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本科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資料收集:采用現象學研究方法,以焦點組團體訪談法和個人訪談法相結合的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選擇安靜、舒適、沒有外來干擾的房間,在約定的時間按提綱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并引導受訪者深入挖掘其項目開展過程中的感受。訪談過程中記錄關鍵詞及受訪者的特殊語氣、表情等,待受訪者認為無新的內容后停止,時間為60~90min不等,每位受訪者訪談1次或2次。10名訪談對象分為3組并進行編碼,分別為Gl-G3組。焦點組團體訪談1次。樣本的大小按照資料飽和的原則確定。
1.2資料分析:訪談結束后6h內將訪談過程逐字、逐句地進行回憶記錄,并記錄受訪者的非語言行為。在資料的分析中采取Colaizzi7步分析法,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和主題進行重構,使最終形成的主題間具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
1.3質量控制:本研究通過以下途徑提高研究的可信度:(1)有目的地選樣以提高研究對象的代表性;(2)研究者深入研究現場長達3個月以減少霍桑效應;(3)在收集資料時采用會談結合觀察的方法,分析資料時連續、反復并將結果與原資料不斷比照以提高資料的效度;(4)將整理后的資料返回研究對象處核對資料的真實性。
2結果與分析
2.1科研訓練的收獲及感受
2.1.1明確了科研要求,掌握了科研方法,培養了科學素養,提高了科研能力:明晰了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即科研項目的提出、課題報告的書寫、項目的論證、工作計劃的安排、科學研究的進行、研究報告及論文的撰寫等。“了解了科研課題的立題、申報、結題等一系列流程,起到了科研掃盲的作用。”“從一無所知到入門,再到提高。”培養了科研素養,提高了科研能力,表現為提高了獲取信息并對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學會了文獻檢索”;提高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有利于將自己發現的新、奇、特,效果好的想法和做法科學地、準確地表達出來”;培養了批判性思維,“拒絕被洗腦,學會獨立思考,擁有懷疑精神”;提高了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對科研論文的書寫有初步認識”;提高的選題的能力,“做這個課題前,覺得一切都是興趣使然,真正著手項目后,才明白不是這樣。選定一個研究方向,首先要對它進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只有對它深度了解,發現它的科研價值,才有利于項目的開展。”
2.1.2增強了對專業的理解,鞏固了專業思想:5名受訪者表示通過科研訓練,深入了解了自己專業的相關知識,鞏固了專業思想。“指導老師的人格魅力、知識水平、工作方法、人際關系、帶教行為等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對專業的認識和態度”;“有了這次參加科研活動的經歷后,有了將臨床與科研結合的意識,我將在日后累積臨床工作經驗的同時,勤思考,勤發現,勤總結,勤創造。”
2.1.3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養了合作精神和技巧:7名受訪者認為科研過程陶冶了情感和人格,“經過科研工作和學習,培養了我的自律性、思維的嚴謹性和對待工作的責任心”;3名訪談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作為科研團隊的組長,首先要明確團隊成員所擅長的方面,才能更好的分配工作”;“感覺僅憑一個人的能力要完成科研項目是不可能的。”
2.1.4導師在科研訓練中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受訪者都提及了導師在科研訓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學院和臨床教師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比較嚴謹,收集后的數據不完整或不符合納入標準一律篩除,耐心細致地給我們反復指導和修改文章”;“教師為我們的選題指導做了充分的準備,對我們選擇的題目逐個進行了分析和引導”;“在科研實踐中遇到問題時求助教師,導師都能讓我們受益良多。”
2.2科研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及建議
2.2.1科研基礎差,建議加強早期科研培養: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在科研訓練前自己對科研的認識很模糊,9名受訪者建議提前開展科研能力培養,“建議把開設在大三、大四的文獻檢索和科研方法導論提前,把課程性質由原來的選修改為必修”;“大一大二培養科研意識,大三主動參與科研項目,即使不參與項目也有科研意識”;“臨床型科研難,但調研型簡單,可以作為早期入門”;“可通過講座等形式普及科研常識,少部分感興趣的同學參與科研,其他同學不參與也不至于對科研知識一片空白”;“建議在項目開始前作一個統一培訓,為大家提供一些經驗。”
2.2.2缺乏獲得信息的途徑,建議搭建大學生科研項目平臺:8名受訪者提到了的缺乏獲得信息途徑的問題,受訪者均提到了搭建專門的信息平臺,如網絡平臺,“建立科研興趣QQ群”;“在校園網彈出窗口將重要信息通知大家”;“建議開辦講座、交流會,既宣傳又講授”;“成立社團,在學生中找帶頭人”。
2.2.3科研資源、經費不足,建議加大投入:5名受訪者認為科研項目經費不足,“自然科學項目需要買試劑,很多時候都是老師自己出錢在買”;“試驗小鼠很貴,又容易死亡,需要更多的經費完成試驗”;“希望學校將提供的專門的實驗場地和設備公布出來,合理使用。”
3討論
