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教育經濟論文范文

教育經濟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育經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育經濟論文

第1篇

1.有關高職教育的經濟屬性認定的比較。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研究農業經濟的基礎上發現,人力資本(教育)可以提高現代農業生產率。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運用因素分析法,推算出1929~1957年美國經濟增長率中,教育的貢獻占23%。英國經濟學家斯賓斯、索羅認為教育具有市場篩選作用,因為教育水平是反映個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號,能力較高的人,支付較低的成本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教育水平,雇主甄別高能力求職者時,求職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工資就越高。這些西方學者都認為教育具有提高生產率或者鑒別市場效用的經濟性工具意義。葉瀾認為教育是實現各種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勞動者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樣也是加速現代社會物質生產技術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對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具有經濟效益。黃濟認為現代教育與現代商品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是一種社會自然歷史過程的必然聯系,為了適應商品生產要求職業技術教育產生。靳希斌指出教育對經濟發展有巨大功能,教育對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資料消耗、促進國民經濟增長、轉化科技發明有重要作用。黃志良等人通過研究認為,目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較注重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產學研結合,而高職教育大量實施的以“成才育人”為目的的產學研結合則容易受到忽視,高職教育應考慮如何滿足企業發展和追求利潤的需要,多發展具有經濟屬性的產學研結合。王全旺、趙兵川等人借鑒蛛網理論分析了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的成因。可以看出,對于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的分析基本是從經濟關聯性、與勞動力市場、與區域經濟發展三個方面進行的,對高職教育的經濟屬性的判定,是可以從他物關系進行闡述和論證的,只是國外對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研究更多的是比較直接從宏觀計量方面進行分析,而國內主要還是從制度層面分析經濟的,屬于傳統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

2.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的表現形態。

(1)物化表現形態——社會大生產力。

工業革命時代,機器大工業借助于機器建立了與自身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力基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機器工業部門規模日益擴大化、復雜化、規則化和自動化,復雜的工藝和材料被不斷發明和應用,這需要工人必須掌握新技術,并不斷及時更新,這樣的工作要求和特點,要求勞動者具有科學技術知識,熟悉機器構造,掌握機器原理與操作技術,因此接受一定的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成為可能。反而言之,勞動者在接受職業教育和繼續培訓后,理所當然會促進機器的不斷更新和升級,必定會促進更加先進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促進社會化大生產的提高。

(2)內化表現形態——勞動力價值。

高職教育對勞動力價值提高主要體現在通過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改變勞動力形態上,并通過勞動力自身價值與其所創造的價值之間的差別表現出來。馬克思曾指出,比社會平均勞動較高級的復雜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表現,這種勞動力需要花費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也就是說經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要比普通勞動貴得多,所以受過教育的勞動力價值就高,勞動力復雜程度越高,所創造的價值就越多。

(3)外化表現形態——現代商品經濟發展需求。

現代職業教育與現代商品經濟的聯系,是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或者說是一種社會自然歷史過程的必然關系。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產生的初期,由于產生發展的客觀要求,商品經濟得以發展,便在物質生產部門以及勞動所活動的產業部門產生了適應商品生產要求的職業技術學校,這種最初的職業技術學校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勞動力和人才是現代職業教育與現代商品經濟聯系的關鍵性環節,現代商品經濟正是通過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對現代職業教育提出要求,以此培養出相當數量的勞動力和專業技術人員。

二、高職教育的經濟屬性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1.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理解的簡單化與狹隘化。

從對高職教育本質屬性、一般屬性以及高職教育功能、價值等相關研究成果來看,對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等核心概念存在狹隘理解和替代的現象。經濟學家們認為,經濟是一個不言自存的實在概念,并無需下定義,因此使得高職教育理論工作者很難直接對高職教育的經濟屬性進行直接分析,所以大多數人從相關方面入手,這樣的認知方式雖有可行性,但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出現“經濟屬性”概念被簡單代替的現象。比如,一提到高職教育經濟屬性時則會聯想到“公共產品”“就業市場”“勞動力市場”“教育與經濟關聯性“”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等,這些所謂的“屬性”概念并不是高職教育經濟屬性所指向的內容,更多的則是對“教育經濟屬性”形式的展現,錯誤地將屬性表現認為屬性本身,這樣理解的后果直接導致“高職教育的產業化”“高職教育發展的短視化”“教育腐敗”和“教育不公平”等問題的產生。高職教育經濟屬性反映的是高職教育的屬性問題,不是功能問題或者關系問題。如果把經濟屬性最一般的本質僅僅看成經濟屬性是具有產品的功能或者市場的作用,其結果可想而知。

