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輔導員工作思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教師更多的是關注課堂內的知識傳授和難點講解,而學生工作的承擔者――輔導員則往往深陷于各種繁重的事務性工作和第二課堂活動之中。兩塊工作“互不干擾”,且“相安無事”。然而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本不能簡單割裂,反而恰恰只有教師和輔導員,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的相互滲透和優勢互補,才能讓我們大學生真正的學有所用,用中再學,提升創新創造力。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教師和輔導員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能以完成本職任務為工作原則,教師只想著在課堂上把課上好,課外的事情一概不了解不參與,而輔導員只抱著學生心理不偏激,學生安全不出事,其他的問題都是小事的思想。教師和輔導員應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及成功發展視為工作中心。
因此,為了完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工作應符合人的發展規律,把學生看成一個整體的人,這就要求高校教學與學生工作、智育與德育緊密結合,不斷促進學生工作和教學工作互動互補。作為輔導員,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斷尋求與教學工作的互動點和合力點,思考總結高校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校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互動關系現狀及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的社會活動,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大職能。其中人才培養是基本職能。具體而言,高等教育通過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共同落實高等教育基本職能。高校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傳授知識;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是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從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以及學生黨團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高校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時了解和掌握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等。
根據高等教育規律,教學與學生工作應是互相促進,彼此交融并不可割裂的,共同服務于高校學生的成長成才。然而長期以來,高等教育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呈現出相互隔離、互不相交的趨勢和問題。
1、高校教學與學生工作互動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教學與學工相互獨立,交融不夠。當前的高等教育系統中,模塊化的人才培養及個性化的學生活動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以第一課堂為主要陣地的教學工作,專職教師更多的停留在知識的系統講解及傳授上,并未真正樹立將課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交融的理念;而學生工作按模塊分工過于細化,無法根據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滿足學生的個人成長成才。甚至有時出現為了舉辦活動而舉辦活動的情況出現,導致學生活動呈現一定盲目化、簡單化及娛樂化的趨勢。
其次,學工地位邊緣,功能游離。學生工作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很多時候只是把它作為學校穩定的重要工具,在以教學為中心的高校中地位不高。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往往容易沉迷于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失去頭緒,這種“維穩”和“被動”的意識已成為學生工作者的一種習慣,輔導員自我工作理念、工作思路的僵化導致學工功能單一,方法陳舊等問題。
2、加強學工與教學互動的必要性
新時期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使命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工作是人才培養中課程外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工作與教學工作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是人才培養,培養對象都是學生。兩者分別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促進學生智力發展與道德成才,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兩支重要隊伍,相輔相成,互補互助。以第二課堂活動為平臺的學生工作作為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是第一課堂的延續,利用其更加輕松和實用的方式,將第一課堂的知識,有效地轉化到實踐中來,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參與,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提升專業興趣、穩定專業思想。然而另一方面,若第二課堂活動缺乏第一課堂的專業知識基礎,就會陷入簡單的娛樂化之中。
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背景之下,學工與教學是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功能不可或缺的兩大因素,不可簡單割裂,作為學工的主要承擔者“輔導員”應該在完成常規性的學生事務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如何服務專業建設,提高工作水平,提升所在院系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及就業競爭力。真正培養能夠正確認識專業,具備專業技能的合格人才。
二、關于尋找教學與學工合力點下,輔導員工作的幾點思考
1、打破固有思路,設置“專業輔導員”,提升輔導員自身專業內涵
長期以來,院系的輔導員設置無非都是按照“模塊”或“年級”分類,按工作模塊分工,如就業工作、資助工作、團建工作、黨建工作及心理輔導專職輔導員;而按年級分工,則設置“新生輔導員”、“畢業班輔導員”等等。這樣按照學工系統思路的輔導員工作設置對于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從輔導員工作實際中看,我們往往不可避免的會碰到自己所帶班級的學生或者是不同年級的學生們來詢問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問題。由于專業知識的缺失往往會使我們面露尷尬或推脫婉拒,這不僅降低了輔導員自身在學生中的認可度,在帶班級的過程中也成為一大壁壘。若在原有輔導員分工的設置下,對口專業設置,按專業和專業方向設置“專業輔導員”,雖然對于輔導員是一個挑戰,但是更有利于輔導員威信和專業性的樹立,及輔導員職業的內涵發展。
