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種植效益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科技為依托,探索出了高效優質、糧經結合的新的耕作模式,結果表明:該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產量、質量與效益。
福鼎市地處福建省東北部,位于北緯26°55′~27°26′。東經119°55′~120°43′,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8.5℃,年平均最低氣溫8.6℃,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兼作其他經濟作物的農業市(縣),近年來。福鼎市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科技為依托,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探索出了高效優質、糧經結合的新的耕作模式,該模式明顯地提高了農產品產量、質量與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體現了新耕作模式的種植活力,其耕作模式具有以下共同特點:一是實行水旱輪作,糧經搭配,既確保了糧食安全,又增加了收入,而且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提高了地力,保護了生態環境;二是耕地復種指數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充分發揮生產潛力:三是有利于提高種植者素質,增強市場經濟意識,激發對新技術接受的能力,通過對季節的科學安排,對農作物精心管理,種植效益顯著提高、現將這些典型耕作模式整理總結如下
1“單季稻一田蘑菇”1年2熟水旱輪作模式
這種模式近年呈發展趨勢,主要集中在前岐、秦嶼、店下、硤門、山前等鄉鎮(街道辦事處)。田蘑菇只需搭蓋簡易的菇棚,生產管理較方便,技術易掌握,2006年冬季全市種植面積達250萬hm2。4~9月種單季稻每公頃產稻谷7500kg,產值約1.35萬元,成本7200元。收入6300元。10月至次年4月種田蘑菇,每公頃種菇5.7萬~6萬m2,產菇0.8~1kg/m2,產值27.36萬元,成本9.495萬元,收入可達17.865萬元。稻菇相加每公頃年收入達18.495萬元。
2“單季稻-草莓”1年2熟水旱輪作模式
該模式于4~9月種植單季稻,10月至次年4月種植草莓,每公頃產草莓1.2萬~1.5萬kg,產值12萬元,成本4.5萬元,收入1.5萬元,加上單季稻每公頃收入5700元,合計每公頃年收入達8.07萬元,是一項高效益水旱輪作模式。
3“生姜-晚稻-檳榔芋”2年3熟水旱輪作模式
桐城辦事處三門里村36hm2多水田多年運用這種模式,效益最著,4~7月種植生姜,每公頃產生姜14250kg,母姜4500kg,產值6.465萬元,成本2.79萬元,收入3.675萬元8~10月。上旬種晚稻,每公頃產7500kg,姜田肥沃,種稻用肥少,每公頃每季僅施尿素225kg,且蟲害輕,每公頃成本僅3900元,收入達6750元。第2年3~11月上旬種植檳榔芋,每公頃產母芋1.875萬kg、子芋7500kg,產值8.25萬元,成本3.9萬元,收入4.35萬元。這種模式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2年僅種1季水稻。
4“西瓜-晚稻-馬鈴薯”1年3熟水旱輪作模式
4~7月中旬種植西瓜,每公頃產6.3萬kg,產值6萬元,成本2.25萬元,收入3.75萬元。7月中旬至11月上旬種植晚稻,因前作肥料殘留多,瓜葉、莖回田使耕層有機質提高,施肥相對減少,且晚季提前插植,增產明顯,每公頃產7500kg,產值1.35萬多元,收入6900元。11月中旬至次年3月種馬鈴薯,每公頃產量1.125萬kg,產值1.8萬元,收入1.2萬元。每公頃年產值達9.15萬元,收入5.64萬元。
5“單季稻-脫毒馬鈴薯”1年2熟水旱輪作模式
該模式適合積溫較少的單季稻區推廣,可在5~10月種水稻,每公頃產7500~8250kg,產值1.5萬元,收入7500元。12月至次年4月種“紫花851”和“費烏瑞它”脫毒馬鈴薯,每公頃產4.8萬kg,產值2.25萬元,收入1.35萬元,全年產值6.15萬元,收入3萬元,比單獨種水稻收入增加3倍。
6“茭白-稻-稻”2年3熟水生作物輪作模式
當年3~10月種植茭白,次年茭白根、莖、葉間田,提高水田有機質含量,第2年種雙季稻,每年每公頃產1.2萬kg,較稻連作田增產10%,少施化肥750kg,每年每公頃增收節支3000元。
論文摘要貴陽市烏當區通過引進種植非洲菊、康乃馨。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著積極推動作用;種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純利潤分別為55029.24元/hm2和63697.95元/hm2.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類高投入、高產出的鮮切花花卉,種植適應氣溫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氣性強的土質生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鮮花的需求日益劇增,為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烏當區東風鎮在2001年動員5戶農戶種植非洲菊9個大棚,由于經濟效益高,現已發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進試種康乃馨共281個標準大棚。這些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1基本情況
