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生開題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小學美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審美意識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
1.在古詩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確,這一句流傳千古的佳話代表了古代詩句誦讀的一種思想。詩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內涵豐富,美不勝收。古詩句很好地體現了漢語的音樂美,讀起來瑯瑯上口,非常適合少年兒童年齡階段的認知特征。而不斷地誦讀,主要是讓學生對漢語言的不斷的積累,深切地感受漢語的那種節奏感,韻律感的審美表現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兒童古詩教學除了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的培養外,還要進行審美教育,古詩教學中美育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形象,情感去熏陶學生,豐富凈化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美的心靈。
2.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過去,我們在教學古詩時只重視學生對古代詩詞的理解,而忽視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古詩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這是一個能發揮語文的學科特點,進行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古詩文教學,讓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優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環境與作者抒發感情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對健康人格養成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3.在古詩文教學中喚醒生命意識
近年來,教育開始轉向以學生為本,開始注重學生的“學力形成”與“個性發展”,開始關注學生的生命意識。語文教學具有濃厚的人文性、鮮明的形象性、強烈的情感性,這就為語文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提供了寬廣的天地,小學語文課本每冊都選有古詩,這些古詩風格流派各異,有哲理詩,寫景詩,也有詠物詩。每一首詩都流淌著生命意識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著作者詩人豐富的情感。古詩是融音樂美、書畫美、意境美為一體的古典藝術,走近、學習和感悟古詩的前提,是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而隨著學生生命意識的被喚醒,他們對古詩的理解會更深刻,把握會更準確,感悟會更透徹。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古今中外對美育的研究。
“美育”一詞是德國啟蒙時期(17—18世紀)的劇作家、美術家、歷史學家席勒在其美學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確提出并開始使用的。席勒認為,所謂美育就是審美教育,也稱美感教育。
我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視美育。孔子把“樂”列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他認為“樂”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孔子有一個著名的理論:“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把“樂”看作興邦治國的重要措施。荀子發展了孔子的樂教理論,對音樂教育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他說:“樂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他充分肯定了音樂的重大作用。
在我國近代史上,教育家更是美育的倡導者。他任教育總長時,提出了“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針。他曾經指出“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于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由此可見,不論是古代教育家,還是近代教育家,他們都十分重視美育,美育在教育中是起著不可忽視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2.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美育探索與實踐的現狀
為了真正落實總書記提出的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少學校從構建美育目標、規范美育管理、實施美育措施、滲透美育途徑等方面,開展美育的探討與實踐,不少學校在培養學生思想美、心靈美、語言美、儀表美、創造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從目前審美教育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問題:
(1)學科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資源沒有充分得到利用和發揮。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優美的文章,其中古詩文為滲透審美教育更是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然而現行的語文古詩文教學中,重技能技巧的訓練而輕審美素養的培育、重思想教導而輕美育熏陶,導致了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審美品質,影響了學生完善身心健康的人格魅力。
(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還缺乏系統性、有效性和藝術性。具體表現為各年級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相互割裂、缺乏系統性;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缺乏有效性、趣味性;教師缺乏審美意識與能力,更缺乏培育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基于此,本課題旨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手段地開展實踐和研究活動,讓學生從感受領悟中體驗美、再現創造中獲取美,增強審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質,實現自我價值。
3.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呼喚。
《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基礎,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重要概念
審美能力是一個人對美的欣賞、表現的能力。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生命意識就是個體生命為了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依據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對客觀事物進行解讀、攝取、表現和改造的潛在能量的靈智和欲求。
四、研究內容
1.在古詩教學中如何去熏陶學生,豐富凈化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美的心靈。
2.在古詩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這是一個能發揮語文的學科特點,進行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
3.如何全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更深一層地解讀古詩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
