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數據挖掘過敏性咳嗽中醫用藥規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通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探究中醫方藥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的用藥規律,以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方法以CNKI、萬方、維普、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為檢索庫,檢索2005年-2017年中醫方藥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的文獻,并通過頻率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結果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共44篇,涉及藥味86種,使用頻率>9%的中藥共30味,涉及功效共14類,藥味7味,藥性共8種,歸經11條。其中藥物使用頻率最高的為甘草,藥性多偏于溫和、平緩,且以調理肺、腎、脾三臟為主。結論應用數據挖掘方法探索小兒過敏性咳嗽中醫方藥的用藥規律研究,可以更加直觀和明確地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兒過敏性咳嗽;中醫方藥;用藥規律;數據挖掘
小兒過敏性咳嗽又稱為變應性咳嗽,為反復發作的咳嗽,是哮喘的一種潛在形式或特殊類型[1],是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兒科常見病,是小兒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之一,患病率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與氣候異常變化而漸趨增加,嚴重影響小兒的身體健康。西醫治療本病主要應用支氣管擴張劑、肥大細胞穩定劑、糖皮質激素及抗組織胺藥物等[2],但不良反應明顯且易反復。近年來,中醫在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方面取得了非常滿意的療效。本文通過對中醫方藥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文獻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探索用藥規律,為臨床用藥及治療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采用高級檢索中主題檢索方式,檢索主題詞為“小兒”并合“過敏性咳嗽”,檢索范圍為2005年-2017年發表于CNKI、萬方、維普、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的有關中醫方藥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的相關文獻。
1.2納入標準
1)有完整方藥組成的研究文獻;2)設立明確觀察組與對照組;3)臨床病例觀察不少于30例且有明確的療效分析。
1.3排除標準
1)綜述評析;2)單純某味中藥藥理研究;3)西醫療法;4)中醫輔助療法;5)針對某一地區或某一特定人群的臨床研究。
1.4數據處理
以2015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依據,對納入的中藥進行統一的規范,如蚤休、七葉一枝花、重樓統一為重樓,紅棗、大棗統一為大棗,蟬衣、蟬蛻統一為蟬蛻。并對納入的中藥根據功效、藥味進行歸類整理。
1.5數據分析
運用EXCEL表格建立數據庫。依據每味中藥出現的頻次、功效、藥味、藥性、歸經分別進行歸納總結,并采用頻率分析法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中藥使用頻率分析
經過檢索,共搜索到文獻396篇,通過篩選最終確定符合標準的文獻44篇,涉及中藥86味,中藥出現總頻次479次。其中應用頻率>9%的中藥30味,見表1。由表1得出:中藥使用頻率高于50%有3種,分別為甘草79.55%、炙麻黃61.36%、杏仁52.27%,使用頻率在50%~30%共7種,分別為蟬蛻47.73%、半夏45.45%、地龍40.91%、僵蠶38.64%、五味子、陳皮各34.09%、桔梗31.82%,使用頻率在30%~15%共14種,分別為紫苑29.55%、百部、桑白皮、款冬花各27.27%、茯苓25.00%、白術、黃芩、黃芪各22.73%、白芍20.45%、前胡、細辛、防風各18.18%、桂枝、紫蘇子各15.91%,使用頻率在15%~9%共6種,分別為川貝母13.64%、麥冬、射干各11.36%、浙貝母、辛夷、枇杷葉各9.09%。由此得出,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使用頻率前3位的中藥分別為甘草、炙麻黃、杏仁。
2.2中藥功效頻率分析