設置專業輔導員雖然會面臨輔導員輪崗和流動的問題,但是從整體而言,一名輔導員在一個院系工作的時間至少會在3―5年。因此,輔導員完全可以用這不短的時間來起碼的了解自己所工作院系的某一個專業的基本知識,更有目的的與本專業的專職教師聯系學習,補充本專業的一些基本理論和知識框架。通過專業輔導員的設置,輔導員會有意識的提升自身專業內涵,也能夠更加專業的解答自己所帶班級專業學生一些基本專業問題及未來就業相關的問題,自身的自信度會提升。同時,在組織的學生活動方面能夠更加準確的了解學生訴求,針對性也更強,立足于專業的校園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會更高,同時自身的專業性也被學生所認可。
同時設置專業輔導員后,學生的需要也更容易能夠找到解答的途徑,不會再出現學生有問題不知道應該詢問哪位輔導員來解決的情況。真正的能夠把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2、積極參與本科生導師制,有針對性解決學生訴求,擴寬輔導員工作思路
本科生的知識教育通常是依托于專任課教師,而思想教育問題則會聯系自己的班主任和輔導員。但是專業知識問題有時和思想矛盾問題并不能完全割裂,很多時候學生的心理矛盾可能會出自于對于專業的不認同,對于未來就業的迷茫。因此輔導員對于專業知識的缺乏,以及專任課教師對于學生思想輔導的缺位會導致學生的訴求無法解答的問題出現。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就要尊重學生的價值主體地位,從學生的根本需要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切實保障學生受教育的正當權益。然而每一個學生都不是工廠定制的物品,都是極具個性的個體。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包括年齡特點、家庭環境、社會閱歷、志趣追求和職業理想等在內的生源結構呈現出多元、分層和復雜的趨勢,“80后”、“90后”大學生需求的差異性、個性化明顯增強。為了讓教師能夠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個性、興趣和訴求,諸多高校都會選擇本科生導師制,讓教師能夠從課堂中走到學生的生活中,全方面的關心學生的性格,興趣和能力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然而,若要真正的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本科生導師制不應該僅僅是教師的責任,每一位輔導員也應該要參與進來,輔導員不應該只沉迷在一些重復性的事務工作中,應該結合自己學院的專業背景,對少量的學生進行除了心理問疏導和舉辦校園活動之外的更加專業的指導上。通過讓輔導員參與到本科生導師制中,為輔導員更立體的了解學生提供了平臺,也擴寬了輔導員自身的工作面和工作思路。
通過教師和輔導員參與導師制的設置,一方面可以通過專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課后輔導來彌補其對于學生思想教育的缺失,對于學生工作是極大的補充和幫助;另一方面,輔導員作為補充力量參與到導師制中,也有利于提升輔導員的專業素養,提高自身的地位,擴寬工作思路。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就業導向 工作思路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31-02
一、基于就業導向的高校輔導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輔導內容枯燥
當前高校就業形式中,市場導向直接關系到就業導向,高校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學生專業技巧、技巧運用和職業服務等方面的培訓,但往往忽略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部分高校甚至放棄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樣的輔導內容使學生不能將就業與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結合起來,輔導內容枯燥乏味,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就當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中,不少輔導員不懂得將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有些輔導員自身素質偏低也不重視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培養,這樣就導致了輔導效果偏低,學生素質偏低等情況。
(二)輔導模式較舊
據當前高校的就業導向模式來看,無論是正在開展還是已經有了結果,這些情況都沒有達到實際預期的程度,實踐與預想的差距逐漸拉大。目前,部分高校實施就業指導的輔導員自身沒有就業實踐經驗,輔導模式只是按照教材和傳統的模式,這樣沒有使輔導模式進行創新,也沒有使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不能及時的反饋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疑難點問題,使學生不能得到完整的就業信息,不能滿足學生的就業需要,這樣就使學生失去了對輔導課的興趣和信心。
二、基于就業導向的高校輔導員工作所提出的對策
(一)統一化輔導模式
高校輔導員在進行就業指導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問題,又要重視學生的實際問題,將兩者相互結合使就業輔導的宗旨。這樣的結合使輔導員能夠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心理負擔,以便及時輔導幫助學生,在就業輔導宗旨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學生的就業輔導工作。輔導員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開展,例如很多學校已經成立就業指導中心和心理咨詢中心,對于學生解決就業上的疑惑和減輕學生心理上的負擔幫助極大。同時,還能加強學生的就業輔導工作,并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輔導員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應以學生為核心,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將學生的輔導工作和學習工作相結合,提高輔導員工作中的就業輔導效果。
(二)多元化輔導模式
隨著教育形勢的不斷變化,高校輔導員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傳統輔導模式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高校輔導員工作中應該采用多元化的輔導模式,比如舉行案例分析、職業分析大賽、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多元化輔導模式也應該因材施教,對于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要進行不同的分析,每個學生之間都會有不同的就業需求,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技能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輔導員工作的就業指導過程中應該因人而異,分析每個同學的實際情況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三)專題化輔導模式
