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防護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闡述了我國北方主要的自然災害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從而得出了營造農田防護林帶可以防止或減輕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的侵害程度。
作物的生存是和它周圍的環境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作物與環境之間的這種關系就是通常的生態關系,不良的生態環境將使作物生長不良,生理機能的破壞,農作物產量顯著降低,甚至顆粒無收。
1主要的自然災害
1.1旱災旱災是我國北方經常發生的主要災害之一,它危害面積大,持續時間長,旱災大部分發生在春季,也可能發生在冬季或夏季,在北方多發生在春季,時間在3~5月期間,這時又是北方風季,往往高溫伴隨著強風,對農作物的生長危害甚大。
1.2風災風災是我國北方又一主要災害之一,尤以春季大風危害最為嚴重,春季平均風速為3~5m/s,最大平均風速一般在20m/s以上,個別地區可達30~40m/s,加之年平均大風日數較高,一般在50~100d之間,而且往往大風伴隨沙塵暴,沙塵暴日數一般達10d左右,最多可達30~40d。
1.3雹災雹災是我國北方炎熱夏季出現的一種災害,它來勢兇猛,危害程度大,危害范圍較小,一般危害范圍在10~20km的狹長地帶。
1.4凍害凍害也是影響我國北方農業生產的自然災害,對農作物威脅較大,在溫暖季節,當冷空氣南下時,各地會出現降溫,致使許多作物遭受凍害或霜凍。
1.5土壤鹽堿化我國北方土壤鹽堿化面積正在不斷擴大。
2自然災害給作物的危害
2.1干旱給農業帶來的危害我國北方經常發生“干熱風”的侵襲,它的危害范圍較小,但危害程度較大,“干熱風”多發生在春季和夏季,“干熱風”形成之后,盡管土壤中含水比較充足,農作物由于空氣干旱所引起的強度蒸騰和生理失水過多,它來不及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導致植物有機體的水分平衡破壞,使農作物青枝綠葉變成枯葉,收獲量顯著降低。當小麥將要成熟或正值揚花灌漿時期,經常遇到“干熱風”,將使小麥減產20%~30%。
2.2風災對農業帶來的危害當風速達到10m/s以上時,農作物的同化作用能降低1/20,并使農作物遭受機械損傷,如倒伏、莖桿折斷、落花落果。如果遇到狂風和暴風(28~32m/s)農作物的受害程度更大。
2.3雹災對農業帶來的危害正當農作物揚花灌漿或鄰近成熟時,一場冰雹過后可使農作物嚴重減產或顆粒無收,冰雹不僅毀壞莊稼,而且有時能傷害人畜和房屋。
2.4凍害對農作物的危害霜凍分早、晚霜,“早霜”發生在農作物成熟或鄰近成熟的晚秋季節,這時農作物的抗寒性較強,一旦發生霜凍,作物受害程度較小,有時“早霜”發生的時間較早,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晚霜”發生在春播作物處于萌芽狀態的早春季節,此時農作物正在萌芽,組織細嫩耐寒性差,一遇霜凍,受害程度較大。我國北方廣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海拔高和干旱,經常在早春季節發生“黑霜”的危害,俗話說“四月八,黑霜殺”,它對早春作物危害甚大。
2.5土壤鹽堿化對農業的危害由于土壤中含鹽很多,土壤水分變成很濃的鹽水,這時植物根系對水分和養料的吸收就發生了很大困難,甚至完全無法吸收,于是植物枯萎,嚴重時死亡。同時土壤的鹽分太高時還會直接使原生質受害和傷害植物組織。
3農田防護林帶減輕了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的侵害
3.1農田防護林帶對旱災的影響克服土壤干旱主要途徑是大力發展農田水利事業,但它不能從根本上解除旱災對農業生產的威脅,所以為了保障農作物高產穩產,單純依靠發展農田水利事業是不夠的,營造農田防護林帶,在林帶的保護下,降低風速,增加空氣濕度,一般可增加10%~20%,土壤蒸發減少30%~40%,氣溫在夏季晴日白天14時一般可降1~2°C,因而改變了干旱性質,減輕了對作物的受害程度。
3.2農田防護林帶對風災的影響農田防護林帶,一般可降低風速30%~40%,大面積林網還能使風速發生遞減作用,從而可以防止風災或減輕其侵害程度。
3.3農田防護林帶對雹災的影響農田防護林帶可減少或免于冰雹對農作物的侵害。營造大面積防護林,能夠改善不良環境,是從根本上防雹治雹的重要措施之一。
關鍵詞:邊坡生態環境生態防護灌木
