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運管工作要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指導思想
20__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謀劃“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道路運輸管理工作既要保增長、又要保民生,還要保穩定,使命崇高,任務艱巨,全局干部職工要再接再厲,乘勢而上,緊緊圍繞“固本強基、創新管理、打造亮點、整體提升”總體思路,以“三改一發一提高兩加強”為重點,以加快現代道路運輸業發展為主題,以改善民生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安全穩定為基礎,以作風建設為保障,充分發揮道路運輸比較優勢,做到速度、結構、質量、服務、管理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相統一,全面提升“三個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任務
(一)突出重點,加速行業改革發展
1、扎實推進出租汽車管理。按照“穩定、規范、提升”的總體思路,重點做好在運力投放、從業人員隊伍建設、行業黨建、“板板錢”落實和推廣公司化自營等五個方面工作。
2、深化公交營運體制改革。以主城區內環外移、深入貫徹227號令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線網,科學調整運力,實施主城客運結構調整,促進和規范遠郊區縣公交發展。
3、加快農村客運發展。立足服務“三農”,促進統籌城鄉發展,提高鄉鎮、行政村客車通達率,分別達到99.4%、72.6%;完成100個農客站點建設任務;積極銜接相關部門,確保農村客運保險費和相關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4、加大班線客運改革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客運企業公司化經營;實行客運班線招投標制度和客運企業公司化經營倒查制度,落實安全質量信譽考核制度;做好省際、縣際客運班線經營權到期的延續經營工作;從嚴加強旅游車、包車客運管理。
5、著力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重點加強出租汽車、公交車和維修行業從業人員管理,爭取出臺全市《道路運輸營運駕駛員管理辦法》,深化從業人員分類培考,全面推開教練員誠信考核。
(二)謀求突破,適應行業發展新形勢
1、加大新涉行業管理力度。配合做好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的修訂,依法管理軌道交通;加快市《汽車租賃管理辦法》的制定,力爭早日出臺;加快現代貨運業發展,培育一批運輸骨干企業,提升道路貨運服務經濟建設的能力。
2、加大行業節能減排力度,大力發展低碳運輸。認真貫徹交通部11號令,建立市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指標準入制度;繼續做好公交車、出租車使用天然氣能源工作,堅持發展低碳運輸,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3、加大信息化工作力度。啟動ic卡道路運輸證試點工作,加快客運站應急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升級“市道路運輸綜合管理與服務系統”,加快打造科技運管。四是加大戰備交通和應急運輸保障力度。切實提高重點時段,特別是春節、國慶等節日的應急運輸保障能力。
(三)強化保障,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1、恒抓作風建設。要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風建設,以開展調查研究、打造“五大運管”、大興六種風氣、強化表格化管理、加強監督督查為手段,牢固樹立“作風就是形象、作風就是效率、作風就是戰斗力”的思想。
2、力抓黨風廉政。強化制度約束,健全監督機制,從班子成員做起,在全行業進一步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全力打造廉潔運管。
2020年運政稽查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進一步加強運輸市場監管和執法隊伍管理,切實扭轉道路運輸行業亂象抬頭反彈的不良趨勢,切實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行業治亂工作向縱深推進,不斷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有效維護轄區道路運輸市場秩序,全力保障道路運輸安全,為行業發展和市民出行創造良好的道路運輸環境。
一、深入打非治違,凈化市場環境
(一)道路旅客運輸行業。著力加強對轄區客運班車、客運包車的日常檢查和動態監管,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查處超長客運、旅游客運、班車客運不按批準的客運站點停靠、不按規定的線路運行;未經許可的外籍車輛在我縣境內非法招攬乘客從事超長客運以及包車客運未持有效包車客運標志牌進行經營;不按照包車客運標志牌載明的事項運行、線路兩端均不在車籍所在地;招攬包車合同以外的旅客乘車等違法違規行為以及其他違法違規問題突出、群眾反映強烈和投訴舉報較多的重點班線。消除安全隱患,堅決防止發生運輸安全事故。
(二)道路貨物運輸行業。貨運行業稽查工作要與源頭治超緊密結合,會同公安、交警、路政對重點貨運源頭單位開展聯合巡查。督促貨運源頭單位落實治超主體責任,按治超有關要求建立工作機制,禁止非法超限超載車輛出站、出場。同時,要對其他部門抄告、移送的有關違法超限運輸的車輛及從業人員嚴格依法處理。重點查處沒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貨運車輛上安裝符合標準的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衛星定位裝置;超越許可事項,從事道路危險貨物運輸;危險貨物運輸經營者未按規定簽發道路危險貨物運單等行為。