面臨著嚴峻就業形勢的挑戰,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就業輔導必須堅持以促進、實踐學生的就業為目標。這一目標要求輔導員就業輔導必須將學生的就業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開展工作。例如為了更好的開展就業輔導中心的工作,輔導教師應帶領學生調查當前就業市場的情況,廣泛搜集市場就業信息,為學生提供指導和查詢的平臺。
面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基于就業導向的高校輔導員的就業輔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學生在畢業后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思想行為和就業態度上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這就需要高校輔導員創新輔導模式,改變原有的傳統模式,將就業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結合,通過輔導模式的統一化、多元化和專題化,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查詢平臺,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引導學生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1]陳永華,全曉松,張聯英.淺議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模式的創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8)
[2]張曉萍,李哲. 試論網絡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創新[J]. 成功(教育). 2013(16)
[3]呂校春.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工作模式研究[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3(09)
[4]顧安,吳瀾波.淺述我院輔導員工作內容及模式的現狀[J]. 考試周刊. 2011(43)
關鍵詞: 高職院校 中醫專業 輔導員工作
在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中醫專業學生畢業后服務的對象是有病痛的人,擔負著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因此,他們在高職院校學習中形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將直接影響將來醫患關系的和諧程度,從而對整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1]。作為中醫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引航者,站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中醫專業輔導員的工作將面臨更大挑戰,其管理水平、教育能力、知識儲備、人文修養,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本文結合中醫專業學生輔導員的工作實踐,從幾個方面分析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輔導員的工作思路。
1.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醫學知識的更新速度逐漸加快,課程內容也不斷增加。高職高專中醫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中醫的相關知識,還要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及西醫的相關知識。因此,高職高專中醫專業學生與其他專業相比學時較多,學業任務繁重。在此情況下,高職高專中醫專業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心理上的不適應。個別學生,由于適應不了繁重的上課任務及快節奏的上課方式,喪失了學好中醫的信心。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作為輔導員應該要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
2.加強學生政治覺悟及人文素養的培養。高職院校中醫專業學生本身政治觀念比較淡薄,所以,醫學生輔導員應該加強這方面工作。而要加強這方面工作,輔導員應當首先加強自身的政治覺悟及人文素養。因此,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輔導員應該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和相關理論,關注國內外形勢,提高自身的政治認識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靈活采用各種有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另外,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輔導員應該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從其內涵來說,是由一個人的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德行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除了與其自身平時的積累與修養有關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輔導員的人文素養。輔導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因此,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輔導員應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其成為有較高素質的中醫生。
3.加強學生醫德的培養。醫生是一個崇高而神圣的職業,選擇醫學就選擇了奉獻和責任。高職高專中醫專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從事的工作直接關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富有愛心、同情心等,善于與患者溝通[2]。如果醫德教育缺失,那么將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醫德、醫風教育對于中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其中醫診療水平,甚至是推動祖國醫學的整體發展與進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見,在高職院校中醫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當中,輔導員應當重視加強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讓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然而,醫德、醫風教育不是通過輔導員簡單的說教就可以完成的。在實際工作中,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輔導員可以通過組織社團活動、社會實踐,舉辦相關的講座、報告會等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醫德、醫風教育。同時,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輔導員要在工作中指導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幫助學生成為真正的醫德、醫風高尚的中醫生。