五、實施步驟、方案
第一階段:(1)完成文獻資料的收集、學習。
(2)制訂課題方案,確立課題組人員和實驗班,做好組織發動工作。
(3)舉行開題會。
第二階段:(1)按課題方案進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
(2)課題組研究人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各類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記錄、存檔。
(3)通過座談、測試、觀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學生的進展情況。
(4)舉行中期匯報,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匯總,撰寫課題中期研究報告。
(5)邀請專家進行檢查、指導,根據課題進展情況相應調整課題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通過中期匯報,發現問題,調整研究方案,進一步探索,積累資料。
第四階段:(1)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2)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評審鑒定。
(3)寫出課題論文。
六、研究方法
1、比較實驗法:本課題的實驗研究在自然狀態下進行,選擇4個班為實驗班。同年級其他班級為對照班,在進行常規教學的同時隨機接受教育輻射。
2.調查法:通過觀察、問卷、測試等手段對學生參與古詩學習的積極性,審美情趣、環境保護、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等方面進行評估。
3.理論探索法;通過查閱各種理論著作和研究資料,進一步明確古詩學習的內涵及其培養方法。
4.經驗總結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總結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小結、調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條件分析
1.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
我校十分重視科研情況,并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中,同時對科研工作給予很大的支持與幫助,提供很多便利條件。學校里有濃厚的研究氛圍,教師自覺地向研究型教師靠近。
本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多年從事一線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較高的科研理論基礎。
本課題成員積極投身教育科研,教育理念新,接受新事物與捕捉現代信息的能力非常強。知識層次較高,三位是本科學歷,其余均為大專學歷。她們中不乏經驗豐富、業務精湛、綜合能力強的中年教師,也不乏語文功底扎實、文筆流暢的年輕教師。相信這樣的一支科研隊伍完成本課題的研究是有一定能力的。
2.研究的外部條件
(1)本課題的研究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與上海市二期課改、區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相吻合。教育改革的大環境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2)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對本課題研究大力支持,提供資力、物力、財力,關心課題研究的情況和成員進步。
(3)課題成員對本課題認識清晰,學習主動,實踐到位,具有極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凝聚力強。
3.課題組人員結構
課題組成員共7人,平均年齡35.5歲,最高44歲,最低28歲,其中小高5人,小一1人,7人都在教育第一線,多次在區、校級報刊雜志上發表語文教學論文,1人參加區級重點課題研究項目。
關鍵詞:高校;體育保健課;開設現狀
前言
體育保健學是教育實施的課程內容之一,在1998年開始試行,在2004年正式的施行專業化的課程教學方案。體育保健學通過體育教學充分的了解人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運動保健的基本規律性,運用了解刨學、生理學和衛生學等相關的醫學學科體系,完善了體育保健學科教學的內容。關注體育鍛煉者在運動過程中身體的狀態,健康狀況和鍛煉的效果,對于可能發生的常見的運動性傷病發生規律有一個提早的預防和防治,關注運動健康的一門學科教學。[1][2]體育保健學是體育教學中的一門專業性的保健學科,將衛生醫療和體育運動相互結合起來,體現專業的醫療保健教學,旨在促進體育運動者的身心健康發展,增強運動體制,防止出現運動傷病問題,實現高效的運動效果。 [3][4]
1.對高校傷病殘學生開設體育保健課
1992年到2002年期間,教育部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教學指導綱要》,體育保健課程成為了一門專業的學科內容,規定了對于部分身體上存在特殊狀況的群體進行專門性的康復、保健課程活動。在《體育法》中對于體育保健課程教育也有專門的規定,認為學校應該注重創造條件為存在身體問題的學生濟寧適合的體育保障。 [5]
梁定邦提出了體育保健課的開設目的,為全校的傷病殘學生開設的,其中少數學生為身體殘疾,多數學生患過心臟病、肝炎病、神經衰弱、結核病等[6]。王光平,張濤等在調查九所高等師范類體育保健課的安排情況時發現:體育保健課程就是為了實現促進一、二年級的部分患有不同程度慢性的或者是急性的疾病或者身體存在異常問題的學生開設的,通過個人的申請,帶有醫療部門的證明來實完成體育保健課程的學習。 [7]
由以上可知,多數高校開設體育保健課的對象是殘、弱、病的學生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使他們有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目的是使他們健康成長或使他們加快康復。
2.對高校普通大學生開設體育保健課
方盡美,陳敬貴在《試論開設大學生體育保健課的必要性》中對“保健”和“康復”的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對于體育保健有著專門細致的界定,就是通過體育教學的手段達到健康保健的目的,體育保健具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性,一方面體育保健可以實現對疾病的預防和防治,另一方面能夠達到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目的性。通過體育的保健功能達到對身體狀態的調整,注重保健和治療的功能發揮。
蔣寧在全民健身運動中普及體育保健學知識中指出: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開展離不開體育保健學知識的保駕護航。體育保健學知識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和體育意識,并使更多的人自覺加入到體育運動中來,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而且對實現全民健康目標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8]。
李桂華針對學生身心健康越來越差的現狀,為星海學院2-4年級的大學生開設了運動保健課,并對參加過保健班學習的345人進行了調研,調查結果顯示:參加過體育保健課的學生的體育鍛煉次數明顯增多,每周鍛煉3-4次,每次鍛煉30分鐘的學生由原來的14.29%提高到66.67%。在身體機能方面,安靜脈搏的變化效果顯著,肺活量明顯升高[9]。
黃煜熙對普通高校大學生開設運動保健選修課所獲得的身心健康效應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選修體育保健課的學生在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顯著高于未選修者;選修體育保健課的學生比未選修體育保健課的學生具有更良好的人際關系,且在情感上,選修者比未選修者更有堅強的鍛煉意志[10]。
3.結論
盡管多數高校的體育保健課是為傷、病、殘學生開設的,但是我們需要認清的是,體育保健課是為那些不能像普通學生正常進行體育鍛煉的特殊群體提供了一個可以接觸到體育的平臺,或者說體育保健課更有益于他們恢復身體健康,而不能說體育保健課只能為他們開設。體育保健課的目的就是為學生樹立健康體育觀念并引導其從事終身體育。相對于少數傷、病、殘學生,體育保健課更適用于大多數的普通大學生,因為他們有更頻繁的體育活動并需求更多的體育保健知識來指導鍛煉。(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胡秉嬌,晁岳剛.高校開設體育保健學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9,22(10):59-60.