1.1種植地點東風鎮是以農業為主的鎮,地處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hm2左右,主要由洛灣、烏當兩個四面環山的壩子組成,土地肥沃,年均氣溫14.6℃,平均海拔1100m,年降雨量1179mm,有南明河、魚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匯于兩個壩子。無霜期長、氣候濕潤、水源齊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發展種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優越的基礎條件。
1.2發展情況從2001年起。在各級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引進試種非洲菊9個大棚,經不斷努力現已發展到500多個大棚。康乃馨種植從2005年2月開始籌建。由于當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僅有0.04hm2左右。大部分農戶需租賃他人地塊修建大棚,每公頃地年租金16500~18750元;每戶修建1個大棚需1500元(每個大棚國家投入3900元)。4月份開始種植,8月份止。共有馬斯特、達拉斯、佳農、卡曼、紅芭、淺粉芭芭拉等21個品種281個康乃馨標準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種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產上市。2005年6~8月間所種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時,2茬花正值花苗期。總體的鮮花銷售市場較好,部分遠銷深圳、廣州等城市。
2年均每公頃種植投入情況
數據來源:各以10戶農戶調查為依據。國家投入不計入成本。
2.1非洲菊苗投入54000株×0.9元÷3=16200元(3年一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腐質土、農家肥、化肥投入12786元;大棚換膜折舊、套袋投入10575元;農藥投入8398.5元;機械耕地、澆水用電、油投人3663元;農戶建棚投入折舊45個×1500元÷10=6750元(每公頃需建45個大棚,10年一換);購抽水、打藥等機械折舊投入2122.5元;購種苗運雜費用6336元;建棚土地租金18000元;人工投入1632個×20元=32640元。共計投入118215元。
2.2康乃馨苗木由國家無償提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底肥腐質土、沼液、農家肥、化肥投入12657元;大棚膜折舊、花卉套袋10350元;農藥投入6898.5元;機械耕地、澆水用電、油投入1890元;購抽水、打藥等機械折舊投入1842;農戶建棚投入折舊45個×1500元÷10=6750元(每公頃需建45個大棚,10年一換);定植樁、網投入9900元;購種苗運雜費用2415元;租用土地投入18000元;人工投入1809個×20元=36180元。共計投入107626.5元
3經濟效益
3.1非洲菊非洲菊1年12個月都產花,產花量52182扎/hm2,每扎20枝,銷售價3.32元/扎,銷售收入173244.24元,年均純利潤為55029.24元/hm2。
3.2康乃馨根據不同品種,種苗平均每14~16個月一換,產2茬花。年均產量68805扎/hm2,每扎20枝,銷售價2.49元/扎,年銷售收入171324.45元,年均純利潤為63697.95元/hm2。
4社會效益
種植非洲菊、康乃馨花卉。一是可以緩解部分農村地少而剩余勞動力過剩的就業實際問題,同時美化人們生活,增添節日喜慶。二是可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三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
關鍵詞:合理選用;玉米;雜交品種
多年來,就我國而言,玉米生產重產量、輕質量的問題較為突出,降低了作為大宗農產品在市場經濟中的商品率和競爭力,玉米生產中存在著品種結構不盡合理、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目前我省玉米生產基本是普通玉米,品質不適合專用,往往造成積壓、經濟效益難以提高,也使得農民生產玉米的效益下降。因此,提高我省普遍玉米的商品品質,對提高我省玉米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是十分重要的。
一、玉米品種更新換代的重要性
近年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玉米生產的發展。據分析,在玉米增產因素中品種的貢獻率占30%~40%。因此,加速玉米品種的更新換代是發展玉米生產及增加糧食總產的關鍵措施。
