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鄉鎮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相比于從前,群眾文化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1.1參與人數增多。
文化活動不再是文藝愛好者的專屬項目,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需求。結合工作和生活的具體需求,廣大人民群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專屬文化娛樂時間。特別是傍晚時分,大多數群眾在晚飯后已經不再守著電視機,而是選擇進行戶外鍛煉,開始享受夜生活。群眾文化活動就成了大家喜愛的項目,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就是廣場舞。
1.2活動形式多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已經不再局限于散步、跳舞、聊天等一般性的鍛煉和娛樂的方式,開始變得越來越新穎、越來越多樣化,比如說排舞、戲劇演出等。
1.3發展走上正軌。
國家政策開始指引,文化部門大力支持,加上鄉鎮干部觀念的轉變,各地鄉鎮文化站的場地、設施等都陸續發展配套起來,人民群眾開始認可文化活動,不斷有新鮮血液逐漸加入到群眾文化工作中來。這樣,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就開始逐步走上正軌,成為一個個正規、具有規模的項目。
1.4精品活動出現。
群眾文化活動真正發展起來之后,各地區互相學習,再加上文化部門的幫助,有質量的精品活動開始出現。例如頗具知名度的麗水“甌江大家樂”文化活動項目等。
2.鄉鎮文化站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群眾文化活動發展良好的當下,作為精神文明建設主陣地的鄉鎮文化站在這種情勢下,又將扮演什么角色呢?
2.1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
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各地區鄉鎮文化站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特點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來滿足基層群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諸如各類節目演出、文體活動等。文化發展和國民經濟是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群眾物質生活富裕之后自然需要提高精神文化,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必然帶來國民經濟的提升。2.2奠定鄉鎮文化建設的基礎。鄉鎮文化站是群眾文化服務隊伍的基本保障,它的主要工作是將鄉鎮特色和文化發展進行結合,創造出團結合作的文化活動,為鄉鎮文化建設奠定基礎。
2.3多元化構建群眾文化活動。
鄉鎮文化站是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場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按照不同年齡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舉辦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活動,改善原有的一些不良陋習,配合市場需要,凈化群眾文化的環境。
3.鄉鎮文化站建設的幾點建議
鄉鎮文化站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陣地,新時期如何將鄉鎮文化站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3.1加強領導。
上級在鄉鎮文化工作方面要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同時把鄉鎮文化工作成果列入對鄉鎮干部的考核和提拔考評范圍。從根本上發揮鄉鎮干部在鄉鎮文化工作中的積極作用,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
3.2增加投入。
文化基礎設施是鄉鎮文化站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條件,也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支撐。財政上要對鄉鎮文化站增加投入,成立群眾文化活動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加強硬件建設,包括活動室、圖書室、影劇院等。同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改造現有文化設施。真正讓群眾共享改革的結果。
3.3塑造高素質的工作隊伍。
政府在鄉鎮文化工作隊伍的塑造上一方面需要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確保文化工作人員與其他鄉鎮工作人員具有相同的工資待遇和晉升渠道,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還需要有計劃性地培養鄉鎮文化工作人才,打造專業的鄉鎮文化工作隊伍。隨著群眾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要加強專業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一是要積極學習黨的政策、方針、路線,及時了解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任務與形勢。二是要吸收新的營養,配合上級主管部門積極參加各種業務培訓。三是要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加強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自我學習。