2.高職教育經濟屬性外延運用泛化與庸俗化。

對高職教育及相關核心概念的運用存在泛化與庸俗化現象。高職教育理論工作者在對高職教育相關概念進行界定或對其理解的過程中,始終無法擺脫自身立場、觀念的影響,會折射出主觀認識和研究身份。為了方便理解與運用,有些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對待高職教育經濟屬性問題上提出“高職教育具有經濟屬性和功能,應該推向市場“”社會需要什么專業,高職教育就辦什么專業”等一些極端做法,有些學者在進行高職教育經濟屬性問題分析時直接用“教育經濟(市場)”這樣很不嚴謹的詞句來表述,這些極端做法和不嚴謹的說法模糊了市場與經濟之間的差異性,把經濟當成市場,把經濟屬性看成市場功能,引起了人們對市場理解的泛化,使之對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的理解和運用產生了歧義,這樣會影響高職教育價值的真實體現和教育決策者的理性判斷。

3.經濟與市場共性與個性邊界不清。

對經濟屬性的簡單理解和運用泛化處理,說明這兩個概念關系邊界不是很清楚,明顯模糊了經濟屬性與市場屬性存在的“共性”和“個性”邊界。從高職教育發展的歷史來說,高職教育在我國是一個有特色的概念,高職院校主要在20世紀90年代的“三改一補“”三多一改”等政策措施下發展起來的;從高職教育主要研究者來說,他們大都是普通高等學校工作者或中職教育工作者;從高職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背景來說,他們對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的認識都是從職業教育和高職教育研究的相關成果演繹,甚至是直接照搬而來的。對“經濟屬性”外延的簡單理解和內涵泛化運用,勢必導致共性和個性界定模糊,雖然兩者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三、高職教育經濟屬性中對市場成分的理性反思

1.從認識論上,突破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的誤區。

對高職教育某些特征的片面性理解,導致了高職教育時間定位中的狹隘性和簡單化。一方面,高職教育被狹隘地理解為商品,高職教育作為產品可以用貨幣進行交換和買賣;另一方面,對高職教育經濟屬性進行過度工具化解讀,視高職教育的經濟屬性為刺激經濟、跟風市場的工具,這不僅不符合經濟屬性本原,也嚴重脫離了高職教育的本體。按照經濟學原理,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是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層建筑存在依賴的基礎。按照這樣的理解,經濟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層建筑的基礎,教育只是有經濟屬性,但經濟屬性不是教育的唯一屬性。在封建社會之前,以人的依附關系為主的商品經濟不發達,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當然就不明顯,但并不意味著當時的教育就沒有經濟屬性。在現代商品經濟發達時代下,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從之前的邊緣化走向以商品經濟為重的社會中心,高職教育經濟屬性逐漸凸顯出來,但并不意味著這就是高職教育的市場屬性。高職教育經濟屬性更多是指向經濟規律在高職教育本身所引起的特殊作用和效果,而市場則更多地體現在“買方”“賣方”以及兩者之間價值規律的運用上。

