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審計程序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系統克隆系統
系統克隆是將被審計單位的相關數據在企業之外進行備份,在企業會計系統之外再克隆。一個會計系統。系統克隆可以這樣進行:
(一)在審計期間的期初就將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進行外部備份。備份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原始數據庫、初始化數據庫和會計軟件程序。備份的機構可以是審計機構,也可以是專門的外部獨立的數據信息管理與服務機構,而后者更有利于實現專業化質量和規?;б?。
(二)在審計期間內備份的內容將通過與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相聯結的網絡進行更新。其中,原始數據備份庫直接與企業數據采集系統相聯,實現實時更新;初始化數據備份庫和會計軟件備份庫直接與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修改模塊相聯,在企業進行初始化變動和軟件程序變動時進行更新。
(三)審計人員通過外部備份與企業內部會計信息系統的比較,一方面判斷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在原始數據庫、初始化數據庫和會計軟件上有沒有非法改動,另一方面通過外部獨立的數據信息管理服務機構,實現信息控制和咨詢,了解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以對其作出評價。
系統克隆使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由于信息同源化喪失的內部勾稽關系在企業外部得到了重建,而且這種重建由于外部機構的獨立性變得更加有效。通過這種勾稽關系的審查,審計人員可獲得有效的審計證據。證明企業的會計信息末被非法改動。這一證據一旦與企業會計系統初始化定義和企業原始數據合理合法的證據相結合,就足以證明企業會計信息的公允性。這種方法可用于財務報表審計、特殊目的審計和管理審計等領域。
二、電子函證
電子函證指審計人員利用專門的程序模塊就被審計企業的有關數據,向相關的企業的數據庫發出電子詢證函,經對方企業同意后實現數據庫之間的自動數據比較而獲得被審計企業數據真實性的證據。函證內容不僅包括有關帳戶的余額,更應包括企業的原始數據庫的數據。如果被審計企業和被函證企業簽訂了有關信息交流協議,電子函證的復函無須被函證企業的同意就可由其電子信息系統自動進行。
外部系統克隆是審計人員獲取企業會計系統末被非法改動的證據,而對原始數據的合理合法的證據則必須通過另外的審計程序獲得。電子函證就是獲取這一類數據的最好的審計程序之一。一方面這種函證可以通過程序實現自動發函咱動付函咱動比較與自動進行差異分析和列表,從而使得函證更加快速、準確、安全和簡便;另一方面這種函證利用網絡通訊和無線通訊等先進的電子技術也使得通訊花費極大的降低。更重要的是,這種函證由于是電子自動復函和比較,排除了人為因素,使得其函證結果更加可靠。這都使得電子函證成為一種高效、低廉和可靠的審計程序。這些特征使得其可以大范圍應用,甚至可以將被審計企業所有的可函證數據都進行函證。其中,企業原始數據庫則是首選的函證范圍。通過電子函證,審計人員可以判斷企業的原始會計數據和相關帳戶余額是否真實、合法和可靠。
由于外部信息管理服務機構的存在,電子函證除可以采取向被函證企業發函的方式之外,還可以采取向被函證企業的信息管理機構直接發函的方式。這會由于眾多被函證企業在同一家信息管理機構備份信息而大大提高效率。如果被審計單位和被函證單位在同一信息管理機構備份信息,則可以在這家信息機構直接調用雙方的數據進行比較,這比跨機構函證更加高效。這種方法可廣泛用于銀行存款、往來帳項和對外投資等項目以及與前任CAA、律師和政府機構等方面的詢證。
三、審計黑匣子
審計黑匣子指審計人員通過在被審計單位的會計系統中安置具有記錄功能的程序模塊,從而對被審計企業會計信息進行監控以獲得相關審計證據。
外部備份程序和電子函證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保證查出會計信息系統中是否有偏差,但它們卻無法很好地說明這些偏差的產生過程和性質,而這些對審計人員發表審計意見卻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應當有一種審計程序來幫助審計人員查出信息偏差的產生過程并判斷其性質及嚴重程度。審計黑匣子能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一方面這一模塊能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系統操作情況例如操作人員編號、進入時間和操作內容等進行序時記錄;另一方面其本身又具有隱蔽性、安全性和穩定性。這個模塊平時僅在后臺工作,被審計企業的會計人員無權修改數據,更不能撤換它和影響它的工作。當審計人員發現會計系統的非正?,F象,則可以通過調用其數據獲得重要的審計線索。這就像飛機上的黑匣子,平時不影響飛機的正常工作,當飛機出現飛行事故時又能提供關鍵的事故線索。審計黑匣子除了為審計人員發表審計意見提供支持之外,還能發現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系統薄弱環節,以便審計人員向被審計單位提出包含改進意見的管理建議書。這種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財務報表審計等各種鑒證業務中。
四、模擬數據實驗
模擬數據實驗指審計人員將被審計單位的有關數據輸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軟件進行數據重新處理以獲得實驗數據,并將此結果與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對比以獲得審計證據。
【關鍵詞】審計收費;新審計準則;實證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審計收費一直是審計市場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對于實務界,審計收費研究有助于理解審計收費的決定因素,從而為制定市場發展策略提供指導。對于政府監管者,審計收費研究有助于加深對審計市場特性的理解,洞察審計市場主體的策略,從而為制定科學的監管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從2007年1月1日開始,新審計準則開始生效。從理論上看,新準則與原準則相比增加了審計程序而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的增加,相應地應提高審計收費。但實際上,審計收費是否得以相應的提高呢?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實證檢驗和分析。
