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廉政建設論文:礦業資源廉潔建造的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國清陳章貢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局長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紀檢組組長
將近年來在全市系統發生的一些腐敗案件編錄成書,書名為《警鐘長鳴》,用身邊活生生的案例警示教育干部職工。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廣大干部職工積極參與,有力推動全系統廉政文化建設,2011年,崇義縣、大余縣礦管局被市紀委命名為“全市廉政文化建設示范點”。
治本抓源,推進懲防體系和制度創新
深化改革,創新制度,加大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工作力度,是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核心內容。全系統將制度防腐與查辦案件相結合,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
———抓機制建設,構建懲防體系。市局黨組下發了《關于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懲防體系2008年~2012年工作規劃〉實施辦法和任務分工》,全系統把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作為貫徹落實《工作規劃》的重要舉措,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治本,著力從源頭上防治腐敗行為的發生。針對礦產資源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著力構建礦產資源市場配置、礦產資源管理創新、行政權力監督制約、廉政風險預警防控、廉政風險教育和責任追究等六大機制。據統計,近年來,全系統制定出臺了6類231項黨風廉政建設制度和業務管理制度,編輯出版了《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制度匯編》。
如,著眼于加強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嚴格廉政紀律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的意見》等,進一步完善了集體決策、誡勉談話等機制;著眼于解決全系統權力運行中存在的規避監督和監管不嚴的問題,制定下發了《加強權力運行監督制度》和《實行黨員干部函詢和誡免談話制度的規定》等,進一步完善了防范和約束機制;著眼于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出臺了《贛州市礦業權公開交易規則》等;著眼于解決探礦權采礦權出讓、礦產儲量認定等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出臺了《贛州市采礦權出讓轉讓審批、登記制度》、《贛州市礦產資源管理局采礦權出讓底價設定實施辦法(試行)》等,進一步規范了礦業權的設立和出讓。
———抓案件查處,查案治本功能顯化。市局黨組始終堅持一手抓預防、一手抓懲治,把預防作為減少懲處和以懲處促進預防的重要手段,有效遏制了礦產資源領域違法違規案件易發多發的態勢。對系統內出現的腐敗問題,態度堅決,決不手軟,決不姑息,決不遷就,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以樹立風清氣正的部門新形象。全系統建立完善了腐敗問題易發多發領域調查分析、專項治理、聯席會議和協同查處等制度,積極配合和支持紀檢監察部門查辦案件。同時,充分發揮駐系統紀檢監察機構的作用,發現苗頭性問題,及時打招呼、拉袖子,堅持主動介入,嚴格案件查處。堅持教育與懲處并重,注重利用典型案件對黨員干部進行教育,達到查處一案、治理一線、教育一片的目的。
突出重點,構建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
近年來,全系統把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干部隊伍建設、廉政風險防控和提高政務透明度作為重點,大力加強重點崗位、重點環節權力行使的制約和監督。
———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各級黨組織“一把手”為黨風廉政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全系統建立完善了各級領導班子議事規則,嚴格執行黨員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和行政一把手責任追究制度以及重大事項集體決策、述職述廉、質詢、詢問、誡勉談話等監督制度。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按照黨員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要求,全系統主要領導干部如實報告了住房、投資、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
———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按照從事重要崗位的干部“3年可以交流、5年應該交流、8年必須交流”的要求,強化基層礦產資源管理部門的班子成員輪崗交流。據統計,近年來全系統共有28名科級干部進行了輪崗交流。同時,建立健全了基層礦產資源管理部門領導班子考核制度和實施細則,每年度同業務工作同布置、同檢查、同考核,并把考核了解到的領導班子建設情況、干部思想動態、黨建工作狀況作為選用干部、配備班子的重要依據。對考核中發現的作風不實、評價較差的領導干部,及時進行誡勉談話。近年,市局主要領導、紀檢負責人同縣(市)局黨政主要負責人談話58人次,誡勉談話6人次。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調整、使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打造了一支思想好、作風硬、素質高、業務精、自律強的礦管干部隊伍。
