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低俗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當代藝術與城市歷史這個當然的文化載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城市歷史中的民間文化更值得作為城市雕塑設計的出發點,地域文化民間文化為藝術靈感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民間文化融入城市雕塑作品,可以使市民和當地民眾有更加溫暖的親和感。城市雕塑可以將不同地域文化的特點、特征,文化背景相溶合。一個城市的靈魂是對人類歷史的傳承,傳承城市歷史的最好載體就是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不僅能折射出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也成為城市靈魂的主要承載者。在河南省濟源市有一組《愚公移山》雕塑,就取材于濟源市當地的神話傳說: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以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代表人物。以愚公堅持不懈開山劈路的民間神話傳說為基礎,將古人的傳統精神和當代人的精神結合在一起,把當地遠古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戰天斗地精神和剛毅、倔強的山民精神完美地呈現在雕塑之中。非常巧妙地融入了當地的民間傳統文化精神。《愚公移山》雕塑很好的融合了濟源的歷史文化故事和現代人民不斷進取的精神,展示了濟源人民頑強拼搏,開創美好未來的新面貌。因此,不僅當地民眾廣泛接受這座雕塑,而且《愚公移山》雕塑已成為了人們記憶這座城市的特征。
二、城市氣質應在城市雕塑中提煉
城市氣質是城市社會生活幾十年上百年約定俗成逐漸成形固定下來的,它貫穿了一座城市的整個歷史。城市的面貌特征、文化傳統、習慣習俗等也成為城市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城市所處地理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有關。每一個城市有不一樣的城市氣質:北京莊嚴而穩重,上海智慧與包容,杭州精致而溫柔,南京成熟與內斂。在城市雕塑中,要體現城市的氣質,例如在河南省周口市的大鐵牛像,它象征著奮發進取、勤勞有為,代表著周口人民分發進取和辛勤勞作的精神,已經成為周口人精神與氣質的象征。它是一種社會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象征,已超越普通的美學價值。深圳市“深圳人的一天”城市雕塑組,活靈活現地呈現了“經理打電話、清潔工掃地、路人看報讀書”等人物和場景,組成了深圳普通市民的一天。
三、地域民俗文化應在城市雕塑被挖掘
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形成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把它們融合到城市雕塑中也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民俗文化不僅反映著人們純真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現了文化歷史的精神內涵,是傳統精神與當代藝術、歷史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一種完美結合。將民俗文化中的神話題材融入到城市雕塑作品中,使人們看到雕塑就會通過聯想撫今追昔、思緒萬千。因此,充分挖掘蘊含當地民俗文化題材并在城市雕塑作品呈現,把當地民間傳說及人文傳統作為作品取意的基礎和依據,使雕塑既具有當地傳統文化的特征,又富有新的時代特征。這樣,雕塑作品就可以滿足不同文化層面的人的審美需求,人人都能接受。例如蘭州的熱冬果、牛肉拉面等,天津的吹糖人、租界的馬車、磨粉和面等雕塑。沿著天津五大道上建造了許多帶有天津民俗風情的雕塑,這些雕塑很容易把人們的思緒帶到老天津時代,人們喜聞樂道這些好的雕塑作品。
四、結語
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2處,國家級、省級、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3人[1]。這些具有濃郁膠東民俗特色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膠東大地,承載著先輩的情感,體現了具有膠東特色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煙臺市民俗博物館于2012年11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民俗博物館的建立正值全國上下弘揚地域民俗文化之時,為膠東文化的復興與繁榮昌盛貢獻了力量。煙臺市民俗博物館的館址設在福建會館內,福建會館又稱天后行宮,由福建船幫商賈集資而建,自1884年(清光緒十年)動工,至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建成,前后耗時二十二載,時稱“魯東第一工程”,是一座供奉海神娘娘(天后圣母)的具有典型的閩南風格的古建筑。福建會館是一座雕刻藝術殿堂,雕刻的花、鳥、人物就有1000多幅,栩栩如生,堪稱建筑藝術寶庫中難得的精品。1958年,福建會館被辟為煙臺市博物館,北門上方石匾館名為郭沫若手書。1996年,福建會館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煙臺市民俗博物館在此建立,福建會館不僅僅作為傳承媽祖文化之廟宇,也將作為一座民俗博物館為向世人展開一扇展示膠東民俗之門。
