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互聯網發展趨勢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學術出版經紀人 互聯網+ 學術期刊 編輯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1-0056-04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the New Career Position of Edit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p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take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as the new career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basic quality and skill of edi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master the digital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academic journal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influence and achiev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itor's profession.
[Key words]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Internet +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199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教授出版《數字化生存》[1]一書,預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短短數年間,預言成為現實。數字化出版為信息的傳播與共享帶來極大的便利,但也對傳統出版造成巨大的沖擊。《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大趨勢》指出:“盡管傳媒產業是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朝陽產業,然而以報紙為代表的部分傳統媒介產品已經處于其市場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報紙發行量事實上下降了25%左右” [2]。報紙遭遇的是“斷崖式”下滑。期刊,尤其是學術期刊,也面臨極大的發展困境。“2005―2012年我國期刊總印數持續8年增長,達到33.48億冊,但從2013年開始每年總印數都在下降。從近兩年的數據看,今后一個時期,這種下滑仍有持續趨勢”[3]。
近年來,為應對數字化出版的挑戰,我國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加入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中國科技論文在線、龍源期刊等大中型網絡期刊收錄平臺。網絡期刊平臺突破了傳統期刊在時間、期限、篇幅方面的限制,為學術論文的傳播、檢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有效地擴大了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但另一方面也帶來弊端,甚至威脅到學術期刊的生存。首先,數字出版改變了傳統的出版工藝、出版介質、出版流程及傳播方式,對習慣于傳統運作模式的編輯提出挑戰。尤為關鍵的是,作者和讀者對于學術論文的傳播均有著較高的期待和要求,但傳統學術期刊編輯對于數字出版時代的傳播規律、傳播工具及傳播技術都有些陌生,在滿足讀者和作者的期待方面有落差。其次,數字期刊平臺將傳統期刊肢解,作為身份特征的封面、欄目、風格等不復存在。
最重要的是,學術期刊的中介作用被弱化。讀者無需向學術期刊支付費用,即可通過互聯網對學術信息進行檢索、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等。自媒體出現后,作者可以繞開學術期刊,在互聯網上已發表或未發表的研究成果,所有用戶都可以對論文進行更改和“二次傳播”。讀者與作者之間,似乎無需學術期刊這一平臺便能實現互動,傳統學術期刊信息的權威地位逐漸消失,學術編輯作為“把關人”的角色被淡化。可以說,數字化時代將學術期刊及學術期刊的編輯帶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可以斷言,前景更不容樂觀。一旦學術評價體系變革,在數字化出版的浪潮中,傳統學術期刊這艘“老船”恐怕將迅速沉沒。那么,“老船”上的乘客――編輯,是否得棄船逃生?
毫無疑問,時代迫切需要傳統學術期刊編輯完成新的職業定位。
2 “互聯網+”思維與“學術經出版紀人”職業新定位
【關鍵詞】 產業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 智能化 可穿戴設備 網絡安全
一、產業互聯網時代到來
互聯網正在從以消費互聯網主導時代向產業互聯網主導時代轉移,互聯網經濟開始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產業互聯網的產生和迅猛發展,推動著傳統工業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變革,同時不斷向物流、交通、金融、傳媒、教育、衛生等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從改變消費者的個體行為習慣向改變企業的運作管理方式與服務模式的發展模式轉變。
二、移動互聯網發展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移動化加速向傳統行業滲透,各行業對于信息化建設和接軌互聯網的需求顯得異常迫切。2014年我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持續高速增長,已成為全球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領先者。預計到2017年我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將增長4.5倍,接近6000億元,是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伴隨著移動互聯網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業級應用逐漸起步,移動金融、移動教育、移動醫療的領域將會產生新的發展動力。
