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精益化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計劃本身具有全面性,計劃的PDCA循環是統一的。綜合計劃管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充分發揮計劃管理的引領和統籌協調作用,拓展綜合計劃的廣度和深度,建立綜合計劃管理的常態機制,真正提升綜合計劃管理水平。
一是綜合平衡,實現對公司工作的全覆蓋。首先完善公司三級計劃管理網絡,將上級部門業績考核責任書、總經理工作報告、年度綜合工作計劃層層分解,逐級細化,形成月度工作計劃指導日常工作。其次,召開月度綜合計劃例會,發揮其協調推動作用,分系統、分層次對月度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分析,特別是對重點工作的過程監控,發現問題,及時制定措施,確保各項工作嚴格按計劃有效執行。
二是逐級分解,健全綜合計劃指標體系。首先,以上級部門業績考核責任書和公司發展戰略為依據,采取雙向溝通的方式,確定下達各部門、單位關鍵業績指標計劃,并在充分調研溝通的基礎上,本著科學合理、實事求是的原則,編制確定公司年度綜合工作計劃。其次,各部門、單位建立部門綜合計劃指標體系,并要督導車間建立班組綜合計劃指標體系,做好與全員績效管理指標系統相結合,分層次、有重點的將指標落實崗位和個人。
三是跟蹤監控,全面深化經濟活動分析。首先,建立和完善綜合計劃跟蹤分析制度,拓展分析思路,更新分析方法,縮短“問題”指標分析周期,以跟蹤分析為主;適當延長優勢指標分析周期,以趨勢分析為主。通過對指標不同側重點的分析,進一步提高分析質量和實效性,為領導正確判斷經營形勢起到積極作用。其次,指標分析分層次開展,自下而上,由班組分析開始,到車間、部門,最終到公司。第三,對月度績效計劃完成情況定期檢查,納入工作績效,按月考核,按季度通報,按年度兌現。
四是嚴格考核,完善并優化計劃考評機制。完善年度業績考核辦法,細化月度考核細則,健全考核內容,針對每一項計劃工作,認真開展完成情況的成效分析,修訂完善《綜合計劃管理辦法》、《經濟活動分析會管理辦法》、《全員績效管理考核辦法》等制度,以制度保障計劃考核的實效性。
三、基于精益化模式下全過程管控的綜合計劃管理的效果
基于精益化模式下全過程管控的綜合計劃管理體系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益。
一是形成了企業整體效益觀念。精益化模式全過程管控的綜合計劃管理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各項工作均在統一目標下進行,增強了企業決策層的指導作用、管理層對生產經營活動控制作用。在電網規劃、電網投資和資產管理等方面,做好了資源配置的綜合平衡和優化,充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合理分配人、財、物,提升了企業整體效益。
二是提升了企業整體運作能力。首先,通過實施精益化模式全過程綜合計劃管理,有效融合政工、生產、營銷、基建等專業計劃管理,進一步促進公司年度目標的實現。其次,實施精益化模式全過程綜合計劃管理維護了計劃的嚴肅性,使計劃管理真正發揮作用,形成從計劃制定、執行、監督檢查到評價的閉環管理,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第三,以精益化模式全過程綜合計劃管理為基礎,充分發揮計劃管理的平衡、控制、協調、監督職能,用綜合計劃統攬全局,有效地規范專業管理水平,指導企業總體工作的發展方向和具體工作的有序開展,增強公司對計劃執行情況的掌控力,提高綜合計劃的調控力、約束力。第四,通過綜合計劃的執行,建立健全各類指標體系,提高管理效率,實現公司可持續發展。
精益化的企業預算可以通過量化指標來實現,比如,在月份基礎上的企業滾動預測可以為企業的運營提供精確的數據支持,從而為企業預算編制提供可靠依據。在此基礎上的企業業務流程設計和關鍵業務指標的識別顯得更為科學和嚴謹,加上包括流程實施的價值分析在內的內容,可以使企業目標的制定變得可靠、可信和可行。由企業目標可以分解出詳細的目標考核指標以便于預算的實施,預算實施的結果可以與原預算比較。如果預算實施的結果與原預算存在差異,可以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從而達到預算控制目的和為未來預算提供精確的修正。
二、企業精益化預算編制的過程
FSSL公司通過“三下兩上”的程序實現精益化預算編制。管理層首先進行預算準備(A步驟),然后進行預算啟動(B步驟),這是“三下兩上”程序的第一個“下”。職能部門首先進行部門業績預期與初步預算(C步驟),然后上報業績預期與初步預算,這是“三下兩上”程序的第一個“上”。管理層與職能部門討論初步預算(D步驟),批示并下發詳細預算,這是“三下兩上”程序的第二個“下”。部門編制詳細計劃與預算(E步驟),上報詳細工作計劃與預算,這是“三下兩上”程序的第二個“上”。財務部匯總編制預算(F步驟),審批并下發預算,這是“三下兩上”程序的第三個“下”。通過“三下兩上”的程序,企業管理層和職能部門不斷溝通與細化企業預算,最終實現預算編制精益化的目的。
三、企業精益化預算實施的過程
FSSL公司精益化預算實施的過程與四個內容緊密聯系,這四個內容是預算的執行、預算的控制、預算的回顧和預算的預測。預算實施要通過具體的執行步驟來實現,要隨時關注企業實際運行中的問題,運用預算加以控制。同時,預算回顧可量化分析預算實施中的差異,預算預測為今后的預算提供定量化的反饋。預算的執行、預算的控制、預算的回顧和預算的預測之間也相互關聯和銜接,共同構成了精益化預算實施的過程。預算的執行過程需要預算控制,預算的控制過程有利于預算回顧,預算的回顧為預算的預測提供直接依據,預算的預測也為下一步(次)預算的執行提供支持。
