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體育發展的社會結構討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如果說閉關與開放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么近代化進程中工業社會的初步形成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正如金耀基先生指出的那樣:“中國之社會的變革當然是一多面向的現象,但在基本上則是從一以人力、動物力為基底的農業社會轉向為以科學技術為基底的工業社會。在這一轉變中,社會的結構及其價值皆相應地會發生變化。”與西方資本主義強國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人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先進性。“師夷長技以制人”,清政府內部的開明人士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開始在中國逐步仿照西方建立近代工業體系,這就是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到甲午戰爭前夕,洋務派初步建立起一個近代化的工業體系,其中因于軍事戰爭的需要,槍炮、造船等軍事工業是主要的建設內容,與此同時,電報局、織布局等與民眾生活相關的企業也開始建設。而且,民間資本也大量從事于工業,在繅絲、紡織、面粉等行業取得初步發展,形成了民族資產階級這一群體。甲午戰敗,洋務運動宣告失敗,但工業化進程并未因此止步,而是呈現出更加快速的發展。工業化的進程對民族傳統體育產生的影響是關鍵性的,如前所述,民族傳統體育是建立在農業社會基礎上的文化體系,所以其本體就帶有農業社會特有的文化色彩。工業化進程對民族傳統體育而言是其經濟基礎的改變,這一改變意味著民族傳統體育所具有的農業社會的諸多特征必須和工業社會發生轉變,而這種本質的轉變談何容易。所以,近代工業化面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無所適從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不獨民族傳統體育,近代以后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都存在進退失據的兩難。義和團運動是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面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一次抗爭,盡管許多拳眾具有精湛的技藝,但在先進的火器面前精湛的拳技非但無法實現保家衛國的樸素愿望,更是只能以生命的代價來進行無謂的犧牲。所以,工業化的進程使武術的社會價值由以往的技擊轉向健康,這既是武術自身求變的結果,也是工業化進程的必然。工業化帶給民族傳統體育的另一重要影響是標準化和可復制化的推行。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從來就是感悟的文化,我們的文化體系并不以科學的量化作為標準,也無法實現完整全面的復制。就如兩個人無法完全相同一樣,眾多民族傳統體育的習練者因于不同的理解和個體差異的存在,他們更著重于各自個體的心理體驗,而且多數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未建立起完整的體系,耳濡目染和口傳心授成為主要的傳播渠道,這就使得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存在傳播區域較狹窄、傳播人群較少的狀況。民族傳統體育在農業社會形成的這些特征對其在工業化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制約。而與工業化同時進入中國的西方體育卻具有工業化的標準化和可復制化的特色,使其可以迅速被民眾所掌握,并可以實現快速的傳播,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沖擊不言而喻。
工業社會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改變,而近代化則意味著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整體變遷。歐風美雨,西風東漸,中國社會的發展目光由此轉向西方,開始全面根據西方模式進行自己國家的近代化改造。文化、教育都開始學習西方,這就使得民族傳統體育不得不實現自我的改變,尋求新的社會空間。新式教育的推行,使民族傳統體育在近代教育體系中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盡管政府也曾為此作出過努力,馬良的新武術和中央國術館的實踐都對武術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我們也必須承認,與西方體育運動相比較,近代中國并未走出正確可行的道路。整體社會的變遷使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空間和文化功能產生重大變化,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社會功能在近代社會成為落后的象征,不再為社會大眾所認可,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在近代社會開始面臨生存的危機。工業社會與近代化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變遷,民族傳統體育不再有傳統社會的恬淡與從容,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這也是民族傳統體育當展不夠理想的直接原因。
2傳統與現代: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不同文化表達
