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中國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中國旅游文化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旅游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國旅游文化論文

第1篇

 

我國作為歷史大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結合發展旅游行業。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當前將自然與人文結合起來的旅游已經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無論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還是對旅游行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結合旅游元素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經過歷時的積淀之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相應的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人文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通過二者的相輔相助,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并推動著旅游行業當中的人文資源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業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同時注重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并且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當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樹立正確旅游管理觀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應當與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發揮以人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貴民的民主思想,從而促進我國旅游行業可以持續發展。

 

(二)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儒家思想主張以和為貴,只有在旅游企業的管理模式當中注入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業的凝聚力。只有打破傳統的旅游管理模式,將旅游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傳統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拋棄,采用含有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進旅游企業的發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過將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與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通過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業管理當中,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發展。

 

三、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理論構建的影響

 

(一)加強旅游資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旅游的概念也不僅停留在對景色的欣賞,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旅游區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對旅游企業管理理念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項目投入資金,滿足當前人們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注重結合當地旅游特色以及傳統文化,通過不斷的完善與進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對于歷史建筑,應當注重定期進行維護,在挖掘其價值的過程中,注重對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將歷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帶動旅游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對文化旅游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與管理

 

旅游行業的發展會帶動當地旅游區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貿、住宅等多方面共同發展。在對城市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出當地旅游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對歷史性的建筑進行規劃或者擴建時,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而不是對古城本身進行改造。在建設規劃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景區內部的綠地率與森林覆蓋率設為規劃建設的重點。通過科學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對旅游區域進行實質規劃,促進旅游行業的持續發展。

 

(三)做好傳統文化旅游管理理論的推廣工作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精髓,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時刻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對旅游地區的旅游者、居民與相關工作者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旅游景點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將旅游推廣融入到傳統文化當紅總,通過開展展會、文藝活動等形式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同時可以利用我國傳統的節假日對 我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宣傳,將傳統節日當中的人文文化、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紹給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人文。

 

四、結束語

 

旅游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旅游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對旅游管理理念有著重要的影響,旅游企業應當深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點的規劃與宣傳工作,通過完善景點建設,不斷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并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理念,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第2篇

【關鍵詞】旅游管理 傳統文化 以人為本

旅游管理作為現代管理學中一門新興的學科,它不僅包含了旅游學科自身的性質,同時也包含了管理學的普遍屬性。建立中國特色的旅游管理文化,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所產生的影響,并積極吸取其有利部分,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提升我國的旅游管理水平,培養我國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旅游管理與我國傳統文化概述

我國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而且無論是人文資源還是自然資源,其中幾乎都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國旅游資源中的自然景觀,幾乎都能跟歷史的著名事件或者是著名人物聯系在一起,因此為自然景觀添加了濃厚的文化氣息;而我國的人文資源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結晶,它往往都具有獨特的城市風貌、豐富的文物古跡以及眾多的風景名勝。正是由于我國在旅游文化資源上特有的民族特點和文化底蘊,因此在世界的旅游文化上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管理與文化之間具有共生性,管理會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實現發展,文化發展水平、方式都會對管理的模式、水平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而管理反過來在某些程度上也會對文化產生影響。旅游管理作為管理學中的一部分,也同時符合這種管理和文化之間共生性的原則。

傳統文化下旅游管理所具備的特點

這里所說的傳統文化下的旅游管理,具體指的是旅游管理中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管理上必須要充分地考慮到文化旅游產品最基本的特征。

首先,文化旅游具有的非物質性和不可替代性。舉例而言,要想到看到敦煌壁畫的旅游者只有去敦煌莫高窟,去別的地方是無法感受的;

第二,文化旅游行業本身屬于第三產業中的服務行業,具備服務行業所共有的特點,服務僅僅是一種活動、是一種行為,是可以被交換的無形產品。這點體現在文化旅游當中,就表現出旅游文化產品中服務所占據的巨大比重,從某些層面上來說,服務就是文化旅游中的靈魂所在;