2.從知識論上,厘清高職教育經濟屬性和市場屬性的關系。

經濟屬于元概念,屬于范疇層次,市場只是經濟概念的下位概念。經濟范疇與普通的經濟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反映個別的經濟現象或過程,經濟范疇則是反映大量出現的經濟現象或過程。因此,“市場”之類的下位概念是經濟范疇多元化多層次化的表現。我們可以用球體理論來加以闡述。“經濟”屬于球體網絡的內層核心中的點,而“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概念是球體網絡組織表面上的一個個點,“市場”之類的下位概念根植于“經濟”核心概念,吸取“經濟”概念養分,“經濟”概念理解越深,下位概念越多,認識就越廣泛,整個球體網絡就越大,且與“經濟”概念絲絲相連,位于網絡組織的陳述最容易修改,同時修改網絡其他部分陳述也比較容易,具有網絡中心的陳述在整個網絡組織中的作用十分關鍵,修改這些陳述不會動搖整個網絡體系,它們同屬一個球體。

3.從實踐論上,回歸高職教育經濟屬性的本質——民生。

第2篇

家長送子女上學主要是為了使其獲得謀生的本領,他們關注的更多的是考試的成績及能否考入大學,以便在日后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獲得最佳的位置;學生被身不由己地卷入知識與技能的理性訓練之中;教師或主動或不情愿地充當著應試教育的幫兇……

長期以來,社會、家長、學校、教師的目光集中在了少數——在個別學校也可能是多數——“成功”學生的身上,而那些被遺忘的失敗者只有帶著沮喪的心情忐忑不安地走上社會,那不甘的“升學情結”便會變本加厲地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教育對于受教育主體——學生的意義到底應在當下的教育過程中展開,還是應放在尚未觸及的未來實現?如果說那些“成功”的學生雖然失去了很多,但畢竟也算成功了,而那些處于我們視線之外的學生,他們得到了什么?

受應試困擾的基礎教育如此,那相對自由的高等教育如何呢?

在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背景下,作為直接面對就業市場和生產并傳播知識的大學,浮躁之風日漸盛行。教師忙于科研疏于教育,學生也急于投入社會一顯身手,沒有硝煙的應試教育仍大行其道。專業化知識的加深,使人文知識相對貧乏,“快餐知識”卻炙手可熱。各種資格證書漫天飛舞,人格證書卻難覓蹤影。先天不良,后天欠補,難怪有人驚呼,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太貧乏了。不知是應試教育的慣性使然,還是為了使迷航的心靈得到慰籍,投身新一輪更加實際的功利性追求成了大學生消除迷茫的必然選擇。

我們不妨再換個角度來看一下今天的教育。

隨著人力資本理論和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和實踐,教育活動本身已經逐漸成為知識要素和人力資本的生產性活動。特別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與使用權在一定程度上的分離,使專業化知識更顯示出了其優越的經濟價值。由于知識本身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更加密切和直接。

于是乎,教育產業化、市場化的呼聲日漸其高。教育成了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領導也抓住了挽救教育補給不足,促進教育規模發展的救命稻草。市場經濟的概念和運行方式沖進了校園,仿佛一夜之間,學校、教師、學生都裸地置身于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了。教育的經費來源、辦學模式、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招生分配、內外部管理體制等開始轉向了經濟的要求,學校創收、開發不得不列入學校的主要工作日程。盲目的擴招、合并、設立分校成了某些部門、某些人追求經濟利益的合理的運行方式。教育的這種功利性追求不但在形式上得到了體現,同時也更深入的影響著教育的其他方面。

由此,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在教育與社會諸關系中正超乎尋常地凸現出來,教育的功能被狹隘地以經濟上的功利主義所涵蓋。正在膨脹的功利性追求越來越模糊和遮障著人們審視教育價值取向的視線。僅在教育與經濟關系圈內爭論的,經濟決定教育還是教育與經濟相互作用,無異于置身廬山而欲辨其本來面目,其結果是進一步強化了教育對經濟的依附,使教育淪為經濟的附庸,從而使教育喪失了其在建構人的精神上的主體獨立性。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得不服從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并受制于不健全的社會需求及評價,從而導致教育的裂變。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教育的舉辦和發展正在以片面地追求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經濟意識和經濟行為日益滲透到了學校教育活動中。在教育的諸功能中,過分強調教育的經濟功能,相對忽視教育的其他功能的經濟主義傾向已經出現。

