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經濟缺陷及影響要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蘇北工業經濟發展概況
1.工業是推動蘇北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蘇北(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五市)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有效改善,呈現出“二、三、一”的格局,工業已成為推動蘇北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蘇北地區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26.4%下降到2009年的14.8%,平均每年下降1.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從2000年的41.4%上升到2009年的49.1%,平均每年上升0.8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從2000年的32.2%上升到2009年的36.1%,平均每年上升0.43個百分點。2000-2009年間,蘇北工業在第二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一直在34%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9年更是達到了41%的水平(見表1)。
2.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快
在所有制結構上,蘇北工業的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私營經濟在經濟中所占的份額持續上升,其單位數量和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私人和個體企業,無論是在對工業總產值的貢獻方面還是在吸納勞動力方面,都呈現出較快的增長勢頭。
3.工業經濟規模較小
江蘇工業起步早,綜合實力強,但地區間發展很不均衡,南北地區差異較大。據江蘇統計年鑒資料顯示:2009年江蘇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8萬戶,蘇北1.21萬戶,占全省總數的19.90%,蘇南3.40萬戶,占全省總數的55.92%,蘇中1.47萬戶,占全省總數的24.18%;蘇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數為180.82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0417.26億元,占全省總數的14.49%,人均實現工業產值57.61萬元,人均工業產值比蘇中、蘇南分別低17.48萬元、14.80萬元,利稅總額是蘇南的34.64%,占全省的20.20%(見表2);蘇南工業增加值為1.08萬億元,占全省的65.56%,蘇中工業增加值為3058.39億元,占全省的18.64%,蘇北工業增加值為2592.32億元,僅占全省的15.80%[1]。通過對江蘇三大區域工業經濟規模的計算(工業經濟規模Mi=Gi×Pi,Gi、Pi分別表示工業總產值、工業年平均就業人數)可以看出,江蘇省南、中、北三地區的工業經濟規模梯度差異均非常明顯[2]。近幾年來,蘇北工業經濟發展步伐雖明顯加快,但由于蘇北工業經濟起點較低、規模較小,與蘇中、蘇南相比,工業經濟梯度差異明顯,特別是與蘇南之間的梯度差異尤為顯著。
二、蘇北工業經濟存在的問題
1.工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數量偏少,工業化進程緩慢
近年來,蘇北在做大做強工業企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企業總體規模仍然偏小,缺少產業集群,工業化進程緩慢。2009年,蘇北、蘇中、蘇南地區有大中型工業企業戶數分別為602戶、626戶、3420戶,大中型工業企業戶均工業產值分別為7.19億萬元、8.32億萬元、9.11億萬元。蘇北大中型工業企業數只占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總數的12.95%,大中型工業企業戶均工業產值比蘇中、蘇南地區分別低1.14億萬元、1.92億萬元[1]。蘇北地區目前尚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中小企業多,產業集聚能力弱,企業規模經濟優勢不明顯,對蘇北地區工業經濟的帶動支撐作用不突出,在以大集團、大公司為主體,以綜合實力較量為主題的現代市場競爭中,難以取得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
2.產業低端化問題明顯
經過多年的努力,蘇北地區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產業結構層次仍然較低。2009年,蘇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十大行業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紡織、紡織服裝及鞋帽制造、金屬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農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均為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們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尤其是私營工業企業中的小化工、小紡織、小水泥、小塑料、小五金等污染環境、浪費資源、高耗能等行業還占有相當比重。2009年,蘇北地區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600.43億元,占該地區工業總產值的15.36%,較2008年雖增長了4.09個百分點,但與蘇中(21.26%)、蘇南(33.26%)相比仍然低5.9個和17.9個百分點。
