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學生家庭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孟德斯鳩認為:"我們接受三種教育:一種是來自父母,一種來自教師,另一種來自社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初中生的成長過程以及社會化方面,具有學校難以起到的作用。偉大的德國教育家福爾貝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操縱在掌權者的手里,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里。"一個孩子品德是否高尚、習慣是否良好、人格是否健全、身體是否健康,且成績是否良好,都與家庭教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為了更好地拓寬教育渠道,構建三位一體化教育,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要求,必須重視家庭教育的研究。尤其是80年代后,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年輕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愿望愈加強烈,他們不惜代價,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點高中乃至一個好的大學,然而卻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這又以思想教育的削弱最為突出,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一、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誤區
(一)家庭教育觀念片面
重養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持這種觀念的家長把教育視為學校的責任,認為家長的義務是解決孩子的吃、穿、住、用及其他花銷。這些家長往往用物質需求的滿足與否,衡量自己對孩子所盡的責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發展。在這種家教觀念的影響下,一些初中學生的需求發展出現畸形,高級需求-精神道德需求萎縮,給年輕的心靈帶來一系列心理和行為障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一傳統觀念深深扎根于廣大父母的心中,這種心態使他們的教育觀念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感彩。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他們的將來進行設計,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設計的發展道路成長,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智力、性格、興趣、愛好、家庭環境以及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實際情況。不僅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對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庭私事。結果,必然導致家教態度和行為的偏差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當
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是不科學的,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有突出表現三種形式:a.溺愛和過分保護型,以溺愛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確把握感情的分寸,被愛心蒙住了眼睛,不但覺察不到孩子的弱點或不足而且還言過其實地稱贊孩子的智慧特長或外貌特征,結果導致孩子自我評價的歪曲,形成唯我獨尊、好高騖遠,為所欲為等性格缺陷。b.過分嚴格型,主要表現為一些家長恪守"不打不成才"的信條,對子女采取嚴厲管制和強迫教育。這種要求過嚴、限制過多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只會增加孩子的反抗意識,甚至做出極端的舉動。c.放任型,主要表現為一些家長本著"樹大自然直"的原則,對孩子不管不問,聽其自然,這會使孩子養成散漫的習慣,缺乏自制,善惡不分,易受外界誘感,不能很好地接受社會約束,有時甚至會導致違法犯罪。
(三)家庭氣氛的不和諧
家庭氣氛往往通過家庭人際關系集中體現出來,不良的家庭關系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情感陶冶、個性塑造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不和經常打架爭吵使孩子處于焦慮不安,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離異家庭破裂殘缺重新組合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許多不利影響,由于家庭婚變父母的精神壓力較大容易沉悶暴躁,喜怒無常,從而導致對孩子缺乏耐心關懷和理解,容易使孩子脫離健康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環境的消極影響誤入歧途。案例表明,離異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和行為上的創傷,比其他行為問題家庭的孩子心理創傷更多更大。
如果父母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固執已見優柔寡斷,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等,那么家庭氣氛的種種弱點就會感染孩子,通過孩子這面鏡子折射出來。
二、家庭教育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途徑
(一)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由于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物質生活的"營養過剩"而在心理需求上"營養不足"的困境,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常被擱淺。因此家長要及時轉變自己的家教觀念,摒棄以往那種只顧子女智力投資和學業成績的錯誤觀念,樹立新的家教觀念,理智地愛護子女,降低過高的期望。
(二)創造和諧、溫馨、民主的家庭氛圍
家庭環境對孩子無意識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世風民風皆起于家風",中國自古就特別重視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及教育。過去人們所倡導的"治家""齊家",目的就是管理好家庭事物,處理好家庭關系,創造一個理想的家庭生活環境,使家庭成員從中受到熏陶、感染。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前提是家庭成員要團結,夫妻之間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關心。否則,夫妻反目,整日爭吵,意見不一致,孩子無所適從,這樣孩子會漫漫養成自私、虛偽、說謊、冷漠的心理,對他今后的個性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一些生活、工作壓力大的家庭,家長要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悲觀失望、怨天尤人、傷心泄氣的樣子,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只有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才能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
(三)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造成兒童心理扭曲,性格缺陷,行為失當的根本原因,還是家長自身精神的貧乏、失誤和偏頗。所以,教養子女,根本的是家長要從自身做起。自己做出好榜樣,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更純凈、更美好。讓孩子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讓他們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已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總之,做為家長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應切實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修養,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共同培養身心健康成長。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我們應該尊重、理解他們,和他們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一、轉變觀念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個性發展水平的陳舊觀念。毋庸置疑,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談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來好像很聽話,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體等方面發展潛力卻極為有限。教育實踐的大量事實證明,理想、志氣、進取心、勤奮、刻苦、毅力、虛心等優良的個性品質,對促進孩子的學習、發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人父母者必須把心理健康作為孩子的培養目標和內容加以充分重視。家庭教育應當由片面注重書本知識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確做人的方向上轉變。作為啟蒙教師的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教育上做到愛而不寵,嚴而有度。
二、注重溝通
良好的溝通方式是父母應該耐心地傾聽孩子,并表示理解。對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給孩子的建議要向孩子說明理由。用贊美、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克服困難。在孩子完成任務的時候,給予即時的反饋。讓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溝通不僅指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還包括父親和母親以及與家人的教養觀念和經驗的溝通,孩子父母間的溝通,和專業人士的溝通等等。通過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得當,更有助于解決教育中的疑難問題。同時也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從老師、從孩子的同學那里,看到孩子離開父母的另一面。
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的個性、理想、情感、興趣和能力等個體素質。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心理快速發展時期,他們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其內心深處常常充滿各種矛盾。他們與外界也常常發生各種沖突,處于不穩定狀態,往往容易產生各種心理行為問題。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別引起重視的問題。問題兒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結果。顯然,他們的問題不是突如其來的,常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也總會有一些表現。
