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中國建筑史論文范文

中國建筑史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建筑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國建筑史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混合式教學;多維賦能;《中國建筑史

1問題的提出

《中國建筑史》屬建筑學專業理論課程,為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課程內容涵蓋建筑的技藝、文史、藝術諸多方面知識,擁有理論、實踐兩大教學體系。一是作為理論課,使學生系統學習建筑理論,了解和掌握中國建筑歷史發展的脈絡、特點和成就,培養其社會責任、創新意識和人文修養等綜合素質;二是作為實踐課,使學生學習建筑營建技藝,初步掌握本土建筑的類型及其建造方式,具備分析、評價、借鑒我國傳統建筑典型實例構造方式和創作思想的實際能力,進而提升其建筑設計和實際動手水平。當下,隨著建筑行業與學科專業的發展,各高校的辦學方針、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質量評估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尤其需要開展注重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學生正確地、創造性地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能力[1]。顯然,傳統的中國建筑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大多難以達到課程所制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鑒于此,“教育觀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由重知識走向重能力”[2],課程賦能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

2“多維賦能”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2.1“多維賦能”教學模式

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是要使學生“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3];堅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所謂教學“賦能”,意即培養能力。就建筑學人才培養來說,即要著力賦予學生活學活用建筑史論,具備高階思維、綜合應用、動手操作、創新創造、適應社會等能力,踐行“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3]的現代教育理念。《中國建筑史》教學“多維賦能”何以可能?改革實際探索表明:在教學目標賦能、教學內容賦能、教學方法賦能、教學實踐賦能、教學評價賦能等方面均可有所作為,并收到預期成效。

