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社會科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在經過了十年的快速發展之后,2011年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明確提出了綠色文科、綠色學報的辦刊理念,期刊定位更加清晰,學報定位為“多學科研究資源環境問題的國內高端學術平臺,廣受學界尊敬的新銳文科學報”。二是相關期刊數據繼續前移,權威文摘轉載量穩中有升。學報再次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和CSSCI來源刊(2012-2013),其中在CSSCI同類期刊排名由2008-2009年版的第65位、2010-2011年的第42位提升到第27位。三是特色欄目“資源環境研究”榮膺教育部“名欄工程”建設欄目。
為感謝海內外專家學者的支持與厚愛,進一步提高期刊質量和學術影響力,本刊編輯部決定從2011年起,開展年度優秀論文評選活動。現將具體事宜通知如下:
一、評選范圍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刊發的全部論文(共計119篇)。
二、評選數量
共評選10篇優秀論文。
三、評選標準
1.論文選題探討的是本學科的前沿、難點問題,或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穎獨到之處。
2.有較高的影響因子。
3.被權威文摘全文轉載。
4.適當考慮是否為重要基金項目。
四、評選方式
1.初選階段。在初選階段,作者可以自薦,讀者可以推薦,但需要提供推薦理由或證明材料;同時,編輯部也將對所刊發的論文進行挑選。自薦或推薦截止日期:2012年3月31日。
2.專家評議階段。成立由校內外知名教授組成的評審專家小組。編輯部將組織專家進行同行評議,確定擬入選的優秀論文并在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網站(省略)上進行公示。
3.省略.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
我校首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論證會召開
法蘭克福學派是20世紀西方文論的重要流派之一與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的文本形式中心論不同,法蘭克福學派文論承襲了作為感性生存論的德意志審美精神,將 藝術 和審美看成擺脫 現代 社會生存困境的最佳途徑,其直接的理論來源是馬克思《1844年 經濟 學 哲學 手稿》和盧卡奇《 歷史 與階級意識》中異化與人的解放間題,并改造了弗洛伊德主義和存在主義等現代西方哲學,從而 發展 了一種和經典文論不同的文藝社會學。可以說,法蘭克福學派的藝術與審美理論都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即藝術和審美如何成為解放意識、否定異化的革命性力量。在此意義上,可以把法蘭克福學派文論看成一種廣義的社會文化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主要指向兩個方面:一是對蘇聯美學的批判性考察,二是對發達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批判,這兩個方面都對
馬爾庫塞用形式主義美學理論批判美學,批判 藝術 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觀點,這是不足取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馬爾庫塞所強調的藝術的主體性、藝術自律及審美形式等問題,確實是長時期內美學所忽視的。在
童慶炳在寫于1983年的《文學與審美》一文中提出了一個今天看來習以為常而在當時起到開風氣之先作用的見解:“只有在文學理論的各個問題上深深引進‘審美’的觀念,我們的文學理論才可能打開新的局面”。1984年,童慶炳在自編教材《文學概論》(紅旗出版杜)中明確提出了“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及“審美是文學的特質”的新見解。童慶炳在1992年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中則吸收了 現代 西方語言美學的新成就,提出了一個沿用至今的觀點—“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
由于“審美意識形態論”是在對蘇聯及歐美文論的借鑒基礎上,特別是 總結 了我國現當代文論的教訓后提出來的;在后來的闡釋中,又吸收了西方形式主義文論的理論要素,因而就體現出一種綜合視野:既避免了將文學作簡單的意識形態圖解的文學工具論的缺點,又防止文學研究陷入形式主義學派見木不見林的狹窄范圍。在今天看來,它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面對學界對“審美意識形態論”的懷疑和指責(比如把“審美意識形態論”理解為“審美主義”).童慶炳仍然認為,審美意識形態論是文藝學的第一原理。
相對已經發展數百年的西方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雖然獲得了快速發展,但總體研究水平還在西方之下。有人說,現在中國社會科學一流期刊發表的論文,有一些也已達到了西方二流 SSCI期刊論文的水準,這話看似表揚,卻讓中國社會科學感到難堪:13億中國人民的社會科學最高水平期刊發表的論文,僅僅只有部分達到西方二流期刊的水平。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不說,中文期刊論文的質量,現在要比十年前高得多了,而十年前又比二十年前高得多了。假以時日,中文期刊的質量最終可能接近甚至達到西方一流水平。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中文期刊,我們要接力。有13億人的巨型國家,有如此之多的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又有如此之多需要研究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怎么可能不進步?中文期刊發表的論文質量怎么可能不提高呢?
之所以要對中文期刊有信心,要接力,而不是讓中國社會科學走出去,還有更重要的理由。以現在西方一流社會科學期刊為平臺,借用成熟的西方社會科學期刊的規范評審發表,既訓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提升質量,又甄別出研究水平高下,還國際化了,一舉多得。現在的問題是,西方社會科學期刊是非中文的,在非母語情況下寫作,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有挑戰,而且用英語發表,其讀者遠不如中文讀者多。
更重要的是,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其研究往往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科學所要研究的問題,大都是西方的時代問題、地域問題。社會科學也不像自然科學一樣中立,往往有強烈的價值預設甚至階級立場。西方社會科學是在西方現代化的歷史中,從西方利益的國際秩序視角下形成的,社會科學的問題設定、論證方式、興趣選擇都與西方社會所處時空條件緊密相關。中國是一個有文明悠久、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與西方的時空條件和發展階段差異極大。當前中國社會科學必須要回答中國的時代問題,而這些西方社會科學界可能根本不感興趣,相反,西方社會科學正在研究的焦點話題可能與中國時代需要沒有關系。這個時候,若以西方社會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作為衡量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水平的標準,中國這個巨型國家的社會科學話語權就會嚴重脫離當下的時代,甚至淪為西方話語的應聲蟲。
因此,衡量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質量的標準只能來自中文社會科學期刊。中文社會科學期刊已經有了好的起點,有了自己的問題意識,自然會有大量杰出的社會科學家接力提升中文社會科學論文的質量。中文社會科學期刊研究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的,是有中國主體性的,是在服務于中國13億人民的。
只有確立中文期刊發表社會科學論文的主體性,才能在此基礎上吸收西方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精華,才能從閱讀西方期刊論文中吸取對我們有用的營養,我們也才有了真正討論中國問題、解決中國問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