4.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從中學來到大學,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離開了長期依賴的老師和家長,面對新的老師及同學、新的學習特點、新的生活方式,一些學生難以適應新的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學生的內心產生了嚴重的沖突,從而導致意志消沉、信心下降、缺乏進取心。此外,目前高職高專中醫專業學生中獨生子女頗多,由于受到家庭、社會等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做人做事過多追求自己的需求和個性,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一旦遇到情感問題,易自暴自棄,甚至走上極端[3]。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輔導員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多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增強自身的適應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心理學知識,多參加與心理相關的講座等;有敏銳的覺察能力,及時覺察學生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對于有心理困惑的學生,要及時判斷學生的困惑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能否在學校的范圍內解決,是否需要學生家長的協助,對問題覺察得越清楚,就越有利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惑。總之,輔導員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多種科學的心理學手段,開展好高職高專中醫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加強自身醫學知識的儲備。由于中醫專業知識理論性強,內容相對枯燥無趣,很多學生尤其是剛剛接觸中醫學知識的新生,常常會感覺迷茫,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高職院校中醫專業的專業知識的傳授主要是由專業課教師來完成的,主要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進行。學生通過課堂時間與專業課教師接觸,課后又很難與專業課教師進行交流,學生在專業學習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在日常生活當中,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最多,但由于目前輔導員老師隊伍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背景為主,對中醫專業接觸甚少,使輔導員對學生思維及行為方式不夠了解,對工作開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4]。這就要求輔導員不斷學習,系統而簡要地了解中醫專業知識,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對中醫專業有個全面、系統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了解不同階段學生學習出現的困惑,有助于因材施教地指導不同學生,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
6.加強學生就業指導。目前,醫學人才需求相對飽和,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自2003年以來,我國醫學類畢業生人數從437944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1083303人。其中,本科、大專畢業生的數量增長最為明顯[5]。且近年來,大量醫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參與競爭,患者對醫務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專科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高職院校中醫專業的輔導員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提高學生應聘能力,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盡量獲取更多的就業信息,為自己準確定位,不要將未來的就業崗位局限在大醫院,畢業后亦可以到社區醫院磨煉。指導學生擴大就業范圍,畢業后可以從事與中醫相關的工作,如中醫養生等。積極查詢招聘信息、聯系相關用人單位,為學生搜尋就業信息。鼓勵學生努力進入高一級學府學習,引導學生將可變的因素變得對自己最有利,積極面對就業道路上的各種挑戰和壓力。
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面臨許多新問題、新任務、新挑戰,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輔導員應具有發現、分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迎接新的挑戰。而中醫專業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及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中醫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直接影響中醫學的發展。本文通過六個方面分析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輔導員的工作思路,旨在幫助廣大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輔導員同行加深對學生的認識,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與路徑,為社會提供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中醫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凌云,李強.高等醫學院校輔導員隊伍素質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高教研究,2008,26(3):20-21.
[2]李卓成.改進醫學院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柳州醫學,2009,22(2):129-130.
[3]趙夫鑫,龔子福,崔發強.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