2.2“多維賦能”教學改革與實踐

2.2.1教學目標賦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2018版《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文件》也明確了建筑學專業建筑史本科教育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掌握中外建筑歷史發展的過程與基本史實,熟悉各個歷史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態、特點和風格的成因,熟悉當代主要建筑理論及代表人物與作品;另一方面熟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既存建筑利用的重要性與基本原則,能夠進行建筑的調查、測繪以及初步的保護或改造設計。課程改革立足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多維賦能在目標定位上下功夫,使建筑學應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養達到預定的畢業要求。2.2.2教學內容賦能中國建筑史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內容賦能通過專題化教學來承擔,以此加強學科專業關聯性、提升教學計劃靈活性、適應教學目標多樣性,擴大教學資源開放性[4],達到多維賦能的效率要求。教學內容分如下5個階段:第一階段:砥礪前行——中國建筑史序言。從建筑史代表性作品,到建筑、建筑學發展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綜述厚重的中國建筑歷史,進而汲取前人經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責任感;開啟活學活用建筑史論至建筑設計的能動意識。第二階段:中國傳統建筑的理念、特征、演變、成就以及知識的表達。分為上棟下宇——中國古代建筑特征、源廣流長——古代建筑發展概況、天人合一——建筑意匠3個專題。采用先線上預習,后線下講授和研討的教學方法。課后要求學生梳理、拓展所學知識,繪制知識點譜系圖表,學習知識的整體架構、相互聯系以及邏輯結構圖文表達。第三階段:中國傳統建筑與文化的實例與價值。分為匠人營國、鄉土中國、廟堂高遠、華夏瑰寶、咫尺山林5個專題。內涵認知與體驗、分析與解碼、轉譯與思辨,并聯系實際安排學生對古城紹興等地的系列古建筑開展調查,提高學生對傳統建筑與文化的價值認知度。第四階段:中國傳統建筑的本土營造技藝的解讀與體驗。古建“文法”——宋、清建筑做法專題,在史論講授、研討的基礎上安排學生搭建若干典型古建模型的實踐環節,學生撰寫小論文,并交流、分享實際動手操作成果與心得體會。第五階段:近代中國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潮的傳承、革新以及本土重構。對近代中國“西風東漸”建筑思潮開展課前線上導讀和課堂討論,探究中國傳統建筑理念及其營造技藝以及中西方理念融合的當代價值和創新應用。課后布置建筑小設計作業,將古建思想和技藝在當代建筑的創新應用作為成績的核心評價指標,最后完成分享、討論、評價學生設計作品,同步師生教學反思。在以上教學內容設計中,引入現場考察、制作、設計;文獻檢索、論文寫作、圖文表達等環節,把更多的賦能訓練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完成理論聯系實際并向提升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轉化。與此同時,教學還自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德育賦能,突出思想引領和價值功能,探索立德與樹人、育人與立才相統一的教育實踐路徑[5]。教學融入央視欄目國家寶藏中的“樣式雷”視頻,探討“工匠精神”;融入梁思成、林徽因發現唐代佛光寺的過程,探討“家國情懷”;尤其是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讓學生走進古村、古街、古鎮,自覺成為傳統建筑與文化的保護者、傳承者、創新者。2.2.3教學方法賦能課程主要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契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基本取向開展教學方法改革[6]。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①,整合了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改變單一史論教學模式和傳統作業形式,融入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改造、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等實際案例講授,同時強化建筑實地調研、古建模型制作、地域建筑設計等實踐環節,理論聯系實際,有效賦予學生高階思維、綜合應用、動手操作、創新創造、適應社會的實踐應用能力。就教學方法賦能而言,改革實踐別注重運用以下幾個方法的實際運用,培養應用型創新創造人才:一是自主學習法,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線上線下自主查詢資料、選擇學習內容、整合信息資源、研討交流,提升專業高階思維能力;二是團隊合作法,學生自行選擇成員組建實踐團隊,以團隊合作形式進行相關建筑的考察調研、研討交流、設計制作、成果展示,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創新創造思維、項目集體攻關能力;三是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除了增加課堂教學實踐環節以外,還課內課外聯動,借助第二課堂有效補充,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比賽,開展理論、實踐、創新一體化運作,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綜合應用、實踐創新的能力(圖1)。2.2.4教學評價賦能應用型地方高校的教學評價賦能,需要轉變觀念、勇于創新。不以卷面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把教學實踐環節以及學生的實際能力納入評價范圍。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積極探索對學生自身能力縱向進步與發展的增值評價[7]。改革教學評價中加強賦能,則十分有利于提升專業學習效果和能力培養水平。首先,個性化多元評價賦能。為助力應用型人才培養,開展地域特色的建筑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從選題的創新性、理論知識轉化應用、繪圖質量、語言表達、視頻效果等方面,對學生建筑設計能力進行評價考核。基于學生自我發展諸多個性差異,個性化多元評價賦能是在教學評價中一一對應,幫助學生發現興趣、挖掘潛力、發展特長、大膽創新。其次,全過程縱向評價賦能。教學的全過程是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進行的,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學生求知的日常性、訓練的自律性、成長的動態性,其本身蘊含著各種能力的生長,這就需要對其全過程縱向評價賦能,在線自主學習指導、課內外能力實訓、地域傳統元素批判、設計創新思維形成等方面均可有所作為。再次,開放式激勵評價賦能。激勵評價是一門藝術,特別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領導之間開放式互動。激勵評價賦能展示的正能量,強調“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8];而開放式相互激勵評價,可創設出學生的能力感和自信感,進而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習氛圍。

3實際成效與問題反思

第2篇

這一時期是文化交融的時期,先后經歷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統治,兩次湖廣填四川(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清代前期)等的影響,造成了會館的興起。清末重慶開埠后,外國建筑文化漸漸對本土建筑造成影響,出現了西方風格的建筑、教堂等,也出現了富有當地特色的吊腳樓、古鎮建筑、寺廟道觀、會館等。通過重慶考古所對慈云寺遺址的搶救性考古發掘,考察了寺廟主體及附屬建筑遺跡33處,包括殿基址4處、房址2處、院1處、排水溝8條、道路4條、焚燒坑6個、佛臺7個、佛龕1處。出土了銅、鐵、陶、瓷、石等各類明、清時期遺物百余件。本次發掘工作最大的收獲是弄清了寺廟主體區域的布局與結構。此次考古調查發現了大型臺基5進、石碑3通、各類題記8則、各類造像5尊、精美石構件9件及墓地3處。結合出土碑刻、題記及石質文物雕刻工藝和風格判斷,此處早期建筑基址的年代上限可及明代晚期,下限至乾隆五十四年;晚期建筑基址的修建年代則為乾隆五十五年,慈云寺遺址是重慶地區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寺廟基址,其布局清晰、結構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佛教考古價值,是認識與研究重慶地區的歷史文化、明清時期佛教寺廟布局特點的重要實物參考。在漢東城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城墻、房址、墓葬、灰坑、水溝、道路、陶窯等各類遺跡101處,房屋的柱洞、排水溝和墻體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來,面積共計10000平方米。此古城涵蓋了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漢代、唐宋元及明清各個時期建筑風貌。隨著文物發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揭示了重慶這一時期古建筑的文化原素和本地特色。時代不斷地變化,各地區文化相互交流,地方特色建筑逐漸與古鎮相互融合(如徽式建筑)。特別是重慶開埠以后,本地建筑受到外國建筑元素的影響,出現了西式的圓拱、柱式等特征。