二、民俗博物館在傳承地方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民俗博物館的建立對于傳承與弘揚地方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民俗博物館與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不同,民俗文物與傳統博物館中的器物也具有本質區別,因此民俗博物館在傳統意義上的展陳文物的同時,除其所具有的展示的功能外,也兼具保護和傳承地方民俗文化的功用。
(一)民俗博物館在展示與傳承地方文化方面的功能
民俗文化與已經文字化、實體化的文化樣式不同,它具有活態性,與人和人的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如高丙中所言:“文化是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是一定人群所共享的,同時,這一特指的文化具有成為共同體全體享有的傾向和可能性,恰恰是這種可能性使文化不像那些私有性的事物一樣因為占有的人越多而使每個人的占有份額越少,相反,它會因為享有的人越多而越有價值,越受到尊崇。[2]”民俗博物館的建立對于展示和弘揚地方民俗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民俗文化逐漸進入普通百姓的視野,這些平時他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聚成傳承傳統的民俗文化,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作用力,影響更多的人,成為一種公共文化體系,這便是民俗博物館在展示和傳承民俗文化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以煙臺民俗博物館的“煙臺近代家居陳列”為例,其分別展示了封建官僚家庭、買辦家庭、文人家庭和普通百姓家庭四個代表性家居陳設。使得觀眾可從中領略或奢華優雅或質樸純粹的煙臺民俗文化,體味不同階層民俗生活的豐富內涵,從各個家庭的家居生活中窺見煙臺開埠后多元文化并存之民俗風貌,從民俗文化中領略老煙臺的公共文化生活,感受煙臺作為中國北方最早開埠的城市,在歷經近現代歷史的浸染后所具有的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情景。
(二)民俗博物館在宣傳與保護地方文化方面的功能
民俗博物館承載著地域社會內民俗文化的宣傳與保護功能,民俗文化具有活態傳承的特點,因此民俗博物館中展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獨有的特質,民俗博物館力求將民俗文化的動態展現出來,通過豐富的展陳手法,將地域社會內百姓的日常生活與民間信仰通過再現與還原的形式展示出來,將民俗文化的活態呈現在觀眾的面前。通過適合民俗文化的展陳方式,民俗博物館在宣傳和保護地方文化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老百姓們對于自己生活中的民俗事項司空見慣了,而將這些民俗還原于生活,通過展覽的形式集中體現出來,能夠起到喚起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的記憶,宣傳和保護地方民俗文化的功能。以煙臺民俗博物館的媽祖文化陳列為例,該展覽展示了北方區域中獨具特色的媽祖文化,媽祖信仰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形式,在沿海地區民眾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財富,其承載著豐富的民眾精神需求,該陳列推陳出新展出媽祖相關民俗文物十余件,并通過形象生動的展陳設計,將媽祖信仰這一民間信仰呈現給觀眾,從媽祖由來,湄洲神女的傳說故事開始,將媽祖歷朝歷代受到疊獎褒封的情況以及有關媽祖的民間傳說故事展現出來,通過電子翻書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個民俗文化視覺的盛宴。
三、民俗文化繁榮背景下的民俗博物館發展創新
(一)民俗文化的融入會使酒店更加具有特色。以我國云南省為例,我國最古老的音樂就是云南的納西古樂,它也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之一。這類古樂在公園14世紀就有呈現,是云南最古老的音樂,是納西族百姓在接受華夏文明的影響下所締造出的奇特藝術。那么云南地區的酒店音樂基調就不要僅僅局限于流行音樂,而是要多采用更加的接地氣、悠揚而又具有特色的納西古樂,同時服務人員在身著統一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周圍的建筑元素也都是有著強烈的民族元素感,那么,整個酒店就會有非常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除此之外,如果再將我國的傳統民族色飲食文化融入到酒店的發展中,必然會形成星級酒店經營與發展的特色優勢。
(二)星級酒店特色文化經營更符合顧客的要求。現如今,單一、快捷的酒店模式已經到了需要改變的情況,當在所有東西都標準化的同時,就缺少了那份特殊的魅力,所以說酒店需要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完全的標準化。再有,酒店融入民俗文化能拉近與當地距離,更加讓人感受到當地的氛圍,同時,酒店融入當地的民俗文化也會使得當地居民有親切感,使得他們容易接受酒店,接受起來也不會有陌生感。只有這種標準里透著特殊,制度里透著民俗,會使得酒店本身散發出一種不一樣的氣息,從而使酒店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更會使它建立起穩定的消費群。
