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進出口貿易投融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匯率制度進出口貿易
一、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匯率水平是影響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重大因素。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本幣升值,意味著其它國家的貨幣貶值,在進行出口貿易的時候,同樣的貨物進口國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國貨幣,因此進口國可能轉而求其它國的商品,不利于本國的出口。而本幣貶值,意味這他國的貨幣升值,進口同樣的貨品需要更多的本幣,不利于他國出口。
匯率變動會影響進出口貿易以及貿易收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匯率變動引起收入變化,影響進出口貿易
匯率變動的最直接體現就是本幣的升值或貶值。貨幣升值會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下降,而出口商品價格上升,雖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國際收支,貨幣貶值則可以達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實際上,貨幣的貶值對收入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貶值會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出口商品價格下降,從而使得貿易條件惡化。與此同時,在同樣名義收入水平下,消費者只能購買較少的商品,也就是導致實際收入的下降,這必然導致該國支出的下降,從而改善貿易收支。另外,如該國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資源,則貶值可以刺激國內外居民對本國該種產品的需求。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的原理,民眾的經濟支出會通過凱恩斯乘數而數倍提高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的提高又會提高國內支出,達到良性循環的結果。
2.匯率變動引起價格傳遞,影響進出口貿易
前面說到,匯率變動的最直接體現是貨幣的相對價格上升或下降,這首先在進出口貿易中體現出來。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動最終也會影響國內市場的一般價格。因此匯率的變動會引起國內一般價格水平,從而影響進出口商的貿易額和國家的貿易收支,這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首先,貨幣的升值是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商品價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過價格傳遞,影響最終商品成本的下跌和價格的下跌。其次,匯率變動會使得貿易收支發生變化,如貨幣貶值后會出現貿易收支順差,然后使得外匯儲備增加,而外匯儲備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須通過購買外匯而在國內市場上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顯然,更多的基礎貨幣會導致通貨膨脹。近兩年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斷的增長,盡管不是人民幣貶值的結果,但是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國際經濟的變化,使得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一直較高就是很好的說明。當通貨膨脹出現的時候,其實是鼓勵人們消費,因為在名義貨幣不變的情況下,公眾更有意愿將貨幣轉化成有形的資產,客觀上又會推動物價上升。
二、應對匯率變化的一般對策
應對匯率變化的一般對策主要從進出口貿易中多樣化的進口來源,結算貨幣的選擇,以及利用各種金融工具。
1.選擇多樣化的進口來源
如同一國貨幣緊盯著另一國貨幣有很大風險一樣,進口來源的單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轉移匯率風險,甚至操縱價格。因為如果進口來源過于單一,反映了該國的某種資源對其貿易對象國或者地區的高度依賴。年底和年7月發生的兩次大的石油漲價行為可以說明這一切,因為全球的石油資源過渡依賴一些產油國或地區。某些資源過于依賴單一國家或地區,必然導致企業的經營嚴重受制于該國的貨幣匯率的波動,該國進而將匯率的風險轉嫁到進口商。這種單獨的依賴本來就是不明智的選擇,再加上當前全球經濟的不明朗,進口商的經營風險進一步放大。因此,必須適當地擴大進出口業務的地域分布,在國際范圍內分散原料來源和銷售地點,在多個資金市場上以多種貨幣籌措資金,按照匯率走勢和國際貿易形勢,建立一定的貨幣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國際貿易和投融資中的外匯風險。
2.進出口貿易中選擇合理或多種交易幣種
進出口貿易中的出口,特別是出口商要選擇合理的貨幣作為結算和付款的幣種,當然這一般是進出口商雙方*弈的結果。因此,在有關對外貿易和借貸等經濟交易中,簽訂合同時選擇何種幣種,作為計價結算的貨幣或計值清償的貨幣,直接關系到交易雙方是否將承擔匯率風險。一般而言,出口貿易采取硬幣計價,以防匯率貶值給自己帶來損失,而進口商會選擇軟幣,以避免升值造成的匯兌損失。如當前的國際貿易中,歐元和人民幣有升值的壓力,而美元貶值已經成為現實,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歐元和人民幣作為結算和付款的幣種,而進口上則更愿意選擇美元結算。當然在實際進出口貿易中,雙方*弈的結果一般是約定采用一部分硬幣和一部分軟幣,甚至多種貨幣計價和付款。其結果是進出口商共同承擔匯率的風險,增大了談判的成功率。在長期合同中,還可以使用貨幣保值的方式,即選擇某種與合同貨幣不一致的、價值穩定的貨幣,將合同金額轉換成用所選的貨幣來表示,在結算或清償時,按所選貨幣表示的金額以合同貨幣來完成支付。還有一種降低匯率風險的辦法是,出口時雖然選擇了軟幣,但可以適當提高價格以防貨幣貶值風險,進口時選擇了硬幣,則可以適當壓低價格以防范升值損失。
3.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工具低于匯率風險
