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通信工程實習工作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專業設計,就業崗位,能力培養
一、引言
通信技術發展非常迅速,對人類經濟、社會影響極其巨大,在促進通信技能人才的培養的同時也引發了關于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大學生就業每年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高校畢業生的逐年增多,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那么我們如何開展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使高職高專業院校的學生能夠高數量、高質量的順利就業呢?
二、通信技術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2009年12月,2010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李毅中部長做工作報告,報告中指出我國信息產業規模從2004年至2009年持續擴大,呈現良好增長勢頭。
2010年2月,2010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巴塞羅那舉辦,本屆MWC大會以“Vision in Action”(“美夢成真”)為主題,手機應用創新是今年的熱點話題。我國中興、華為、海爾等企業都帶去了自己的新產品。
2010年春季CWCC 中國企業通信大會于4月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其最新議題涵蓋范圍如下:移動互聯網、全業務運營、3G增值業務及平臺、企業無線通信、無線城市、綠色通信、3G/LTE/WiFi/WAPI / WiMax、FMC、 IMS、 LBS、高端智能手機、上網本等。
2010年10月,2010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開幕,以“創新引領發展、融合成就未來”為主題,展示內容涵蓋信息通信、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等諸多領域,三網融合、3G應用演示及體驗、4G前瞻性技術開拓、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綠色通信、新媒體等為本屆展覽會的展示亮點。
三、通信專業需求崗位與就業前景
1.通信專業需求崗位
通過對市場需求的分析,隨著3G、4G的發展以及三網合一的逐步實現,通信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使之真正成為一個朝陽產業,那么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以石家莊為核心的通信技術產業鏈,主要有通信運營商、設備生產商、通信工程建設公司、產品銷售公司、通信網絡服務公司和通信產品制造公司。通信運營商主要是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設備生產商主要有華為、大唐、中興等;通信工程建設公司主要有河北通建、海通偉業等。通信技術專業在產業鏈中起著支撐和連接的作用,為產業鏈提供技術支持和輸送大量技能型人才,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同時隨著通信產業的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2.通信專業就業前景
對于高職院校通信專業的學生來說,與本科生相比理論基礎較薄弱,但實踐能力較強,與中專生相比,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實踐能力也相當。所以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前景也相對比較樂觀。
通信專業職位需具備知識的結構特征是: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掌握工程技術的應用方法和實驗技能,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同時在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究、開發、設計方面有較大的潛力與后勁。職員一般從工程人員做起,經過三到五年的工作經驗或成為高級工程師,最后相當一部分人成為了高層市場或技術管理人員。
如通信產品銷售人員,企業招聘要求為:專業知識掌握比較全面,熟悉通信技術及其解決方案,出色的人際溝通與商務談判能力,英語口語及書面表達能力較強。銷售人員一般從銷售助理做起,然后升任為銷售工程師或銷售經理,最后成為銷售總經理或自行創業。相對來說,目前這類職位需求量大,對專業知識要求不是特別深,而且該職業發展空間較大,做好銷售,一方面能積累資本為創業做好物質準備,另一方面能鍛煉自己創業的能力。
又如通信運營商工作人員要求:對通信知識有一定基礎,具備一般軟件設計工具和軟件工程知識;掌握一般調試工具、調試手段、測試方法;能夠熟練閱讀和理解英文資料,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這類崗位一般也是從普通職員做起,然后升任部門主管,最后成為中高層管理人員。雖然說這一類職位招聘一般不會需要專業背景,但無論如何,在同樣條件下,具有通信專業和別的專業的應聘者之間有較大的優勢。從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就業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但為什么有些學校的畢業生就業卻不理想?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培養學生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四、就業創新模式
1.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通過和運營商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把校內建設的基站機房作為通信專業的校內實習基地,企業人員對基站進行巡檢維護時,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現場實習。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培養行業所需要的人才。
通過校企合作,針對現有的實訓條件進行了初步的規劃,比如在學習“通信設備安裝調試”這個實訓項目時,目前只能在移動通信實訓室完成,通過校企合作我們可以在企業的移動通信機房進行觀摩,實踐,這樣可以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實的了解最新設備的安裝調試方法。
2.訂單式培養創新模式,針對合作企業需求,在三、四學期開設企業項目選修課,把企業一線工程人員請進課堂進行實踐教學,按企業要求進行訂單式培養。在崗位應用技能環節加入企業專職技能培訓課程,結合企業最新設備和規定進行穿插講解,這樣,一方面企業工程人員工作經驗豐富能夠更好的進行實踐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充實職業院校專兼職教師團隊,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3.雙證融合創新模式,以就業為導向,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將企業要求的職業技能認證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將職業資格證和學校畢業證結合,在學生畢業時可以直接持證上崗。