———加強廉政風險防范管理。為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取得的成果,全系統全面推行廉政風險管理,加強對重點環節、重點部位的權力制約和監督。在推行廉政風險管理中,著力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著力在劃定崗位上下功夫,做到崗清責明。圍繞行政審批權、行政執法權、干部人事權、財物管理權等的行使,各科室認真梳理了行政管理事項和業務工作,明確了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及人、財、物等業務處置權和職責,逐一明確了權力行使的依據、界限和責任,科學合理劃分了工作崗位,明確各個崗位的工作職責,使廉政風險點查找有的放矢,更具針對性。二是著力在查找方法上下功夫,做到認真“四查”。按照突出重點、全面展開的要求,召開各科室負責人“通氣會”,圍繞查什么、怎么查等問題,要求各部門、單位負責人帶好頭、做榜樣、當標兵。在查找方法上做到“四查”,即“自己查、部門查、交叉查、專家查”。自己查,每個崗位工作人員對照崗位職責、工作流程查找風險點;部門查,個人將查找的崗位風險點提交部門后,由部門負責人召集全體工作人員集體查;交叉查,按綜合部門、業務部門分類,將崗位風險表交換查;專家查,邀請部分縣局業務分管領導和業務專家,對各部門崗位風險點進行審查。通過“四查”,對找出的崗位廉政風險點及時提醒,并制定出防范措施,使崗位廉政風險點查得全、找得準。三是著力在風險等級評估上下功夫。全系統成立了3個質量評估小組,分三個層次對崗位風險等級進行評估:機關評估小組評,由市局分管領導、局機關各科室負責人組成評估小組,對局機關和直屬單位崗位風險進行分析評估,提出第一次修改建議,各部門按照修改建議進行修正;專業評估小組評,由市局分管領導、部分縣局領導組成評估小組,對局機關各部門(單位)和工作崗位的職責、流程、風險點表現形式及自我防控措施進行評審,提出第二次修改建議,初步提出風險等級意見;專家評估小組評,由市局分管領導、市直有關單位熟悉行政管理、監督檢查、風險防范、礦產資源工作的專家組成評估小組,對全局風險崗位進行綜合分析評估,提出第三次修改意見和建議,并確定風險等級。
經全面查找,全系統查找出領導崗位廉政風險點473個,制定防控措施573項;查找出部門廉政風險點817個,制定防控措施1054項。同時,對礦產資源管理各項流程進行了再造,重新制定了業務工作流程圖,將行政審批、資金監管、礦產資源民生工程項目招投標等容易產生腐敗的環節作為重點嚴格監管。
———加大科技防腐力度。全系統大力搭建科技防腐平臺,將科技防腐工作與礦管業務工作有機結合,不斷提高政務透明度,建立了財務政務公開、大宗商品采購、資產管理等為主導的行政監察系統。建立涵蓋各個部門,包含廉政宣傳教育、政務網上公開和礦業權網上申報、審批、出讓及網上投訴舉報、電子監察等內容電子系統。從今年1月1日起,全市礦業權出讓全部進入江西省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統一網上交易系統進行公開出讓,網上交易有效避免了串標、圍標等現象的發生,解決了交易過程中競買人之間、競買人與相關工作人員之間私下接觸、人為干擾等問題,營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
以人為本,以工作效能提升取信于民
堅定不移地把服務發展和改善民生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通過開展“機關效能年”、“創業服務年”、“發展提升年”、“作風整治活動”、“項目落實年”、“項目提升年”以及“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等,實現了政務管理有新提升、服務發展有新水平、民生保障有新業績,最大程度維護廣大人民利益,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提質提效,行政審批制度向縱深發展。進一步落實首問責任制、一次性告知制、AB崗制和限時辦結制等工作制度,大幅度精簡行政許可事項,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由4項精簡1項,精簡率分別達75%,行政審批時間也縮減了30%,各類行政許可事項的按時辦結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倍。
———強化監督,確保效能建設取得實效。近年來,全局不斷創新效能監督方式,拓寬傾聽群眾意見渠道,確保效能建設取得實效。一是聘請機關效能監督員。在全市各縣(市)共聘請36位機關效能群眾監督員,對全系統機關效能建設情況進行時時監督。二是實行電話明查暗訪。市局效能辦采取電話咨詢方式向服務對象、機關干部職工征求全系統效能建設的意見或建議,督促改進機關工作作風,提升機關效能。三是開展專項督查。市局效能辦派出效能專項督查組,深入到各縣(市)走訪礦山企業、群眾,查找各級礦管部門效能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督促及時整改。另外,全局通過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街頭咨詢、發放征求意見表、深入礦山企業面對面座談等形式,征求對全系統機關效能建設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并采取“銷號整改”的方式及時整改到位,對作風漂浮、弄虛作假等行為實行嚴格責任追究。
——抓住重點,確保“民生工程“落到實處。全系統紀檢監察機構把“民生工程”特別是地災防治作為重點督促檢查內容,督促各項地災防治措施落實到位。全市各鄉(鎮)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辦公室,實行鄉村干部聯戶防范責任制,充分發揮村級地災防治“協管員”的作用,建立健全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測群防網絡。全市9293處大小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建立了監測網絡,落實了監測人和責任人。全面落實地質災害排查、巡查和檢查制度、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制度和提前轉移受災害威脅群眾制度。今年以來,全市共提前轉移受災害威脅群眾近萬人次,成功預報避讓3起地質災害,避免了55人傷亡。地災防治“十有縣”建設大力推進,全市18個縣(市)區有15個縣(市)通過了“十有縣”建設驗收,并受到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表彰,龍南、安遠地災防治移民搬遷經驗得到省國土資源廳的充分肯定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