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航空業規劃策略之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涂曉民單位: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航空工業發展戰略的取舍是一個戰略思考過程。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而討論航空工業的基本定位、軍用航空產品市場結構和研發管理特征、航空工業戰略性轉軌等問題,可以為確立航空工業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若干重要依據。
一、航空工業的基本定位
1、航空工業的科技帶動作用
航空工業產品是一個從位于高端的主機產品(系統產品)到通用的具有專業特點的低層次部件以及軍民品界限逐漸淡化的產品,是呈梯級化的準公共產品。其中,許多低層次產品技術是軍民兩用技術,航空產品本身也分化為軍用航空產品與民用航空產品。航空工業的發展必定帶動低層技術跟進發展,從而帶動軍民兩用和民用技術的更廣泛發展。建國以來,我國自主發展軍用航空器和民用航空器的研制生產,在航空器方面分別開發了殲擊機、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強擊機、直升機、運輸機、教練機、無人機、加油機、預警機、特種飛機、通用飛機、支線客機等軍用和民用航空產品,在設計和制造技術上已經達到第三展水平,初步具有第四展基礎。由于航空工業的發展,我國與之相關的高、低層產業和有聯系的地區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國家科技和工業實力得到大大提升。航空工業的發展對我國一大批科學技術理論和工業技術的發展起了關鍵的帶動作用,我國航空工業與航天工業一道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和工業發展的領軍工業部門。
2、航空工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航空工業是產生國家安全效益的產業。但是,航空工業所起的作用并不僅僅限于提供戰爭手段,滿足國防需要,它還能夠通過溢出效應提供技術性就業、促進技術進步,其規模和重要性已經不可避免地與社會和經濟的各個方面緊密聯系起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積極作用。這些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
⑴通過技術、提供工作機會、特別是提供高技能勞動就業機會。例如在中國航空工業主要分布省市中,航空工業在當地就業增長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有的地區與航空工業有關的就業人口占當地總就業人口的比重甚至超過了30%,在就業上形成了對航空工業的較大依賴性,企業倒閉時對地區經濟的發展甚至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⑵提供了國家工業化的一種模式,并對國家工業的整體發展有積極作用。
⑶軍用航空產品的生產可以避免消費不足或危機的過度積累。
⑷航空企業運作范圍是跨地區的,會產生1~2倍的地區乘數效應。具體表現在:①提供給該地區的合同產生直接效應;②相應的供給和分承包合同產生間接效應;③影響地區收入、就業、稅收、消費支出等經濟指針,激活地區經濟活動,為地區帶來額外的經濟收入。
⑸經營范圍是跨工業領域的,對其他工業領域的發展產生衍生影響,發揮帶動作用。因此,航空工業是對國家安全、國家科技進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綜合國力等有重要影響的重點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是投入產出比高、帶動和輻射能力強的戰略性產業,已成為歐美等工業強國的戰略性支柱型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高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和焦點,是21世紀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這種定位是我們制定航空工業發展戰略的首要和基本依據。
二、軍用航空產品市場結構和研發管理特征
1、市場結構特征
軍用航空產品市場結構主要由戰爭威脅而非實際競爭決定,其主要特點是政府作為買方獨家壟斷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⑴航空工業是一種實行采購的客戶產業。政府是決定市場需求和供給量的主要推動力量,軍隊裝備采購是目前航空工業市場的主渠道。
⑵政府關于買什么、在什么地方買、怎樣買的決策以及關于比較寬泛的政策目標重要性的決策,將是至關重要的,政府的干預往往使軍用航空產品市場的競爭性發生扭曲,而航空企業大部分屬于國家壟斷或接近于國家壟斷性企業,國內市場的競爭性差,除非借助于引進國外航空制造業來創立競爭性市場。
⑶政府對航空工業規模、產品結構、進入和退出、價格與利潤、效率、所有制、軍品生產以及技術水平有控制權和影響力。
⑷航空工業企業雖然在政府采購的框架下也有出口選擇權,但實際上還是由政府實施正常管理。
⑸航空工業同時也是采購進程的積極參與者。199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已從強調完整的軍工生產設施轉向通過維持生產先進武器系統的技術能力來保持戰略自主性,同時,通過發展兩用技術并在民品市場上開展多種經營來增強這種自主性。從而在依然保持軍用航空產品生產能力的同時減少對國防采購的依賴性。
⑹市場由少數幾家大的主機企業控制(例如國際上的麥道、通用動力、洛克希德、波音、英國航空航天、羅-羅等大公司,國內的中國航空第一、第二集團等主機企業)。
⑺市場呈現周期性,在市場困難時期存在好轉的預期。
2、軍用航空產品研發管理特征
與市場的買方獨家壟斷相對應,航空工業企業長期發展的是一種導致低效率和高成本的文化,因此,軍用航空產品研發具有如下特征:
⑴強調高技術性能和質量而非成本,航空工業企業把發展技術先進的軍用航空產品作為得到生產合同的最佳途徑。
⑵風險由政府承擔一部份,政府往往對研發以及某些項目提供資本和基礎設施的投資。
⑶具有精細的規則與合同管理體系,這在缺少任何形式的競爭性市場以及確保公共職責的情況下是必要的。
⑷航空工業企業與政府和軍方采購官員保持密切關系,航空工業企業更熟悉政府部門,而不是熟悉市場,是從政府那里掙錢的行家里手,而在商務市場獲得成功的能力較弱。
國內外在與整個國防工業相關的研發方面一般有兩個主要的安排:①由國家級研究機構從事研發工作;②與企業所屬研究機構和大學簽訂合同,由其承擔研發任務,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更與私人廠商簽訂研發合同,并對其實施補貼。為了引導社會對國防研發任務的投資,政府往往更多地采用直接公布需要某種類型的技術創新的方法,實行設計和技術競爭。在競爭中獲勝的企業的大部份利益將來源于后續的非競爭性合同。以上特征,向我們提出了若干需要思考的問題,例如:如何制定既適應國防訂貨機制又適應市場機制的競爭戰略?包括:如何建立相適應的研發管理體制?進一步地,又如何定位我國航空工業基礎條件建設?我國的航空工業應當達到怎樣的水平和規模?國家級研究機構和企業研究機構應當有怎樣的協調發展目標?這些問題是我們在制定戰略時必須思考的重要內容。
三、航空工業戰略性轉軌問題
當政府采取提高采購效率和武裝力量內部效率的政策時,國內裝備研發經費會下降。軍方為了節省裝備研發經費,往往轉向國外進行部分采購。其必定導致對航空工業產品需求的下降,訂單會減少,生產會萎縮,航空工業企業受損甚至面臨關門。為了使企業生存下去或使企業資產能繼續發揮效益,航空工業的調整或重組不可避免,從而面臨戰略性轉軌問題。即從純粹的軍工生產體制轉向①軍用產品與民用產品混合性生產體制;②轉向純粹的民用航空產品和民用非航空產品生產體制。其中在產品選擇上包括軍民兩用產品。這就有必要制定航空工業的轉換戰略。在西方國家,面對企業關門,社會和企業都會尋求將資源轉移到民用部門的最佳途徑。一般有兩個可行的解決辦法,即實行直接轉軌和資源再配置。直接轉軌就是努力利用現有的航空企業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轉向生產民用航空產品和其它民用服務(例如生產民用飛機和提供通用航空服務),通過技術“軍轉民”措施使整個“產業鏈”實現可持續循環,它實際上是行業及其企業自身的一種戰略轉換;資源再配置則是由政府接受對企業的關閉,并將其資源重新配置到經濟中的其它民用企業、工業和地區。就航空工業及其企業自身而言,直接轉軌是其根本選擇。而資源再配置則屬于政府干預行為。
一般而言,在壟斷市場結構特征下,由于在進入和退出行業時存在市場、技術和程序等三方面的障礙,使得航空工業企業,特別是主機企業具有顯著的穩定性。其主要原因,一是非航空企業進入航空主機研發生產領域存在很大困難,二是航空主機企業從傳統的主機類型的研發生產進入另一種類型主機的研發生產領域(例如固定翼飛機領域的研發生產企業難以進入旋翼機領域,反之也一樣)存在很大困難,三是非主機企業升級為主機企業存在很大困難,四是航空主機企業要完全退出航空主機領域,而進入非航空研發生產領域存在很大困難。因此,無論是實行直接轉軌還是實行資源再配置,要實現航空工業的戰略性轉軌都存在極大困難。這是在提出企業轉換戰略是必須考慮的。
1、直接轉軌
直接轉軌的好處是可以利用現有的有價值的人力和實物資本,避免由于工廠關閉和減員而帶來的成本、動亂和損失。但是,直接轉軌存在如下困難:
⑴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專門的軍用航空生產企業直接轉軌會帶來如下成本:①重新裝備企業的成本;②重新培訓經理、科技人員和工人的成本。
⑵直接轉軌需要時間,主要有:①尋找和進入民用市場需要付出時間;②從依賴國防的企業文化轉化為面向市場的企業文化的企業文化調整需要較長時間。
⑶在研發、生產、修理和維護等幾個不同階段,實行直接轉軌因為需求的不同和資產的不同分工而會遇到不同的困難,例如,研發階段只強調國防需要而不注重成本,因而在尋找民用市場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面臨巨大調整成本,國外航空工業企業在積極尋求國內外新的航空裝備市場的同時,還會解雇員工或關閉工廠,并把方向轉向熟悉的民用市場。對于處于轉型時期的國家,航空軍轉民與國家整體上的軍轉民一樣,還經歷了行政主導的轉軌和專家主導的轉軌兩個不同模式的轉軌。①在行政主導下轉軌,是由上級官員采用舊有的管理系統來決定民用產品的生產,并且直接生產家用電器等產品,而不顧及生產成本的大小;②在專家主導下轉軌,則涉及到從純粹關注技術標準向關注經濟需要和研究市場轉化,轉軌的決策由工程師而不是由實業家和經濟計劃人員作出,因而許多大型航空企業作出了較差的選擇,實行了不現實的或浪費性的計劃。
2、資源再配置
資源再配置就是根據國防需要的調整,在宏觀層面上,從軍工向民用部門重新配置資源。這同樣需要付出調整的成本和時間。這種調整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可轉移性以及是否能夠較好較快地完成經濟的調整。特別由于航空工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主要的就業嚴重依賴于國防生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市場的運作成為任何調整過程效率高低的最重要決定因素,此外,資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市場的運作也是重要因素。
對于直接轉軌,政府的介入需要借助于政府轉軌機構或經營多樣化機構;而對于資源再配置,政府的介入則可采取更普通的人力資源政策的形式(如再教育、人力流動、信息服務和選擇職業等)。
顯然,在復雜的發展環境中,為了保持持續發展,航空工業必定面臨不斷的轉軌。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時期,航空工業的轉軌也同樣面臨一系列困難。但是,制定轉換戰略的目標就是要在不利處境下充分發展優勢。而軍民結合、航空與非航空結合的體制則應當是我國航空工業轉換戰略的主要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