3.1科研實踐有利于提高醫學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科研訓練是對個人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最有效的途徑[1]。同時,通過科研實踐,學生加深了對專業的理解,專業思想得以鞏固;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養了合作精神和技巧。科研實踐對提高醫學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3.2提高醫學本科生科研實踐質量的措施
3.2.1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一方面,設置創新教育學分,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科研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職稱評定中給予指導教師一定工作量的獎勵,也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3.2.2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勵教師通過教學方式、方法及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將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之中[2]。課堂上教師不能只限于講授現成的真理,要把自己的科研引入課堂,實現課堂教學內容與領域內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機融合,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新動向,接觸最新科研成果,引導學生主動發展、探索真理、發現真理、創新知識,調動學生科研創新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2.3建立大學生科研實踐網站:借用學校網站平臺,隨時公布有關學生科研的各類信息,讓學生通過網絡提交申請報名,網上評審,網上公布驗收和評優結果等,提高開展大學生科研立項的工作效率,發揮網絡的信息優勢。
3.2.4加大對大學生科研資助項目的投入:除了逐步加大學生科研立項經費預算外,還可以擴大學生科研立項資金的來源。吸收社會資源,如通過校企聯合,讓部分學生參與實際生活中需要的研究課題,使科研成果能盡快孵化,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學生科研經費得到更大支持。
1.1認識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學校的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都使要和當地比較知名的一些醫療機構共同合作的,當前的教學活動中衛生毒理學和流行病學以及兒童少年衛生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等都需要相應的醫療機構來承擔,環境衛生學通常是學校自己來承擔,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人力資源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時也為培養現如今仍需要的預防醫學專業的人員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1.2摸清基本現狀以找準改革方向
很多學校在前幾年就應經進行了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學生已經走進了工作崗位,為了更好的掌握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學校也對從事預防醫學教學的教師和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中還采取了電話網絡和座談等方式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討論,很多人都認為,當今進行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當前的教學體系當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課程設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會出現中斷的現象,同時也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體系,這也對教學效果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其次是開設課程的順序存在著非常強的不合理性,在很多專業課進行的過程中,相應的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還沒有展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也無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最后是臨床教學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臨床課程的學習中,教師講解的內容并不是非常的細致,學生實習的時間也相對較短,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也很難得到非常細致的教導,這也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實習過程中的積極性,這樣實習結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顯。
1.3鞏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課程體系的改革成果
