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抗震設計論文范文

抗震設計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抗震設計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抗震設計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本文從抗震的角度探討建筑的體型,建筑平面布置和豎向布置、規范中設計限值的控制、屋頂建筑等設計問題。

建筑設計是否考慮抗震要求,從總體上起著直接的控制主導作用。結構設計很難對建筑設計有較大的修改,建筑設計定了,結構設計原則上只能是服從于建筑設計的要求。如果建筑師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設計階段中較好地考慮抗震的要求,則結構工程師就可以對結構構件系統進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以及相應產生的地震作用和結構受力與變形比較均勻協調,使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載力得到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果建筑師提供的建筑設計沒有很好地考慮抗震要求,那就會給結構的抗震設計帶來較多困難,使結構的抗震布置和設計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設計的不合理。有時為了提高結構構件的抗震承載力,不得不增大構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資浪費。由此可見,建筑

設計是否考慮抗震要求,對整個建筑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建筑抗震設計過程別要注重以下幾個問題。

一、建筑體型設計問題

建筑體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狀和主體的空間形狀的設計。震害表明,許多平面形狀復雜,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進、側翼的過多伸懸、不對稱的側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唐山地震就有不少這樣的震例。平面形狀簡單規則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現較重的破壞,有的甚至保持完好無損。沿高度立體空間形狀上的復雜和不規則在地震時都會造成震害。特別是在建筑結構剛度發生突變的部位更易產生破壞。因此在建筑體型的設計中,應盡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間的形狀簡潔、規則;在平面形狀上,矩形、圓形、扇形、方形等對抗震來說都是較好的體型。盡可能少做外凸和內凹的體型,盡可能少做不對稱的側翼和過長的伸翼。在體型布置上盡可能使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比較均勻地分布,避免產生因體型不對稱導致質量與剛度不對稱的扭轉反應。

二、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設計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離、內墻的布置、空間活動面積的大小、通道和樓梯的位置、電梯井的布置、房間的數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圖上明確下來。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個樓層的布置有可能差異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墻體,包括填充墻、內隔墻、有相應強度和剛度的非承重內隔墻等等布置不對稱,墻體與柱子分布的不對稱、不協調,使建筑物在地震時產生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剛度很大的電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側,結果在地震中造成靠電梯一側建筑物的嚴重破壞。這是因為電梯井筒具有極大的抗側力剛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3]。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側的墻體很多,而另一側的墻體稀少,這就造成平面上剛度分布的很不對稱,質量分布也偏心,使結構的受力和變形不協調,導致扭轉地震作用效應,帶來局部墻面的破壞。有的建筑物,如底層為商場的臨街建筑,臨街一側往往不設墻體,而其另一側則有剛度很大的墻體封閉,兩側在剛度上相差很多,也將在地震時引起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不利。還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經常出現內隔墻不對齊或中斷,使剛度發生突變和地震力傳遞受阻,對抗震也帶來不利,客易引起結構的局部破壞。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對建筑抗震關系很大,從概念上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建筑平面布置設計上要盡可能做到使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均勻,對稱協調,避免突變,防止產生扭轉效應。在建筑平面布置的總體設計上要盡可能為結構抗側力構件的合理布置創造條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與建筑結構抗震要求融合成一體,充分發揮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三、建筑豎向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的豎向布置設計問題在建筑設計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樓層)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設計上。無論是單層或多層,還是高層建筑或超高建筑,這個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存在的這個主要問題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層或下面幾層是商場、購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間;而上面的樓層則是開間較大的寫字樓或布置多樣化的公寓樓,低層設柱、墻很少,而上面則是以墻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還設有面積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廳,在不同樓層上設有大會議廳、展廳、報告廳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質量和剛度的嚴重不均勻、不協調。突出的問題是沿上下相鄰樓層的質量和剛度相差過大,形成突變[3]。在剛度最差的樓層形成對抗震極為不利的抗震承載力不足和變形很大的薄弱層。這是在建筑設計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在實際設計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上下相鄰樓層的墻體不對齊,柱子不對齊,墻體不連續,不到底;上層墻多,下層墻少;上層有柱,下層無柱等,使地震力的傳遞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墻設置不能直通到底層、剪力墻布置嚴重不對稱或數量太少。所有這些布置都將給建筑物帶來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勻、不對稱和對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轉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豎向樓層剛度的過大變化,給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壞,甚至是整個樓層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棟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發生了中間樓層的整體坐落倒塌破壞。因此,盡可能使剪力墻布置比較均勻并使其能沿豎向貫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斷或不到底。盡量避免其某樓層剛度過少,盡量避免產生地震時的鈕轉效應。

