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約束下的工業廢棄物管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工業廢棄物領域的碳減排空間巨大。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工業廢棄物領域施行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減排路徑,對我國實現碳減排目標、承擔更多的國際環保責任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和借鑒意義。根據“3R1I”原則,從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配送、消費全價值鏈,對我國工業廢棄物領域的碳減排提出建議。
關鍵詞:“3R1I”原則;低碳;工業廢棄物;碳排放
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是碳排放最大的驅動因子,我國政府因此曾一度把能源作為我國碳減排的首要對象。但事實證明,能源領域實現減排阻力較大[1]。德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工業廢棄物領域進行了碳減排的大膽嘗試,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工業廢棄物通常分為廢水、廢氣與固體廢棄物三種,其引發的碳排問題包括:生產過程因消耗能源而排出的二氧化碳;低效利用導致額外供給而引起的新一輪碳排放;運輸廢棄物造成機動車排放的碳素尾氣以及目前我國直接排放、填埋、焚燒等處理廢棄物增加的碳排放。在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我國,如何順利實現工業廢棄物低碳化及資源化利用,已成為快速經濟發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因此,研究低碳約束下工業廢棄物的排放機制,對我國實現碳減目標、體現大國風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推進作用。全國環境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0.9億噸,同比稍有下降;工業廢水排放量為195.5億噸,占全國污水排放量的27%;工業廢氣的排放量為68.5萬億立方米,大部分行業的廢氣排放量呈上升趨勢。在國家加強對污染治理的影響下,工業廢棄物的生產量有所下降,但是總量仍然很大,龐大的工業廢棄物總量給我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現階段,我國處理工業廢棄物的主要方式包括直接排放、填埋、焚燒、綜合利用(比例很小)等。已有研究發現,垃圾填埋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為30%~40%[2],再加上垃圾焚燒過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低效利用導致的新一輪碳排放以及運輸廢棄物造成的碳素尾氣,不難推算出我國的工業廢棄物總量龐大,其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也必然非常驚人。這使得我國碳減排任務愈加艱巨,也顯示出我國在工業廢棄物碳減排領域具有巨大的空間。歐盟實施了強制性措施以達到在廢棄物領域減排的目的,其中頒行垃圾填埋指令,實現的碳減排量最大,減排率最高,而污水處理的減排效果有限,因此垃圾填埋是歐盟減排的主要方式,實際減排效果最顯著。
英國把廢棄物作為其減排的主要領域,綜合運用多措并舉的行政措施實現減排目標,主要措施有英格蘭廢棄物管理戰略(WS2007)、廢棄物和資源行動計劃(WRAP)、垃圾填埋交易系統(LATS)、垃圾填埋稅(Landfilltax)、垃圾堆指令(LandfillDirective)[1],減排思路大致是:源頭減少廢棄物產生→廢棄物的收集、分類、回收利用和再加工→回收利用處理廢棄物時產生的溫室氣體,這一思路取得了明顯成效;德國的做法跟英國在某些方面較為相似,強調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主要采用強制手段和宣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頒布法律法規以達到減排目的,主要包括:循環經濟與廢物管理法、廢棄物填埋條例、廢木料條例、市政廢棄物技術指令、市政污水處理中污水氣體利用和節能以及與CHP結合的垃圾焚燒發電等[1],禁止垃圾填埋。美、日等國家主要采取焚燒的方式,效果卻適得其反,最終是“越減越排”。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廢棄物碳減排領域主要采取的策略有減少廢棄物總量、廢棄物資源化與循環利用以及廢棄物填埋、焚燒。有的經濟體收到了良好的環保效果,而有的卻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實踐表明,在工業廢棄物領域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具有顯著的實際效果與可操作性,因此我國應借鑒其處理工業廢棄物的經驗,提取符合我國土壤的減排思路,尋找經濟低碳的減排方式,以實現我國的碳減排目標。基于現有的研究成果、國際實踐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工業廢棄物領域碳減排應努力推行“3R1I”原則:減量化原則(Reduce)、資源化原則(Re-source)、再循環原則(Recycle)、無害化原則(Innocuity)。減量化主要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即從源頭削減廢棄物,杜絕廢棄物的產生;資源化是指循環利用廢棄物,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節省原生原材料;再循環指將物料由流程下游反饋到流程上游;無害化是指以科學的方法,對廢棄物進行適當的處理,防止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廢棄物流出,確保其不存在負外向性。其中,減量化是最高原則,無害化是最低原則。本研究根據“3R1I”原則,從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配送、消費全價值鏈出發,提出以下建議。
一、研發設計階段
研發設計階段是工業企業產品生產、配送、銷售的起點,此階段工業廢棄物排放的機制研究主要是環保設計和多生命周期設計,從源頭考慮制止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一)政策引導產業,法律助低碳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政政策的強制介入,使企業能夠在設計產品時考慮產品在生產和消費及棄置階段的碳排放問題;為企業提供稅收、金融支持;立法、審批時禁止廢棄物產生量大的工業企業的運營等[3]。
(二)鼓勵循環利用,源頭低碳化工業企業應分析消費者的消費價值與產品特性關系,研究產品的多生命周期低碳設計。在設計產品各種規格或參數時,尤其是選擇原材料,應考慮具有循環利用性能的原材料,從源頭上保證廢棄物的減量與循環利用,盡量保證材料被廢棄時對環境無害。