第三,文化旅游體現出了明顯的創新性和穩定性,旅游文化資源是處于不斷開發的過程中,但是一旦成為了旅游產品,基本上就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旅游市場。

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

管理理念中的以人為本。正是由于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旅游管理上都離不開的人的因素,因此,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上首先體現出來的必然是人。由于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對自身的作用逐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開始重視對人的尊嚴以及人自身價值重視和關注,因此就出現了“以人為本”的全新理念,而這個理念運用到旅游管理上,則必然更加的突出。近年來的旅游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提出了參與式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具體而言就是要讓每個旅游企業中的員工都能以一個主人翁的姿態和精神去參與到管理工作。

無論是旅游管理上的“以人為本”,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對人的重視,這些在思想根源上都是一致的,例如著名思想家荀子所提出的“水可載舟,水亦覆舟”、“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些傳統文化上對人的重視,對現代的旅游管理者所給予的啟示就是要在管理過程中將員工放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企業發展中的以和為貴。由于旅游管理是一個綜合性的管理內容,一條旅游線路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包括休閑娛樂、門票、餐飲、住宿、購物、交通等多個環節,這些環節上無論是哪一項出了問題,都會對整個旅游行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有每個環節都能做好相互配合,為旅游者提供最為優質的服務,才能實現旅游行業在管理中的最優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充分地體現出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

我國古代儒家思想中重視“和為貴”思想,這就可以運用在現在旅游管理中各環節之間的團結協作上。就現今企業的管理而言,和諧應該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無論提出什么樣的管理模式或者手段上的創新,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實現整體上的和諧。

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旅游企業中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在具體的管理內容和環節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依靠一個管理者的人格力量。一個企業管理者的作風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個企業的風格,這也是管理者人格力量的體現。儒家所提出的“內圣外王之道”,就彰顯出圣人的人格魅力,利用圣人的各人道德來做榜樣從而去影響他人,這也就說明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就重視榜樣的作用,其中所展示的就是人格力量。

此外,在旅游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具體體現上,還涉及對下屬員工的激勵。激勵和鼓舞不是一個簡單事情,而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藝術,同時還具備極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對員工的激勵上,首先是物質獎勵,然后給予一定的精神激勵作為配合,最后還要加上一定的考核制度來促進。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激勵方式,并不能實現較為長久的激勵效果。因此這就需要用到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對員工的創造力和勞動者進行激發的同時,除了對員工的集團榮譽感進行培養的同時,更為重要是利用自身人格力量和下屬員工做到心靈上的溝通。具體做法就是要給予員工充分的尊重,對員工體察入微,利用內心的良善處處為員工著想。同時管理者還必須將這些付之于具體的行動。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提到“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人心之間的互動會更加有利于旅游企業的管理。

傳統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之間的協調發展

雖然傳統文化同我國的旅游管理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目前一些地區在旅游上缺乏管理,盲目開發,其旅游事業的發展給當地的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何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目前我國旅游管理中所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的傳統精神文化內涵。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新時期的旅游活動肯定不會僅僅局限為自然景物的觀光旅游,而是要朝向專門的文化旅游等高層次、高知識含量的旅游形式發展,因此在旅游過程中對精神消費以及文化感受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根據這種發展趨勢,在相關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須要不斷深入開發一些具有深厚傳統精神文化底蘊的新產品和新項目。具體來說,我國的廣大風景旅游區首先要對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和旅游者的客觀需求進行及時研究,同時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資源上的特點,在不斷完成創新的基礎上推出各方面都讓游客滿意的傳統文化旅游。

發展參與式與體驗式的傳統文化旅游形式。旅游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一般都需要用心靈去感悟,需要在旅游管理過程中讓旅游者對歷史文化和歷史事件有種身臨其境的感悟,而不僅僅是淺層次上對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事物形態的單純展示。以我國河南省的文化古都開封為例,近年來開展了一些大型歷史文化展示活動,在開封市的馬道街、書店街以及大相國寺等地的中心地帶開辟出了一個新的文化夜市,在夜市上將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河南豫劇、盤鼓以及地方性的曲藝雜技進行宣傳和再加工,在充分發揮當地特色以及民間文化優勢的同時,也實現了對深層次文化內涵的挖掘。同時,近年來紅色旅游的興起,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物,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追求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具備了極為獨特的精神價值。比如在旅游中經常提到的延安精神、精神、井岡山精神,這些紅色精神不僅僅是通過旅游所能體現出來的,而是幾乎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姿態展示在人們面前,讓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時,實現對歷史偉人和歷史事件的敬仰和緬懷。