近代以前,長期在封閉社會系統中發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是影響中華民族的唯一的身體文化系統,進入近代以后,西方體育文化開始漸次進入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一方面受制于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在尋求自身的發展新路。所以,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自新成為近代以后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特點,因其發展所產生的變革之劇烈,傳統與現代的分野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眾所周知,民族傳統體育在傳統社會中并無傳統與現代的分野,這主要是因為其在農耕社會的發展并不明顯,處于緩慢甚至于停滯的狀態。而近代中國的發展歷史帶給民族傳統體育最為直接的影響是民族傳統體育有了“傳統”和“現代”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標簽。在這里,傳統不難理解,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分支其本體就來自于傳統,就是傳統文化的代言者。具體來看,民族傳統體育在進入近代以后第一次有了傳統這一文化標簽,其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傳統是相對現代的西方體育而言的。由于有了現代體育的對比,我們的民族體育形式與文化體系只好成為“傳統”。而且我們也必須承認,與西方體育對人的培養理念和操化的運動形式相比較,我們的民族體育確實傳統。其二,傳統是相對自身的發展而言的。進入近代以后,民族傳統體育面臨“千古未有之變局”,自身必須尋求新的發展道路和發展范式,由此而形成的民族體育新范式,使其以往的發展成為傳統。正是出于這樣的理解,武術才會有傳統武術這一概念的出現。
現代就不好理解,我們總認為民族傳統體育就是傳統與落后,與現代何干。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所有的傳統都曾經現代,傳統只是過去的現代。所以,民族傳統體育的近展就是其在近代化進程中的不斷“現代”的結果,當然,今天看來,這些發展也早已經凝固為傳統。同樣以武術為例,今天的傳統武術就包含有許多近代以來武術的發展與變化。傳統與現代就這樣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的近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歷史邏輯。“文化像血脈一樣構成人的存在靈魂,對個體的生存具有決定性的制約作用,它構成社會運行的內在機理,從深層制約著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其他領域的運行和發展。”因于傳統與現代不同的文化標簽,民族傳統體育在近代以后就有著不同的文化表達,并產生了迥異的表達效果。在傳統的層面,近代以后的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國身體文化的凝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民族傳統體育在實現傳統的文化表達時更多是文化保守主義的表現。傳統被認為是經典,是不能改變的。民族傳統體育被視為民族的靈魂,是文化的精華,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任何改變都是對其進行的破壞,都要負有歷史的責任。此時的民族傳統體育就被視作為文化遺產,需要對其進行保護,首先是保護其生存,其次還要保護其發展。近代社會的轉變使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土壤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文化傳統的逐漸逝去就成為我們必須面臨的現實。我們只能也必須接受文化的演變和發展,事實上,民族傳統體育盡管在傳統社會中變遷并不劇烈,但也絕非沒有變化,馬球等盛極一時的傳統體育項目在近代早已不見蹤跡,對于當時代而言這無疑也是一種傳統的離去。所以,我們對待民族傳統體育的“傳統”表達,應更多地著重于對其進行發展,使其文化生命得以延續,文化內涵得以光大。如果只是將其放在缺乏文化基礎的空間中進行保護,這種保護的結果只會使文化本體受到更多的傷害。
“任一文化的現代化,都是自己傳統的現代化;任一現代化的文化,都飽含著自己的傳統在內”。在現代的層面,民族傳統體育在近代化進程中不但意味著傳統的延續,更意味著現代視野下的新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如何體現更多的現代色彩,如何為更多的受眾所接受,是其近代以后發展的主題。所以,文化的自我更新就成為近代以后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基本表達。發展是永久的主題,失去了發展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對其進行保護就成為空談。所以,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統最好的保護就是發展。當然,我們也要注意發展的代價,發展是對傳統的揚棄,而不是全面放棄傳統的發展。如果不再具有曾經的文化靈魂,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最終只能是鏡花水月。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的現展必須站在傳統的根基之上進行科學發展,否則,民族傳統體育將不再傳統,更無法現代。由上,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民族傳統體育的傳統與現代,只有把握好二者的關系,民族傳統體育才能迎來更好的發展。
3師徒傳承與學校教育:民族傳統體育傳承途徑的變遷
“作為知識和信念的文化,表現為符碼和觀念形態。”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繼承與發展,成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寶貴文化遺產。受宗法社會的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大多是以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承作為主要的傳承方式,也有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民族生活的一部分被世代流傳下來。師徒傳承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傳承途徑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一代代師徒相傳,使傳統的文化形態得以保留,使民族傳統體育能夠在傳統社會中得以繼承和發揚。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師徒傳承的局限性:基于傳統社會的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途徑比較單一,而且規定了諸多的可傳不可傳的規定。