[2] 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楊健科,李杰,蔣寧.淺談《體育保健學》教學體系的改革[J].專題與學科,120.
[4] 虞榮娟,于蘊.實施新《指導綱要》后高校保健體育課程的構建[J].南京體育學院,2004,18(6):57-60.
[5] 林致誠,郭瓊珠.普通高校保健體育課課程教學的憂與思[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 (1):118-121.
[6] 梁定邦.保健課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療法[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1994, (1):13-15.
[7] 王光平,張濤,張開發.體育教育專業《體育保健學》教學現狀與思考[J].西昌學院學報,2006,20(1):138-139.
[8] 蔣寧.在全民健身運動中普及體育保健學知識[J]經濟研究導刊,2012,181(35):206-207
一、研究的目的:
1)探索具有東風小學特點的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方法、模式、途徑。
2)在理論與實踐結合點上,總結合作學習、合作活動、合作生活的案例,促進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提高。
3)更新干部教師的觀念,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培養憂秀教師,促進學校工作。
二、指導思想:
以主體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為依據,以學生為本,在“九五”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深化主體教育研究,探索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方法、途徑、模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健康地發展,為未來人才打好素質基礎。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在學科教學中,深化“三學一訓練”教學模式的研究,探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方法、模式。
2、在集體生活和教育活動中,深化“三自椫傅肌墓ぷ魎悸罰芯啃緯裳哦泳瘛⒑獻髂芰φ耐揪丁⒎椒ā?
3、在實踐活動中,精選、開發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活動,形成東風小學必要的活動系例。
四、研究對象:東風小學全體學生
五、研究方法、原則、策略
方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觀察法和調查法。
原則: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實踐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合作性原則。
策略;全員參與,主題研究,案例教育,滾動深入。
六、研究措施:
1、成立領導小組:
組長:佟岳
組員:全體干部,劉長榮、段景明
2、加強校科研室建設
使教科室成為教育教學的參謀部,教育理論的宣傳站,科研骨干的培訓站,課題的研究中心,指導中心和管理中心。
教科室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擴展工作。
3、培訓隊伍
1)、學習主體教育理論及有關2 1世紀教育四個支柱的論述,特別是關于合作方面的論述,轉變觀念。
2)、自我總結“九五”期間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活動、生活的實例,加以完善,申報自己的研究課題。
4、成立三個子課題組(與主要研究內容相對應),分別課題領導小組成員為組長
合作學習研究組: 張舂旺
合作生活研究組: 王桂芝
合作活動研究組: 德育:范玉霞
藝術:郝文敏
體育:張振義
科技:張春旺
學科:劉學德
學校聘請有關專家做為顧問,以校研究實踐為主,上下結合。
使全體教師都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努力實現方案式的工作計劃,研究式的工作過程,小結式的工作檢查和成果式的工作實效。在整體活動上每學期要進行有主題的研究活動l0次以上。
5、定期進行階段性總結、交流研討。堅持每學期一小結,每學年一總結。全體教師都要圍繞自己的課題進行總結,分學習、生活、活動三個組進行研討,總結推廣典型案例,進
行個案研究。
6、組織教師個人教育思想專題研討活動。
7、完善科研成果獎勵制度,建立科研成果申報制度。
(包括案例、論文、小結等)營造一種科研的氛圍。
八、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02、2棗2002、12 學習理論,總結:“九五”經驗教訓,撰寫文獻綜述和課題論證報告。制定課題方案,成立課題組及子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