二、理論分析: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審計收費由審計成本與利潤組成。審計成本又由審計生產成本和將來可能存在的損失組成。審計生產成本是指在具體審計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包括審計的外勤成本和內部整理復核實施成本。將來可能存在的損失,是指因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可能發生的訴訟損失。
(一)新審計準則審計程序的變化
新審計準則的立足點在于要求注冊會計師從更高層次上把握重大錯報風險,它要求注冊會計師必須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變化(包括內部控制),以充分識別和評估會計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并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與舊審計準則相比,新審計準則在審計程序方面的重大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注冊會計師應加強對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為了實現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目的所實施的審計程序稱為風險評估程序。新審計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所有階段,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注冊會計師應當將識別和評估的風險與實施的審計程序掛鉤;注冊會計師應針對重大的各項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和披露實施實質性測試程序;注冊會計師應將識別、評估和應對風險的關鍵程序形成審計工作記錄,以保證執業質量,明確執業責任。
(二)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對審計成本的影響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實施新審計準則會導致審計成本的增加,主要原因如下:
1.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增加了事務所審計工作的直接成本
新準則要求審計的起點由原準則的了解評價企業內部控制,前移和擴大到評估企業重大錯報風險,不僅要求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對企業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進行評估,還要對企業所處的行業大環境、企業戰略進行分析評價。從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到分析評估,再到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進行風險量化,都要花費審計人員相當的時間,增加了審計項目的直接成本。
2.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引起管理成本的增加
作為一種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的審計模式,新審計準則不僅要求注冊會計師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專業判斷能力以及管理、數理統計等多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有較高的風險識別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實施新審計準則需要更多有經驗的合伙人及高級審計人員的參與,并對其提供相關知識的培訓,這會導致人力成本增加,也會相應地增加審計的總成本。所以從理論上講,新審計準則的實施,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的增加而理應帶來審計收費的提高。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現行的審計收費標準是按財政部門規定的指導價(最低價),以資產總額作為收費的依據。以深圳地區年度會計報表審計收費標準為例:資產總額100萬元以下的最低收費額4000元;資產總額101-5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6000元;資產總額501-10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8000元;資產總額1001-30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10000元;資產總額3001-50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20000元;資產總額5001-7000萬元的最低收費額30000元。
為了分析2005年-2006年審計收費有無增長,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步:根據2005年的審計費用和2005年的資產總額推導出審計費用和資產總額關系的回歸方程。
第二步:利用上述回歸方程和2006年的資產總額計算出2006年的預計審計收費。
第三步:將2006年預計的審計收費與實際的審計收費進行顯著性檢驗(如果沒有顯著性差異則證明審計費用并無增加)。
(二)數據來源和樣本構成
本文研究所需的樣本全部取自深滬兩市A股上市公司2005年和2006年年報。在選取樣本時,本文剔除了2005或2006年未公布年度審計費用的上市公司,剔除了所公布的審計費用中含上年度審計費用、含驗資等特殊服務費用和差旅費補助另算的上市公司和境內境外審計費用沒有分開的上市公司以及資產負債率等指標具有特殊性的銀行類上市公司。審計費用計量單位為萬元。最后得到了有效樣本101個,現采用SPSS統計包軟件對兩個年度的審計費用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
(三)實證結果
本文利用SPSS12.0統計軟件對2005年的審計收費和資產總額進行分析,用曲線回歸方程對樣本數據進行擬合,根據點的分布,得到三次方曲線與數據的擬合較好(見圖1):
其中,X為資產總額;F為審計收費
從表2可以看出,本文的審計收費方程整體上還是高度顯著的(F=170.84,P=0.000),其解釋能力也較強,樣本測定系數R2為0.841。