四、建筑上應滿足的設計限值控制問題

根據大量震害的經驗總結,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Jll-89)對房屋建筑在建筑設計中應考慮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規定。這些規定,建筑設計應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總高度和層數;二是對房屋抗震橫墻問題和局部墻體尺寸的限值控制。

五、屋頂建筑的抗震設計問題

在高層和超高層建筑設計中,屋頂建筑是一個重要的設計部分。從近幾年對一些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審查結果來看,屋頂建筑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過高,二是過重。這樣的屋頂建筑加大了變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對屋頂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頂建筑的重心與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條線上,且前者的抗側力墻與其下樓層的抗側力墻體上下不連續時,更會帶來地震的扭轉作用,對建筑物抗震更不利。為此,在屋頂建筑設計中,宜盡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強輕質的建筑材料和剛度分布比較均勻、地震作用沿結構的傳遞比較通暢,使屋頂重心與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盡可能一致;當屋頂建筑較高時,要使其具有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頂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變形較小,而且不發生扭轉地震作用。

六、結束語

總的來說,建筑設計是建筑杭震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筑設計與建筑

抗震設計有著密切關系。它對建筑抗震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一個優良的建筑抗震設計,必須是在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相互配合協作共同考慮抗震的設計基礎上完成。為此,要充分重視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設計中更好地發揮建筑設計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CBJll-89),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包世華、方鄂華,《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第2篇

摘要;文章闡述了抗震設計方法的轉變,并介紹了兩種不同設計方法的優缺點,對能量分析方法在抗震結構計算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推覆分析方法;結構能量反應分析;地震動三要素;耗散能量

目前世界各國的抗震設計規范大多數都以保障生命安全為基本目標,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設防水準,據此制定了各種設計規范和條例。依此設計思想設計的各種建筑物在地震中雖然基本保證了生命安全,卻不能在大地震,甚至在中等大小的地震中有效的控制地震損失。特別是隨著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城市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城市變成了人口高度密集、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區,一般的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嚴重的震害引起工程界對現有抗震設計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進行深刻的反思,進一步探討更完善的結構抗震設計思想和方法已成為迫切的需要。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地震工程和結構工程專家經過深刻總結后,主張改進當前基于承載力的設計方法。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P.Moehlelll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理論;日本建設省建筑研究院根據建筑物的性能要求,提出了一個有關抗震和結構要求的框架,內容包括建議方案,性能目標,檢驗性能水準等:我國學者已認識到這一思潮的影響,并在各自研究領域加以引用和研究,如王亞勇、錢鎵茹、方鄂華、呂西林分別發表了有關剪力墻、框架構件的變形容許值的研究成果,程耿東采用可靠度的表達形式,將結構構件層次的可靠度應用水平過渡到考慮不同功能要求的結構體系,王光遠把這一理論引入到結構優化設計領域,提出基于功能的抗震優化設計概念。