金融工具的出現本身就是因為匯率風險轉嫁的必然結果,而通過一定的金融工具,進出口商也共同承擔了匯率風險,或者向后推遲了承擔匯率風險的必然結果。對于金融業發達的國家而言,積極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經司空見慣,因此發展中國家對金融工具的利用顯得更為迫切。這些國家一方面要加快國家的外匯市場建設,推出各類外匯業務,一方面企業則需要積極利用外匯市場及其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外匯風險。企業可以運用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權交易、出口押匯、出口商業發票貼現、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業務、外匯借款等多種方式轉嫁匯率風險。
一、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匯率水平是影響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重大因素。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本幣升值,意味著其它國家的貨幣貶值,在進行出口貿易的時候,同樣的貨物進口國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國貨幣,因此進口國可能轉而求其它國的商品,不利于本國的出口。而本幣貶值,意味這他國的貨幣升值,進口同樣的貨品需要更多的本幣,不利于他國出口。
匯率變動會影響進出口貿易以及貿易收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匯率變動引起收入變化,影響進出口貿易
匯率變動的最直接體現就是本幣的升值或貶值。貨幣升值會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下降,而出口商品價格上升,雖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國際收支,貨幣貶值則可以達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實際上,貨幣的貶值對收入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貶值會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出口商品價格下降,從而使得貿易條件惡化。與此同時,在同樣名義收入水平下,消費者只能購買較少的商品,也就是導致實際收入的下降,這必然導致該國支出的下降,從而改善貿易收支。另外,如該國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資源,則貶值可以刺激國內外居民對本國該種產品的需求。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的原理,民眾的經濟支出會通過凱恩斯乘數而數倍提高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的提高又會提高國內支出,達到良性循環的結果。
2.匯率變動引起價格傳遞,影響進出口貿易
前面說到,匯率變動的最直接體現是貨幣的相對價格上升或下降,這首先在進出口貿易中體現出來。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動最終也會影響國內市場的一般價格。因此匯率的變動會引起國內一般價格水平,從而影響進出口商的貿易額和國家的貿易收支,這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首先,貨幣的升值是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商品價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過價格傳遞,影響最終商品成本的下跌和價格的下跌。其次,匯率變動會使得貿易收支發生變化,如貨幣貶值后會出現貿易收支順差,然后使得外匯儲備增加,而外匯儲備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須通過購買外匯而在國內市場上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顯然,更多的基礎貨幣會導致通貨膨脹。近兩年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斷的增長,盡管不是人民幣貶值的結果,但是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國際經濟的變化,使得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一直較高就是很好的說明。當通貨膨脹出現的時候,其實是鼓勵人們消費,因為在名義貨幣不變的情況下,公眾更有意愿將貨幣轉化成有形的資產,客觀上又會推動物價上升。
二、應對匯率變化的一般對策
應對匯率變化的一般對策主要從進出口貿易中多樣化的進口來源,結算貨幣的選擇,以及利用各種金融工具。
1.選擇多樣化的進口來源
如同一國貨幣緊盯著另一國貨幣有很大風險一樣,進口來源的單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轉移匯率風險,甚至操縱價格。因為如果進口來源過于單一,反映了該國的某種資源對其貿易對象國或者地區的高度依賴。2007年底和2008年7月發生的兩次大的石油漲價行為可以說明這一切,因為全球的石油資源過渡依賴一些產油國或地區。某些資源過于依賴單一國家或地區,必然導致企業的經營嚴重受制于該國的貨幣匯率的波動,該國進而將匯率的風險轉嫁到進口商。這種單獨的依賴本來就是不明智的選擇,再加上當前全球經濟的不明朗,進口商的經營風險進一步放大。因此,必須適當地擴大進出口業務的地域分布,在國際范圍內分散原料來源和銷售地點,在多個資金市場上以多種貨幣籌措資金,按照匯率走勢和國際貿易形勢,建立一定的貨幣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國際貿易和投融資中的外匯風險。
2.進出口貿易中選擇合理或多種交易幣種
進出口貿易中的出口,特別是出口商要選擇合理的貨幣作為結算和付款的幣種,當然這一般是進出口商雙方博弈的結果。因此,在有關對外貿易和借貸等經濟交易中,簽訂合同時選擇何種幣種,作為計價結算的貨幣或計值清償的貨幣,直接關系到交易雙方是否將承擔匯率風險。一般而言,出口貿易采取硬幣計價,以防匯率貶值給自己帶來損失,而進口商會選擇軟幣,以避免升值造成的匯兌損失。如當前的國際貿易中,歐元和人民幣有升值的壓力,而美元貶值已經成為現實,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歐元和人民幣作為結算和付款的幣種,而進口上則更愿意選擇美元結算。當然在實際進出口貿易中,雙方博弈的結果一般是約定采用一部分硬幣和一部分軟幣,甚至多種貨幣計價和付款。其結果是進出口商共同承擔匯率的風險,增大了談判的成功率。在長期合同中,還可以使用貨幣保值的方式,即選擇某種與合同貨幣不一致的、價值穩定的貨幣,將合同金額轉換成用所選的貨幣來表示,在結算或清償時,按所選貨幣表示的金額以合同貨幣來完成支付。還有一種降低匯率風險的辦法是,出口時雖然選擇了軟幣,但可以適當提高價格以防貨幣貶值風險,進口時選擇了硬幣,則可以適當壓低價格以防范升值損失。
3.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工具低于匯率風險