將各上市公司2006年的資產總額代入上面的方程式,計算出2006年各公司的預計審計收費,與2006年的實際收費比較,其描述性統計如表3。
對2006年的預計審計收費與實際審計收費進行顯著性檢驗,其結果如表4。
由此可見,T=-1.242,P>0.05,差異不顯著,即2006年的預計審計收費與實際審計收費不具有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說,對2006年年報的審計并未由于新審計準則的實施而相應地提高審計收費。
四、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表明,新審計準則實施后審計收費并未提高,這與理論上的分析不符。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在實務中新審計準則并未嚴格執行
相當部分的會計師事務所在2007年的執業中根本沒有遵循新執業準則所倡導的風險導向審計理念,沒有執行風險導向審計程序,仍然按照老審計準則的要求執業。即使有部分注冊會計師執行了新的風險導向審計準則,但其大多數僅是套用了或多或少的幾張風險導向審計的工作底稿,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貫徹風險導向審計理念,沒有真正實施風險導向審計程序,所實施的風險導向審計程序與其后的進一步審計程序毫無關聯,不具有利用風險評估來導向審計的作用,僅是為了表示其執行了風險導向審計準則走形式而已。其一,新審計準則本身執行難度大。新審計準則在借鑒國際審計準則時,有一個原則即為了保持與國際準則的趨同,不敢隨便改變國際準則的意思,有相當一部分準則條款進行直譯,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吃力,且新準則及其指南過于理論和原則,不具有可操作性,中注協至今仍未能出臺新準則的工作底稿指南,使得注冊會計師缺少具有指導性、可操縱性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實務類教材,從而不知究竟應如何規范操作。其二,條件不成熟。我國注冊會計師執行風險導向審計準則是倉促上陣。實際上,我國目前還沒有完全具備執行新的風險導向審計準則的前提和條件,如注冊會計師的綜合素質、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水平、管理現狀及財務會計的核算基礎(特別是中小企業)等。
(二)在競爭激烈的審計市場中提高收費是不可行的
盡管審計項目的契約是自由的,但事實上客戶擁有對會計師事務所聘用、續聘、決定審計費用水平的控制權,由于我國會計市場發展不成熟,市場供大于求,會計師事務所數目眾多但是規模較小。在這種情況下會計師事務所受自身經濟利益的驅動,為了拉生意或者保住生意而不能提高審計收費,有的甚至降低收費。
【參考文獻】
[1]陳冬華,周春泉.自選擇問題對審計收費的影響.財經研究,2006,(3):44-55.
[2]李爽,吳溪.審計定價研究:中國證券市場的初步證據.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一、正確理解分析程序的含義
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作出評價。分析程序還包括調查識別出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它是一種基本的審計技術方法,是注冊會計師搜集審計證據、形成審計意見過程中需要運用的重要審計程序。這種方法就是將資料間關系模型化,發現重大差異,并就重大差異做出分析,從而認識形成重大差異的原因。確認的這些重大差異,特別是重大的非預期差異,既是被審單位會計管理需注重的問題,也是審計的重要領域。例如某公司過去三年的毛利率一直在15%至20%之間,但本年只有8%,注冊會計師就應當注意分析這種下降的原因是由于經濟環境變化(如原材料價格上漲,使銷售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上升),還是財務報表存在錯報(如銷貨收入未入賬、存貨計價錯誤等),以分析毛利率下降的真正原因。
分析程序可以使注冊會計師更好的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找出可能存在錯報的風險領域、計劃測試范圍、評價審計中形成的結論、實行對財務信息的進一步檢查等。它包括簡單的比較和使用涉及許多關聯數據的復雜數學與統計模型,對被審計單位的合并會計報表、組成部分的財務報表以及財務信息的要素都可以運用。注冊會計師應當依據專業判斷來確定運用分析程序的方式、范圍和程度。
二、分析程序在審計過程中的運用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13號——分析程序》第四條指出:“注冊會計師應當將分析程序用作風險評估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在審計結束時運用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注冊會計師也可將分析程序用作實質性程序?!奔疵鞔_規定了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時應當運用分析性復核,且運用的十分廣泛,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具體說來,主要運用于以下幾方面:
(一)用作風險評估程序的分析程序
注冊會計師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時,應當運用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在這個階段運用分析程序是強制要求。
在作為風險評估程序時,可以將分析程序與詢問、檢查和觀察程序結合運用,以獲取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及具體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重點關注關鍵的賬戶余額、趨勢和財務比率關系等方面,對其形成一個合理的預期,并與被審計單位記錄的金額、依據記錄金額計算的比率或趨勢相比較。如果分析程序的結果顯示的比率、比例或趨勢與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不一致,并且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或者無法取得相關的支持性文件證據,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其是否表明其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風險評估程序中運用的分析程序的主要目的在于識別那些可能表明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風險的異常變化。因此,所使用的數據匯總性較強,與實質性程序相比,在風險評估程序中運用的分析程序所進行比較的性質、預期值的精確程度,以及所進行的分析和調查的服務都并不足以提供很高的保證水平。同時,注冊會計師無須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每一方面都實施分析程序。例如,在對內部控制的了解中,注冊會計師一般不會運用分析程序。
