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消防學習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適時提出問題
優秀化學教師和獲獎化學教師有一個共同點――在課堂教學中能適時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化學問題。化學問題能激起學生的化學思維火花,使學生活躍起來。由此可見,化學問題對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化學問題:
1.從化學實驗中提出。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途經。化學實驗中富有啟發性的化學問題無窮無盡。比如:在學生已經知道了質量守恒定律內容后,讓學生去完成人教版九年級化學課本中第92頁實驗5-1。教師根據天平指針不指中央的現象,可提出“難道這個化學反應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等問題。當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出“因為本實驗沒有在密封裝置中完成,導致逸出的氣體未能稱到”時,教師可提出“大家猜想在密封的體系中完成該實驗天平就能平衡,是嗎?”“我們怎樣設計一個密封的體系來完成該實驗呢?”等問題。當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在容器口上套上氣球后完成實驗即可”時,教師可用事先準備好的實驗器材進行實驗,當觀察到天平仍然不平衡且氣球鼓起的現象時,教師可提出“難道這個化學反應真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嗎?”“有影響天平不平衡的其它因素嗎?”等問題。教師適時提出問題,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化學的學習動機,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化學實驗的探究能力。
2.從生活化學中提出。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可充分體現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和化學的有用性,進而強化學生對化學的學習動機。比如:介紹酸堿中和反應的知識點時,教師可提出“你用洗發液洗發后用護發素嗎?”“護發素的作用是什么?”“這里存在的化學原理是什么?”“能將兩者反過來用嗎?”“酸堿性液體誰對發質影響更大?”等問題。這種層層推進的問題在強化學生對化學的學習動機的同時,還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動態思維品質。
當然,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注意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不能過深、過偏,導致學生認為化學太深奧,從而減弱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
二、合理使用獎懲
心理學實驗和實踐經驗表明,受獎勵和表揚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最大,而且有長期的效應。表揚或批評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立榜樣。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化學成績優秀的學生對強化其他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比如:A生是班上化學成績的優秀生,教師可把他作為典型,讓其他學生向其取經或讓其在班級里介紹學習化學的經驗。B、C等生后來成績提高很快,教師也把B、C生作為典型。這樣做不僅能使得到表揚的A、B、C等生對化學的學習激情大為增長,而且能讓其他學生看到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榜樣,從而強化他們學習化學的動機。
2.寫評語。有人說評語是班主任學期末的事,與任課老師無關。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批改化學課堂作業和試卷。在批改時教師不能只是為學校或上級檢查而批改。通過批改教師要注意了解各個學生化學學習的狀況,同時根據各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在答題邊上或試卷總分邊上注上公正性的評語,如“很好!”“有進步!”“繼續努力!”“發揮不佳喲!”等激勵性語言這些很簡短顯目的文字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但對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要注意不能表揚過度,這會導致學生反感;批評時不能過于急躁,要把握好“度”。
三、及時利用反饋
這里的反饋就是讓學生了解化學學習的結果。反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默寫可反饋出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記憶效果和記憶能力;課堂答問可反饋出學生的理解、分析、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完成實驗可反饋出學生的動手實驗、觀察、思維能力等;試卷檢測可反饋出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化學綜合學習效果。在化學課堂教學或檢測中教師要及時利用好反饋信息,把握好機會對學生進行恰當的點撥,使學生揚長避短,不斷進步,強化對學習化學的熱情,提高對學習化學的自學性和積極性。
四、合理組織競賽
組織化學學習競賽是強化學生化學學習動機的重要手段。在班級中,有化學教師的激勵,就會有學習化學的競爭;有學習化學的競爭,就會產生學習化學的動力。首先,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可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并讓各組解決同樣的化學問題,小組進行競賽并評出公正的競賽結果。這樣既可強化所有學生的化學學習動機,又可培養出有合作學習習慣的好學生。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尋找水平相當的競爭對手(可以是本班同學,也可以是其他班級的學生)進行學習化學的競賽,一個階段后看誰的化學成績進步快。最后,教師可鼓勵學生自己和自己競賽。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要求自己把本課題學得比前一課題好,本單元學得比前一單元好;本學期學得比上學期好等。不與別人比,只求自己不斷進步和對化學學習熱情不斷高漲。這是強化學生學習化學動機的最佳策略,也是一種較為妥善的、最值得提倡的競賽方法。