二、重慶地區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及現狀

重慶地區古建筑是中國傳統古建筑的縮影,它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古建筑的基本構造,還有它自身的特色,雖然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留下來的仍然具有很大的文物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一)古建筑的類型

重慶古建筑的類型有軍事設施、公用設施、民用設施、園林設施和其他的古建筑形式。

1.軍事設施。重慶因為地理環境特點的原因,有著非常豐富的軍事建筑,如城墻、城門、碉堡等,這些軍事建筑及設施分布在許多古城鎮之中。重慶歷來都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如巴南區的豐盛古鎮在古代是通往南川、涪陵的必經之地,其在清代修有數十座用于防御的碉樓,現今保存完好的有10座。

2.公用設施。歷史上重慶地區的公用設施有寺廟、道觀、會館、墓葬群、古鎮村落老街和道路等。寺廟有很多,包括雙桂堂、慈云寺、羅漢寺等;道觀有老君洞、張飛廟、南山老君洞、沙坪壩龍泉洞等;會館有湖廣會館、禹王宮、文昌宮等;墓葬有巖墓、磚墓、土坑墓等,古鎮村落老街有磁器口、淶灘、雙江古石板街、清西沱云梯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羅氏宗祠、巴縣衙門等。

3.民用設施。重慶民用設施有民居、書院等。民居大多是傳統的中式建筑,特色民居是吊腳樓。吊腳樓依山坡就勢而建,因地制宜,是為了防洪防災而建的,遍布于重慶各大古鎮及重慶主城區。書院在產生之初,常與僧院、道觀為鄰,選擇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書院體系從中國唐代開始,到清末退出歷史舞臺,存在了1000多年。重慶書院大都是由寺廟或有錢人家的大院改建而成的,如磁器口古鎮的翰林院。

4.園林設施。中國園林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的一種,講究的是自然山水,融合了中國的各種建筑小品于一體。重慶的園林多屬于寺廟園林和風景名勝區園林,寺廟園林與寺院結合在一起既表現出園林的形態,又反映出宗教的特征。構成寺廟園林建筑群的有亭、臺、樓、閣、雕窗柱廊、橋梁和牌坊等,結合書法、牌匾、繪畫、雕塑、建筑、家具等藝術底蘊,更便于寺廟與園林的完美結合。這些寺廟園林大多又處在風景名勝區內,與重慶山水相結合,通常是背靠山面臨水的風水絕佳寶地,如華巖寺、老君洞等。5.其他。重慶地區還有其他的建筑類別,如窯址、戲臺、石刻雕塑和鹽泉等。窯址,如涂山窯,清溪窯等;戲臺有偏巖古鎮禹王廟前名為萬年臺的戲臺;石刻有淶灘摩崖石刻、路孔的千佛洞、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石刻;鹽泉有寧廠鹽泉中的白鹿鹽泉。

(二)重慶地區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重慶地區的古建筑屬于緊湊型山地建筑,有著本地的個性文化特征。重慶地區的建筑多以穿斗結構為主,少量抬梁式;磚木竹土為墻,竹作筋相當于現在的鋼筋,再夾土或者碎石作夾壁墻;桃檐形式多樣,有廡殿、懸山等;城鎮街道多以青石鋪之,因此很多古鎮都有石板街之稱;斗拱較簡單,以實撐撐拱居多;吊腳樓設有閣樓、臨街面的單挑或雙挑外廊;窗有空花窗飾和鏤空雕飾等,門主要是以合頁門、搓板門為主;建筑群中都有良好的排水系統,用水主要是以打井取水。

1.建筑原料。重慶地區建筑原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如竹、木、磚、石等都是重慶本地方便取用的建筑材料。特別是竹子,此地竹料豐富,為這一地區建筑增添了獨有的特色,竹的運用是重慶地區古建筑材料的一大特征。

