中。比如某班有一個學生經常無緣無故的欺負同學,導致每個學生都非常的討厭他,不愿意理睬他。教師號召班干部暗中去幫助他、團結他。

精品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免费观看| 放荡的女老板bd中文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韩国美女主播免费的网站|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 性欧美18-19性猛交|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最近免费最新高清中文字幕韩国|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 男女边吃奶边做边爱视频| 喷血推荐长腿连衣裙美女刚进房间| 高清性色生活片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 | 处女的诱惑在线观看| 一级白嫩美女毛片免费| 日日操天天操夜夜操|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一页|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tv|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玉蒲团之风雨山庄| 十九岁日本电影免费完整版观看 | 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 橘梨纱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狠狠爱天天综合色欲网|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色费女人18毛片**在线| 国产在线爱做人成小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987|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91成人精品视频| 在线视频网站WWW色| s级爆乳玩具酱国产vip皮裤| 很污的视频网站| 三级午夜三级三点在看| 成人网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 久久文学网辣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