五、準確分析歸因
這里的歸因指教師對學生學習化學的結果進行原因分析的過程。調查表明,教師及時準確地分析出學生學習化學的失敗歸因,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1.教師應認真細致地分析學生學習化學失敗的原因,利用課余時間與其在平等的基礎上單獨進行交流并進行討論,讓其在后續學習中自覺克服。
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方法一
1. 語文方面,我決定每天課外閱讀一個小時,一周看一本課外書,增加我的課外知識,擴大我知識面。我還決定報讀一個作文班,要使作文提高到一個我理想的程度。上語文課我要積極舉手發言,要多發表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2. 數學方面,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是強項,但是我仍然要努力。這學期,我還是會繼續奧數班的學習,提高奧數能力。我決定每天堅持做奧數題5道,爭取今年的競賽能得到二等獎。上數學課認真聽講,不講小話,且也要積極舉手發言。,
3. 電腦是我最喜歡的方面,我對它的興趣最大,所以我早和爸爸提出,這個學期我要參加電腦班的學習,學網頁制作。而且自己盡量控制玩電腦游戲的時間,做到不影響學習。
4.英語是我的弱項,我對它最感吃力。我媽媽給我報了劍橋英語班。我也要多閱讀,多記英語單詞,爭取英語有所進步。
5.體育方面,我準備進行魔鬼訓練,每天吃完晚飯就去室外活動,打羽毛球,踢足球等等。晚上在家也要多鍛煉,做啞鈴操,和仰臥起坐等。早晨我也要早點起床,最好跑跑步,做做操。最好能報一個田徑隊。
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方法二
一、做好預習。預習是學好各科的第一個環節,所以預習應做到:1、粗讀教材,找出這節與哪些舊知識有聯系,并復習這些知識;2、列寫出這節的內容提要;3、找出這節的重點與難點;4、找出課堂上應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聽課。學習每門功課,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要聽好課,聽課應做到:1、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2、聽課要特別注重“理解”。
三、做課堂筆記。做筆記對復習、作業有好處,做課堂筆記應:1、筆記要簡明扼要;2、課堂上做好筆記后,還要學會課后及時整理筆記。
四、做作業。1、做作業之前,必須對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復習,理解其確切涵義,明確起適用條件,弄清運用其解題的步驟;2、認真審題,弄清題設條件和做題要求;3、明確解題思路,確定解題方法步驟;4、認真仔細做題,不可馬虎從事,做完后還要認真檢查;5、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積累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6、遇到不會做的題,不要急于問老師,更不能抄襲別人的作業,要在復習功課的基礎上,要通過層層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聯系,理出頭緒,要下決心獨立完成作業;7、像歷史、地理、生物、政治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五、課后復習。1、及時復習;2、計劃復習;3、課本、筆記和教輔資料一起運用;4、提高復習質量。
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方法三
假期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們將以新的精神面貌跨進新的學期。新的學期,是我們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學期。在這個學期里,我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首先,上課的時候,我要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不和同學交頭接耳,要力爭把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全部消化;對于疑難問題,要不恥下問,虛心向老師和同學請教。
其次,要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所有作業,做到一絲不茍。課堂作業當堂完成;課后作業和家庭作業也要按時獨立完成。
第三,要做好語文課的課前預。對于預習字詞,成語,要先查字典把它認會,弄懂意思;還要學會給課文分段,用最簡短的語言寫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對于每篇課文的課后題,要先試著去做;對于課文和課后題不理解和不會做的地方,要先把它在書上劃下來或記下來,第二天上課時帶著問題去聽講,還可以在課堂上向老師請教。
第四,要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繼續參加提高班作文、數奧、英語,多讀課外書,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要擠出時間,多干事。
總而言之,在新的學期里我要更加努力,爭取每門功課都取得好成績,當一個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學生。
看過“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方法”的人還看了:
1.小學生新學期計劃表
2.小學生新學期學習計劃
3.小學生新學期學習個人計劃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學術笑話;理性人假設;帕累托效率