3.4舉辦各類活動。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群體不限的各類文化活動,能催化群眾文化建設。不但可以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還可以消除群眾由于精神文化的空虛而帶來的各種消極心態。一是要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讓群眾及時了解。二是要結合社會主義理念教育,堅決讓黃、賭、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惡現象徹底消失,讓群眾在活動中得到教育和鼓舞。三是要通過各種類型的家庭文化活動塑造科學、文明、道德的家庭文化新風尚。四是要大力挖掘民間文化,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民間文化感染廣大人民群眾,塑造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
4.結語
(一)群眾文化總需求量呈上升趨勢
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注重精神文化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物質生活。當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時,精神文化需求則逐漸成為了高于物質生活條件而存在的一種精神狀態。新時期,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并且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此時,人們的追求就會向更高層次發展,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量明顯增多,同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推動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們工作時間縮短,人們會有大量的時間來開展文化活動,因而也增加了對文化的總需求量。
(二)群眾文化種類出現多元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逐步增強,在文化選擇方面人們也更加積極主動。同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精神文化的選擇創造了條件。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拉近了人們與社會的距離,密切了人們之間的聯系,人們獲取信息與文化渠道逐漸增多,也有了更大的文化選擇空間,這一切都促使群眾文化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三)群眾文化功能行增強
由于群眾文化往往產生于民間,沒有統一標注和系統化的分化。在一些不夠發達的農村與鄉鎮地區,群眾文化依然是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更具有了多重功能,凸顯了其娛樂、技能、藝術以及教化的功能與特點,滿足了人們群眾參與文化創作、欣賞文化產品及享受文化成果的多種需要。很多鄉鎮地區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大力扶植群眾文化,也增強了群眾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的作用。
二、新形勢下加強鄉鎮文化站創新群眾文化工作的途徑
(一)創新理念,強化群眾文化工作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需要把科學化的群眾文化理論體系作為基礎,并以此來指導鄉鎮文化站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需要從政策法規、文化機制以及人才發展等多方面進行深層次的研究,通過創新理念,帶動群眾文化建設的改革與創新。首先,就需要全面樹立群眾文化發展的創新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思想,通過完善群眾文化建設來滿足新時期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近些年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強了群眾文化的個性化和多元化,相應的也提高了鄉鎮群眾文化的建設與服務要求。因而,只有不斷創新,僅僅圍繞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化建設的核心,堅持制度化、多元化和規范化的文化理念,促進群眾文化科學化發展。其次,要把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創新群眾文化的基礎,要對群眾文化理論的應用與發展作深層次的探討。在基礎文化建設領域,應該對不同形態的群眾文化進行區分,認真分析群眾文化的規律與特征,不斷完善群眾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并使其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出功效。最后,需要把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使群眾文化建設事業向著更高的標準方向發展。用理論指導實踐,使群眾文化建設在規章制定,文化設計等方面融入時代新元素,增強群眾文化建設的權威性與時代感,從而推動鄉鎮群眾文化建設走向成熟。
(二)創新內容,提升民族文化吸引力