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近年來,蘇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比重上升,但對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程度不夠,關鍵技術主要依靠從國外引進,多屬于引進關鍵生產設備和關鍵元器件建立起來的加工組裝型企業,其產品多以貼牌或委托加工方式生產,擁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同時,高新技術產業的擴散性弱,利用外資結合蘇北地區現狀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的作用不夠明顯。蘇北地區企業科技活動情況較差,在科技活動人員、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專利申請數、技術改造經費投入上與蘇中、蘇南相比有較大差距。
4.能源供給緊缺,對資源、能源的依賴程度較高
近年來,隨著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蘇北對外部資源要素的需求大大增長,在保證能源供應、合理使用能源、節約土地資源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2009年,蘇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耗為3472.84萬噸標準煤,占全省總數的19.5%,同比增長4.2%;蘇中地區綜合能耗2558.17萬噸標準煤,占全省總數的14.4%,同比增長2.6%;蘇南地區綜合能耗11476.85萬噸標準煤,占全省總數的64.5%,同比增長2.7%,蘇北能耗增幅分別比蘇中、蘇南高1.6個、1.5個百分點。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等高耗能行業在蘇北工業體系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單位產值能耗較高,加劇了蘇北地區對能源的依賴度。
三、蘇北工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1.地理區位、交通條件的影響
蘇南位于長江和沿海結合部,屬于長江三角洲的腹地,北瀕黃金水道長江,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跨東西,京杭運河縱貫南北,水陸交通及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國內外流動便捷,容易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而蘇北位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與其接壤的是經濟水平一般的蘇中地區和皖、豫、魯等省的欠發達地區,距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相對較遠,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鐵路、公路、內河、航運不配套,綜合運輸能力不強,相對閉塞,受經濟中心的吸引和輻射比較弱。且蘇北的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5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對腹地的輻射和帶動能力較弱,導致其工業經濟發展較慢。
2.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影響
經濟對外開放程度可以反映一個區域對外貿易和吸收投資的程度。近年來,蘇北地區對外開放雖然逐步加快,但經濟開放程度和與國際經濟、技術、信息的交流速度和質量仍很低。2009年,蘇北、蘇中、蘇南地區的進出口總額分別為117.87億美元、275.22億美元和3002.23億美元,蘇北地區進出口總額僅為蘇南地區的3.93%,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47%。利用外資上,蘇南地區憑借其優越的地緣、人文、經濟因素,在吸引外資上也占據了絕對優勢。2009年,蘇北實際外商直接投資35.07億美元,同期蘇中、蘇南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分別是蘇北的1.25倍、4.97倍。
運用外資和外貿兩個指標構建區域經濟全球化指數(Gi):Gi=(Ti+Fi)/2,其中:Ti表示i區域進出口總額占全省GDP的比重,Fi表示i區域年度利用外資額占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根據江蘇統計年鑒歷年資料,計算江蘇省三大區域經濟全球化指數(見表3)。
如表3所示,蘇北地區經濟全球化指數低于蘇中,遠低于蘇南,并且多年以來一直在低位徘徊,表明蘇北地區經濟全球化水平落后于蘇中,遠遠落后于蘇南,且經濟全球化的速度相對緩慢。
3.人口數量和質量的影響
2009年,蘇南地區年末戶籍人口數為2358.41萬人,蘇中為1725.44萬人,蘇北為3335.39萬人,蘇北地區人口總數占全省的44.96%。從人口總量看,蘇北地區人力資源豐富,但蘇南、蘇北在人口素質與人才擁有量上存在很大差距。
人口素質主要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質、思想觀念等方面。嬰兒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是反映身體素質的兩個指標。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表明,蘇北的嬰兒死亡率為18.2‰-25‰,明顯高于全省14.3‰和蘇南5.4‰-9.7‰的水平;蘇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2.42-73.53歲,低于全省74.13歲和蘇南73.83-75.89歲的水平。
從反映人口文化素質高低的文盲率及受教育年限兩個指標來比較,蘇北地區分別比全省高1.1個和2.8個百分點;蘇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63-7.34年,蘇南達到7.68-8.63年。學校是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場所。截至2009年,蘇北地區擁有各類學校4449所,總量上高于蘇南(2512所)及蘇中(1607所),但從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普通高等學校及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兩個指標來比較,蘇北擁有普通高等學校22所,比蘇南少64所;擁有普通中等專業學校57所,比蘇南少17所。蘇北、蘇中及蘇南每萬人口擁有中專及以上在校學生人數分別為182人、186人及644人;每萬人擁有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人員數分別為91人、141人和278人。江蘇三大區域對民眾教育及再教育的投入力度也有一定差距。2009年,蘇北、蘇中、蘇南地區擁有公共圖書館數分別為37個、23個及50個,館藏圖書量分別為6874千冊、6956千冊及27234千冊,蘇北地區公共圖書館藏書量僅為蘇南的25.24%,占全省公共館藏圖書總量的比例為16.74%,這與占全省人口44.96%的比例很不相稱。地方財政預算中教育支出數額上蘇南比蘇北大,2009年蘇南教育支出是蘇北的1.71倍,二者相差達119.94億元(見表4)。