我國現行的結構抗震設計,主要是以承載力為基礎的設計,即用線彈性方法計算結構在小震作用下的內力、位移;用組合的內力驗算構件截面,使結構具有一定的承載力;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階段的要求,也是為了保護非結構構件;結構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通過構造措施獲得的。結構的計算分析方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彈性方法和彈塑性方法。當前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和研究中廣泛地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等。這些方法沒有考慮結構屈服之后的內力重分布。實際上結構在強震作用下往往處于非線性工作狀態,彈性分析理論和設計方法不能精確地反映強震作用下結構的工作特性,讓結構在強震作用下處在彈性工作狀態下工作將造成材料的巨大浪費,是不經濟的。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結構的地震反應分析設計方法經過了兩個文獻的轉變:(1)靜力分析方法到動力分析方法的轉變:(2)從線性分析方法到非線性分析方法的轉變。其中動力分析方法就經過了從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到時程分析法、從線性分析到非線性分析、從確定性分析到非確定性分析的三個大的轉變。作為一種簡化實用近似方法,目前的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Analysis)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它屬于彈塑性靜力分析,是進行結構在側向力單調加載下的彈塑性分析。具體做法是在結構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種方式(研究中常用的有倒三角形、拋物線和均勻分布等側向力分布方式)模擬地震水平慣性力作用的側向力并逐步單調加大,使結構從彈性階段開始,經歷開裂、屈服直至達到預定的破壞狀態甚至倒塌。這樣可了解結構的內力、變形特性和能量耗散及其相互關系,塑性鉸出現的順序和位置,薄弱環節及可能的破壞機制。這種方法彌補了傳統靜力線性分析方法如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法等的不足并克服了動力時程分析方法過程中,計算工作量大的問題,僅用于近似評估結構抵御地震的能力。但是,傳統的推覆分析方法基本上只適用于第一振型影響為主的多層規則結構,對于高層建筑或不規則的建筑,高階振型的影響不容忽視,并且對于非對稱結構,還必須考慮正、反側反推覆的不同所帶來的影響。此外推覆分析方法無法得知結構在特定強度地震作用下的結構反應和破壞情況,這限制了它在抗震性能設計中的使用。地震動能量是刻畫地震強弱的綜合指標,它綜合體現了地面最大加速度和地震持時兩個反映地面運動特性的重要因素。結構地震反應的能量分析方法是一種能較好地反映結構在地震地面運動作用下的非線性性質及地震動三要素(幅值、頻譜特性和持時)對結構抗震性能影響的方法。地震時,結構處于能量場中,地面與結構之間有連續的能量輸入、轉化與耗散。研究這種能量的輸入與耗散,以估計結構的抗震能力,是結構抗震能量分析方法所關心的問題。結構在地震(反復交變荷載)作用下,每經過一個循環,加載時先是結構吸收或存儲能量,卸載時釋放能量,但兩者不相等。兩者之差為結構或構件在一個循環中的“耗散能量”(耗能),亦即一個滯回環內所含的面積。能量等于力與變形的乘積。一個結構(構件)所耗散的地震能量多,不僅因為它承擔了較大的地震作用,還因為它產生了較大的變形。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耗能構件是用它自身某種程度破壞所作的犧牲,來維持整個結構的安全。所以,每次大的地震作用之后,人們看到那些沒有其它途徑耗散所吸收的地震作用的能量的結構,只有通過結構自身的破壞來釋放所有的多余能量。因此,結構的抗震設計應當注意保證結構剛度、強度和變形能力的協調與統一,如結構的延性設計就是在傳統的單一強度概念條件下進行的彈性抗震設計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結構和構件的塑性變形能力,在設防烈度下允許結構出現可能修復的損壞,當地震作用超過設防烈度時,利用結構的彈塑性變形來存儲和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保證結構裂而不倒。

能量法在近半個世紀的研究中發現較快,但由于地震本身的復雜性能量與結構反應之間的關系仍需我們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第3篇

在以上各國的抗震規范中,其共同點是在強震情況下不容許出現坍塌,但一定程度的損壞是可以接受的,即我們所說的“大震不倒,中震可修”,AASHTO規范中定義了可接受的破壞程度,即指柱子中的撓曲屈服(沒有剪力破壞),而且此破壞必須是可以檢測及修復的(在地面及水平線以上),所有其它的破壞(指基礎、橋臺、剪力鍵、連接構造、支座、上部結構的梁及橋面板的破壞)都是不能接受的。這一定義被其它規范廣泛采用,尤其在撓曲破壞的類型方面。然而一些規范放松了對位置的要求,特別是容許在樁身、樁排架、橋臺臺背翼墻處的屈服。對強震的定義,即使在AASHTO規范中都很模糊,但一般認為是475年一遇的地震可稱為強震。在頻繁出現但規模小得多的情況下,要求橋梁基本上保持彈性運營狀態(無破壞),對于這種狀態沒有特別的校核規定。

我國現行的橋梁抗震設計規范還很不完善,無論是鐵路橋或公路橋,還是采用基于強度設防基礎上的設計方法,即根據折減后的彈性地震反應進行抗震設計,而結構的延性要求沒有明確規定,僅從墩柱的箍筋配筋率及構造方面提出要求,以保證結構的延性。因此對我國現行震規進行修訂和補充,使其提高到一個新的先進水平已是刻不容緩。90年代初在上海南浦大橋的抗震設計中,首次提出了二水平的抗震設計方法。之后,用同樣方法先后對20余座大橋、城市立交橋和城市高架橋進行了抗震研究,20余年來積累了很多科研成果,對橋梁抗震的設計思想也日趨成熟。在此基礎上于1998年開始,范立礎教授將正式主持“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的制訂工作。

減震和隔震設計思想是利用材料或裝置的耗能性能,達到減小結構地震反應的目的,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近年來世界各國在結構的減隔震設計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如彈性支座隔震體系是目前能采用的最簡單的隔震方法,其中普通板式橡膠支座構造簡單、性能穩定,已在橋梁上廣泛應用,法國跨度320m的伯勞東納(Brotonne)預應力混凝土斜張橋的兩個塔墩頂上各用了12塊橡膠支座,該橋已通車20年,使用情況良好。