我國通信技術產業的持續發展將帶動相應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帶來通信技術教育的繁榮,當前通信技術人才急劇缺乏,尤其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更是企業急需的人才。高職院校通過課程改革逐漸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找準就業方向,明確學習目標及崗位能力要求,從而提高通信專業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江敏;黃.中國3G現狀與高職通信專業就業前景分析.中國電力教育,2012年6月;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就業崗位;資格證書;課程體系;轉型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6-0152-02
1 應用型本科轉型背景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2015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向應用型轉變”,已成為近年來高校轉型發展的一個熱點。但由于對“到底為什么轉”“轉什么”“轉到哪”“怎么轉”“誰來轉”等問題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這一難題成為政府、高校和學界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我校已被省教育廳批準為首批轉型試點院校,各項改革勢在必行。教學方案設計如何改,沒有好的方案與方法,仍在不斷的探索中。
2 我校應用型本科轉型的現狀
我校雖已啟動轉型發展的改革之車,各種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及制度也相繼出臺,也于2015年部署實施了轉型發展新形勢下的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也已初步成型。對于我校來說,轉型不光要有宏觀的理論指導,更要有具體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配套支持。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雖已初步完成,但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相應配套措施還未實施。課程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如何轉,如何改,仍然沒有經驗可以借鑒。
3 現有課程體系及內容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校以前定位的問題,致使課程體系,課程內容還以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模式為依據,對本科學生的培養仍然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重理論,輕實踐”。課程設置幾乎照搬普通高校,學生的學習與就業“兩張皮”。致使學生畢業后面臨與一本、二本的學生同樣的競爭形式,造成簡單工作不愿干,復雜工作干不了,動手能力差,缺乏職業資格證,就業困難等等問題。歸根結底是我們教的內容與社會需要的脫節,課程體系、課程內容需要急需改進。正值我校改革之際,以我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論述“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建設。
4 以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論述課程體系建設
4.1電信專業就業崗位群
2014年國家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曾經在信息技術與微電子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未來10年是我國發展微電子產業的關鍵時期,國家將微電子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優先扶植發展。信息技術已是經濟發展的牽動力量,而在關系到一國生死存亡的軍事領域,電子工業更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針對于以上背景,近年來相對適合本專業及就業較好的崗位有:
1)信息處理技術;2)專業硬件設計;3)PCB設計與應用;4)嵌入式硬件開發;5)FPGA設計與應用;6)通信設計與應用;7)電子信息專業從教;8)工業生產及自動化;9)創新創業。
4.2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以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
1)信息處理技術員資格證書
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舉辦的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全國通認,含金量高。
2)電子設計工程師資格證
電子設計工程師認證(Electronic Desig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簡稱edp)是中國電子學會為了滿足社會對電子設計工程師的需求而推出的一項專業認證。電子設計工程師認證的性質屬于同行認可,社會承認。認證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堅持標準、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會認可度和最終的國際互認。
①目前進行的認證考試主要有兩項:電子設計工程師認證考試;板級設計初級工程師認證。
② 目前進行的初級認證考試主要有:電子設計初級工程師(含初級、助理);板級設計初級工程師(含初級、助理)。
③2012年開始試行的電子設計中級、高級認證電子設計中級工程師;電子設計高級工程師。
3)網絡工程師資格證
網絡工程師考試屬于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簡稱計算機軟件資格考試)中的一個中級考試。網絡方面共有三個等級:初級為網絡管理員;中級為網絡工程師;高級為網絡規劃設計師
4)ARM工程師資格證書
ARM工程師資格證書,考試通過后,獲得由ARM公司統一發放的AAE認證證書,行內認可,含金量高
5)通信工程師資格證書
通信工程師職業資格證書是由信息產業部頒發的國家級職業資格證書。
通信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的實施范圍及對象:各通信運營企業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所有從事通信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
通信工程師職業資格分為:助理通信工程師、通信工程師、高級通信工程師。
6)電子信息工程師資格證
經職業技能鑒定、認證考試合格者,頒發加蓋全國職業資格認證中心(JYPC)職業技能鑒定專用章鋼印的《注冊職業資格證書》。權威證書,全國通用。政府認可,企業歡迎。網上查詢,就業首選。該職業資格共分三級:助理電子信息工程師、電子信息工程師、高級電子信息工程師。
7)教師資格證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教師的許可證。教師資格證考試從2015年開始,不再分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區別,想要做教師都必須參加國家統一考試,方可申請教師資格證。
8)自動化工程師