三、產業互聯網背景下移動互聯網地位
移動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點和促進信息消費的核心產業,已成為我國轉變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新熱點;成為信息通信領域發展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業務領域。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換能力和快速滲透能力,通過定向整合生產要素,來擴展新的創造空間,從而改造甚至兼并傳統產業的發展模式。國家出臺“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中國制造2025“等政策引領國內互聯網+產業發展,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發展迅猛,帶動軟件、存儲、和顯示等產業發展,借助政策和發展東風,互聯網+背景下,移動互聯網大有可為。
四、移動互聯網趨勢研究
4.1智能手機增速放緩但應用高速增長,產業從技術驅動向需求驅動演化
移動互聯網保持高速增長和創新態勢,預計未來智能手機將逐步增速放緩,而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加速發展,互聯網應用移動化不斷加快,在全球移動互聯網更新換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聯網內容形態發生深刻變革,社交多媒體應用快速擴張,移動互聯網內容分享迅速從文字快速過度到圖片和視頻。
4.2可穿戴設備將使智能終端多元化發展,新的終端與應用初步醞釀
隨著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現,智能終端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隨著新一代iPhone升級,智能終端進入創新瓶頸期,但可穿戴設備帶動第二輪硬件創新潮。2014年以來,主要的跨國企業利用其產業生態系統優勢加快組織硬件與應用產業鏈,共同推動可穿戴設備商業化發展,并帶動新興可穿戴應用服務,創造新業態,帶動移動醫療、移動健身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4.3移動互聯網進入企業級應用時機已至
傳統企業已經開始利用互聯網實施跨界融合,O2O市場成功沉淀大量用戶,用戶對移動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長。憑借便攜、觸屏、高清的豐富體驗,移動設備正悄然改變著企業的商務運行,人們開始將金融服務、圖表、設計、個人事務管理等遷移至移動端,企業級應用廠家將研發重點轉移至移動應用平臺,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移動解決方案”與客戶溝通,移動互聯網產品成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業級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堅實基礎。
4.4網絡安全將產生新的商業機會
隨著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滲透及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移動互聯網用戶迅猛增長,移動設備存儲了大量的隱私數據,安全隱患逐漸暴漏出來,網絡威脅帶來的負面事件也頻頻發生,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產業發展、個人隱私的重大隱患。未來幾年,伴隨著云計算大規模應用,移動互聯網市場蓬勃發展,網絡安全建設將成為全球的關注重點,提供數據備份與恢復、云系統、數據加密等服務的公司會越來越多,將助推網絡安全領域新商機不斷產生。
結束語:現在移動互聯網已進入蓬勃發展期,PC互聯網加速向移動端遷移,移動互聯網產業也已經成為整個信息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競爭激烈的領域,用戶規模不斷擴張,產業格局日趨合理化,新的終端及應用醞釀而生,新業態逐漸顯現,未來移動互聯網將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伴隨著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并將逐漸延伸到更多產業領域,滲透到各行各業。
參 考 文 獻
[1]馬敏,王旗. 中國移動互聯網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互聯網天地2014
[2]楊煥. 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界面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關鍵詞】學術期刊 移動閱讀 挑戰 對策
在“快餐文化”的時代,人們通常選擇最方便快捷的渠道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移動閱讀具有的閱讀空間趨向移動化、閱讀時間趨向碎片化、閱讀主體趨向多元化、閱讀方式趨向互動化這四個方面特點贏得了很多受眾,導致紙質媒體市場嚴重萎縮,面臨著空前絕后的生存危機。
迄今為止,學術期刊經過了很長的純粹紙媒時期、紙媒和PC互聯網并存時期。雖然在以后一段時間內,學術期刊仍然無法完全摒棄紙媒和PC互聯網,但隨著移動閱讀影響的不斷擴大,學術期刊逐漸移動互聯網化是將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碎片化信息改變大眾閱讀習慣
據統計,2012年,我國手機上網用戶開始超過PC電腦上網用戶,并且快速增加。到2016年,我國智能手機保有量將超過10億部。毫無疑問,人們的衣食住行醫娛教科文等都快速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