如過分自卑或孤僻、經常與父母及同伴發生爭執,敵對,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溝通,防微杜漸,就可以使這些兒童獲得重新適應生活環境、發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勵啟發
激勵啟發式教育與強制教育是對立的。激勵是來自外界的令人興奮的刺激。即對人的動機的激發,是對主動性、積極性的調動。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人的行為是人這個有機體對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過一連串的行為動作來實現其預期目的的過程,包括四個環節:刺激或情境——人(有機體)——行為反應——行為結果(達到目的)。激勵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體性的基礎上,通過創造各種各樣的有利的外部條件,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從而使孩子積極主動的發展。
啟發教育不是強迫孩子去學和從事她們不感興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將要顯露出來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識到的對事物和學習的興趣,通過引導,培養孩子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發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樂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間意見不統一或產生矛盾時,應在平等、信任的基礎上,采用民主協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誘,耐心啟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平時,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們,關心他們的日?;顒?,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正當愿望和要求,使他們真正感到父母可親、可愛、可以信賴。這樣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心里的秘密講給父母聽,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時,家長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潛能,他們或許有意想不能的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無論在生活上、學習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應給予更多的啟發性的幫助。
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對孩子長期的心理懲罰。兒童缺乏生活經驗,偶爾做錯一件事,父母就天天罵或時常提及此事,長時間表示拒絕,就會使孩子情緒異常憂郁,甚至延續到成年。有的問題兒童本身就有情緒上的障礙,如果家長自身容易沖動,就會更加嚴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總是盡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敗和挫折,甚至幫孩子來承受。這樣的過度保護只能使孩子在將來獨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對付艱難困苦的經驗,容易被困難擊倒,再也站不起來。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初中學段正是青少年生理與心理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對其日后的影響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學生心理素質的地位與作用也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初中學段如何搞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基礎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初中學段,弱勢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之普通家庭的學生更為突出,重點關注弱勢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彰顯基礎教育“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初中學段弱勢家庭學生的心理特征
由于我國正處于一個急劇的社會變革與轉型時期,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社會壓力加劇。社會弱勢家庭出來的學生,在心理上也在承受著社會改革帶來的壓力。在普通中學,那些從普通家庭或是富裕家庭出來的學生,更容易形成相對的強勢群體而在各方面得到良性發展,而那些從弱勢家庭出來的學生,也更容易形成相對的弱勢群體而導致非良性發展。在中學階段,那些由于各種原因在師生中影響力較小、受他人關注程度較低、自身素質發展較差、長期處于心理不平衡狀態的學生屬于相對的弱勢學生群體。學習困難學生、交往困難學生、經濟困難學生是弱勢學生群體的三個主要類別。弱勢家庭出來的學生,往往在這三個類別中都占有較大的比例。雖然從現實出發,弱勢家庭出來的學生并非都屬于學校教育的弱勢群體,但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弱勢家庭的影響特征。弱勢家庭學生由于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心理壓力較大,良好的個性品質得不到應有的鍛煉與發展,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自責、憂郁、膽怯等性格特征,甚至產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極端心理。
二、初中學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
1999年8月23日,我國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號),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之后又成立了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委員會,并委托全國各地多所大學進行相關的研究與試驗。到目前為止,我國大中城市的中小學校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比較重視,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也身體力行地進行了廣泛而系統的基礎性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富于操作性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但從現狀來說,初中學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并不盡如人意,很多學校雖然也開展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多數是形式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沒有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相較于國外一些國家尤其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我國初中段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應試教育”影響下,雖然我國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長都知道學生的心理壓力很大,但面對中考的壓力,也都無奈地選擇了忽視。即便是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較好的學校,限于教育理念、方法等,實際的效果也差強人意,更不用說是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弱勢家庭出來的學生,由于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相較于初中段的其他學生,心理壓力更大。但在目前的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還很少有關于這部分學生的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便有一些學校對這部分學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在教育方法、策略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并沒有將之于一般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區別,實際的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
三、針對弱勢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弱勢家庭學生通常在心理上都比較敏感,家庭的影響使得這些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自卑的心理,尤其是一些學習困難、與人交流困難的學生,更是心理封閉現象嚴重,在對此類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需要制定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策略。
(一)家校配合策略。毫無疑問,弱勢家庭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更多的來自于其家庭。我們對于弱勢家庭的定義,更多是從經濟層面來進行的。很多弱勢家庭由于受到經濟狀況的影響,通常情況下難以顧及孩子的心理成長,家庭教育也比較缺乏,有些特殊家庭,甚至使孩子難以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以及父母的愛,由此給孩子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因此,要想使這些孩子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配合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關鍵,必須要讓學生家庭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來。弱勢家庭一個典型的特征是家庭成員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因此,在實行家校配合策略時,要注意保持學校教育的主導地位,要引導學生的父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改善家庭生活對學生心理的不利影響,尤其是對一些性格存在缺陷的父母,適當的引導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家庭環境,增強學生的自信,再配合學校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