2.建筑構圖。重慶的建筑構圖要從建筑個體和群組平面布局上分別來看,個體建筑還是以中國傳統建筑為模式,坐南朝北、木磚瓦結構為主;群組建筑中布局非常靈活隨意,建筑物與園林常常結合在一起。中國的院宅講究的是規矩禮制,而園林講究的是自然。在重慶地區寺廟園林中,宅沒有特別講究對稱,而是隨地形而建,空間形態中重慶古建筑物中通常分為單開間、間和三開間,宅與宅的關系變得主次不明,講內講外。

3.藝術特征。建筑美是設計美和功能美的組合,建筑的形成由于受到思維的局限性,有其不完美性。建筑是物質和精神共同構建而成的,不能隨意地建造,建筑除了要滿足精神的需求外,還需要穩定的結構。精神世界需用物質所表現,建筑是精神世界的物質產物。建筑形態通常由點、線、面、體、質、色構成,并運用光、陰影的作用,帶給建筑的是不一樣的藝術表現。建筑所處的位置、構成的形式都要遵從于功能。藝術特征由裝飾、造型、山水文化、寫意山水、詩意、文人墨寶等方面組成。裝飾類別有門、窗、撐拱、脊飾、檐枋、攔板、雀替、家具、石桌石凳等。文人留下了很多詩、畫形成了山水文化。重慶古建筑所處的環境各異,也因功能意境而不同,所表現的藝術特征具有獨特性。在整體與單個建筑的關系中存在對比關系,單個的建筑具有節奏感,多樣的單體建筑構成了整個建筑群,它又具有整體性。

(三)重慶地區古建筑的現狀

通過對重慶地區的古建筑的走訪及調查,重慶現存古建筑群,如古鎮、老街和古城有數十個,里面的民居、商鋪、牌坊等建筑群保留得相當完整,遭到破壞的古建筑也有許多。其中寺廟建筑也有幾十座,但多數存在不少的損傷,因為白蟻噬咬、自然風化等原因還在不斷地受到侵害。宗教建筑多存在于古鎮中,市中心也有不少,多數都經過幾朝幾代的維修與重建而得以保存,當然也有很多毀于戰爭、等非自然因素。重慶地區古軍事建筑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是合川的釣魚臺,也有逐漸消失的重慶古城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古建筑,它們多集中在一處,有的已經被考古發掘出來,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尚未發現的還需要考古隊調查研究。

三、重慶地區古建筑歷史文化解讀

第3篇

一、中國歷史建筑哲學———和諧之美

“天人合一”的哲學定理是中國建筑哲學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對我國建筑營造觀念的各個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這一觀念一直指導著建筑的選址、規劃、布局和形制。傳統的古代師徒制度將建筑工匠們的經驗以及技術口口相傳,加之靈活使用和思維的拓展,古代設計、規劃與施工等營造活動則顯得更為豐富多變,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才能和偉大的智慧形態。如戰國時代的《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敘述了有關城市建設的完整規劃思想;在建筑規劃的選址、布局、規劃等方面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特征、地形地貌、水土質量等因素的影響,如“辨方正位”、“相土嘗水”等理論的流傳,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獨立建筑中,我國特有木架結構將建筑本身的結構相互“鎖住”。使整個框架形成一個牢固的整體,并利用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獨有結構特性,達到“墻倒屋不塌”的建筑水平,可謂獨樹一幟。在整體的建筑中,中國建筑多以組合而有序的排列為多數,講究各個獨立建筑之間的關系,以廊柱等結構聯系起來;而在建筑色彩、建筑方位以及建筑形式及空間等結構方式中,也常常雜糅“天干”、“地支”、“八卦”、“五行”、“陰陽”等中國傳統哲學觀念,充分顯示出華夏子民對整體構思的重視,而并不是注重條分縷析的思維特點,將人與自然、建筑等構成有機的和諧整體。難怪李約瑟在游覽和研究清代皇陵后由衷地贊嘆道:“皇陵在中國建筑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筑部分與風景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深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筑都和風景融會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師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

二、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歷史建筑美學之和諧

中國建筑的和諧美,同時體現在建筑形制的和諧上。儒家學派的思維特征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具有深遠的影響,浸透于生活中的每個領域,也必然成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發展與精神面貌的重要體現,尤其體現在宮殿、壇廟、陵寢等皇室建筑形態之中,這也變相地表明中國古代建筑用自己的“身軀”與“血液”寫下了當時帝王社會的“政治倫理學”,并通過建筑形式的尺度、均衡、對稱等形式美學原則以及色彩、線條、體塊等手段將本是抽象的倫理道德符號的演繹,變為具象化的“禮樂和鳴”。