如果說工業化時代的教育在批量地生產著“技術理性工具”的話,那么,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卻在更高層次上快節奏地生產著“知識理性工具”。如果說教育的社會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忽視著個體的人的話,那么,教育的經濟主義傾向則把所有的人拉回到了“經濟人”的樊籬之中。這樣的教育不但違背了為社會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的初衷,長遠地看,也未必會對健全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第3篇

有關的經濟環境是指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未來經濟走勢等。國家的經濟環境狀況直接影響到網絡教育的市場需求、投入和整體發展的廣度和深度。當前普通高校繼續教育面臨有史以來最好的經濟環境:

(一)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保證了對網絡教育的持續投入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總體上依然保持著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國民生產總值逐年增加,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十報告中指出,過去十年期間,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大臺階。總的來說,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國庫殷實,居民收入穩定增加;同時,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實現4%,居民對教育的消費支出也在不斷增加,企業內部的教育培訓支出也持續增加,從而保證了網絡教育的持續投入。

(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科技創新體系

建設的要求為網絡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十報告進一步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十報告同時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隨著傳統產業轉型和升級,部分勞動力不得不選擇新的工作崗位。他們在走向新的工作崗位之前,必須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科技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更需要各級各類勞動者和管理者不斷加強學習和研究。網絡教育為各類在職人員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甚至開展協同研究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通過網絡教育手段,他們可以在不耽誤工作的情況下,利用業余、碎片時間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

二、社會文化環境與網絡教育有關的社會文化環境

一般包括社會成員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教育水平、人口規模、年齡結構、人口流動性等。影響我國網絡教育發展的社會文化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傳統上學觀念受傳統文化影響

中國人歷來重視教育,且在教育的投入上不惜血本。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家庭在教育上的消費已經超過養老和住房消費,成為居民儲蓄的最大目的。這種重視知識和教育的思想,構成了網絡教育的市場需求基礎。

(二)年輕一代的成長環境

現在的年輕一代成長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互聯網時代,娛樂和學習在這一代中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他們習慣了使用網絡和各種社交媒體工具;相對于面對面交流,他們更愿意在線發表意見和參與討論。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一代和他們的前輩相比,學習方式必定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他們會更加適應和喜歡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方式。

(三)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已經逐步取代工業經濟,成為21世紀的主導經濟形態。在知識經濟環境下,科技和知識成為經濟活動甚至生活中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和知識的最大特點是發展迅速,這種迅猛發展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全新的和不斷變化發展的職業、家庭和社會生活。為了與這種變化和發展相適應,人們必須用新的知識、技能和觀念來武裝自己,必須持續地接受教育和學習。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首的國際機構的大力提倡、推廣和普及下,很多國家把終身教育作為本國的教育改革總目標;我國也大力推廣和積極實踐終身教育理論,將建設學習型社會作為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先后寫入了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報告,并作為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參與率達到40%左右”,并將“推進繼續教育體系建設”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高等教育體系”并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終身學習的理念已經被包括決策層和普通民眾普遍接受并積極實踐。而“終身學習”的首選形式就是網絡教育。

三、技術環境與網絡教育相關的技術環境

是指能為網絡教育順利實施提供支持的信息技術水平、條件和學習者及從業人員對信息技術的運用程度等。以多媒體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是網絡教育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具體來說,影響網絡教育的信息技術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軟硬件技術能為網絡教育服務的軟硬件信息技術

主要包括服務器、通信網絡、多媒體技術和遠程學習及管理平臺等。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服務器的性能越來越強大。高性能的處理器、大容量硬盤和內存、基于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的近乎完美的系統總線架構等技術,保證了服務器在處理能力、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擴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得到極大的提升,為網絡教育打下了堅實的硬件技術基礎;融合了衛星廣播網、計算機網絡、有線電視網絡等綜合網絡系統的通信網絡為網絡教育中各種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高清視頻錄制設備和技術、音視頻轉換、動畫技術、多媒體數據壓縮編碼技術和視頻直錄播和點播技術,在網絡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具備強大功能和良好易用性的網絡學習和管理平臺,在具有更強交互性的web2.0和web3.0出現后,為網絡教育提供了完美的遠程管理和虛擬學習環境,并通過“虛擬實驗教學環境”實現實踐和實驗教學內容。另外,各種功能強大的即時通訊工具的廣泛應用也為網絡教育過程中的師生交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目前,伴隨著“云計算”出現的“教育云平臺”是未來網絡教育的基礎架構。這種教育云平臺包括了網絡教育所必須的一切硬件計算資源、教學資源和教育社交平臺,這些資源經虛擬化之后,可以向網絡教育機構、從業人員和學習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教育云平臺廣泛應用會使得網絡教育進入一個高質量、低成本、覆蓋面廣的嶄新發展階段。