黨的十報告中著重強調了要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并要倡導廣大群眾在文化建設過程中,逐步實現自我表現、自我服務以及自我教育。要根據“文化惠民”的宗旨開展群眾文化的創新活動,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一方面,根據當地文化建設實際,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創新群眾文化內容,采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科學的、民族的和大眾的先進文化,使人們群眾進行自娛自樂,實現自育。并要堅持“三貼近”的原則,對文化活動進行積極探索與研究,豐富文化活動的形式。比如,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出我國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在我國的“清明”“、端午”、“中秋”以及“重陽”等節日,可以在當地舉辦踏青、掃墓、植樹、賽龍舟以及賞月等文化活動;對群眾自發組織的健美操、跳秧歌及自演自唱等業余活動給予高度關注并要大力支持,并要充分挖掘出當地文化的特色,增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及時掌握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了解群眾的大眾文化需求,不斷拓展群眾文化的內涵,充分利于當地文化資源,使其發揮出最大功效,最大程度的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文化需要,提高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需要強調的是,在創新群眾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加強文化活動隊伍管理,在文化內容、組織形式以及人員等方面,鄉鎮文化站要做到心中有數,做好指導工作,實現群眾文化的科學化與規范化,提高群眾對文化的創新力。加強引導,在增強民族文化吸引力的同時,提升人民群眾的綜合素養。
(三)創新載體,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群眾文化藝術可以通過藝術型文化品牌來展現,群眾文化建設的核心品牌也是藝術型文化品牌。為了使想鄉鎮群眾文化建設更具生命力與活力,在充分挖掘當地民族特色的同時,還需要樹立起具有深遠應影響力的藝術型文化品牌,從而推動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在創新文化體裁的過程中,第一,需要按照群眾性與藝術型的思想要求,將娛樂與教育相結合,積極開展“文化會親”等活動,增強文化交流與融合。第二,需要建立健全文化交流的機制。通過合理的文化活動策劃,促進各鄉鎮、各個村之間的文化交流,增強城鄉文化溝通,增進友誼,相互促進,在實現各地文化資源有效共享的過程中,打響“文化會親”品牌。第三,可以根據鄉鎮發展的實際情況,文化站需要合理設置固定的文體娛樂活動場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配送相關活動器材。隨人們活動參與數量的增多,要逐步擴大活動范圍,同時要規范文化活動管理。使當地群眾在家門口附近就能夠在活動場所內進行跳舞、健身等活動,使其能夠真正感受到方便、安全、優質及實用的群眾文化服務。
(四)創新活動機制,提升文化支撐力
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促進了群眾文化的多元化。因此,需要根據不同層次群眾文化的需求,建立起多樣化的創新活動機制。創新群眾文化活動機制要以當地優質文化資源作為龍頭,堅持集約化和一體化的運作形式,并要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整合資源,社會參與,打響品牌,創造優勢,從而提升鄉鎮文化站的工作服務能力與水平。政府及各級文化部門要加強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引領與指導,準確掌握本地區內群眾的文化需求,引進多樣化的文化形式與模式,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通過個人與家庭聯合的方式來開展多種代表鄉鎮群眾文化發展的活動,當地政府要給予支持與幫助,從而確保各種文化活動的順利的開展。另外,由于多數文化活動項目都具有一定公益性,例如合唱隊、舞蹈隊或晨練隊等越來越多,因此,一定要對這些群眾加強引導,當這些文化活動小組舉辦活動或相關競賽時,要提供資金幫助,促使文化活動順利展開,發揮出文化的教育功能,提升文化支撐力。
三、結束語
(一)實現全方位的文化共享服務
民族文化涵蓋了特定民族種類獨有的精神品質,包含民俗形式和本土行為習慣等,在土地資源廣闊的農村地區已經獲得廣泛的支持集體。所以,首先落實的任務便是文化資源的均等分布調控,集中一切穩固力量建設綜合功能的村級文化中心機構。目前遺留的文化設施結構中,基本分布在經濟基礎和交通條件優越的地區,只有確保不同區域文化中心的樹立,才能真正透過農民日常生活習慣做出先進思想的指導和教育,擺脫長期遺留的不良心理障礙因素,令當地的經濟活力逐漸轉變和復蘇。另外就是鞏固和完善好文化共享工程基礎,鎮村兩級必須注重文化事業的滲透價值,把能夠滿足群眾生活的各類元素引進,維持內部建設的具體經費規模,積極鼓勵社會各界投資主體參與文化建設項目活動中去,同時興辦特定樣式的民營文化產業,繁榮當地的物質基礎和精神狀態。
(二)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效應,穩固文化活動的可持續特性
群眾在良好的生活狀態下會加劇健身娛樂等文化活動的參與主動效能,政府部門針對這一現象要進一步發揮支持力度,盡量在單位村落內部實施文體機制灌輸,令更多的百姓在勞動之余能夠享受豐富的生活樂趣。建立科學的激勵制度,利用經濟補助政策帶動文體建設部門的積極心態,配合當地群眾完善創新交流和文化產業模型改造,落實不同村落獨特韻味改良恢復計劃。利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規章制度對這些文創團隊實施科學改造和整體管理,并樹立典型扶持案例,結合民族鄉鎮文化活動內容和特別表現方式,加強內部調整思想引導工作,令一系列的工作能夠更加健康、有序的實施起來,減少個別心理陳舊現象的再度產生和蔓延,維持同步文化思維的改善水準。
(三)抓好村鎮文化服務隊伍建設
全面重視村鎮文化組織隊伍建設實效,積極開展村級文化工作者的完整業務培訓活動,全面提升相關人員的現場調節能力和業務延伸控制水準,為農村文化意識普及補充更加活躍的元素力量。對農村文化人才必須實現系統地登記和考評,創造展現各自優勢的平臺,不斷鞏固既有人員的綜合素質水準。依靠人才資源組織格式完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內容整理工作,活躍民族鄉鎮文化生活條框,令更多參與主體感受多元價值觀的現實存在意義。另外,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離不開傳統習慣和優良品質的傳承,例如舞蹈形式等具有特定地區濃厚的鄉土氣息特征,并且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完全沒有被限制和消除的必要。在此基礎上做好文化交融的調節任務,做到取長補短,令階段整改效應更加多樣,保證后期系統方案的完整性定義。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