閱讀平臺從紙質書本、PC電腦轉移到移動終端,越來越多的機構、組織和個人不可避免地卷入這一變遷潮流,社會大眾的閱讀模式會受到重要影響。傳統閱讀方式往往要求讀者在特定空間里進行閱讀,對閱讀空間常常有設備、燈光、器材等系列條件要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已經不受空間地理位置的限制,不需要特殊的場所條件;由于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較快,相對完整的閱讀時間越來越少。人們可以充分利用移動閱讀終端的便攜性特點,在等待、休息等碎片化時間里進行閱讀,達到利用時間和吸取知識的雙重目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由于獲取閱讀資源的便捷性、經濟性都大為改觀,人們可以很容易地獲取“高大上”的閱讀資源,閱讀主體從專業化走向多元化;傳統閱讀方式往往具有“單向傳播”特點,為作者與讀者提供閱讀互動的途徑較少,有限的互動途徑往往由于成本大、成效差而束之高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朋友圈、微博和一些移動閱讀平臺自身具有的互動功能讓作者的“被認同感”和“被點贊”的內心需求得以快速高效實現,讓讀者的讀后“表達欲望”和“自我價值”得到充分展現。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移動閱讀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從紙質媒介到PC互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移動閱讀實現了知識傳播革命,移動閱讀重新建構了新的閱讀方式,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閱讀條件,提高了人們的閱讀興趣,社會大眾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
二、新媒體興起讓學術期刊發展面臨挑戰
在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終端等的應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的強勢興起,都讓傳統行業面臨巨大的危機。專業性較強的學術期刊由于自身編輯與刊發方式存在速度慢、周期長等因素,發展更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首先,大部分學術期刊仍然沿著現行“紙媒+互聯網”模式,其中部分優質和權威學術期刊由于擁有忠實用戶而沒有受到移動閱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容易為部分學術期刊形成一種假象:即使可以無視從而拒絕融入移動互聯網,學術期刊發展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其次,一部分學術期刊主動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潮流,主動調整期刊發展策略,借助移動閱讀技術設計期刊移動互聯平臺,積極對外推介,擴大自身在學術界和社會中的影響。
三是少數學術期刊仍然堅持傳統紙媒時代做法,沒有官方網站,投稿仍然依靠郵寄方式,與外界溝通主要依靠是固定電話。這類學術期刊在期刊界和學術界影響日漸式微,個別學術期刊面臨停業關門的危機。
在移動閱讀時代,絕大多數年輕讀者傾向于在移動閱讀平臺查閱學術期刊,通過傳統的紙質期刊和PC電腦上網的方式越來越不被年輕讀者群接受,即使是權威、優質學術期刊也明顯感受到移動閱讀帶來的讀者群的變化。
作者群和讀者群正逐漸遷徙至移動互聯網,部分學術期刊由于沒有及時轉型,面臨著喪失作者和讀者的雙重危機,導致期刊運營困難。其中一些核心期刊尚能通過收取版面費來保證期刊編輯部門正常開展工作,非核心期刊若是無法依靠有限的財政撥款維持運營,如何生存是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學術期刊應提高移動互聯網化水平
學術期刊作為我國期刊方陣的重要成員,應該認真面對發展困境,順應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創新辦刊模式,從“內容為王、渠道為零”、“內容為主、渠道為輔”轉為“內容與渠道并重”,實現期刊專業化水平和移動互聯網化水平的雙重提高。
搭建期刊移動互聯平臺
學術期刊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推進期刊網絡化建設。學術期刊可以開通微信公眾號,建立期刊信息服務平臺。平臺除了介紹期刊基本情況、聯系方式外,可開設當期目錄、過刊目錄、期刊檢索、稿件查詢等移動在線服務。學術期刊應通過利用APP,更好地實現碎片化閱讀、增強互動功能、提升閱讀體驗。
由于傳播技術的局限,傳統紙質期刊普遍采取慢速、單向的交流方式,互動的效率極為低下,已遠遠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學術期刊通過采用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開發期刊APP移動客戶端等方式建立移動互聯平臺,形成編輯、作者和讀者的立體多維互動途徑。
形成編輯、作者的立體多維互動途徑
加強編輯與作者之間的交流是辦好學術期刊的重要方式。在紙質媒體時代,編輯和作者之間是依靠郵局寄發稿件來進行聯系,費時費力、效率低下,僅有的固定電話聯系也只能交流稿件修改意見等有限信息。到了PC互聯網時期,通過電子郵箱寄發稿件極大提高了學術期刊的工作效率,為編輯和作者之間進行快速高效的交流提供了便捷途徑,但仍無法做到即時交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微信、QQ和期刊APP,編輯與作者之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互動交流,完全改變了傳統紙媒時代和PC互聯網時期的交流方式。
創新學術期刊營收模式
學術期刊市場化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必然趨勢。在保持期刊純正性、學術性和規范性的同時,實現期刊收支平衡甚至獲得一定的利潤,這對于學術期刊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用戶付費多元化、便捷性、安全性將進一步提高,通過移動互聯平臺實現付費下載查看學術論文將是學術期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學術期刊采用移動互聯平臺的初期,嘗試實行免費下載期刊論文模式,積累用戶數量,增強用戶粘性,提高學術期刊市場占有率;對于已經采用移動互聯平臺的權威期刊,實行以比PC互聯網低的費用下載查閱期刊論文的方法,這將能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實現期刊營業收入的不斷增加。最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企業在移動互聯平臺進行廣告宣傳,效果將遠遠超過紙質媒體和PC互聯網。學術期刊可以適當在期刊移動互聯平臺開放廣告業務,吸引優質企業刊登廣告,增加盈利收入,改善辦刊條件,最終為廣大作者和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作者單位:遼寧報業傳媒集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