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保規制對工業經濟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工業作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向來受到重視,發展速度穩步上升。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行業的發展愈加迅速。然而,由于技術的局限,產業競爭力的不足等種種原因,一些工業成為能耗大、污染大的行業。為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減輕國際、國內的環境壓力,有必要實施嚴格的環境規制。問題的關鍵是采取嚴格的環境規制是否會影響工業經濟的增速?其影響程度又有多大?這些問題的探討至關重要。
迄今為止,許多學者對此進行過討論,但結論各不相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國家環境規制的加強會減緩工業經濟的增速。應瑞瑤,周力(2006)運用面板數據對環境規制與工業增加值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認為二者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環境規制對工業經濟增長無負面影響。黃武(2006)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對環境規制及其他控制變量對中國工業生產影響作了經驗分析,認為環境規制對我國工業經濟雖存在負面影響,但不顯著,二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二、研究模型、方法及變量
1.研究模型與方法?;谘芯磕康暮蛿祿目色@得性等因素,本文使用時間序列實證分析。首先通過分析研究找出能反映我國環境規制程度的一系列單項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然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最后通過加權平均得到一個綜合指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工業增加值(以下均記為IGDP)與環境規制(以下均記為REGU)的一元線性模型,即:IGDPi=α+βREGUi+ui,i=1,2,…,n然后對二者進行回歸分析與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2.變量選取。本文將指標劃分為直接指標和間接指標。直接指標是環境規制水平變化的直接體現,包括工業治理廢水完成投資額、工業治理廢氣完成投資額、工業治理固體廢物完成投資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和“三廢”綜合利用產品值;間接指標是指那些在環境規制手段實施后,相關污染的排放與處理所體現出來的變化,包括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
工業經濟增長指標使用工業增加值。數據來源于各年份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
三、實證分析
1.主成分分析。依據建立起來的指標體系,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收集8個指標的原始數據,先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不同量綱影響。
利用SPSS13.0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得到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貢獻率、累積貢獻率和因子載荷矩陣。本文按照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85%的標準提取主成分。
為了獲取各主成分得分,需要對數據進一步操作。首先,在SPSS中對原始數據作標準化處理,并保存(SPSS在分析時不會自動保存標準化數據),得到標準化數列ZXi,將整個數組記為矩陣Z。然后,將主成分載荷矩陣中的數組記為數列Bi,將之除以與其相對應的主成分特征值λi的平方根,見式(1)。便得到特征向量數列Ai,記為矩陣A。
最后,在Excel中進行矩陣乘法運算:ZA,得到主成分得分數列Fi(i=1,2)。進一步計算各年綜合得分,以每個主成分的特征值與所提取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的比值為權重將兩個主成分相加,見式(2),便得到綜合得分F,記為REGU,結果見表1。
2.工業增加值與環境規制水平的相關性分析。利用表1的數據,我們運用最小二乘估計方法(OLS)對二者進行回歸,其結果如下:其中:IGDP表示我國工業增加值,單位經換算后為萬元為單位;REGU表示我國環境規制水平。從式(3)可以看到R2為0.79,表明該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各個系數均通過了t檢驗。REGU系數為正,表示環境規制水平與工業增加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彈性系數為2514.099,表明環境規制水平每加強一個單位,我國的工業增加值就會增加2514.099萬元。
3.我國工業增加值與環境規制水平間的因果關系分析。雖然工業增加值與環境規制水平直接存在正相關關系,但是二者是不是存在內在的因果關系。是否是環境規制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工業增加值的上升還需要進行驗證。通過對我國工業增加值與環境規制水平作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見表4。
設置顯著性水平α=0.05,表4的檢驗結果顯示在一階滯后的情況下,環境規制的變化不是IGDP變化的格蘭杰原因的原假設,P值為0.93,接受原假設,表明環境規制的變化不是IGDP變化的格蘭杰原因,即IGDP的增加跟環境規制的加強沒有關系;同理接受IGDP的變化不是環境規制變化的格蘭杰原因的原假設,表明IGDP的增加沒有引起了環境規制水平的提高。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研究表明工業增加值與環境規制雖然表現出一致的變化趨勢,但環境規制始終不是工業增加值增長的格蘭杰原因。為發揮環境規制的積極意義,實現我國工業經濟低碳、可持續化發展,本文建議:
1.制定合理的環境規制措施與標準。合理的環境規制措施與標準,能刺激企業進行創新,并促進工業生產率的提高,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標準不宜過高或者過低,合理的環境規制措施與標準,對促進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進而提高企業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
2.積極采取經濟手段,提高環保效率。在市場經濟中,經濟手段相對與法律和行政手段會更加有效。如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下,各國制定了目標碳排放量,企業如要增加碳排放,需支付一定的碳排放費用,或通過碳排放交易中心購買一定量的碳排放權。
3.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是國民經濟中基于有效利用能源資源、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產品和技術服務的新興產業。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包括節能、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等三大方面的內容;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產品和服務等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