第3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7006504

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漫長歷史演化的民族文化,匯集歷史上各種思想觀念與意識形態,集萃中華傳統各領域特色技藝,反映中華民族自身風貌與特質,體現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持續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文化是一個地域的靈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我國在國際上作為旅游目的地樹立良好形象、展示獨特魅力、塑造價值品牌的必有途徑。

1傳統文化與國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廣的關聯

1.1溯往:基于傳統文化的差異性一直是我國國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廣的核心吸引

早在1984年出版的《中國地理大百科全書》就曾指出,旅游與文化密不可分,各種形態的文化均可以成為吸引旅游者的因素。我國傳統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多樣的形式一直是我國入境旅游中對外著意展示的核心吸引物。從現階段國家旅游形象品牌化實施主體國家旅游局的各種外宣資料,各地各級旅游主管部門的旅游資源外宣文本、海外合作旅行經銷商主推的旅游路線,無不深刻有“歷史”、“文化”與“遺產”烙印。同時,國外旅游指南如《探索中國》、《孤獨的星球》等,其對中國旅游的展示也無不對中國傳統文化濃墨重彩,如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蘇杭的亭臺樓閣、保定的北方特色民居、北京胡同人家的鸚鵡籠子、妖嬈華麗的絲綢、各色紛呈的小吃,無不吸引著古往今來紛呈沓至的海外游客。另一方面,境外受眾的認知也對其進行了佐證,如2007年美國CNN新聞集團委托Synovate咨詢公司完成的《中國旅游業全球認知》、2008年南卡羅來納大學受中國旅游局委托完成的《美國“嬰兒潮”旅游者的出境游意向對中國的印象》等調研結果表明,“歷史遺跡”、“自然景觀”、“藝術文化”、“傳統節日”等具有較高知名度,是受訪者最感興趣的?!吨袊刖陈糜伟l展年度報告2013》顯示,對于國外游客而言了解中國特色文化以及游覽觀光仍是主要目的。Google于2013年7月的《中國入境旅游白皮書》同樣顯示,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最讓國外游客心動??偠灾?,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性是我國入境旅游在國際視閾中一直以來的核心吸引。

1.2觀今: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內涵提升是國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廣發展態勢的內在訴求

信息傳播方式、大眾獲取信息媒介偏好的變遷,使旅游境外推廣方式也隨著發生深刻變化。當今依托新媒體和事件營銷的智慧型推廣已成為重點。我國旅游市場推廣部門針對目前這種新態勢,對于國家旅游形象的對外推廣也在由粗放靜態推廣開始著力發展為集約動態推廣。在“美麗中國之旅”的國家整體旅游形象統領下,在傳統國外旅游展會和旅游推介會的基礎上,一方面逐漸注重依托新媒體開展靶向度、精準度更高的境外推廣活動,另一方面,在常規境外推廣的同時尋找機會利用公眾關注事件借勢引爆,以較低成本獲取國際受眾的高關注度。前者如2013年啟動中國旅游海外推廣網站,開設Facebook與Twitter賬號,上海、青島、遼寧、新疆等地推出旅游政務網的不同外語版本。后者如較早的如基于北京奧運會開展的“2008北京:中國歡迎你”活動,近期的如2013年“詩畫浙江”LOGO全球征集活動等。推廣活動是一種外在的展示形式,其魅力的深層支持來自于其旅游業自身各層次各環節的內涵支撐。旅游作為一種發展和享受性消費,兼具物質和精神雙重消費功能,是一種生活消費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后的較高層次需求消費。這種精神消費需求賦予旅游業“靈魂”即文化的特殊重要性,而基于傳統文化的差異性一直是中國旅游在國際視閾中的核心吸引。因而,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賦予旅游產品傳統文化魅力內涵,給予國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廣的內在支撐,是當下紛繁旅游境外推廣活動提升效用的內涵支撐訴求,也是我國入境旅游發展的驅動力來源。相反,失去文化特質內涵的推廣活動就只能不斷地流于形式炒冷飯。