依據新世紀(2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中藥功效分類原則,將86味藥分為14類,分別為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補虛藥、平肝息風藥、清熱藥、收澀藥、理氣藥、利水滲透濕藥、活血化瘀藥、消食藥、溫里藥、止血藥、安神藥、攻毒殺蟲止癢藥,見表2。
2.3中藥藥味、藥性分析
將納入的86味中藥按照藥性及藥味進行統計分析,涉及藥性包括苦、甘、辛、咸、澀、酸、淡七味,涉及藥性包括溫、寒、平、微寒、微溫、涼、大寒、熱八種藥性,依據頻率由高到底進行排列。詳見表3、表4。
2.4中藥歸經分析
納入的86味中藥共涉及11條經絡,按頻率由高到低分別為肺、胃、肝、脾、心、大腸、腎、膀胱、膽、小腸、心包,見表5。由表2得出:在小兒過敏性咳嗽的治療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為化痰止咳平喘類藥物,占總數的34.24%;其次為解表藥,占總數的19.24%;再次為補虛藥,占總數的17.54%,使用頻率皆大于15%。中藥功效出現頻率低于2%的共6類,分別為活血化瘀藥1.46%、消食藥1.04%、溫里藥0.84%、止血藥0.42%、安神藥0.21%、攻毒殺蟲止癢藥0.21%。由此得出,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核心藥物類型為化痰止咳類藥物。由表3得出:苦味藥使用頻率最位居第1位,為50%;甘味、辛味藥并居第2位,皆為45.35%;使用率最低的淡味藥,為1.16%。使用率低于5%的藥味共4味,分別為咸味4.65%、澀味3.49%、酸味2.33%、淡味1.16%。由此得出,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苦味藥占主導地位。由表4得出:納入的86味中藥以溫性藥物為主,出現頻率為30.23%,寒性藥物位居第2位,為23.26%,使用頻率最低的為熱性藥,僅占1.16%;使用頻率大于10%的藥性分別為溫、寒、平、微寒,出現頻率分別為30.23%、23.26%、17.44%、12.79%,大寒和熱性藥物出現頻率總和為僅為3.49%,由此得出,在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中用藥偏于溫和、平緩,大寒大熱的藥物應用較少。由表5得出:肺經出現頻率最高,為28.64%,其次為胃經,為17.09%,位居第3位的是腎經和脾經,皆為13.07%,出現頻率最低的為心包經,僅為0.99%;出現頻率大于10%有4條經,分別為:肺經28.64%,胃經17.09%,腎經13.07%,脾經13.07%;使用頻率低于5%的有4條經,分別為:膀胱經3.52%,膽經2.01%,小腸經2.01%,心包經0.99%。由此得出,在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中以調理肺、腎、脾三臟為主。《素問•咳論篇》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在治療咳嗽的過程中不但要從肺著手,也要兼顧腎、脾及其他臟腑的調理,同時體現了小兒過敏性咳嗽的發病機制的復雜性[3]。
3討論
3.1小兒過敏性咳嗽的辨證論治
小兒過敏性咳嗽的辨證論治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大多數學者認為此病可分為發作期和緩解期。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發作期以外感風邪犯肺,肺氣壅遏,肺氣上逆發而為咳,治以疏風解痙,宣肺止咳為主;緩解期以肺脾腎三臟虧虛,痰飲留伏,則久咳不止[4]。所謂痰之本水也,源于腎;痰之動濕也,源于脾,痰之末肺也,貯于肺。治病必求于本,當以補脾益肺、固本培元為主。汪受傳[5]認為風痰內蘊、肺失宣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對于發作期采用祛風化痰、宣肺止咳之法。緩解期病機為衛表不固,營衛失和,治以益氣固表、調和營衛為主。張滌[6]認為風痰伏肺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發作期當以宣肺祛風,止咳化痰為主,緩解期則應調理患兒的過敏體質,以補肺脾之氣為主。
3.2小兒過敏性咳嗽的用藥原則
3.2.1用藥宜輕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理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和完善,故用藥時不宜選用峻猛之品,當以輕緩、輕清之品為佳。肺為嬌臟,為華蓋,居上焦。清代醫家吳鞠通云:“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在治療病位在上的咳嗽的過程中,醫者應慎重考慮藥物的品性,遵從“輕緩”的原則,如表1中頻率較高的麻黃、陳皮、紫苑、桔梗、僵蠶、蟬蛻等皆為輕緩之品,輕浮則升,透達肌表,驅邪外出,則肺氣得降,咳喘自愈。
