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教育期刊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中職內科學教學問題對策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執業醫師資格準入制度的全面推進,給內科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既是一種機遇。同時也是一種挑戰。在中職內科學教學中存在諸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應用不當,教學內容與執業資格考試、臨床實踐相脫節,基本技能訓練不足,臨床見習、實習基地建設不夠完善等問題,嚴重影響內科學教學質量,我們必須正確面對存在的問題。
一、內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執業資格考試、臨床實踐相脫節
《內科學教學大綱》是內科學教學內容擬定的依據,其規定的教學內容一般多年不變.難以適應基本上每年變化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在教材方面,特別是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采用的《內科學》教材,存在部分知識陳舊的現象,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內容不吻合;內科學臨床見習是聯系理論教學與臨床實習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由于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醫學生人數劇增,內科學臨床見習需求與醫藥衛生資源不匹配,使得內科學臨床見習難以順利完成,這已成為各醫學類學校共同面臨的困難。醫學生只能在理論教學完全結束后,才能接觸臨床實踐,出現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應用不當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內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其合理、恰當的應用。在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社會需要的合格醫藥衛生人才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許多學校為順應時展,不斷引入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但卻存在盲目引用的問題。同時也很少對這些方法和手段進行效果評價和對比。
例如內科學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是為了將抽象的內容用形象、直觀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但很多內科學課件只不過是將原來的書稿轉變為PPT等格式。教師講述的仍然是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學生只能被動參與和接受。這與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再如,有的學校將醫學模擬病房、模擬人完全替代內科學臨床見習。模擬病房、模擬人與臨床實際情景僅僅是相似,實際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別,最根本區別是臨床實踐中存在生命的價值、內涵和意義。模擬病房、模擬人的過度使用.不利于人文關懷及“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現代醫學理念的樹立;同時,不利于培養和鍛煉學生與病人的溝通、交流能力。
(三)、臨床見習、實習基地建設不夠完善
臨床見習、實習基地是內科學教學中的兩個重要教學場所,是醫學生觀察、模仿及理論聯系實踐的主戰場。雖然,各醫學類學校大多建有較穩定的各級各類臨床見習、實習基地,但很多都不夠完善和規范:而且普遍存在學校與基地聯系不夠密切,臨床見習、實習管理、學術交流、科研協作、疑難病例會診等方面合作較少的問題;另外,還存在基地教學意識淡化、帶教水平不高、帶教管理不規范等現象。
二、內科學教學改革措施
(一)、引入病例的教學
理論和實踐的差距是:理論授課是先認定疾病,然后再對疾病的特點進行分析。而實踐是面對直接以癥狀出現的病人,與理論教學相比是一個逆向思維過程。學生剛開始接觸病人,往往會顯得不知所措,腦子里裝著書本描述的各種疾病的表現以及病人的各種癥狀,卻無法把它們進行整理、對比和歸納,不會把收集到的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對進一步的診療方案的制訂更顯得無所適從。為了幫助學生渡過這一困難時期,適時地引入病例教學:學生因擺脫了直接面對病人及診療環境陌生的緊張感,可以從容地對病例進行客觀的分析、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整個病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分析病例的特點,得出診斷,同時尋找鑒別診斷的依據,讓學生以醫生的身份進行診療.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通過以上病例教學,引導學生逐步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
(二)、建立模擬病房。采用模擬教學
一般臨床見習,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往往僅是病史的采集及體格檢查,而進一步的診療工作只能是紙上談兵,對診療的效果更是無法直觀,尤其是對一些危重病的搶救,由于情況不允許,就是實習階段的學生也鮮有機會直接參與臨床救治,因而學生的臨床能力培訓是非常局限的。近年來醫學模擬教育的迅速發展,填補了這一缺陷。如果能建立一個模擬病房,引進模擬人,對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將是非常有益的。筆者充分地使用模型、模擬人、學生標準化病人,真實地再現臨床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面對模擬人的各種疾病狀態,學生能以醫生的身份進行診療和搶救,并能真實體會救治成功的喜悅,以及搶救失敗、模擬人死亡的沮喪。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真實環境中所需要的臨床思維、診治、應變能力都具有相當良好的效果。
(三)、創造學生臨床見習的機會
隨著國人思想觀念的改變,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病人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導致見習帶教教師尋找示范病例以及帶教工作困難重重。因而醫學院校應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可以尋找教學伙伴,創建新的教學基地。為了給學生增加臨床見習的機會,多接觸各類病種和病人,學校應該與其他醫院及臨床科室建立合作關系,拓展臨床教學基地。又如,可以由理論課教師帶教,實現教師一體化。由于理論課教師熟悉學生情況,理論課和實踐課由同一位教師教學,可避免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主管醫師雖與病人朝夕相處、關系密切,熟知病人的各種情況,但醫院工作繁忙,常無暇顧及學生,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完成病史的采集及體格檢查,收集到完整的臨床資料,這對學生臨床技能的提高有較大影響。
三、結語
總之,內科學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醫務人員,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經不適宜現代醫學教育的需要,國內外醫學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所創立的醫學教育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然而,各地的學生狀況及教學環境和條件的不同,也需要我們依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尋找適合的教育模式,以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臨床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華云,內科學教學中的難點與先期機械記憶,[期刊論文]-衛生職業教育2009