1.3展未:傳統文化將是入境旅游新常態下國家旅游形象的內核

隨著“改革紅利”成為新一輪旅游的主要驅動力,我國入境旅游將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邁入到穩健理性增長的新常態。未來,休閑旅游日趨發展成為全球大眾的生活方式,民眾更傾向于選擇基于差異性的相似性旅游產品?;诖耍覈鴩衣糜涡蜗蟮木惩馔茝V在基于差異性的歷史遺產展示的同時,將同時注重基于相似舒適性的社會文明、國家富足的國家旅游形象的展示。在以往的基于自然人文遺產的旅游形象宣傳中,中國傳統文化自然是不能缺席的,但是在未來旅游新常態下,中國傳統文化的角色仍然不能弱化。批判性繼承與創造性繼承的中國傳統文化依然是中國國家旅游形象的內核。原因有二,其一,國外游客翻山涉水,不遠千里萬里遠足中國,追尋的肯定不是濫觴于自身國度司空見慣的文明的重現。追蹤所有文獻結論或調研成果,對于所有來中國的西方人而言,在眾多吸引物里面,最突出的當屬中華傳統文化魅力,“世界上幸存的最古老的文明”,“五千年不間斷的文化”,對西方旅游者最有吸引力的形象要素應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即使是在以休閑度假為目的的旅游行程中,基于文化底蘊的舒適性休閑才能提供滿足游者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消費需求。其二,“傳統文化維度,打開的是旅游者重新審視中國的新視野、新的理解渠道”。入境游客通過對中華民族輝煌文明的感知,輸入視閾的不僅是傳統文化,還有現代文明,其給存在中西文意識形態隔閡和抗拒文化“殖民”輸入的國外受眾提供了可能性的中國文化進入路徑。入境旅游者在審視其他民族歷史上的智慧和創造時,也會激發其跨越狹隘民族主義偏見的對于人類共有偉大歷史痕跡的認同。2013年“美麗中國之旅”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國家整體旅游形象,其不僅涵蓋“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飲食美等多個方面”,也涵蓋歷史美、文化美等方面。基于此,未來入境旅游新常態下,傳統文化仍然是國家旅游形象的內核。

2基于旅游境外推廣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路徑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國家旅游形象境外推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均有深刻影響,旅游海外推廣活動推動的國際視閾下國家旅游現象的最終呈現,是傳者引導形成的底版形象和受眾的游歷修復共同作用最終形成的結果?;诖?,結合旅游境外推廣活動過程中的不同環節構成,基于旅游形象載體(旅游資源開發和產品塑造)、特殊傳者(出境游客)、實地受眾(入境游客)三個域面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承繼,以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同時最大限度地協同促進國際視閾下中國國家旅游形象的塑造與提升。

2.1基于形象載體的傳承:旅游資源開發和產品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是旅游吸引力的源泉?;趥鹘y文化的差異性一直是我國入境旅游的核心吸引,是各種調研中境外潛在消費者對我國旅游較感興趣的存在,也是適應旅游未來發展態勢的產業內核。

(1)結合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旅游產品開發。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全球視野中無可比擬的人文遺產。其范圍廣博,涵蓋哲學宗教、文化典籍、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風尚、文物寶藏,衣食住行等多個領域;其形式多樣,宗教類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藝術類如兵馬俑、石窟、玉雕、壁畫、書法等;民藝類如福建舞龍、唐山皮影、平遙泥塑、山西面塑、北京糖人等;戲劇類如昆曲、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河北梆子等;建筑類如北京故宮、蘇杭園林、徽州民居、湘西吊腳樓等;飲食類如川菜、粵菜、湘菜、魯菜、淮揚菜等。這些我國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形式,是我國旅游產品針對入境游客開發可供依托的重要資源。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基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一方面是對長久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傳承及創造性地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其效用和價值;另一方面,基于傳統文化的旅游產品深層隱含的文化內涵可以賦予其于國際市場上更大的影響力和被關注度,也給紛繁多樣的旅游外在推廣提供內在的持續吸引力來源。