(一)“中正無邪”的布局構造

中國古代園林建筑對稱形體的構成體現了尊嚴和重要的特性。從結構與功能上區分,大致分為正堂區、休寢區、苑囿區三個功能區域。根據傳統儒家哲學“中庸之道”的價值觀,在建筑領域里也能看到強烈的“尚中”情結,表現了我國建筑領域的設計者們清醒的世界理性精神,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傳統理念之一。集中體現在中軸對稱的運用和強化以及中心對稱的以攢尖式屋頂來強調的建筑形式。正如《樂記•樂論篇》所言:“中正無邪禮之質也”[4]。在周代時期,中國院落空間布局已經呈現出對稱的建筑形態,重要的建筑空間處于中軸線或中心點上。這種以方正的院落空間為基礎,于其中營造各式對稱秩序園林建筑形態的方法,已然成為城市、宮殿、壇廟、庭院建筑布局的主要模式。中軸線南北貫穿,建筑物左右對稱,秩序井然,設計以前后中軸線為主干,而左右交軸線則往往被忽略。西方著名美學家喬治•桑塔耶那曾從人的視覺角度說明對稱對人的心理機制所造成的影響,認為“對稱所以投合我們的心意,是由于認識和節奏的吸引力。當眼睛瀏覽一個建筑物的正面,每隔相等的距離就發現引人注目的東西之時,一種期望,像預料一個難免的音符或者一個必需的字眼那樣,便油然涌上心頭”[5]。

(二)“高大為貴”的審美態勢

中國傳統建筑中,功用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體量。在王權建筑中,常常通過巨大的體量感來突出王權的尊貴和震懾力。所以建筑物本身的體量感便成為華夏傳統建筑藝術的又一個和諧美的重要品質。只有通過強大的體量感,才能彰顯王權的秩序性和人與當時社會的禮制的“和”。作為古建筑中重要類型的宮殿、都城、陵寢等建筑形式多是通過“高大為貴”的藝術手法來體現建筑本身的恢弘氣勢。《周易•彖傳》說:“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者,陽剛、威壯、雄大、壯美之謂也。就是傳統建筑“高大為貴”之觀念的深刻反映。建筑的尚“大”之風,在建筑史上一直保持著一脈相承態勢。如秦始皇時期的阿房宮,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前殿阿房,東西四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這一描述將阿房宮的體量之大、氣勢之恢弘、面積之廣泛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再如唐都長安,據考古工作者的初步實測,唐長安都城的外郭城東西寬9 500米,南北長8 470米,周長35.5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其總面積達到84平方公里,相當于現在西安城的10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萬里長城的建造無疑是中國建筑的卓越表現,它蜿蜒盤旋的身姿如同飛舞磅礴的巨龍,盤臥在中華大地上,在沙漠戈壁的廣袤無垠和千古歲月的時空交錯中舞動著,向人們傳頌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故事。