學校在預防專業改革之后已經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已經收貨了很好的效果,所以為了能夠讓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傳承和鞏固,以便更好的對突發的事件進行有效的處理,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還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這樣才能充分的體現出新的教學體系的優勢,同時也促進了我國預防醫學事業的發展。
2新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的特點
2.1合理調整和設置
相關課程和教學階段新一輪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的繼續和深化,參考《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對現行的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研究分析,對于培養目標和要求進行新的定位,對于課程和教學階段進行新的組合和論證,根據社會需求增加相關的課程,精簡或濃縮部分傳統課程,從而形成了新的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除了傳統的必修課程外,大量開設選修課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大力加強對學生的公共衛生教育;大量開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課程,既包括公共衛生領域的交叉,也包括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專業課程雖然在學院開設,但有2/5的教學任務南疾控中心的教師承擔;理順授課順序,如衛生毒理學提前開設;開設科研方法學類課程,如醫學科研方法學、衛生經濟學等;臨床課程和實習更具針對性,現場實習時間從第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時間;進一步改革畢業設計實施方案,并在專業課程學習階段確定導師。
2.2強調專業理論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教學規律修定教學計劃,同時優化專業教學內容,制定與之相適應的、配套的教學大綱,強調專業理論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要求所有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方法學類課程增加軟件實習比例。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技術圖文并茂、形象直觀,既突出重點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課堂學習又便于課后復習和整理筆記,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突出應用性實驗教學
開設綜合性實驗預防醫學本身屬于應用性學科,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技能至關重要。新課程體系的課程安排基于社會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和實際的工作需要,并與學科的發展緊密結合。教學采用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以選修課程為主的方式。借助學院實驗中心整合不同學科教學資源,開設綜合性實驗,突出現代先進技術和學科前沿技術,教會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綜合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論文。拓展學生的實驗技能,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2.4加強畢業設計
1.指導教師科研水平參差不齊。以我學院為例,隨著國家招生政策的變化,學生人數擴招,近年來每年招生的人數均較多。藥學專業2014屆和2015屆本科畢業生人數分別為180人和250人,而我學院教師人數僅僅大約為60人,平均每位教師需要指導4~5人,精力上無法保證,且我學院教師50%以上為近幾年畢業的青年教師,自身指導論文的知識匱乏,沒有指導學生完成論文設計的科研能力。此外,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大都是骨干任課教師,除了每天日常的教學授課工作之外,還要進行科研課題的申請和開展實施、科研文章撰寫、課題結題等工作,在畢業論文每生一題的形勢下,與學生接觸很少,僅僅通過Email或電話指導,指導教師和學生根本沒有在一起共同解決論文中相關問題的時間,造成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不高。
2.畢業論文時間安排不合理。我學院畢業論文工作的安排是大四上學期進行開題,這時學生仍有大量的專業課程未完成,學習時間緊張,且學生面臨研究生考試的壓力,很多學生重心放在理論課程學習和研究生考試上,準備畢業論文的時間少之又少,查閱文獻、收集相關資料、總結資料的工作不能高效地完成,使畢業論文的開題不能到達預期目的。次年1月至5月是學生畢業實習以及研究生面試的時間,也是學生求職就業的黃金時間,很多學生會積極參與招聘單位的考試,從而沒有心情顧及畢業論文的設計和實驗;而我學院學生真正的畢業論文實驗時間只有三周左右,在短暫的時間內,學生根本無法保質保量地閱讀大量文獻、完成實驗操作以及撰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嚴重降低了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