(2)結合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旅游產品品牌打造。

截至2014年6月,我國共擁有世界遺產47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項33項,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項4項。我國擁有的這些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整個發展歷程中傳統文化精華的薈萃,也是世界范圍內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其具有的歷史記錄、文化傳承及價值認同等功能使其在國際上具有珍稀性與較高知名度,這使得以其作為旅游資源進行旅游產品開發對于入境旅游而言具有很好的先天條件,但同時其又具有脆弱易損性,因而在開發中必須注意方法和方式。從古村鎮、歷史街區、城市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視角出發,基于目前已經實施的世界遺產開發模式,如雙村、輪休、臺前臺后、生態博物館等開發模式,借鑒國外的分區開發、主題開發、游客感知等模式,將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融合到一起,打造國際視閾內中國旅游的知名品牌。如絲綢之路、萬里長城、香格里拉等經典路線,借助世界遺產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承繼和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我國旅游的吸引力,塑造中國旅游名片。

2.2基于特殊傳者的傳承:重視個體符號“人媒介”,規避分裂性表演

國家旅游形象的境外推廣中,出境游客個體境外有意無意的與國家旅游形象基調不符的不當表現,會使我國旅游的境外推廣活動蒼白乏力,缺乏內涵支撐。如中國游客在境外于公開場合大聲喧嘩、在地鐵進食、在博物館觸摸文物或展品等行為,很影響國外受眾對我國國家旅游形象的感知與形成。出境游客“人媒介”作為傳遞國家旅游形象的信息符號的中介物,其重要性一方面體現在其是戈夫曼擬劇論視角下國家旅游形象“劇班”中出場頻次最高的“表演者”,另一方面,人媒介在信息符號的互動中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達與接收模式,而是“在人類行動的刺激與反應之間插入了一個解釋過程”,淡化了有關國家旅游形象本身客觀信息的重要性,對國家旅游形象的對外展示起到建構和重構的作用,而不是普通的呈現。隨著2012年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客源國,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這個數量龐大的形象信息傳遞者群體“分裂性表演”現象的存在會使國際旅游整體形象的海外推廣面臨巨大挑戰。針對部分中國游客境外不文明現象和違反約定法規的行為的頻繁發生,僅僅依靠《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等法規制度來強制性解決是遠遠不夠的,應從全社會的角度,承繼中華民族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傳統道德素養和文明禮儀,對整體國民素質進行提升。

(1)出境者個體符號的傳統文明禮儀傳承。中華民族向來對文明禮儀比較注重?!安粚W禮,無以立”,“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權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矩之于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這些存在于《論語》、《晏子春秋》、《荀子》等古籍對于禮的重要性的描述無不證實著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而對于文明禮儀的具體表現,《弟子規》指出“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管子》指出“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禮記》指出“忠信,禮之本也”,《論語?子路》提出“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學而》提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禮記》中認為“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些表述有的涉及衣帽服飾,有的關乎言行舉止,有的論及禮尚往來,從不同角度對文明禮儀的外在表現形式進行闡釋。當然,外在形式可以隨著具體時間和情景的變遷而發生變化,但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文明禮儀的內涵屬于中華民族遺傳不變的基因編碼,即尊重他人,包括他國的風俗和文化。因此,我國部分出境游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2013年韓國濟州道警察廳通報的橫穿馬路、在禁煙區吸煙、亂扔煙頭、隨意丟棄垃圾、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耍酒瘋等,大可避免與自省。而另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里有“入鄉隨俗”的說法,宋代王安石也曾言曰“禮貴從宜,事難泥古”,禮儀在不同時期在不同地域表現形式不同,不同拘泥于刻板舊制,要根據具體情境進行實時變通。如我國出境游客廣為詬病的“大聲說話”、“聚眾擁擠”等現象,基于跨國度跨文化的差異,在爭取旅游目的地國民眾對我國習俗的理解尊重和避免目的地對中國游客雙重服務標準的基礎上,我國出境游客也可適當節制,適應目的地的民俗鄉風。