在公路、鐵路、水利、礦山等基礎設施的施工過程中,原地貌植被的破壞不可避免,棄土、棄石、開挖等會給和諧的自然環境留下大量的邊坡。這些邊坡有的是巖質邊坡,有的是土質邊坡,或陡或平。根據恢復生態學原理,在排除環境干擾的條件下,土質邊坡有自我修復、恢復的能力,但這是個漫長的過程,隨著環境的變化有很多不確定性,不能及時達到防護和綠化的效果。巖質邊坡因缺乏植被生長的條件,更難于自我恢復[1]。鑒于此,只有借助人工才能加快其恢復過程。利用植被穩定邊坡、改善生態環境在生態學上稱為邊坡生態防護。近10多年來,人們開發出了多種既能起到良好的邊坡防護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環境、體現自然環境美的邊坡植物防護新技術。它不同于以往的工程防護措施,能與傳統的坡面工程防護措施共同形成邊坡工程植物防護體系,以坡面長期穩定為目的,以保護當地自然植物群落結構、恢復生態系統、防止水土流失、減輕管理工作量為宗旨,主要靠植物根系與土壤之間的附著力以及根系之間的相互纏繞來達到加固邊坡的目的。邊坡生態防護可以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還可以有效地凈化空氣、保護生態、美化環境,具有生態效益[2]。
邊坡生態防護的主體是植物,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豆科、禾本科等草本植物[3],對灌木、喬木等木本植物研究較少,實踐中也不太成功,但木本植物在生態防護中有自己的優勢。本文通過分析草本、木本植物在邊坡生態防護中的作用,著重研究灌木的應用前景。
1生態防護的理論體系
生態防護的目標之一是使植物存活并正常生長。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僅把不良自然條件下樹或草坪的成活作為研究目的,并在栽培方面獲得了很大成功,形成了一系列在不同條件下的施工工藝或技術,如植生帶、土工網、三維網、草袋、保水劑、生根粉等[4]。現代生態防護工程則不能僅以植物存活為研究目的。大量的施工實踐證明,邊坡防護施工后,有的看似達到了生態防護的目的,表面上植被恢復了,水土流失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時間一長,由于植物之間的惡性競爭或外界環境不能滿足植物生態習性的要求,致使植物生長勢逐漸減弱,群落開始逆行演替,剛剛恢復植被覆蓋的土地又會退化為裸地,形成水土流失現象[5]。
為發揮植物持續永久的綜合生態功能,應運用生態學原理構建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植物群落,這一點非常重要,其關鍵是護坡植物的選擇。下面研究在不同的邊坡上制定物種配方應遵循的原則。
1.1遵從植物生態習性,因地制宜
植物的生態習性是指植物生長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包括氣候生態條件、土壤生態條件、生物生態條件等。氣候生態條件(光照、濕度、溫度等)影響植物的生長繁殖,決定植物能否順利越冬、越夏;土壤生態條件(養分、肥力、結構、pH值、鹽分等)與植物的生長密切相關;生物生態條件關系著植物的生長發育。如果外界環境不能滿足植物的生態習性,植物生長就要受到阻礙甚至發生退化。因此,在選配植物時應綜合考慮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合理種植。
1.2保持物種多樣性,建立自然群落結構
目前,學術界就物種多樣性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提出了很多假設,如冗余種假設[6]、零假設、特異反應假設、鉚釘假設等,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還沒有完全一致的認識。多數生態學家認為,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穩定的一個重要尺度,物種多樣性指數高的群落,物種之間往往形成比較復雜的關系,植物鏈或植物網更加趨于復雜,當面對來自外界環境的變化或群落內部種群的波動時,群落有一個較強的反饋系統,可以緩沖干擾。當某一物種發生病蟲害時,不可能侵染所有的物種,即病蟲害不易傳播。植物的自然群落結構是草、灌、喬三位一體的多層次的復雜結構,物種多樣性指數高,在一般的情況下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強,即使群落中一種或幾種植物受到病蟲害的危害而死亡,其他的植物也會填補其留下的空白。
1.3遵從生態位原則,優化植物配置
基于物種多樣性的考慮,在利用植物進行邊坡防護時采用的植物種類較多,這就要求擬定一個合理的配方,因自然群落中的物種、種群不是偶然的組合,而是生態上的協調與組合[7]。綠化植物的選配除了要考慮它們的生態習性外,實際上還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這是生態防護工作關鍵的一步,它直接關系到系統生態功能的發揮和景觀價值的提高。因此,在選配植物時,應充分考慮植物在群落中的生態位特征,從空間、時間和資源生態位上的分異來合理選配植物種類,使所選擇植物生態位盡量錯開,從而避免種間的直接競爭[8]。
1.4遵從互惠共生的原理,協同植物之間的關系