由于受到傳播者和受眾的限制,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就顯得比較局限。而且,宗法社會下的師徒傳承與血緣關系和類血緣關系有著緊密的聯系,使師徒與父子等關聯起來,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約作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又以武術最為典型。中國武術的傳承主要通過師徒傳承的形式進行,并且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作為其主要特色。習練者在長期的習練中通過師父的傳授,對直觀經驗的長期積累和反復思考,通過“悟”來提高了自己的技術水平和認識水準。因此,中國武術的習練往往是終生的,通過不斷的體悟來獲得對傳統文化精髓的不同體認,而且隨著技術的精進和認識的提高,武術修為在不斷提高。但顯然,這種提高絕非輕易可得,如果得不到真傳,甚至永遠無法得到技術的真正提高。由此,師徒傳承對于武術的傳播和技藝的提高都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局限。近代以降,宗法關系的逐步弱化,使師徒關系無法同傳統社會一樣比擬,尤其是近代以后西方學校教育體系的逐步建立,傳統的傳承模式受到了很大沖擊。現代價值體系的建立和個人價值的體現更是對傳統的師徒關系形成了巨大沖擊。尤其是傳統的師徒傳承向現代的學校傳承的轉變更是對傳統武術在現代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明清時期,軍事訓練中將武術作為重要的訓練內容,特別是滿清統治者以騎射征服中原,以少數族群對多數族群進行統治,在文治之外武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清政府將騎射武功視為帝國的立國之本。鴉片戰爭及以后多次對外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認識到堅船利炮的重要性,雖然軍隊仍然練習武藝,但已不再是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清史稿》卷一零八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卒以武科所習硬弓、刀、石、馬步射無與兵事,廢之。”
晚清時期,曾任濟南鎮守使的馬良就曾在山西武備學堂擔任武術教習,教習所用的教材就是其自編的教材,共分摔角、拳腳、棍術、劍術四科,民國初期定名為“中華新武術”。運用自編的武術教材進行武術教育是傳統武術走向現代化的一種全新嘗試。1911年,馬良任陸軍第九協統駐扎山東濰縣,邀集一些武術名家,發起編輯武術教材,并將此教材定名為《中華新武術》。1914年,馬良廣邀各派武術專家,修訂《中華新武術》。此后,在馬良的力推之下,1917年,陸軍部咨行訓練總督和警察總督,定《中華新武術》為軍警必學之術。為配合推廣《中華新武術》,馬良于1914年在濟南創辦“武術傳習所”,培養師資,分派各地。而且當時北京、天津、上海、山東等省市的一些武術體育組織及許多學校都把《中華新武術》列入了體育課程當中。《中華新武術》一書的出現是傳統武術主動要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打破傳統武術的門派之別,而以傳統武術基本動作為素材,以西方兵式體操的操練方法為練習的基本方法,分段分節地配以各種口令,而且還出現集體表演性質的團體操練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武術中的師徒單一傳承方式,而借鑒西方教育體系當中的師生關系來進行武術傳承,這與傳統武術以往的發展路徑有著根本的區別,而且也為日后武術進入課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由于《中華新武術》的規范化使其更易于推廣普及,為傳統武術的社會化傳播奠定了基礎。1913年起,各級學校的運動會中陸續出現了一些武術競賽項目。如:上海工業學校和徐家匯高等工業學校在1913年12月8日舉行的秋季運動會上,就有拳、刀、棍、槍、劍等武術表演。1914年,徐一冰在《整頓全國學校體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議將武術列為高等小學、中學、師范學校的正式課。1915年4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北京體育研究社許禹生等提出的《擬請提倡中國舊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議案。教育部命明令“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此項教員于各師范學校養成之”。至此,武術正式進入學校教育領域。隨后,自1915年起,武術被明確規定作為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對武術技術動作的改編改變了大眾對傳統武術的偏見,也意味著以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來嘗試改造傳統武術的開始,使其進入課堂教學實踐當中,這是武術現代化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嘗試,也是近代以后武術變革的重要表征。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方式從師徒傳承向學校教育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直至今日,師徒傳承和學校教育依然都是民族傳統體育重要的傳承方式。傳承途徑的變遷是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民族傳統體育傳播的重要變革,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在近代社會結構的演變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產生了重要的社會變遷和文化變遷,從而使民族傳統體育不再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表達,更成為西方體育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互相影響發展的結果,這既是民族傳統體育在近代歷史進程中的基本文化特征,也是影響當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根本所在。
作者:田文波王宏江單位:上海大學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