(2)社會民眾的道德素養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修身的重要性,儒家經典《大學》把君子人格的修養制定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自我的“修身”排在首位,認為只有“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注意日常言行的“修身養性”。對于個人為人道德素養要求的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陳弘謀更是提出“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孔子提出為人的標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些內容圍繞的宗旨無不是要求個人要具有良好的修養和美德,寬人責己、謙虛謙讓、樂于助人、刻苦自強等,其也正是我們中國民眾的優秀品質和魅力性格特征。具備這樣修養的人呈現在入境旅游者視野下才于國家旅游形象的建設有益。再者,我國目前國家旅游形象的對外推廣是政府主導模式,近年“人媒介”的個體符號作用逐漸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其狹義上意指出境旅游者,廣義上涵蓋中國作為旅游目的地所有于當地生活的中國居民。無論是廣義的民眾還是狹義的出境旅游者,都應該“修身養性”、“見賢思齊”、“有德有禮”。而出境者作為形象“演出”出鏡頻率最高、與國外受眾直接接觸,對于“建構”“重構”國家旅游形象具有重要意義的群體,更是責無旁貸。

2.3基于實地受眾的傳承:入境者第三只眼視野下的中式生活文化傳統承繼

旅游境外推廣的受眾包含兩部分:具有中國旅游真實體驗經歷的入境旅游者和沒有此類經驗的單純的潛在消費者。前者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還是傳遞者,是不同于潛在消費者親臨實地的目擊者和感受者。其基于真實體驗的口碑再傳播,在當下網絡環境中對于我國旅游的境外推廣更具意義。因而,入境游客是一個特殊的實地受眾群體??死锲张淼掠?987年在《度假者:理解旅游和休閑的影響》一書中,把這個“精心的來客”群體喻之為“長著第三只眼的人們”。馬詩遠在《國際旅游傳播中的國家形象》中指出,中國人及其生活方式是這些長著“第三只眼”的入境者在旅游行程中探尋和感受真實中國的重要信息符號。其視野里中國家旅游形象的生成,其信息并不僅源于風景,更來源于與旅游地普通民眾的接觸體驗。如《一封中國來信》里面大街上自得其樂的賣包子小攤主、Chunks of China里熱情善良的西安旅游景點附近普通居民,還有《云之南》為給患有小兒麻痹癥女兒治病終日奔波的母親等,這些對景觀之外普通中國百姓真實生活的展示無不讓國外受眾感動于其生活的淳樸,更使很多生活在個人主義文化里的西方人無不動容于中國普通百姓對家庭對集體的無私奉獻。普通民眾展示的個人狀態及生活方式是一個國家、民族最真實的存在?!斑@些在中國人眼中幾乎算不上旅游產品的符號,卻在外國旅游者的眼中變成旅游體驗中不可獲取的中國印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一色屋精品视频任你曰 | 绿巨人黑科技地址入口|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91福利一区二区| 女人色毛片女人色毛片中国 | 白丝女班长被弄得娇喘不停| 国产一卡二卡≡卡四卡无人| 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三级|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视频区小说区图片区激情|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69成人免费视频| 天天av天天av天天透| 三级视频在线播放线观看| 日本人善交69xxx|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欧美一级片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图片|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 99re5久久在热线播放| 好男人看片在线视频观看免费观看| 中文有码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乱子轮熟睡1区| 欧美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免费在线观看日韩|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视频二区三区国产情侣在线| 国产女人的高潮国语对白| 欧美三级香港三级日本三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87福利电影网| 国产视频你懂的| 91精品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黄色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