3.2.2善用蟲類藥小兒過敏性咳嗽在緩解期衛表不固,腠理易疏,易感外邪,正氣不足難以抵制外邪,導致反復發病遷延不愈。清代醫家唐榮川在《本草問答》中指出“動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動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蟲類藥物走竄之力較強,可通達肌表,深入臟腑,交通內外,里應外合,則病自能向愈。蟲類藥與植物藥相比,攻逐之力更強,對頑疾性疾病往往療效頗佳[7]。僵蠶:性味咸辛、平,歸肝、肺、胃經,具有祛風止痙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歷代醫家認為僵蠶所受之風為屬金的斂固之風,同時僵蠶色白也表明其稟受金氣,兼有金木二性,木柔金硬,在化痰散結的同時亦可宣降肺氣,一升一降,氣機通暢,痰濕自除。現代藥理學表明僵蠶中所含的多糖成分可促進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從而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同時對免疫抑制的小鼠在免疫功能的恢復方面也有較好的促進作用[8]。因此,僵蠶對于過敏性咳嗽遷延不愈的患兒,在化痰止咳的同時也可增強患兒的免疫力,減少發病次數,利于疾病的恢復與治療。蟬蛻:性味甘、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風止痙的功效。在小兒過敏性咳嗽的發作期,患兒感受外邪,邪正交爭,衛氣郁閉,蟬蛻雖然不是辛散之品,但可發汗,透邪外出,宣散肺氣,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現代研究[9]發現,蟬蛻在止咳、祛痰、平喘方面有別于直接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機制,而是通過改變白細胞的含量,改善微觀血瘀的狀態來緩解炎癥,從而達到解痙的作用。地龍:性味咸寒,歸肝、脾、膀胱經,具有清熱息風,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地龍走竄之性較強,可通達各臟腑經絡,通經活絡,調暢氣機。現代研究[10]發現,地龍的化學成分有蚓激酶、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微量元素。其藥理作用為止咳平喘、降壓、抗血栓、抗腫瘤、免疫調節等,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癲癇等疾病的治療。
3.2.3酌加抗敏藥近年來對于抗過敏中藥的研究表明單味中藥及其主要成分具有抗過敏作用,能在保護和穩定靶細胞膜、抑制IgE產生、對抗過敏介質等多個環節起作用,且臨床效果較好,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4結語
小兒過敏性咳嗽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疾病,對兒童生長發育造成了很大影響。因此,本病應早發現、早治療,以防病情惡化。中醫對于小兒過敏性咳嗽的治療優勢逐漸凸顯,通過辨證論治,對疾病進行系統的分析與治療。本研究運用數據統計分析的方法,總結近年來有關小兒過敏性咳嗽臨床文獻的用藥規律,較為客觀的反映了目前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中藥應用規律,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與指導。
參考文獻:
[1]胡鏡清.自擬抗敏止咳方治療過敏性咳嗽50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6,51(8):571.
[2]王燦東,李新峰.使用氯雷他定口服液聯合布地奈德混懸液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8):170-171.
[3]武海江,袁斌.兒童咳嗽變異性哮喘中西醫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11):94-97.
[4]陸璇霖.過敏性咳嗽中醫治療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15,23(1):93-95.
[5]吳艷明.汪受傳從風痰論治小兒過敏性咳嗽[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1):50-52.
[6]陳盼,朱沁泉,張滌.張滌教授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經驗拾萃[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5):535-537.
[7]馮穎,楊常泉.淺談蟲類藥物治療小兒過敏性咳嗽[J].湖北中醫雜志,2016,38(1):56-57.
[8]黃曉雪.僵蠶的生藥學及藥理活性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08.
[9]趙子佳,周桂榮,王玉,等.蟬蛻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7,37(5):491-493.
[10]杜航,孫佳明,郭曉慶,等.地龍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J].吉林中醫藥,2014,34(7):707-709.
作者:許健華 任現志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