[2]馬玲玉,內科學教學中臨床實踐的反思,[期刊論文]-衛生職業教育2010
1.1樣本來源
樣本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發行的醫學專業期刊共有25種,占浙江省科技期刊總數(115種)的1/5。涉及基礎醫學、內、外科等13個學科,數量最多的為綜合類(4種),其次為學報類(3種)。刊期以月刊為主(12種),其次為雙月刊(11種),半月刊和季刊各1種。
1.2統計方法
以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2011版)為數據源,統計25種期刊的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基金論文比等3項反映期刊影響力的指標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同時,為客觀評價期刊的水平,對以上指標用本期刊的指數/學科平均指數來進行縱向的比較,比值>1表明該指標高于學科平均水平。
2結果與分析
2.1浙江省醫學期刊影響因子與總被引頻次
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顯示度,與期刊影響力、論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直接關聯,是目前公認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類期刊影響力大小的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表2顯示:浙江省醫學期刊總體的影響因子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影響因子/學科平均比值>1的期刊僅有5本:中國醫學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1.612),護理與康復(1.243),肝膽胰外科雜志(1.203))和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1.190),其余都在本學科的平均水平之下。從以上結果來看,除了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外,其余4本雜志均具有鮮明的專業學科特色,表明專業特色對提升雜志的影響因子具有較大的幫助;而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雖為綜合類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學雄厚的科研背景,使雜志的成長有了有利的環境。總被引頻次可以顯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在科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評價期刊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浙江省醫學期刊中總被引頻次均值為1201次/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82次/刊),說明浙江省醫學期刊在學術交流過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學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僅有4本期刊:中國高等醫學教育(3.659),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1.581)),浙江預防醫學(1.187)和中華急診醫學雜志(1.162)。有學者認為總被引頻次與載文量相關,本文總被引頻次/學科平均>0.6的13種期刊中只有2種是雙月刊,因此浙江省醫學期刊整體的總被引頻次較高是否與其載文量較多有關,有待探討。
2.2浙江省醫學期刊基金論文比情況
基金論文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科技期刊吸收學科前沿和高質量論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浙江省醫學期刊的總的基金論文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與學科平均比值>1,分別為: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溫州醫學院學報,中華急診醫學雜志,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浙江醫學和口腔材料器械雜志。一般來說,高校學報或者由高校主辦的雜志依托高等學府,基金來源豐富,擁有較高的基金論文比的幾率比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雜志》和《浙江醫學》,其余6種雜志均由浙江大學或者溫州醫學院主辦,這2所大學均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值得關注的是《浙江醫學》作為一本地方性的醫學雜志,擁有較高的基金論文比,充分說明其在浙江省醫務工作者中的地位。
3討論
3.1浙江省醫學期刊的總體評價
目前,期刊的評價指標有10余種,其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和基金論文比是其中比較重要的指標,雖然這些指標各有局限,但還是能夠基本反映期刊的總體狀況。本文通過對浙江省醫學期刊以上3種指標的統計分析發現:浙江省醫學期刊的總體水平偏低,影響力較弱,雖然在學術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學科和高質量論文的能力與國內的優秀期刊相比還有待提高,這與浙江省期刊的總體情況相似。但是也不乏亮點,一些期刊如《中國高等醫學教育》,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等在其自身的學科領域內名列前茅,具有較高的學術質量。
3.2提升浙江省醫學期刊影響力的建議
3.2.1找準定位,堅持專業化和特色化
隨著生物醫學的快速發展,要在國內的眾多雜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準自身的定位,尋求鮮明的特色和學科優勢。從本文結果可以看出,有著自身特色或者學科優勢明顯的期刊影響力均較強,如《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各項指標名列前茅,這與其是為數不多的醫學領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雜志密切相關,獨特性和稀缺性導致了高影響力。另外幾種具有較高影響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學學報,其余幾種也都具有明顯的“小而精”專業特色。因此,找準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不僅需要編輯部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發展方向,同時也需要管理部門在政策層面上給予引導和支持。
3.2.2探索集約化的發展之路
2011年,原新聞出版總署已明確科技期刊出版體制的改革的”路線圖”,期刊的集約化發展已勢在必行。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集約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如國內中華醫學會的“中華”系列雜志,在醫學領域里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在浙江省主辦的3本“中華”系列雜志中,除了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因辦刊時間較短,一些指標略低之外,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和中華急診醫學雜志在本學科領域中名列前茅,充分顯示出“中華”品牌較強的競爭力。因此,今后可以結合浙江省醫學期刊的特色或者學科特點,逐步整合橫向和縱向資源,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醫學期刊集群,通過集團優勢提升期刊整體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如刊名帶有“浙江”的地方性醫學期刊,因其強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響力偏低的現象,而且一些雜志的學科和內容也趨于雷同,這些雜志是否可以嘗試聯合經營,優化配置,取長補短,通過團隊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進一步帶動期刊的整體發展。
