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礦產資源開采及保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暑假期間參與社會實踐調查活動,了解了臨沭縣礦產資源的分布、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在調查中發現臨沭縣礦產開采利用缺乏管理,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不利于當地耕地保護和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治理,建議制定相關法規、政策、措施,著眼于長遠,編制礦產資源開采利用保護規劃,加大監管力度。
關鍵詞:
礦產資源;合理開采;加強保護
一、臨沭主要礦產及其分布
臨沭縣礦產資源以重晶石、花崗石、砂、頁巖、瓷石、礦泉水等非金屬礦產為主,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重晶石、瓷石等。儲量規模多以小型為主。由于地質條件不同,形成了玉山、東盤建筑石材、沭河及新沭河流域建筑用砂和西南部磚瓦用頁巖三個集中分布區。
二、臨沭礦產資源特點
(一)種類少、總量貧乏。臨沂市目前發現的78種礦物中,臨沭縣僅有21種,目前探明儲量的礦物有13種,均為非金屬礦物,且很多種類已近枯竭,人均礦產資源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區域特色明顯。受成礦地質條件的控制和影響,礦產種類及儲量在全縣各地分布各有不同,重晶石主要分布于石門鎮劉塢一帶,金紅石、石榴石等主要分布于石門、大興一帶,山里、東盤一帶是礦泉水和花崗石材重要產地,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沭河流域;資源種類單一,地域特色明顯;且以非金屬礦產資源為主,金屬礦產貧乏。
(三)礦產地規模小。目前全縣已探明的礦產地均為小型礦床、礦點,且分布零散,如儲量較豐富的花崗石,大部分是個體小礦點零星開采,未形成規模產業;沭河石英砂近幾年大量供應魯南蘇北建筑市場,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但隨著開采量的增大,河沙儲量在急劇減少。
三、礦產資源調查、勘察、開發利用現狀
(一)地質調查。臨沭位于沂沭斷裂帶上,是地震多發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臨沭縣開展了多期地質礦產調查研究,地質工作者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探明了臨沭地區地質構造及礦物分布情況。
(二)礦產勘察。由于臨沭縣礦產資源品種少、儲量小,分布零散,勘察程度偏低,大部分礦床以普查為主,只有少量礦床如重晶石、螢石等達到詳細普查程度。
(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臨沭縣礦產資源并不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到2013年底,全縣共有礦產開采企業48家,開發利用礦種9種,占發現礦種的43%,利用率相對較高;從業人數2200多人,礦產產量100多萬噸,礦產總值為1558萬元。受礦區分布和規模限制,所有礦山開采均為小型礦點,難以形成規模企業,對當地人員就業和GDP總量貢獻較小。非開采利用方面,立足岌山省級地質公園,已投資1400多萬元實施配套建設,白堊紀恐龍化石科研成果經國際學術刊物《白堊紀研究》發表后,引起社會轟動。
四、礦產資源勘察、開發、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勘察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臨沭礦產資源相對貧乏,找礦難度大,加上勘察程度低,地質礦產勘察資金投入不足、勘察工作滯后,致使新發現礦產地減少,勘查效益降低。
(二)缺乏統一規劃、開采利用不合理。臨沭礦產資源一直處于一種無序開采狀態,缺乏統一規劃布局,導致礦產資源亂采亂挖,且產品未進行深細加工,農田毀壞,廢渣堆積,造成資源的很大浪費。
(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調查發現,大多數采礦企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無序開采,露天加工,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破壞了耕地和山體植被,導致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廢渣尾礦堆積占用農田,噪音、粉塵污染嚴重影響了當地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2015年2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就臨沂環境污染嚴重問題約談了臨沂市市長。其中臨沭縣礦石開采加工就是臨沂為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環境的重點整改項目之一。
(四)政策、法規、措施不完善。礦物資源的開采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但由于礦業法規、政策、標準體系、管理措施不完善,對礦產資源的破壞和浪費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手段,難以及時查處。
(五)可持續開發利用還未形成規模。臨沭岱澗、朱車紅石崖和狼窩溝黑崖嶺等三處丹霞地貌和岌山白堊紀恐龍化石聞名全國,特別是臨沭丹霞地貌為山東省內首次發現。尤其石門岱澗丹霞地貌與沭河古道秀美的自然風光、沭河岸邊的恐龍遺跡、地質構造遺跡并存,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觀賞價值。但目前投資不足,進展緩慢,非開采性可持續開發利用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五、就礦產開采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一)完善礦產開采和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在現有法律條款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臨沭縣礦產資源分布及環境特點,抓緊制定符合縣域情況的礦產開采與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明確分工與責任,體制建設應覆蓋礦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全過程,對新上項目要嚴格把關,做好環境影響評價,認真抓好落實,不能敷衍了事,并且要積極做好事中、事后的監督管理工作。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政府應著手制定科學合理的臨沭縣礦產資源開采規劃,統一安排、合理布局,做到有序開采、科學利用,同時要結合環境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最大限度的保護耕地,讓有限的礦產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
(三)復墾與廢物處理相結合。廢棄的礦坑中填埋廢石、礦渣以及城市建設中廢棄的建筑垃圾,將礦坑改造為建設用地,離村莊、城區較遠的廢棄礦坑可以通過覆蓋種植土還原為耕地,也可以通過防滲處理建設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水資源較豐富的地方,可以通過對礦坑的改造,發展水產養殖,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三重效益。
(四)加強輿論監督,提高公眾參與度。政府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增強公眾法律意識,提高公眾素質,讓公眾積極參與到礦產與環境保護行動中來。通過弘揚先進典型,鞭撻違法開采、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喚起社會公眾對礦產和環境保護的廣泛關注,促使企業更加自覺地合理、有序開采利用礦產資源。
(五)發揮獨特的資源優勢,促進以旅游為主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立足本地金剛石、丹霞地貌、恐龍化石等獨特的礦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科學規劃,精心建設一批地質公園和礦產資源旅游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礦產資源優勢,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臨沭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地質地貌保護規劃臨沭縣國土資源局
[2]耿殿明,姜福興,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法律機制構建的思考
[3]宋曉梅,周曉燕,煤炭開采對礦區環境的影響及保護對策煤炭技術,2004,23(1
作者:劉芮彤 單位:河海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