國內高校尤其是財經類院校普遍開設西方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課程,學生人數眾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學把經濟學原理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給全校新生開課。實際上,西方經濟學原理在經濟學的各分支學科中也有廣泛應用。有學者認為,西方經濟學實際上是一門市場經濟學,是對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經驗概括和理論總結,揭示了市場經濟運行的機理和一些重要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較為有效的方法體系,因而可以用來解釋經濟當事人的行為和經濟現象,為制訂經濟政策和進行經濟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國高校開設西方經濟學,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分析經濟問題的方法[1]。
從教學內容、所占學時以及影響力等方面來看,西方經濟學已經超過政治經濟學,成為我國高校經濟學基礎理論教學的主要內容。那么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如何呢?國外曾有個笑話,大意是調侃經濟系的學生畢業后只記得“供給”、“需求”等少數名詞。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為康奈爾大學弗蘭克教授的《牛奶可樂經濟學3》作推薦序時,曾經感慨:“在經濟金融相關課程和課題的教學和研究中,一直讓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為什么讀了四年經濟學本科的學生,甚至已經拿到經濟學碩士學位的學生,當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社會問題的時候往往顯得不得要領、隔靴搔癢?為何一些經濟學教科書上完美無瑕的政策卻受到大多數民眾的反對?為何那些專業學習的學生們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經濟原理停留在書本上和課堂里?”[2]
根據筆者的閱讀經驗以及有限觀察,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事實上,許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學完充滿大量“可怕的”圖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與一階導數的初級與中級經濟學之后,確實也許還能記住“供給”、“需求”、“邊際效用”、“通貨膨脹”等少數詞,但沒有學會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能用經濟學概念與原理深度分析社會問題。
本科生的各類經濟學課程,知識體系雖然比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識也并不晦澀深奧,但是教學上依然需要創造性。現實狀況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創新教學方式,改善西方經濟學以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曾觀摩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以及優秀教師的教學,發現大家盡量將生動的生活事例引入課堂,或將課題的研究成果與學科前沿知識引入專業課,激發學生興趣等。這些給了筆者很大啟發,我們嘗試將挑選的日常生活事例、學術笑話引入西方經濟學教育,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學術性,改進教學效果。以下介紹初步思考與做法,拋磚引玉。
一、生活事例與經濟學基本概念
有學者認為,經濟學教學方式創新,其精要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和熟練運用經濟學的“三種語言”(經濟語言、生活語言和數學語言),營造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課堂,以培養學生的經濟學興趣,引導學生真正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從而對學生的經濟學思維產生持久、真實和積極的影響力[3]。筆者非常認同這些理念與做法。道不遠人,經濟學應直面現實,從現實生活與日常體驗中獲取教學靈感。以下是與“理性人”假設相關的一些例子。
經濟學在一般情況下假設人們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費者可以對各種各樣的消費組合進行打分或排序,這一行為反映了消費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備完備性與可傳遞性兩個特點。筆者舉的例子是:
如果張三同學下課后到食堂吃飯,假設選項有三項:叉燒飯、燒鴨飯、切雞飯。那么,理性的消費者應該能給這三項排序。在給定的預算約束下,叉燒飯更好,還是燒鴨飯更好,或者是兩者無差異,張三要能給出一個明確的排序,這就是偏好的完備性假設。如果張三認為叉燒飯比燒鴨飯好,燒鴨飯比切雞飯好,那么張三應該認為叉燒飯比切雞飯好,這才滿足偏好的可傳遞性假設;否則就不滿足。
筆者進一步提出三個問題,如果一個消費者的偏好不滿足可傳遞性假設,其行為會有什么特點?一個騙子如何利用這一點從中獲利?兒童是否有可能出現不滿足偏好可傳遞的行為?從課堂效果來看,同學們感覺例子很生動,問題也比較別致。通過例子加深了對“理性偏好”的理解。
經濟學以及福利經濟學一般假設人們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個人的偏好(體現為各種選擇)與其福祉或者說快樂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離福祉,這有幾種理由:首先,由于無知和不完全預見性,一個人偏好的東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個人的偏好不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響,而且受到此人對別人福祉考慮的影響。最后,個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這又有幾種情況:人們有一種犧牲未來甚至完全忽視未來的傾向;存在過多的享樂誘惑和強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會執拗地堅持某些習慣、風俗、原則或其他東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