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英語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大多數醫學院校都在跟隨我國近幾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步伐,還沒有開始自己真正的教學改革,各醫學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仍停留在探索和反思階段,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學且富有自身專業特色的教學體系(趙貴旺,2012:2-3)。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設置單一,公共英語(EGP)為主和醫學英語(EMP)為輔。ESP教學完全不能滿足社會對醫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它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材選編、師資建設等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李佳,2010:iv)。公共英語教學在醫學院校里一直被視為重頭戲,醫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習EGP,醫學英語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楊琳,2012:637)。英語教學延續以語言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英語以四六級考試為目標,基礎英語學習未能與醫學專業英語學習銜接和互補,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專業學習的真實需要。盡管英語對醫學生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所學的英語卻未能跟他們的專業學習掛鉤,看不到英語的實際用途,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大受挫敗,學生對英語學習目標不明確,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普遍存在“懈怠”現象。
二、國際化視野下的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依據
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正在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轉型時期。這個轉型不只是反映在教學手段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內容上。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CBI)將成為下一階段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是指將語言教學建基于某個學科或某種主題內容的教學之上,把語言學習與學科知識學習結合起來,在提高學生學科知識和認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其語言水平的提高(袁平華、俞理明,2008:59)。CBI把外語教學的重心從傳統的“學習語言本身”轉向“通過學科內容學習語言”,是一種更加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有效模式。從語言技能本體向內容進行轉向,以內容為依托進行大學英語教學已成為學界的共識。但究竟以何內容為依托,目前出現了通識教育和學術英語教育兩種不同的觀點。較為適宜的做法應該是遵循因地(校)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各學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和個性合理規劃配置教學資源,并制定出個性化的教學大綱。具體來說,究竟是開設通用英語課程、通識類課程還是學術英語類課程應充分考慮到學校類型、學生水平和學生需求等因素(史光孝,趙德杰,2011:104-108)。以CBI為理論指導,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內容依托式教學,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需要跟實際需要相結合,選取適合醫學生專業特點的內容為依托,通識類課程與學術英語相互結合,以培養醫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四、醫學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內容哈佛大學醫學院丹尼爾P.亨特教授指出,住院臨床醫生的核心能力應該包括醫療服務、醫學知識、基于實踐的學習與提高、人際交流和溝通技巧、職業精神以及以系統為基礎的實踐。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可以作為實現通識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通識英語課程”可以幫助醫學生通過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形成較寬厚、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發展全面的人格素質與廣闊的知識視野。臨床醫生的核心能力除了醫學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以外,還需要大量的“通融識見”。把通識教育的內容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使“普遍知識”成為英語教學所依托的內容,讓通識教育與語言教學合二為一,可謂一舉兩得。以學術技能為導向的學術英語課程和以內容為導向的專業英語課程,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效率原則,符合在使用中學習語言和提高語言的學習規律。將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在學術英語上,也是大勢所趨。學術英語可分通用學術英語(EGAP)和專門學術英語(ESAP)兩種)。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課堂教學產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的課堂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注重“苦讀+考試“”計算+邏輯”的教學思路,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而互動式教學模式順應時展,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力爭做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互動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教”與學生“學”兩個過程互相作用的整體性動態過程。具體表現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施教和學生的主體認識相輔相成,即“教”與“學”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有序發展。互動式教學模式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生生互動,形成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影響,從而產生教學共鳴,提高教學效果。互動式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以“讓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為目標。傳道、授業、解惑既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溝通過程,又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教與學相互統一的過程。
2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互動式教學模式強調師生雙向互動。教學不是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對知識進行簡單認知、識記的過程,而是師生相互交流與合作、相互啟發與提高的過程。由于醫學英語與學生專業聯系緊密,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一些趣味性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同時將語言和醫學知識牢記于心。如在講到護理英語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設置場景,讓學生準備相關道具進行角色扮演。
2.1師生互動