自動化工程師資格證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由于自動化工程師的研究范圍廣,應用前景好,因此該職位的就業形勢非常好。此外,其還可以從事教學或是研究工作。
9)創業咨詢師
此證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資格證書》。該證書實行統一編號登記管理和網上查詢,全國通用。其可作為招聘錄用、考核晉升、崗位續聘、職稱評定、加薪的重要參考依據。 創業咨詢師目前等級分二級,依據《創業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職業等級,本職業共分兩級,分別為:二級創業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三級創業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
4.3“三位一體”課程設置體系
為了突出我校非外語專業的“專業+外語+創新創業技能”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外語類課程堅持了幾乎是4年不斷線。為了適應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形勢,專門開設了創新創業類課程。在課時的安排上,本著理論適度,重在實踐,但又不能等同于高職教育,認為此專業實踐類課程比例占總課程的比例在35%左右比較合適,本專業實踐類課程比例占總課程的比例為34.72%。
5 小結
我國部分高校的應用型教學改革已拉開序幕,各個高校都在摸索著前進,試圖找到符合各種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我們學校也已基本完成了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尤其是課程體系的建設,經由校內外專家的審定,都覺得較符合我校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目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以此建立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一定會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 杜希宙,韓伏彬.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與人才培養模式轉變[J]. 衡水學院學報,2016(4).
[2] 李平,張銳.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地方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11).
Abstract: Recently, Internet of Things is called as the third wav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order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personnel training, each university should apply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profession or set the training direction which is relied on other relevant professions. To train compet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making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is vita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t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rofession relying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at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in the way of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the formation of course system and so on, expecting to provide others who intend to star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profession with some references.
關鍵詞:物聯網;射頻識別;人才培養方案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RFID;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4-0236-02
0引言
物聯網技術作為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近年來已經成為全球科技人員和政府決策部門持續關注的熱點,相關產業研討和學術交流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從“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國”,各國都在積極布局物聯網產業格局,力圖抓住物聯網帶動產業提升的戰略機會。自總理09年8月考察無錫提出“感知中國”到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物聯網研發應用,加大相關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中國的物聯網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高速發展時期[1]。
物聯網所涉及的關鍵技術,比如射頻技術、分布式計算、傳感器、嵌入式智能、無線傳輸及實時數據交換和互聯網都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技術,并在相關領域已得到廣泛的應用。物聯網的新穎之處在于利用這些技術的交叉與融合,建立一個物物相連的網絡,從而完成遠程實時數據交換與控制,方便人們生產生活。據美國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2],到2020年,物聯網將大規模普及,物物互聯業務與現有人與人的通信業務比例將達到30:1,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億萬級”產業。
由于2010年教育部只批準了部分211學校申辦物聯網工程專業,因此,對于大多數沒有獲批的學校可以在傳統專業下設置物聯網培養方向。目前,各高校與IT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設置此培養方向更適合[3]。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關鍵,由于物聯網工程專業(物聯網培養方向)各高校都剛涉及,沒有一個成熟的培養模式,都處在探索階段,所以,研究“平臺+模塊”物聯網人才培養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培養方案
1.1 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寬口徑專業基礎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在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等領域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能的復合型技術人才,畢業生可在物聯網工程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設計。