3.2.3加快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數字化出版
1.中醫學的知識本體解析及啟示
2.醫藥認知模式創新與中醫學發展
3.氣候因素對中醫學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4.師承教育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探討
5.論中西醫學的差異與中醫學的發展
6.中醫學在當展的思考
7.淺談中醫學中的全科醫學觀念
8.病機的主體地位及其構建過程是中醫學的核心內涵
9.創新辨證論治 發展現代中醫學——對現代中醫學辨證論治體系的再思考
10.實施中醫學專業認證 推動專業建設與發展
11.中醫學相關的道、陰陽、五行學說的共性、進步和局限淺析
12.生存·發展·創新——對20世紀中醫學發展道路的反思
13.西醫院校護理專業《中醫學》教學探討
14.轉化醫學在中醫學的應用探討
15.論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
16.情景教學在中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17.中醫學與取象比類
18.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優先出
19.試論中醫學的構建與發展
20.中醫學的科學性與現代化
21.循證醫學時代中醫學如何發展
22.關于中醫學的幾點哲學思考——兼與西醫學比較
23.明代中醫學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概述
24.中醫學證候量化診斷研究現狀與思考
25.“體質”是系統生物學與中醫學的最佳結合點
26.從中醫學傳統的文化特點探討中醫教育模式
27.PBL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優
28.論中醫學的生態化建構原理
29.建立符合中醫學自身發展規律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
30.論中醫學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
31.對中醫學專業認證實踐的認識與體會
32.轉化中醫學:一種溝通中醫基礎與臨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學基金促進我國中醫學事業的發展——近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中醫學項目統計分析
34.淺談中醫學對衰老的認識
35.試論中醫學的科學性與當前學科地位
36.論中醫學的思維方式
37.中醫學視角下城市物質空間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醫復雜性之路——淺談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醫學導引術的歷史內容與現代進展
40.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思路
41.交融滲透 相得益彰——論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關系
42.關于中醫學學科建設的醫史學思考
43.中醫學“卓越醫生”勝任力特征模型的構建
44.中醫學的科學定位
45.中醫學教育開展PBL教學之短長
46.重構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四次浪潮的先導工程
47.初議中醫學是復雜性科學——中醫標準化預備研究之二
48.中醫學的學科屬性與其現代化芻議
49.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
50.從中醫思維方式探討中醫學的發展
51.論模糊數學與中醫學
52.復雜網絡理論及其在中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53.我國中醫學期刊引用網絡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數據
54.中醫學的特點、特色和優勢
55.中醫學為何要現代化——中醫學現代化再拷問
56.中醫學與復雜性科學
57.試論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58.客觀唯心思辨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重新認識中醫學的“陰陽五行”
59.從地方性知識的視域看中醫學
60.瑜伽與中醫學探究
61.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知識源流可視化分析——以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為例
62.中醫學的科學定位——科學、哲學、人、中醫、名實
63.Medline發表中醫學相關論文的趨勢分析
64.量子中醫學、中醫學、西醫學的異同
65.調治亞健康狀態是中醫學在21世紀對人類的新貢獻
66.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中醫學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67.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之研討
68.人文屬性是中醫學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類——中醫學隱喻形成的過程與方法
70.專業興趣與培養潛質在自主招生中的意義研究——以中醫學專業為例
71.中醫學現代傳承的戰略思考和建議
72.中醫學:健康時代及其頂層設計
73.論中醫學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完美統一
74.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75.論中醫學、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76.基于CSCD統計的2015年中醫學研究述評
77.發展中醫學的戰略思路
78.本刊對論文中醫學倫理學及知情同意的說明
79.淺談醫學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用法
80.中醫學學術爭鳴論文的審讀與修改
81.醫學科技論文中醫學名詞的統一及用語規范
82.護理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使用
83.談中醫學研究生教學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來中醫內科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分析與思考
84.醫學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使用
85.探討病案專業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應用
86.中醫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全過程管理機制的運行探索
87.談中醫學論文中關于引用古代文獻記載問題
88.探討病案專業論文中醫學名詞的規范應用
89.重視醫學論文中醫學術語的規范化
90.中醫學五年制本科畢業論文指導體會
91.從管理干預談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
92.中醫學期刊論文語句字數分析
93.中醫學期刊論文作者數分析
94.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95.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形成過程客觀影響因素的探討
96.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管理干預研究
97.中醫學期刊臨床論文的審讀評價
98.中醫學期刊論文引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