二、采購階段
采購是工業生產供應鏈的一個重要節點,為預防和減少整個工業過程中的廢棄物排放量,實施低碳采購戰略勢在必行。政府予低碳型采購商增值稅等優惠,積極引導企業采購向低碳化轉型[4]。低碳采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低碳型原材料的采購;二是采購過程的低碳化。因此,政府在這兩個過程要積極從宏觀層面引導工業企業選購低碳型原材料,使低碳采購具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建立低碳供應商評價與選擇體系,在保證產品質量與原材料供應的條件下,盡量選擇本地供應商,并要求運輸者提供環境政策和行動計劃,同時推行環境審計機制以檢查供應商或自身的環境政策,并在運輸過程中優化物流運輸模式,以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
三、生產階段
生產階段是工業領域碳排放量最多的環節,這個環節消耗大量能源,直接產生大多數廢棄物,因此是整條工業制造供應鏈碳減排最關鍵的節點。
(一)優化能源供給,創新能源利用技術[5]雖然不同的能源具有不同的可靠性和獲得的成本性,需要對其進行評估選擇,但不可否認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因此企業應優化能源結構,使企業的能源供給結構由傳統能源向新型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電等)轉變。另外,還要改進能源利用技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節約能源,減少能源燃燒產生的廢棄物。
(二)推“自然之道”,建立戰略協同關系“自然之道”指從原始自然界的角度出發,遵循自然規律,信任自然本身與自然潛能。工業生產追隨自然之道就是生產的每一階段都需要尊重自然,不破壞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因此整個生產過程,特別是廢棄物排放,政府和企業應加大科研投入,研究工業廢物的污染防治,并加大運用與推廣力度,提高制造工藝技術水平,在生產的各個工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減少機器閑置時間,設備運轉狀態和生產方案的優化,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提高機器設備利用效率;對已經產生的、不可避免的廢棄物,工業企業需要回收、循環、再利用,減少浪費,治理污染,以實現廢棄物排放的無害化,最終實現生產運作與廢棄物的低碳化排放協同關系。
(三)執“圣王之制”,行“法治中國”修改并完善廢棄物防治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有些條款并不適應目前我國工業廢棄物的實際情況;通過法律條款規定工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再循環、無害化;通過政府的行政法規強制規定每個注冊企業的廢棄物排放量及碳排量,超出部分征收廢棄物稅,修改完善碳排放交易權制度等。
四、配送階段
配送階段在減少工業廢棄物排放主要有兩點:一是物流方式的優化;二是與第三方物流的協同合作。
(一)優化物流方式選擇我國的運輸方式主要有海運(貨輪等)、陸運(主要是火車和汽車)、空運(飛機),各種方式又有不同噸位與集裝箱容量的區分,這些因素對企業配送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運輸時間及成本、運載容量等產生重大的影響,需要管理者研究運籌混合集成運輸等[6]。
(二)創新合作協同機制目前,很多工業企業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的方式,但兩者缺乏運作上的溝通與合作,雙方各自獨立優化自己的利益,導致存在碳排放的雙邊際效應,碳足跡無法確定。因此,需要將工業企業與第三方物流的運作整合,協調雙方的利益,降低配送階段的碳排放。
五、消費階段
消費拉動生產,轉變消費者滿足自己消費需求的方式,改變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因素,都將有助于從消費終端預防與減少工業廢棄物的排放。
(一)實行價值鏈逆向管理觀念影響消費,消費拉動生產。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著實提高國民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低碳意識,以其自身的環境觀引導自身的消費觀。消費拉動生產,從價值鏈的終端逆向促進低碳廢棄物的發展。
(二)推行“天人合一”的需求觀,建立以環保為基礎的低碳工業品消費觀“天人合一”是站在宇宙之制高點,以一種博大恢弘的視野透視人與自然的做法[7],注重人與自然的合一。消費者具有多樣的需求偏好,生活環境也應被消費者關注。因此,作為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消費者,應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義務,逐步發展推行消費與資源環境協同發展的“天人合一”需求觀,在消費對象的選擇上向低碳產品傾斜。我國工業廢棄物領域碳減排空間巨大,從全價值鏈角度預防和減少工業廢棄物領域的碳排放舉措,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有利于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也有利于企業長遠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政府和企業都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積極推動我國工業廢棄物領域碳排放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賀蓉,殷培紅,楊寧.廢棄物領域協同減排是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途徑[J].中國環境管理,2011(4):32-36.
[2]李繼紅.垃圾填埋場氣體的產生及收集利用[J].廣州化工,2011(16):115-117.
[3]王麗平,欒慧明.工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網絡聯動脆弱性與解決機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23):84-91.
[4]李媛.低碳供應鏈發展及運營新問題[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33-36.
[5]于海霞,李少寅.工業廢棄物管理模式及資源化利用探討[J].科技展望,2015(21):163.
[6]董弋萱.國際視閾下中國低碳物流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J].價格月刊,2018(12):46-49.
[7]趙麥茹.從老莊反“技巧”的生產觀解析道家生態倫理思想[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0-28.
作者:劉偉 單位:江蘇開放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