二、星級酒店文化內涵與民俗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理念不同會產生矛盾和沖突。中國地域幅員遼闊,各族人民的文化五花八門,為我國文化增添了不少魅力,但是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在酒店建設和服務過程中如果沒有去注意,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例如滿族在飲食、住房、甚至在節日時期有很多禁忌。在飲食中,滿族禁止剁母豬或其它雌性畜肉,他們認為母親給了他們生命,剁雌性牲畜的肉會遭到復仇;禁止在屬雞的日子里吃新米,因為雞的消化能力很強,吃新米意味著常年都會肚子餓。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給民俗文化帶來神秘和獨特感,但在民俗文化與酒店文化交融時,也可能會導致酒店在經營和管理方面與當地名俗文化出現一些矛盾和沖突。
(二)可能會對酒店的整體利益有損害。有些少數名族會有不同尋常的民俗習慣,而酒店是以利益為主,從而導致了某些方面民俗文化與酒店文化不融合,出現一些利益上的損害。如有些地方民族會對某種動物十分崇敬而不去吃它,再有有些地區民族會有很嚴格的男女之防,而酒店要從全方位無死角的去服務顧客,這里面的矛盾沖突是無法調節的,一旦酒店妥協就會喪失許多財務收入,而長久以來形成的民俗文化是更加不可能妥協的,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誰也都不妥協于誰,酒店無法去吸收當地的顧客源,而當地居民更不愿意酒店在此常駐,這種情況長期以來會造成酒店利益的嚴重損害,而且不僅僅體現于經濟方面,還可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名譽上的損失。
(三)文化特色不明顯,雷同現象嚴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顧客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這就導致了市場需求的差異性。而最大的差異性莫過于文化的差異性,如果通過文化表現出全方位的魅力進而引起顧客的共鳴,這樣就可以給顧客留下美好而又深刻的回憶,可以大大增加酒店的核心競爭力。但由于與民族文化融合的酒店一般都會在具有豐富的民族風情的地域建立,當地的民族特征都會隱隱約約的被體現在酒店的設計與經營上,這就使得該地域以某一文化為主題的酒店在餐飲產品、裝修藝術以及環境氛圍的上會和其他酒店出現相似甚至雷同的部分。尤其是現如今跟風現象嚴重,民族風俗文化的酒店本身應該傳遞的是一個極具個性化的概念,但是在同一區域內非常容易發生模仿或者抄襲的現象,一系列雷同現象就會導致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和消費者的審美疲勞。
三、星級酒店文化內涵與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建議
(一)明確酒店文化與民俗文化融合概念。對酒店功能、布局、發展趨勢的不完全把控是酒店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過程中產生沖突和矛盾的主要原因。“中國酒店業教父”魏小安曾提出,酒店在設計中的基礎性原則是功能決定結構,結構決定形式。所以,對于一個酒店來說首要的一點是功能,而后是結構最終才是形式。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從酒店的功能為出發點,功能是建立具有民俗文化的特色酒店的基礎,而后從結構出發,進而在決定在這個過程中所應該采用的形式。如果僅以模仿這種方式創建一個民俗文化特色酒店,那絕對是在文化的形式或核心的步調上有了部分的理解差錯。所以,具有民俗文化的酒店,首先要明確自己的主題,然后確定結構,再從結構上確定采用何種文化形式。
(二)對民俗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酒店吸取民俗文化時,有許多民俗文化并不適用于酒店文化,這就依靠于決策者的判斷力了。一個好的決策者是一個酒店發展和建設的舵手,而在酒店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交融時,一個好的方向尤其重要,該舍棄的地方必須舍棄,一切為了酒店利益出發,找到適中的折中點,這樣既不會讓當地居民對酒店保持一種抵觸態度,又不會損害酒店的整體利益,將酒店文化和民俗文化完美融合。
(三)既要進行融合又要保持酒店的獨立性。人們每天都會因為外界事物、事件的影響誘發不同的體驗,而酒店就是旅行者對一個地區體驗的第一站,現在許多地區酒店都存在主題過于籠統,缺乏差異性的問題,這樣就很難形成自己獨有的特點,不能給游客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以我國山西平遙為例,平遙作為晉商的發祥地,有用悠久厚重的儒學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建筑文化,這些各種不同種類的文化體現了我國在明清期間的文化特色,那么在平遙建設發展的酒店可以選擇其中某一文化例如宗教文化,從而開展體驗營銷,每個酒店都選擇不同的文化主題,這樣不僅能顯現出酒店的民俗文化,更不會讓顧客有重復感,從而帶來新型的享受,這樣就會從根本上避免了互相模仿,惡意競爭現象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