4.生產要素投入的影響
生產要素投入對促進經濟增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蘇北地區政府財力不強、居民儲蓄不多、外商投資不旺、上市融資不暢、生產要素特別是資金要素不足,導致缺乏財力進行大規模、高水平的擴大再生產和更新改造,制約了蘇北工業經濟發展的后勁。
從政府財力看,2009年蘇北地區財政預算收入為540.91億元,而財政支出為881.71億元,財政赤字達340.8億元,相當一部分縣、鄉鎮財政赤字嚴重,投資經濟建設力量不足。
從居民儲蓄看,由于蘇北城鎮、農村居民收入偏低,相當份額的經濟來源用于生活消費,其結果是儲蓄水平較低。2009年,蘇北居民人均儲蓄存款為11292元,低于蘇中的26784元及蘇南的39984元。蘇北地區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儲蓄存款不多、積累能力不足,導致利用民間資本進行經濟建設的難度很大。
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流向蘇北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2009年蘇北地區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為35.07億元,是2005年的4.29倍,但由于區位條件、經濟基礎、投資環境不敵蘇南、蘇中地區,吸引外資和外貿方面能力較低(見表5)。
四、發展蘇北工業經濟的政策建議
1.狠抓蘇北產業結構升級,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發揮后發優勢蘇北擁有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海洋資源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應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步伐,努力提高資源加工深度,促進資源的高效轉化。加快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如汽車、化工、鋼鐵、建材、輕紡服裝、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布局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大力推進一批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做大做強一批制造業企業,提升產業增加值,增強產業競爭力和集聚力。
2.大力發展科教事業,加速人才的培育和引進蘇北應堅持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把教育和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為蘇北地區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引導地方財政和企業增加對工業科技的投入,扶持工業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由于教育的周期性較長,政府還應該運用人才的流動性特點,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制度環境,建立完善的用人機制,尊重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各地人才來蘇北創業、工作。同時,加強科研單位、企業、高校在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加快科研成果向新的生產力的轉化。
3.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蘇北工業經濟的發展已進入了關鍵時期。為成功縮小與蘇中、蘇南的差距,蘇北必須抓住江蘇省委、省政府“區域共同發展”的戰略機遇和2001年“促進蘇北大發展”戰略、2003年“沿江開發”戰略和2004年“東隴海產業帶建設”戰略[4]的實施,加大對蘇北的扶持力度,增強蘇北經濟發展后勁,改善蘇北的發展條件。蘇北人民應抓住政策機遇,堅決克服“等靠要”思想,樹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意識,在地方工業經濟建設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蘇北地方政府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軟環境,形成公平競爭、產業配套、服務規范的環境體系,提高引進外資的水平和質量。蘇北工業企業應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和外部市場,敢于走向國際市場,主動承接國內外的產業轉移,提高經濟的國際化水平。
4.著力發展和壯大民營經濟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蘇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蘇北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與蘇南民營經濟發展規模和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為促進蘇北地區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健康、快速發展,一要做好市場培育、開拓和監管工作,出臺相關的優惠措施,鼓勵民營業主自主創業;二要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公平競爭環境;三要建立和健全民間投資的服務體系,進一步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四要加強宣傳,完善各類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推行科學的質量管理方法,提高民營企業的產品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增強民營經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