(三)巡游出租汽車行業。為維護城市窗口服務行業形象,提升出租汽車服務質量,加強對客運站、學校、醫院等重點區域的出租車行業稽查力度,重點查處巡游出租汽車拒載、議價、途中甩客或者故意繞道行駛、未經乘客同意搭載其他乘客,違規使用通信設備,車內衛生狀況差和駕駛員不使用文明用語等行為。
(四)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行業。要強化網約車平臺管理,主動聯合公安、市場監督管理局、通信等部門,采取多種方式,重點整治網約車平臺打著“網約車”、“順風車”幌子開行班線客運、平臺公司向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的車輛派單、線上提供服務的車輛與線下實際提供服務車輛不一致等行為。
(五)嚴厲打擊非法營運。結合工作實際逐步完善打擊非法營運工作機制,建立切實可行的工作辦法,落實“一牽頭,三聯動”工作機制。重點查處在客運站、學校、醫院等周邊攬客、拉客的違法經營者和城區范圍內的非法營運打街車、網約車從事街面巡游以及租賃車非法從事道路旅客運輸、農村面包車非法載客等非法經營行為。
(六)持續高壓打擊“外籍打野車”。要緊盯客運高峰時段非法進入我縣違規經營的外省籍大客車,采取在公路要道定點稽查、不定時巡查、發動群眾舉報等方式,重點查處外省籍大客車違法違規開行跨省包車客運和異地駐點從事旅游包車客運經營的行為。對上述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依法頂格處罰,并向車籍地運管機構抄告。
(七)開展對維修、駕培、車站等相關行業稽查。一是堅決取締非法機動車維修點;嚴厲打擊擅自改裝拼裝機動車、超越格級維修、簽發虛假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和偽造、轉借、倒賣機動車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等行為。二是嚴厲打擊駕駛培訓機構不按核定的培訓區域進行招生和培訓;使用無教練車證車輛從事教學的;不按規定安裝和使用駕駛培訓學時計時儀;教練員酒后教學或者讓學員單獨駕駛教練車;索取、收受學員財物或者向學員謀取其他利益等行為。三是嚴厲查處客運站私自接納未經批準的客車進站經營;允許未經安全檢查或者安全檢查不合格的車輛發車等行為。
(八)開展重大節假日專項稽查活動。結合道路運輸市場實際,組織開展春運、“五一”、暑假及國慶黃金周等重要時段,開展系列專項稽查整治活動,確保重大節假日期間道路運輸市場安全、有序。
(九)做好投訴舉報案件查處工作。及時受理和查辦來自縣長信箱、12345熱線、12328交通監督熱線等各種渠道的投訴舉報案件,積極回應群眾訴求,切實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
二、加強聯合執法,形成整治合力
(一)進一步強化部門聯動聯勤執法。繼續加強與公安、交警等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定期組織開展聯合執法,鞏固和強化聯動聯勤執法工作機制。
(二)積極參與全縣專項整治行動。根據全縣的統一安排部署,積極參與全縣集中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同時,主動加強與相鄰縣市稽查同行的聯系與交流,協查相關案件。
(三)及時抄告違法違規信息。高度重視違法違規的抄告工作,有效利用抄告手段加強行業管理,將違法違規行為及時抄告車籍地管理部門或者相關執法機構,對外地外單位抄告事項依法處理并及時回復。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執法能力
(一)定期組織稽查業務培訓。要按計劃組織執法人員集中學習交通運輸法規、行業管理和稽查業務知識,重點強化典型案例分析和執法文書制作,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開展科技執法探索。組織開展科技執法技能探索,推動創新執法、科技執法,促進運政稽查執法程序更加規范、監管更加有力。
四、加強監督指導,規范執法行為
(一)實施稽查例會制度。定期召開稽查工作例會和工作座談會,及時了解和掌握稽查工作動態,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集中精力組織開展稽查工作,確保稽查工作覆蓋全行業,杜絕“缺位、失位”現象發生。
(二)定期開展執法督查考評工作。按計劃對運政稽查工作開展督查考評,重點督查依法履職、投訴舉報處理、執法風紀及相關制度執行情況。
五、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輿論氛圍
一、適時啟用汽車站。開展工作調研,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啟用汽車站為我市汽車總站,規范汽車站、汽車站,對全市道路班線客運、城市公交客運、城鄉公交、城際公交客運進站管理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實現道路班線客運與城市公交客運、城鄉公交、城際公交客運功能分區,班線客運與城市公交客運無縫對接,規范客運市場,方便群眾出行。
二、推廣出租車電招服務。建立出租車電召服務平臺,方便市民出行。
三、逐步推進城鄉公交管理。對全市已開通的城鄉公交線路進行規范,引導組建城鄉公交公司,實現公車公營,協助物價部門對城鄉公交票價進行聽證,調整票價,讓群眾享受到改革實惠。
四、強力整治客運環境。繼續保持全市客運市場集中綜合整治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非法營運“黑車”和亂班亂線擾亂客運市場秩序行為,凈化客運環境。
五、加大源頭治超監管工作力度。增強貨運源頭企業巡查密度,建立巡查臺賬,強化與市治超辦工作聯系,嚴格落實治超聯查聯處機制,進一步加大貨運源頭超載裝載處罰力度,加大源頭監管的科技投入,進一步減少源頭超載車輛出站率。
六、嚴格維修駕培市場管理。把好維修市場準入關,強化車輛技術管理,嚴格落實車輛技術審查和營運客車類型劃分工作;嚴格維修質量信譽考核,提高維修行業服務質量;嚴厲打擊非法改裝車輛的維修廠家,遏制和杜絕車輛非法改裝行為;加強駕培市場宏觀調控,積極引導現有駕校升格,上檔次;加強駕校日常管理,確保教學培訓質量;嚴格駕培質量信譽考核,提高駕培行業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