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根系作為植物和土壤的重要界面,不僅是重要的吸收和代謝器官,而且是重要的分泌器官[9]。它一方面從生長介質中攝取養分和水分,另一方面也向生長介質中分泌離子和大量的有機物質。當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有利時,他們互惠共生,相互促進生長,如皂莢與七里香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促進作用;當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對其他植物的生長發育不利時,就會影響其生長。群落中植物的分泌物對其他植物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在選配植物種時應高度重視。
2生態防護的現狀
目前,在生態防護中草坪應用比較廣泛。根據草種對氣候的適應性,可將草種分為冷季型草種(早熟禾屬、羊茅屬、黑麥草屬、胡枝子屬、苔草屬、三葉草屬、百脈根屬等)、暖季型草種(狗牙根屬、狼尾草屬、地毯草屬、鈍葉草屬、假儉草屬、馬蹄金屬、畫眉草屬等)、過渡型草種(野牛草屬、結縷草屬等)。在邊坡防護工程中大都選擇一些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的草種,如早熟禾、黑麥草、羊茅草、狗牙根、假儉草、鈍葉草、馬蹄金等[10],然后采用合理的施工技術播種,并精心呵護以保證一定的成活率。早期,種子發芽率高、出芽整齊,如黑麥草,播種7天后,發芽率可達90%以上,1個月后,原來的邊坡就披上了綠裝。表面上看,植被恢復了,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但這種好景不長,短則一年半載,長則2~3年就會發生衰退現象。如華南地區引進的多年生黑麥草,不耐高溫、不能越夏,在夏天很快就消失,不能完成世代交替[11],但麥草在初期生長非常旺盛,有競爭優勢。為達到四季常青的效果,在護坡工程中還常常采取冷季型草與暖季型草混播的措施,但因暖季型草在冬天枯萎后常阻礙冷季型草的發芽、繁殖,冷季型草在夏天又阻礙暖季型草的發芽、繁殖,還是很難達到四季長青的效果。究其原因,我們認為這種生態防護工程旨在利用人工的方法加快植被恢復過程,往往違背了自然演替規律,在選配植物時,大多只考慮單個物種的生態習性,欠考慮物種間的競爭關系,忽略了物種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貢獻。另外,草本植物在水土保持功能上也有一定的缺憾:一是根系較淺,固坡護坡效果較差;二是群落易發生衰退,二次恢復很困難;三是管理費用高;四是外來種的大量采用,對生態安全有很大風險。
3灌木在生態護坡中的作用
我國的邊坡坡度一般為45°,有的甚至達到60°以上,單純用草本植物雖然覆蓋度大、美觀,初期植被均勻整齊,但防護效果不太理想,而栽植喬木又會提高坡面負載,在風力作用下極易造成坡面的不穩定或坍塌。隨著實踐經驗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灌木綠化具有的優勢。灌木不僅具有良好的抗旱、保水、保土、防風沙、降塵土、抗鹽堿等優點,而且生長快、耐貧瘠、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和草本植物相比,優勢相當明顯:一是灌木類木本植物根系的先端部位能向土壤母質內部延伸,在吸取其營養的同時固持風化土層,增強邊坡的穩定性。二是維護管理作業量小,灌木對水、肥的需求少,適應性強。三是對小氣候的改善作用明顯,能緩和陽光的熱輻射,使酷熱的天氣降溫、失燥,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同時由于灌木的生物量比草本植物大,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吸滯煙灰粉塵,稀釋、分解、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也較多,能更好地凈化空氣。但單一的灌木群落也易產生表土侵蝕,對初期的水土保持不利。因此,在邊坡防護過程中,植物種的選擇以草本植物與灌木配合為宜,二者結合,可起到快速持久的護坡效果,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
但采用草本植物種子和灌木種子混合播種時,有時會不盡如人意,常常形成稀樹草原的格局,這是因為草本植物一般發芽早、成坪快,往往扼殺剛剛發芽的灌木幼苗。所以在當今的綠化施工過程中,一般先種植生長速度快、成坪快的先鋒草本植物[12],以達到快速恢復植被,控制早期水土流失的目的,然后因地制宜栽植灌木。
[參考文獻]
[1]葉建軍,周明濤,許文年.談噴射護坡綠化技術[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
[2]譚少華,江溢敏.高速公路邊坡生態防護技術研究進展與思考[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
[3]許文年,葉建軍.工程邊坡綠化技術初探[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J].2001,23(6):512~515.