1.生產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農業栽培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耕作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老品種的增產潛力有限,群眾迫切要求更換品種,一些適應性好、優質、豐產、增產潛力大的新品種推廣很快,如緊湊型玉米在全國的大面積推廣,加大了種植密度,提高了光合利用率和玉米的群體產量。生產水平提高后原有品種不適合,需要盡快更換新品種。原有的部分老品種已經推廣多年,雖然這些品種以其適應性好、抗逆性強、高產、穩產等特點在玉米生產中做出了顯著貢獻。但在地膜覆蓋、配方施肥、帶狀種植等新技術推廣后,其增產潛力不大,而且老品種還有親本出現混雜變異,雜交一代的抗病性明顯降低等問題。還有些老品種葉片平展,不利于密植。因此,加速推廣替代原有品種,選擇高產、優質、抗病、耐密的接班品種已成為玉米生產中的突出問題。
2.發展優質玉米品種的需要在農產品進入買方市場和消費者重視質量的新形勢下,現行的玉米品種結構及品質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優質專用品種的生產已成為發展趨勢,而且在現行糧食收購政策出臺后,品質差、檔次低的品種已逐步退出收購范圍,這就對引進、選育、繁殖、推廣優質品種提出了新的要求。
3.發展玉米產業化的需要發展玉米產業化需要玉米專用品種。為適應市場對優質專用玉米新品種的需求,在品種更新換代中要特別重視對優質專用新品種的選育,要加強玉米育種的基礎研究,引進篩選和培育具有不同優良性狀和市場需求的專用優質資源材料和自交系,為新品種的選育打好基礎。
二、科學購買良種
怎樣科學購買良種是農民朋友普遍關注的問題。選購玉米良種必須把握如下原則,防止走入誤區。
1.選用已經審定的晶種凡經審定的品種,都是經過種子管理部門組織的區域試驗,對參試品種的適應性、產量、抗逆性、生育期、品質等進行多點觀察,然后根據氣候特點進行系統分析,正式通過審定才能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因此,農民朋友在購買種子時首先看看經銷種子單位有否該品種的審定證書或正式文件的介紹,否則不要輕易購買。
2.選擇‘三證”、“一熙’齊全的單位購買種子建議農民朋友在購買玉米種子時首先看看銷售單位有否“三證一照”,一般說“三證一照”俱全的單位銷售的種子質量可靠些。所謂“三證一照”就是指種子部門發的“生產許可證”、“種子合格證”、“種子經營許可證”及工商行政部門發的“營業執照”,還應注意發證時間、法人代表是否一致等。
3.品種適區對路選擇的品種成熟期要適合當地的生態條件,保證常年能夠完全成熟,平均安全成熟保證率達到95%以上。追求高產是農民普遍存在的心理。而越是成熟期長的品種產量會越高,這是生育期的長短與產量高低成正比的科學規律。但不能盲目選用生育期過長不適合當地有效積溫條件的品種,防止越區種植。應先將所種植區內的基本條件了如指掌后,再拿它與品種介紹的積溫要求對號人座。最好再留有100℃~150℃有效積溫的余地。切莫拿上一年突出的高溫和過低的有效積溫做依據。應將近5年內的有效積溫的平均值來對照。這樣才不至于浪費積溫或超越積溫所帶來的損失。農民購種時,還要將本地種植區內歷年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也要充分考慮進去,才能取得理想的高收益,否則再好的品種也白搭。
4.高產優質高效選擇的品種既高產又優質才能實現高效。要根據不同用途,選擇相應的專用類型品種,并提高規模效益。可能有的品種產量一般但品質較好,而有的產量較高但品質差一些,這就需要農民反復比較科學選購。無論普通玉米還是專用玉米的銷售都離不開競爭激烈的市場,而品質的優劣又影響了廣大消費者是否認可。單憑種子經銷商把品種說得天花亂墜,而銷路打不開,不被消費者認可的品種,最好不要去購買。特別是一些甜、糯玉米等專用品種產品銷路有限,需要對市場有一定了解之后再種植,才是最穩妥的上策,避免一旦種植后發生得不償失。
三、玉米種子質量的鑒別
l影響玉米種子質量的因素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擴大,玉米雜交種需求急劇增加,由于一些種子部門的技術力量相對不足,部分制種田的田間檢驗和去雜、去劣工作不及時,致使純度降低;再者,有些地區種子生產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和繁育、推廣體系不夠完善,也有些單位和個人濫引、濫繁、濫調、亂賣等較為嚴重。總之,玉米種子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自交系繁殖田去雜不及時雜交制種田由于親本純度不高,去雜、去劣不嚴格、不及時、不徹底,或母本自交系去雄不及時、不徹底,致使異品種株、本品種變異株或母本系散粉,產生非本品種的雜合粒和母本系自交粒。
(2)隔離條件不符合要求使異品種花粉傳人,產生異種雜合子粒。
(3)混入異品種種子由于種子收獲、運輸、晾曬、脫粒、貯藏中疏忽大意,混入了異品種種子,
(4)無證繁育個人無證繁育的種子,質量問題很多,但仍非法出售。
2.玉米種子質量的鑒別,方法鑒別種子質量的好壞實際上很復雜,一般來說可以參照下列幾點進行鑒別。
(1)純度影響玉米雜交種純度的雜株,一類是混雜株,一類是母本去雄不徹底造成酶母本自交株。前者的粒型、穗型與典型雜交種有明顯區別,易區分;后者從形態上與雜交種無法區別,但由于接受的花粉來源不同,子粒胚乳層的顏色及透明度有不同表現。這種父本性狀在雜交當代直接表現的現象稱為花粉直感。據此,可直接將雜交粒與母本自交粒區分開米。
普通玉米雜交種,子粒類型可分為馬齒型、半馬齒型和硬粒型三種。雜交種的形狀、大小一般都像母本種子。一般一個制種區的玉米雜交種形狀大小比較均勻一致,購種時應注意;種子的大小、色澤、粒型、粒形等差距較小,且很近似,這種種子多數純度較高。如果種子的子粒大小、色澤、粒型、粒形相差較大,說明這個種子的混雜率較高,這樣的種子,一般不要買;凡是多數與您認識的品種固有的顏色、粒型、粒形不同,這樣種子是假的或劣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