(二)用作實質性程序
在會計報表審計中,實質性程序是要求每次都必須使用的程序。實質性程序包括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包括披露)的細節測試以及實質性分析程序。用作實質性程序的分析程序稱為實質性分析程序,它與細節測試都可用于收集審計證據,以識別財務報表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但注冊會計師在實施實質性測試時并不一定必須使用分析程序,即此時分析程序不是強制要求。
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能更有效的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風險水平時,注冊會計師可考慮單獨或結合細節測試,運用實質性分析程序。在設計和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應當注意分析程序有其運用的前提和基礎:
1.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對特定認定的適用性。分析程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財務報表認定,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于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是運用分析程序的基礎,如果數據之間不存在穩定的可預期關系,注冊會計師將無法運用實質性分析程序。在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對特定認定的適用性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下列因素:①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如果針對特別風險僅實施實質性程序,注冊會計師應當使用細節測試,或將細節測試和實質性分析程序結合使用,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②針對同一認定的細節測試。在對同一認定實施細節測試的同時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適當的。
2.數據的可靠性。注冊會計師對已記錄的金額或比率作出預期時,需要采用的據的內部或外部數據的可靠性。數據的可靠性直接影響根據數據形成的預期值。數據的可靠性越高,預期的準確性也就越高,分析程序越有效。注冊會計師計劃獲取的保證水平越高,對數據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高。影響可靠性的因素很多,數據的可靠性受其來源及性質的影響,并又賴于獲取該數據的環境。
3.做出預期的精確程度。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注冊會計師形成的預期值的準確性。預期值的準確性越高,注冊會計師通過分析程序獲取的保證水平越高。
4.已記錄金額與預期值之間可接受的差異額??山邮艿牟町愵~是指已記錄金額與預期值之間的差額,注冊會計師認為無須做進一步的調查。注冊會計師應當將識別出的差異額與可接受的差異額進行比較,以確定差異是否重大,是否需做進一步調查。通常,可容忍錯報越低,可接受的差異額越??;計劃保證水平越高,可接受的差異額越小。
(三)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
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運用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以確定財務報表整體是否與其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一致,與注冊會計師取得的證據一致。這時運用分析程序是強制要求,注冊會計師在這一階段應當運用分析程序,但它又不如實質性分析程序那樣詳細具體,而往往集中在財務報表層次。在運用分析程序對進行總體復核時,如果識別出以前未識別的重大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重新考慮對全部或部分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評估的風險,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評價之前計劃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是否有必要追加審計程序。
三、使用分析程序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所涉及項目的重要性。由于分析程序提供的總體合理性的證據,對于一些重要的審計項目,注冊會計師不能僅依賴分析程序,應與其他必要的審計程序配合使用,以確保審計質量。
(二)對與被審計對象相關的可接受檢查風險水平較高。如果是重大錯報風險較高的項目且內部控制制度又很薄弱,則不宜運用分析程序或注冊會計師不應過多依賴分析程序的結果。
(三)實施分析程序人員的能力與經驗。分析程序是一項技術性較高的取證方法,通常需要由具有較豐富審計經驗和較高專業水平的注冊會計師來進行。進行分析程序的注冊會計師的能力越強、經驗越豐富,其分析程序結果的可信賴程度及審計效率就越高;如果注冊會計師未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執業經驗,不了解會計信息各構成要素的關系,不了解會計信息與非會計信息間的關系,不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那么就無法有效運用分析程序,其分析程序結果的可信賴程度及審計效率就越低。
(四)數據之間存在某種預期關系。如果數據之間不存在預期關系,則不可運用分析程序。比如,將負債同收入進行比較來分析負債或收入是否公允合理就不大恰當,因為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預期關系,再如,根據有關情況預期本期收入增長率為10%,那么注冊會計師可先計算本期收入的增長率,檢查是否存在預期的重大波動,如果收入增長率根本無法預計,那么分析本期收入增長率就沒有意義,也無法判斷其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