3.教學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面臨資金的壓力,在實驗設備資金投入上以能基本滿足教學需要為原則,教學資源相對滯后。而畢業論文數據和結論都要通過實驗來獲得和驗證,因此實驗室畢業論文完成的前提保障。實際很多高等院校沒有專門的實驗室可以提供給本科畢業生進行論文設計。以我學院為例,在保證在校本科學生實驗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根本沒有固定的進行畢業論文的實驗室。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論文時只能挑選沒有課程安排的時間,造成實驗倉促,師生普遍感覺不合理。此外,我學院在論文方面沒有經費的投入,這樣在論文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藥品等均需指導教師和學生自己解決。以上原因從根本上又大大降低了論文的質量,使論文的科學性、真實性無法保證。
4.學生素質有待提高。擴招政策的出現,使得一方面高校的錄取門檻降低,造成部分大學學生質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師資力量不足,部分教師專業知識水平不高,教學經驗欠缺,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這兩方面因素均造成現在大學生的質量不高,對本科畢業論文的完成存在極大影響。表現在畢業論文設計中就是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從科研的角度對論文的設計、材料組織等進行構思,寫出的論文內容不規范、論據不充分、表達不清晰。更有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態度不認真,認為只要能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論文只要過關就可以了,所以對本專業的畢業論文缺乏興趣和足夠的重視程度,不愿意花時間去查閱資料,更不愿意在實驗室做實驗,造成撰寫論文時粗制濫造現象的出現。
二、提高醫學院本科藥學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設置合理的畢業論文工作時間。首先從課程設置上解決時間不足的問題。課程盡量安排在前六個學期,第七個學期專門設置為畢業論文時間,也可安排一些與畢業論文工作有關的查閱文獻課程以及科研論文撰寫課程,這樣可以為學生前期查找資料以及開展文獻調研活動提供幫助。
2.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是對學生素質的綜合檢驗,需要學生不僅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更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素養。我學院現在推行的本科生“助研”活動有顯著效果,學生在“助研”中接觸到本專業的科研前沿,了解了自身專業知識的匱乏,激發了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強大動力。但此項活動目前參與人數不到學生總數的五分之一,亟需將“助研”活動推廣,讓更多學生參與,得到科研鍛煉,提高科研能力。此外,改革本科實驗教學中的實驗內容,多進行一些設計性實驗,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從大二開始,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學年論文的撰寫,可以從對某一專題寫綜述開始,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閱讀文獻,收集資料、鑒別和歸納資料的能力。
3.推行畢業論文“導師負責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強,科研思維還未培養起來,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從開題、實驗操作到論文撰寫均需指導老師全程參與。如果這個關把不好,論文質量層次是上不去的。首先,論文的選題要確保質量,可主要以教師的科研課題為主體,在操作時可將課題分解為小的子項目,降低本科生難以勝任的問題。對于無課題的老師,要明確論文選題不能盲目,不能缺乏創新性,更不能脫離學校現有的儀器設備,無法操作。其次,在實驗具體操作過程中,指導教師需要跟蹤實驗,對學生的數據、結果進行監督,不允許造假現象存在,并且可固定教師與學生聯系時間,例如隔一天匯報一次結果。在最重要的論文撰寫階段,指導教師可首先安排一名研究生對四五名本科生進行論文撰寫指導,學生論文上交之后,要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則,把論文多通讀幾遍,大到論文整體小到標點符號都要認真修改和校對,對論文質量不合格的同學堅決不予通過,從根本上杜絕學生不論論文好壞都能畢業的僥幸心理。
4.規范畢業論文撰寫進程。學院及指導教師所在教研室實行兩級管理,對學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進度和質量進行定期檢查,該項工作可以主要分三個階段進行:初期檢查、中期檢查以及后期檢查。初期檢查工作主要是在指導教師報送完畢業論文選題之后,學院及教研室應就教師申報的論文選題的實驗工作量以及實驗可操作性進行檢查,并最終給出科學合理的畢業論文選題。中期檢查主要是檢查學生實驗操作,學院及教研室抽調有經驗的教師檢查學生實驗方法的可行性、實驗操作的準確性、數據收集的合理性等,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工作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后期檢查主要是論文撰寫階段,指導教師按照本科畢業論文標準,對論文的結構框架、文獻資料使用、論述的正確性、基礎理論知識、文字表達等逐項檢查,發現不合格的當即指出,要求學生改正,并明確不合格不予論文答辯的政策。
5.完善畢業論文評定體系和表彰制度。畢業論文成績可由指導老師評分、院系評閱人評分、答辯小組評分三部分綜合組成,從而確保成績的客觀性。除了評選本科學生的優秀畢業論文,學校更要對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予以表彰,可作為教學評優及職稱晉升的首推對象,為畢業論文的教學改革創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