[4]劉龍,葉慧海.高速公路路域植被恢復設計與技術施工初探[J].交通環保,2002,23(1).
[5]范慶春.公路綠化與水土保持初探[J].交通環保,2002,23(5).
[6]曹成有,朱麗輝,蔣德明,等.固沙植物群落穩定性機制的探討[J].中國沙漠,2004,24(4).
[7]劉孔杰,劉龍,周有秀.生物多樣性在路域植被恢復中的應用[J].交通環保,2002,23(4).
[8]樊江文,鐘華平,杜占池,等.草地植物競爭的研究[J].草業學報,2004,13(3).
[9]郝紅建,蔣新,常江,等.根分泌物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復中的應用[J].生物學雜志,2004,23(4).
[10]許文年,葉建軍.巖石邊坡護坡綠化技術應用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02(7):35~40.
對于采集多管血液的患者,第一管血液用于凝血象管,第二管常規管,第三管生化管。標本的保存及運送。標本采集后要及時送檢。一般情況下尿常規標本在1h內送檢,生化標本在2h內送檢。不能立即送檢的標本可暫時儲存,應根據檢驗目的選擇不同的儲存溫度。
2.加強實驗室人員技術管理
實驗室人員應承擔的工作除日常常規檢驗工作外,還應涉及到:(1)實驗室各科室的事務管理;(2)大中型實驗設備的集中管理與使用;(3)通用性較強的實驗器械、試劑及其它消耗性材料的供應與管理;(4)搜集實驗設備、實驗方法、試劑資料以及實驗醫學領域的有關動向;(5)積累實驗技術與方法,開展實驗方法研究與創新。
3.完善人力資源管理
3.1崗位設置:實驗室應設立管理崗和技術崗。管理崗在實驗室中擔負著對整個實驗室及人員的工作進行決策、籌劃、組織和控制,在整個管理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實驗室管理層科學管理人力資源,合理進行人力資源的整合,根據專業需求分配各組人員(包括數量和質量)。
3.2培訓:培訓對象是實驗室所有人員。所有新員工進行崗前醫德醫風培訓和上崗前的技能培訓及實驗安全培訓;在崗員工實行輪崗培訓;離崗6個月或以上人員進行培訓后應經相關專業組考核、評估合格后給予授權;常規培訓為以科室為單位組織集中培訓以及各專業組組內的小范圍培訓;外部培訓為醫院每年組織的干部培訓及實驗室內部選拔出的優秀骨干技術人員到國內外先進實驗室進行中短期進修。
3.3完善績效激勵機制:績效管理對于實驗室發展非常重要,有效的績效管理能激發實驗室人員的工作潛能、使實驗室運轉通暢、促進實驗室長期短期目標的完成。制定績效管理制度時應充分考慮實驗室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及自身特點,要遵循如下原則:(1)激勵內容和方式要恰當;(2)員工績效目標要合理可行;(3)實驗室管理者要注意維護組織信用。
4.重視生物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