1.2 規格和基本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具有勤奮好學、勇于創新的精神。②具有基本的工程技術基礎理論,系統地掌握相關領域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具有知識更新能力。③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設計、集成、應用及計算機模擬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④具有物聯網領域所需要的繪圖、運算、實驗、測試、表達及工藝設計技能及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
1.3 課程體系建設學科基礎平臺: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場論與復變函數、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技術、C語言程序設計。高數和工程數學是后續課程的基礎,必須開足,其中,場論與復變函數是為學習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與天線做鋪墊。電路分析及模擬、數字電子技術為電路設計奠定了基礎,系統底層設計需要C語言做支撐。
專業基礎平臺:數據結構、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計算機網絡、Java程序設計、操作系統、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這些課程是計算機和通信專業的核心課程。例如計算機專業考研的專業統考科目就有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絡,Java程序設計則是當前流行的面向對象網絡編程語言。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也是部分學校的考研初試或復試科目,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課程的地位。
方向模塊: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與天線、傳感器技術、RFID系統應用、嵌入式系統。以上課程為實現射頻識別系統即設計電子標簽、讀寫器及天線打下良好的基礎。事實上,從70年代末,國外已開始從事RFID系統應用研究,主要應用予自動車輛管理系統、公路收費系統、碼頭車站集裝箱管理系統、防盜系統和門禁系統等,到90年代此項技術已很成熟,國內相關企業可以生產和銷售全部國產化的射頻識別技術產品(讀寫器、電子標簽)。今年年初,筆者到臺灣幾所高校做學術交流訪問,從這些學校的資訊科技系、電腦與通信工程和電子工程系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看到,都開設有RFID系統概論、RFID系統應用、RFID天線設計等課程,說明境外學校也很注重培養射頻識別技術應用人才。
專業選修課:DSP原理及應用、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初步、FPGA設計技術與應用、oracle數據庫、網絡安全、工程制圖與計算機繪圖、物聯網技術、現代物流概論等。這些課程是為進一步拓寬電子技術和計算機學科及物聯網工程應用而設置的。
1.4 實踐體系建設在集中實踐環節中,包含電子工藝實習、生產實習、工程設計(第二課堂)、硬件課程設計、軟件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內容。此外,要保證相關課的實驗要求,需要建立電路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高頻電子技術實驗室、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實驗室、計算機網絡實驗室、ARM實驗室、通信原理實驗室、電磁場與微波實驗室、傳感器技術實驗室、EDA實驗室、FPGA實驗室、DSP實驗室等。當然,如果一次性建設這么多實驗室,投資是很大的,實際上沒有必要重復建設,因為各理工科高校大都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專業,其實驗室資源可以共享。
2師資建設
2.1 大力引進人才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由于物聯網是一個多學科領域,除需要計算機學科外還需要引進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具有高職稱或高學歷的人才,同時在企業聘請具有豐富項目開發和管理經驗的工程師參與教學與實訓工作,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形成企業和相關產業領域專家到高校和高校教師到企業的雙向互動的機制和模式。
2.2 整合現有人才資源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專業的現有教師資源整合起來,實現軟件資源共享。
2.3 走出去進修或請進來培訓對于有些未開過的課程,可以選派教師到國內外相關機構進修,或外請教師對校內教師進行培訓的方式,提高師資水平。
3探索實踐
我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和自動化等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其“應用型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9年被陜西省教育廳批準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0年該專業又被批準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10年及2011年教育部先后批準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及西安理工大學開辦“物聯網工程”專業,同時陜西省成立了由多個高校及企業參加的“物聯網產業聯盟”,這是陜西省大力扶持物聯網產業的又一重要舉措,有利于整合資源優勢,提升陜西省物聯網產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在這些外部有利的環境下,我院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依托,修訂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增設一個“物聯網工程”專業方向,并計劃在2011年招生中實施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培養物聯網人才做有益的探索。
4結束語
物聯網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技術角度看,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物聯網工程專業方向,通過廣泛的調研,制定盡可能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并整合其他相關專業的軟硬件資源,為社會培養物聯網復合型人才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李坡,吳彤,匡興華.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J].國防科技,2011,(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