四、精益化生產預算管理的具體實施例子
(一)背景介紹
FSSL公司是一家全球500強企業在華的獨資控股公司,其母公司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全球該行業的龍頭企業。企業提倡互信和人文的文化理念,以追求品質作為企業的經營思想。近年來,FSSL公司在中國的年營業額在人民幣100億元以上,且每年以25%的比率增長。FSSL公司實施企業全面的精益化預算,其全面精益化預算重點內容之一就是生產的精益化預算。由于其實施精益化生產預算,使得理想的生產作業模式成為可能。
(二)企業理想的生產作業模式
通常情況下,企業的生產作業模式有兩種:按訂單生產和按產能生產。按訂單生產的作業模式的優點是:企業能夠實現產銷的無縫對接,使得企業組織生產的效率達到了最高。但按訂單生產的作業模式存在先天的缺點,客戶訂單的及時性和時間性直接影響企業組織的生產,企業受外部的影響極大;同時,如果訂單不足會造成產能閑置,而超過企業產能的訂單不能滿足,失去了客戶和收益。按產能生產的作業模式優點是:企業組織生產的效率較高,企業能較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按產能生產的作業模式的缺點是企業的產品積壓時間變長,生產資金和資源被占用,企業運營效率變低。企業理想的生產模式作業應該是按訂單生產的作業模式和按產能生產的作業模式的結合,這種模式結合了兩種不同模式的優點,最大程度地減少了這兩種模式的缺點,生產的精益化預算是實現這種生產作業模式的重要前提之一。
(三)生產精益化預算和理想生產作業模式的實現
在事先無法得知客戶訂貨需求的情況下,生產精益化預算可以通過預測客戶訂單量的過程來實現。FSSL公司某年上半年客戶訂單量的預測。客戶訂單量(黑色矩形框)在當年上半年的1、2、4、6月份將低于企業生產能力水平,形成閑置量;而在3、5月份則高于企業生產能力水平,形成超荷量。企業在1和2月份生產超過訂單量的產量,即生產量=訂單量+追加量,以彌補3月份超出生產能力水平的訂單量。4月份也生產超過訂單量的產量以彌補5月份超出生產能力水平的訂單量,6月份如此進行下去。通過精細化的生產預算,可以實現理想的生產作業模式。
五、精益化預算管理構建的內容
變電管理一所是東莞供電局屬下的一線生產單位,在組織架構上,下設6個分部及18個生產班站,共有員工357人,其中生產人員321人。為做好員工的績效評價,打破過去“做多做少一個樣,做好做壞一個樣,做與不做一個樣”的勞動分配局面,變電管理一所根據運行、檢修、繼保自動化三個專業的特點,建立了各專業日常工作的量化評價標準,并研發了“精益化績效管理系統”,從而優化了生產人員的績效評價方法,實現全面、高效、客觀地評估生產人員的業績表現。
2電網工作思路
隨著廣東電網公司生產管理理念的不斷深化,強化了生產管理全過程控制,東莞供電局采用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為生產管理的最主要平臺,生產人員的每一項業務都可以在生產管理系統上查詢到,即生產人員的業務量可以從生產管理系統中得到完整、可靠的數據支持,并且數據比較完整和規范,利于后續統計處理。需要評價生產人員的業績情況,另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要確定業務量的統計原則。每一項工作的難度、重要性、所費時間都不同,所以每一項工作在作業務量統計的時候應當有不同的權重,所以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業務量統計原則,是保證生產人員業績評價公平公正的前提。評價生產人員的業務情況,除了要評價“量”以外,還要評價“質”。為了確保生產人員的工作質量,業績評價需要增加民主測評環節,讓上級、同事對自己的工作質量進行評價,確保業績評價更加具有實際意義。
3開發與應用
3.1制定統計原則
根據各個專業的實際情況,列出該專業的主要業務內容,通過討論和民主程序,確定每一項業務的統計方法和權重。變電運行專業的統計原則如表1所示。
3.2系統開發與應用
電網精益化績效管理系統主要包括業務考核端、數據庫服務器、業務審閱端三個部分(如圖1)。圖1精益化績效管理系統構成圖2業務考核端界面業務考核端由Excel的VBA編寫完成,其界面如圖2所示。考核端主要是通過關鍵字搜索,將從生產管理系統導出的生產計劃表、工作票統計表、操作票統計表的數據導入到業務量統計軟件中,然后通過所定制的統計原則,計算出業務量,再結合民主測評的結果最終得出生產員工的業績評價分數。業績評價分數結果出來后,生產人員通過網絡將結果上傳到業務審閱端,相應的數據存于SQLSever數據庫中,部門績效管理人員通過業務審閱端審閱上報的數據(如圖3),以確保數據的合理性。
3.3系統使用的注意事項
(1)統計原則的制定要科學合理。統計原則是業務考核端業務量統計的核心,如果統計原則設置得不科學,各項工作任務的權重不合理,就會直接導致最后的業務量評價結果不公平,使業績評價失去公信力;(2)所有的工作都必須錄入生產管理系統。業務考核端的數據來源是生產管理系統的數據,為了確保業務量統計不出現遺漏,某些臨時性的工作,例如搶修、臨時的文案工作等,都應該錄入到生產系統中,否則會導致統計結果不準確;(3)錄入生產管理系統的生產計劃必須規范,同時滿足業務考核端的關鍵字匹配原則。因為在統計數據時,業務考核端是通過抽取關鍵字來匹配公式進行計算,加入關鍵字不正確,就會導致統計結果不準確。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