傳統教學理念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是絕對權威,學生應當完全服從,這顯然不適合現代醫學英語教學。目前許多醫學院校醫學英語課程大多由英語教師擔任。英語教師英語水平高于學生但醫學知識掌握不如學生。將合作學習引入醫學英語教學,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教師發揮引導和促進作用,在宏觀上全面統籌規劃,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從教學目的出發,設計有效的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2.2生生互動
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合作學習最基本的組織形式。由于學生之間認知水平、社會經驗、情感因素相近,互動溝通時沒有壓力和緊張情緒,能夠進行有效互動,而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又能促進其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生生互動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復述課文、問題討論以及頭腦風暴等。尤其是情景教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通過模擬查房以及英語問診等,使學生熟練掌握常用醫學英語,從而加強基本技能培訓及醫患溝通訓練。
2.3師師互動
教師與教師之間互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水平,可以分為本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與跨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本學科教師可通過集體備課、互相聽課以及共同授課等方式進行互動。醫學英語的跨學科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師師互動不能僅局限于學科內,醫學英語教師更需要與其他醫學相關專業教師進行交流。如舉辦交流會和座談會,成立跨學科英語研究小組。通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雙方的醫學知識水平和英語能力都得到提高,最終提升整體醫學英語教學水平。
3體會
初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初中學生,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求知欲旺盛,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他們樂于模仿,接受能力強,但他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學習持久性與自學性較差。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良好的注意品質和學習習慣,提高他們多方面的能力。現行初中英語教材,以交際功能教學為主線,著重向學生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語口語和書面語,教師應想方設法地通過有實際意義的、饒有趣味的、與學生學習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活動進行教學,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生理特點,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營造英語交際情景與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生動、活潑地學習,掌握所學的語言知識,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比如,在教學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時,可利用水果、鋼筆、帽子、雞蛋,以及面包、水等具體物體進行形象直觀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很快便理解可數與不可數、單數與復數的區別與聯系。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教學形容詞的比較級與最高級時,可以請幾組學生上講臺比高低、比胖瘦。此時學生思維活躍,爭先恐后地上講臺表演、回答問題。在教學問路、指路的交際英語時,教師可讓學生繪制本地區的小地圖,結合實際用英語問答回家的路線;學過天氣預報的交際語后,讓值日生每天匯報當天的天氣情況;教學“Ann/sbirthday”這一內容后,把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讓每個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會話和表演競賽。在教學“看病”這一交際英語時,師生扮演角色,創設情境。教師穿上醫生的白工作服,掛著聽診器,身挎藥箱,一進入教室就能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交際情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和飽滿的學習熱情,為學習語言知識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在教學人物對話的內容時,可充分利用學生做演員,讓他們扮演內容中不同的角色進行對話表演,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情景中,既復習介紹用語又學會了問候用語,從而達到運用語言進行初步交際的目的。教師在英語課堂上還可以活化課文插圖,設置情景,將課本的插圖活化,一般用于看圖敘述。
看圖敘述時,教師要運用精要簡明地配上英語解說詞(必要時可配音樂),先介紹景物,再介紹主要內容,然后敘述景物之間或情景之間的關系,從中引出所要學習的新的知識。這種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通過看圖、聽圖了解所學內容的背景知識,并對所學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從而避免教師的照本宣科。巧妙的情景設置中,教師可進行即興表演。課堂上的即興表演,往往能迅速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感到親切與自然,有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Thepartsofthe-body”時,教師可一邊唱英語歌曲Head,shoulders,kneesandtoes,一邊在身上比劃,通過這種即興的表演,學生很自然地從老師的動作和歌詞中猜出表示身體各部分的詞匯語音和詞義,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英語教學中,再現生活情景的做法,應該說是英語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智慧。再現生活情景主要是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表象和想象再現語言或自然場景,把學生帶入與所學英語知識相關的特定情境之中。再現情景可采用下列方式:1.課外活動,再現情景。課外活動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適合學生語言水平和年齡特點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使一些語言材料得到再現和鞏固,比如,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校外活動,讓他們從親身的勞動中學習相關內容,并在實踐中運用英語知識。2.命題作文,再現情景。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可精心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文命題作文,比如,值日報告、周記、故事、英語廣播稿、演講稿等形式多樣的短文。學生在構思這些命題時,腦中便能再現一種語言情景,誘發學生進入某一情景,進入命題所涉及的情景中。例如,命題作文myfriend’sbusyday,學生在構思這篇作文時,必定會在大腦中出現朋友做飯、洗衣、購物等場景,正是通過這些場景的再現,讓學生對情景中的語言材料進行了必要的復習鞏固。3.言語誘發,再現情景。運用言語誘導,可再現某種語言環境。如在新學期的第一天,通過師生問好,便可再現“Nicetoseeyouagain”“Welcomebacktoschcol”等場景,達到復習鞏固知識的目的。此外,還可利用第二課堂,召開英語晚會,讓學生自編短劇,自制場景、道具;辦英語小報、墻報、英語角等,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才能,使他們體驗到自身的能力與價值和成功的喜悅,激發其進一步的學習動機。
總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合理適當地運用教學藝術,使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完美的統一,既可達到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發展其智力,培養其能力,造就“創造型”人才,又可大面積提高中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作者:劉飛單位:泗洪縣歸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