(三)打破絕對對稱的“均衡之美”與“禮樂韻律”之美的呈現

傳統建筑中的均衡之美是與中軸線或中心點建筑形式相關的建筑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的又一基本美學特征。“中國藝術最大的一個特質是均齊,而這個特質在其建筑與詩中尤為顯著。中國的這兩種藝術的美可說是均齊底美———即中國式的美”[2]12。均衡感從建筑形象上來講,具有安慰、靈境、坦然、持重之感。但是,建筑布局的整體效益還受制于很多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人文因素等等,如具體的場地、交通、地形、山勢等因素。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我國勞動人民具有卓越的藝術成就,他們往往通過多變的藝術處理形式,將建筑在絕對對稱形式被打破的情況下使設計依舊保持良好的均衡性,使建筑仍然具有良好的均衡審美效果。如我國著名傳統帝王建筑十三陵,其中長陵是整個陵區的中心,本在神道的設計中用縱深筆直的道路鋪設才能合于中軸觀念,但由于神道兩側遠山布局體量變化所致,便將神道走向做了偏東北方向的藝術處理,使神道在略有彎曲的基礎上靠近東部形態較小的山巒,遠離西部形態較大的山巒,這樣便在視覺上使人感到更符合均衡之美的建筑構圖。“禮樂韻律”之美是中國建筑美學中的重要語匯,是塑造意境美的重要條件之一。在大自然中,韻律美隨處可見,起伏的山巒、蕩漾的波紋、綿綿的細雨都是韻律美的體現。而建筑藝術中的韻律美則是通過相同或相似的構件裝飾等按照一定規律規則排列成的。整齊的韻律美將建筑的外在或內部在布局或形態上獲得完美統一,進而達到和諧的境界。“韻律是使任何一系列大體上并不相連貫的感受獲得規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比方說,一些散亂的點,我們要想記住它,雖說不是不可能,那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這些點所僅有的效果,是混亂或單調,別無其他。如果把同樣數量的點分成組,這樣一來,整體效果就是可以認識的一種重復了,這些系列馬上就變得有了連貫性,我們說它已經圖案化了。眼睛常常會本能地把自己的感受歸類成為一個有韻律的系統,所以在看星星時,人們常常趨向于把那些距離大致相等、光輝大致相當的星星看成一體,從而建立起一種星座圖案,一種美學上的滿足就會應運而生。”[6]在傳統建筑布局中,中國建筑韻律是通過建筑群落以橫向鋪排布局而在平面上展開的。如故宮的部分房屋設計,用統一的柱子等距離排放,柱后窗門樣式相同或相近,每隔一段距離便是一間屋室。屋室多為左右對稱,或是在柱邊放置大小齊一、數量齊一的臺基。有序不亂的固定模式定期重復,宛如音樂的不同聲符的和諧交織,既顯示出了王權的壯觀景象,又不失莊嚴中的韻律感與節拍感,在心理上使人得到統一排序的震撼效果。

三、道家思想與中國園林的和諧之美

中國儒家思想是中國哲學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哲學的發展,也必然對中國建筑哲學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其所表現的美學意義依附于“禮”的特點十分明顯。而中國哲學中的另一個重要學派———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建筑美學中為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補充,對中國建筑藝術也具有深遠的美學意義。在哲學范式中,儒家與道家學派都講求“天人合一”。但究其側重點,卻各有不同。如果說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思想與情理統一的審美理想被宮殿、陵寢、廟宇所呈現,那么道家的心物相通、追求自然和諧的審美之道便在我國古典園林景觀中淋漓地體現了出來,更在文人士大夫中獲得了自由的升華。在古典園林中,建筑是被賦予其中的,構成園林所必要的條件就是建筑。山水中的亭臺樓閣,小河邊的拱橋輕跨,百花中庭院點飾的美學意境隨處可見,它們都是園林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園林的每個角落都閃爍著建筑美的光輝。道家將“無為”作為“天人合一”的道法,人只要以“無為”的態度回歸自然,便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強調自然與返樸歸真的情懷,也正是這種情懷奠定了中國建筑美學的深厚的哲學基礎。園林是人們親近自然,從“內”向“外”的重要媒介,是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之所。它把建筑變相地運用于現實的自然環境,是建筑向室外空間的有機延伸和拓展。中國園林美學講求意境之美,意境之美是中國園林建筑的靈魂。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和諧為美的審美意境,意境為中國園林美學之靈魂,是中國園林追求的對美的事物的審美的創造,其和諧是由多元化和不同差異雜糅而成的優美。在園中,只要角度稍作變化,就能將庭院的景色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呈現在人們面前,使人進入“人動景變”的情景中去,產生一種虛實相生、回味無窮的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也是中國園林藝術追求的審美意境,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將無限的景致囊收其中。在傳統園林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造園者通過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將空間組織調整,圓滿地解決了“無限于有限之中”的矛盾,將美的感受不斷豐富完善,創造出園林藝術的意境之美。在傳統園林中,造園者以景觀為物質基礎,以“天人之際”為表現形式,以“心與境契”為理想境界,從有限到無限,創造出了無窮的以“和”為美的審美意境。

四、歷史傳統建筑中“和諧之美”的精神傳承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丁香六月| 99久久免费看国产精品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欧美性xxxx极品高清| 免费a级毛片在线观看| 色丁香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欧美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寂寞山村恋瘦子的床全在线阅读|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欧美一级va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偷拍无码不卡av|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看夜| 欧美疯狂ⅹbbbb另类|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aaaaa级少妇高潮大片| 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国产网站麻豆精品视频| 欧洲mv日韩mv国产mv| 亚洲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无遮挡gif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图片|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美女啪啪网站又黄又免费|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 | 色妞www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在线高清精品二区色五郎| 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 a级片免费在线观看| 就去吻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中文字幕第二十页| 日本在线小视频|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69vivohd|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