2斜張橋梁抗震設計方法

常用的結構抗震設計方法有震度法和動態分析法兩種,動態分析法中又包括反應譜法和時程分析法。

動態分析法比震度法有了較大的改進,它同時考慮了地面運動和結構的動力特性。其中反應譜方法中一個重要概念是動力放大系數,或稱標準化反應譜。其定義為:β(ω,ξ)=|U+Ug|max/Ug,max

式中,右端項的分子為單質點體系動力反應的絕對加速度反應,分母為地面加速度反應的峰值。

應用反應譜計算結構地震反應,首先要計算結構的動力特性和各階振型參與系數,然后按各階振型對某項反應的貢獻程度進行線性疊加,得到這項反應的最大值。我國“震規”中的驗算方法就是建立在反應譜理論的基礎上的,但反應譜理論在大跨度橋梁抗震驗算上的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震規”中加速度反應譜,或橋址場地設計加速度反應譜的適用范圍大都在5s以內,而大跨度橋梁是長周期結構,它們的基本周期大都大于5s,在長周期范圍動力放大系數β的取值對大跨度橋梁的地震反應的準確性至關重要。項海帆教授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對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中的反應譜提出了長周期部分的修正意見,王君杰副教授也提出了“長周期地震反應譜的取值和規范化應以強震記錄位移反應譜的統計結果為依據”的觀點,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對當前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中的反應譜的長周期部分的修正和補充方法,增加了表達長周期地震反應譜特性的參數;其次大跨度橋梁地震反應組合中,如何考慮地震動的空間變化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對于大跨度橋梁,地震動的空間變化效應是不可忽略的。另一個在大跨度橋梁抗震分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多分量地震動作用下振型組合問題,目前常用的組合方法有SUM法(最大值絕對值之和法)、SRSS法(最大值平方和的平方根法)、CQC法(基于平穩隨機振動理論導出的完全二次組合法)等。由于CQC方法計入了振型間的相關性,較好地考慮了密集振型間的強耦合性,而大跨度橋梁的動力特性具有自振周期長、頻率密集和阻尼較小的特點,因此CQC方法對大跨度橋梁的地震反應分析更為適用。除此以外,在反應譜分析中給出的反應值基本上還是彈性反應,不能做到真正的非線性分析。總之,反應譜方法在大跨度橋梁的方案設計階段,對結構的抗震性能進行粗略的評估還是可行的,但是對于重要結構或大跨度橋梁的地震反應分析則應進行專題研究。

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在橋址地震危險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結構的時程反應分析,這在大多數工程抗震設計規范中都提出了這一要求。時程分析法與反應譜法相比具有能進行結構的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考慮復雜場地的非一致激勵影響、能給出任意截面(或結點)的任意一種反應的時間歷程等特點,而這些方面在大跨度橋梁地震反應分析中是必須考慮的。但在進行時程分析時也應該注意到地震波選用的隨機性,因為地震是一個隨機事件,它發生的時間、空間、強度、頻譜成分、波形等等都是不確定的。而時程分析法還是一個確定性分析法,它是根據地震危險性分析中的人工地震波作為分析依據。所以,為了提高分析結果的可靠性,一般要求在同一鉆孔位置給出一組(一般3~5條)地震波,然后取各條地震波反應的最大值。

用動力可靠度理論進行結構在風載、地震荷載作用下的安全性評估也是近年來各國學者研究的熱點。它以概率的形式來評價結構的安全程度,與確定性分析方法相比又前進了一步,它的研究說明人們在地震對結構的作用以及如何確保結構的安全、功能和經濟方面的認識正在逐步提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影在线永久免费四虎地址8848aa| 天堂资源最新在线| 亚洲ts人妖网站| 波多野结衣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91手机看片国产永久免费| 国产高跟踩踏vk| www.日本在线观看| 摸进她的内裤里疯狂揉她动图视频| 久青草国产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一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韩国日本好看电影免费看|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小说| 大学寝室沈樵无删减|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最近中文字幕电影大全免费版|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爽爽影院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网站| 美国式禁忌在线播放| 国产一卡二卡二卡三卡乱码|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韩级2| 国产漂亮白嫩的美女| 1313mm禁片视频|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嫩b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人妻无码人av| 我要看a级毛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日本特黄a级高清免费大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10| 亚洲国产小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