(二)終端設備網絡教育中的終端設備

是對學習資源進行處理、傳遞和接收的平臺,也是學習者和學習資源之間、學習者和教師之間,以及學習者相互交流的平臺。現階段所倚賴的終端設備主要包括pc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高性能的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成為一般民眾的生活必備物。據CNNIC統計,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3G和4G技術的普及、無線網絡的發展和手機應用的創新促成了我國手機網民數量的快速提升。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便捷性和高性能不僅為現有的網絡教育學習者提供了便利,更為網絡教育提供了規模龐大的潛在學習者。

(三)學習資源學習資源是網絡教育的核心

前文所述的軟硬件技術和終端設備都是為處理、呈現和傳輸學習資源服務的。它為網絡遠程學習創造了一個虛擬的課堂環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材料,對學習活動進行管理,并對學習者給出學習結果評價。網絡教育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學習資源建設的理念和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在此基礎上,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和其它教育機構建成了一批高質量的網絡教育學習資源,為網絡教育的質量提高并吸引更多學習者參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現階段網絡教育的學習資源完全實現了數字化,其特征主要包括非線性、超文本(超媒體)、動態性、交互性、海量性、易重組與易復制等,學習資源的類型包括設計合理、內容豐富、媒體多樣、導航清晰的網絡課程,高清視頻課程和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微課程。各種類型的學習資源能滿足學習者對資源的知識組織、多樣化、泛在性、可選擇性、個性導航等需求,也能支持各種學習終端,真正實現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終端進行學習的“泛在學習”。

四、總結與建議通過對影響

我國網絡教育發展主要環境的分析,我們能得出一些基本結論,即我國的網絡教育正在得到政策、經濟、社會和技術條件的大力支持,處于一個最佳的發展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如果以目前的節奏發展下去,網絡教育雖然不至于會取代傳統的全日制教育,但至少代替函授、夜大等繼續教育形式,會成為各類成人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主流教育形式。盡管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網絡教育的發展前景保持樂觀,但是也不能忽視目前存在的問題,如學生支持薄弱、網絡教育基礎設施和學習資源大量重復建設、學習成本居高不下等。

(一)加強學生支持

如果說軟硬件基礎設施和學習資源等是網絡教育的基礎和核心,那么學生支持應該是網絡教育質量的保障。學生支持包括學術性和非學術性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指學習內容方面,后者包括技術、情感、經濟等層面。有效的學生支持不僅能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而且能幫助他們克服虛擬學習環境中的孤獨感,增強存在感和成就感,提高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下,從幼兒園到大學,學生的學習一直在有老師現場教導、學習目標明確這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生習慣了這種學習方式。一旦他們的學習時間、方式、任務和進程等完全由自己控制,許多人往往會不知所措,他們還不能完全適應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我國目前的網絡教育,無論是學歷還是非學歷,都存在強調基礎設施和學習資源建設,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支持服務。

(二)強化基礎設施和學習資源的共建共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激情综合丝袜美女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www日本黄色| 日本a级片免费看| 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男男肉动漫未删减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王友容| 渣男渣女抹胸渣男渣女在一起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ww在线观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一区免费视频播放|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波多野结衣丝袜诱惑|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aaaaaaa片| 黄色91香蕉视频|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 13一14sex破|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1在线| 日本福利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黑人乱大交| 哈昂~哈昂够了太多太深小说 |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蓝导航| 毛片让我看一下毛片|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视频观看| 色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 青草资源视频在线高清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