金融工具的出現本身就是因為匯率風險轉嫁的必然結果,而通過一定的金融工具,進出口商也共同承擔了匯率風險,或者向后推遲了承擔匯率風險的必然結果。對于金融業發達的國家而言,積極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經司空見慣,因此發展中國家對金融工具的利用顯得更為迫切。這些國家一方面要加快國家的外匯市場建設,推出各類外匯業務,一方面企業則需要積極利用外匯市場及其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外匯風險。企業可以運用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權交易、出口押匯、出口商業發票貼現、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業務、外匯借款等多種方式轉嫁匯率風險。
一、海南產業開放發展現狀
1、進出口貿易狀況
隨著海南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海南對外貿取得了重要進展,產業開發程度進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間,海南累計進出口總額達到404542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為936738萬美元,進口總額為3108682萬美元,分別占比23.16%和76.84%,進出口逆差2171944萬美元。
從發展趨勢上看,2007年海南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35749萬美元,同比增長158.5%; 2008年,海南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5億美元,同比增長43%,其中主要是進口貿易額增幅較大。2009年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海南進出口總額比2008年下降15.34%,但總量仍然高于2007年水平。2010年受國際旅游島建設利好政策以及國務院采取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海南進出口貿易回升明顯,達到108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出口總額增加顯著,創歷史新高,達到239114萬美元,進口總額842536萬美元。
從進出口貿易結構上看,海南出口貿易主要以一般貿易與來料加工裝配貿易為主,兩者貿易額幾乎占全部出口貿易額的90%以上,其中一般貿易額2008年至2010年分別占出口貿易總額的75.13%、60.76%和64.05%;進口貿易也更集中于一般貿易方式,一般貿易額2008年至2010年分別占進口貿易總額的84.70%、71.17%和76.44%。
2、利用外資狀況
“十一五”期間,海南省通過實施多種優惠政策,不斷改善投融資環境,多種方式吸引外資進入。總體來看,近幾年利用外資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其中實際利用外資額創歷史新高。
(1)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外商投資企業數增速顯著
海南省實際利用外資額從2006年的79259萬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152276萬美元,增幅超過92%,其中,外商直接投資由74878萬美元增至151213萬美元,對外借款從4381萬美元減至1063萬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年底注冊登記數從2536個增加到4171個,增長64%,注冊資本由83億元增長至145億元。“十一五”期間,海南省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外商投資企業數均增速明顯,說明海南省投融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外商投資信心明顯增強。
(2)利用外資合同項目與合同金額降幅明顯
“十一五”期間,海南省利用外資合同項目從2006年的193個降至2010年的72個,利用外資合同金額從2006年的193個降至2010年的72個,合同金額分別從2006年的108602萬美元降至2010年的40228萬美元,降幅均超過62%。雖然海南省利用外資合同項目與合同金額均呈現出下降態勢,但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卻上升勢頭明顯,說明大項目對海南省引進外資起到了支撐和拉動作用,“大項目帶動,大企業進入”的產業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
3、對外經濟合作狀況
2006年-2008年,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金額和完成營業額分別從2006年的307萬美元和246萬美元增長至2009年的3272萬美元和3380萬美元,分別增長9.7倍和12.7倍,增幅明顯。但受金融危機影響,至2009年,兩項數據增速相比前期均明顯下降,其中完成營業額降幅達35.7%。總體來看,“十二五”期間海南省對外經濟合作呈上升趨勢。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的實施與不斷推進,海南省對外經濟合作的范圍和力度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將得到進一步體現。
二、海南產業開放水平評價
產業開放是一種以產業的國際合作為主導的對外開放模式,是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優勢產業領域,在投資自由化和市場準入條件方面,率先實行國際通行規則,開展對外經濟合作活動。目前,學術界對衡量產業開放水平的研究大部分是從規范角度進行的,并沒有形成一致認可的實證研究方法。因此,我們通過借鑒胡曉鵬(2007)在《中國區域產業開放與價值創造――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關系的實證研究》一文中對產業開放進行實證研究的基本原理,給出了從宏觀產業角度來界定產業開放度的基本方法,即產業的對外開放度,等于該產業的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基本表達式為:
FOIi表示i地區全部產業的對外開放度,等于該地區全部產業的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之和。CKYCDi表示出口依存度,等于i地區全部產業的對外出口總量(Ei)與其產值之比;JKYCDi表示進口依存度,等于i地區全部產業的對外進口總量(Ii)與其產值之比,全部產業的產值用當地GDP來替代。指標為正向指標,即數值越大,所衡量的開放程度就越高。
我們通過對2010年全國31省份(直轄市/自治區)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以及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原始數據進行相關計算,其中,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分別以2010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平均中間價6.7695換算成億人民幣計量,最終得出2010年全國各省產業開放度排序。
注:原始數據均引自《中國統計年鑒2011》,全國31省份平均產業對外開放度、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分別為0.31、0.15和0.16。
由表4可以反映出,海南總體產業開放度在全國排第十位,居中上游水平。但從沿海省份角度來看,海南產業開放度在全國11沿海省份當中排位靠后,僅位于河北與廣西之前,但開放度值是河北、廣西的2倍。從具體指標來看,海南出口依存度為0.08,居全國第十四位,比31省份平均出口依存度低0.07。
三、海南與廣東產業開放程度比較
(一)產業對外開放度比較
海南各方面發展起步較晚,對外經濟交往有限,主要依靠與大陸地區的經濟往來。近十年,對外開放水平有了顯著發展,2008年海南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億美元大關,但是由于產業經濟總量小,海南進出口貿易總額在絕對量上明顯低于廣東省,后者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海南的72.5倍(見表5)。
通過計算海南與廣東總體產業、農業、制造業開放度等指標(見表8),反映出:海南總體產業外開放度遠小于廣東,廣東產業經濟發展依賴于國際市場;而海南對外開放水平相對較低,產業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小。從進出口依存度結構來看,海南總體產業的進口依存度大于出口依存度,而廣東總體產業的出口依存度大于進口依存度。其中海南農業對外開放度也落后于廣東,說明海南建設熱帶農業基地的力度不夠,沒有發揮海南熱帶農業優勢,農業國際市場的開放水平亟待提高。
(二)利用外資水平比較
當前,利用外資是我國補充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和經驗,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重要途徑之一。2010年海南對外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72個,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0個,比上年度分別下降1818%和1765%;對外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金額402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392億美元。
表7反映出,海南在利用外資水平上無論是從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金額以及實際利用金額來看,在數量上都遠遠落后于廣東。2010年海南在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有所減少,但是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卻表現出61%的增速,說明海南單項合同金額有所提高,外資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實際利用外資的增長潛力較大。
四、海南產業開放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外貿易總量較低,貿易結構不合理
2010年,海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6.49億美元,而同期全國31省市平均進出口貿易總額達959.35億美元,海南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9.01%,進出口貿易絕對量較低。2010年,海南省對外貿易進口額為63.28億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4.05%;對外貿易出口額為23.20億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4.56%,出口依存度為0.08,排名第14;對外貿易進口額為63.28億元,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4.05%。對外貿易進出口依存度分別為0.21、0.08,在全國31省市中分別排名第14和第6位,差異度十分明顯。說明海南省對外貿易過于依賴進口,貿易結構不合理。
2、對外貿易出口國分布不均,出口市縣較為集中
海南省對外貿易出口國主要以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四國為主,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是非亞洲國家出口額較少。2010年,海南對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出口總額分別為58406萬美元、12362萬美元、21983萬美元、38264萬美元,對四國出口總額占全部出口總額比重大55%,出口國家分布不均。另外,海南省18市縣中出口地域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亞、洋浦、文昌、儋州、瓊海等少數市縣,區域發展不均衡。
3、出口產品結構單一,產品科技含量較低
海南省出口商品結構單一,主要出口商品仍以原油、天然氣、農產品(水海產品)為主。2010年,海南省省成品油、天然氣、水海產品出口額分別為6.7億美元、4.07億美元、4.04億美元,三種商品出口額合計14.81億美元,占全省23. 9億美元出口總值的61.96%。受資金、人才等因素制約,海南省貿易企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引進力度不夠,導致產品更新換代遲緩,仍以低水平粗加工為主,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出口產品質量不高,市場適用性不強。(作者單位: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2011》,《海南省統計年鑒2011》,《廣東省統計年鑒2011》.
[2]遲福林,李昌邦等,產業開放:海南經濟特區的希望[J].開放導報,2000(10):22-24.
[3]胡曉鵬,中國區域產業開放與價值創造――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7(5):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