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物流發展定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背景綜述
物流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1915年阿奇•蕭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中就提到物流一詞。發達國家物流產業發展迅速,我國物流起步較晚。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打開了世界市場,推動了商品、服務、信息、技術及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從國家內部擴展延伸到世界范圍,同時也帶動了物流全球化的發展和物流企業的規模以及新興物流的出現。由于我國是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發展市場經濟的,農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較高,正處在工業化初期,商品經濟不發達,商品市場的全面發展也不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歷史,因此,物流市場比較落后。改革開放前由于不承認倉儲、運輸的商品屬性,實際上也不存在相關市場。物流市場的發展過程是與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交通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和社會商品供應日益豐富,為我國物流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自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改革開放力度加強,給流通業、儲運業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加快了物流業的市場步伐。從1992年起,我國物流市場進入更新改造、發展創新的重要時期,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客觀上要求建設大市場、發展大貿易、搞活大流通,首次提出、實施和應用配送制,為用戶解決倉儲、運輸、加工等物流要求。這是由于物流市場進入更新改造、發展創新的新階段。尤其是加入WTO三年來中國物流業的發展快于經濟增長,社會物流增加值與經濟同步增長,穩定在9%~10%,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的穩定因素。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三年穩定在21.5%左右,小幅波動,比1991年的24%下降了3個百分。
本文以1992年為研究的基點,從定量的角度分析物流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并對我國各地區物流發展狀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二、實證分析
(一)物流發展與經濟增長定量分析。利用2005年中國物流年鑒的數據對1992~2004年的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率和GDP增長率作回歸方程。用SLZEI代表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率,GDPI代表GDP增長率。結果如下:
SLZEI=1.145627589GDPI
+0.04345361904(1)
從方程(1)中可以看出,AD.R2為0.730923,模型解釋能力較高,只是DW值稍小。變量LNFDI的系數的t值為5.796281,是高度顯著的,說明GDP對社會物流總額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變量GDPI的系數為1.145627589,說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社會物流總額平均增加1.1456%。說明物流業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依托的,經濟的持續增長對物流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為了進一步考察物流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對社會物流總費用和GDP取對數(因為時間序列數據存在非平穩性,取對數可以使數據無量綱化和平穩)。
用Eviews軟件得出具體結果如下:
LNGDP=1.055892089LNSLFY
+0.977287701(2)
從方程(2)中可以看出,AD.R2為0.998967,模型解釋能力很高,只是DW值稍小。變量LNSLFY的系數的t值為103.1489,是高度顯著的,說明社會物流總費用對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變量LNSLFY的系數為1.055892089,說明社會物流總費用增長1%,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055892089%,說明國民經濟對物流的依存度增大。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流發展與經濟發展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具體研究各地區物流的發展,能夠更好地促進總體物流水平的提高,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所以,本文對我國地區物流發展作了統計分析。
(二)地區物流發展狀況統計分析。地區物流發展的統計指標:X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元/人)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X2(公里/公頃)運輸線路密度、X3(萬人)全社會客運量、X4(萬噸)全社會貨運量,這些指標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交通運輸狀況;X5(億元)郵電業務總量是反映一個地區通信網絡發展的速度和程度;X6(%)大中型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X7(次/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流動資產周轉次數、X8(%)大中型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這些指標能夠反映地區物流效益狀況。根據統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則選擇了上述八個指標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進行了評價和分析。上述八個統計指標數據大小不一,為此需要采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統計數據,對2004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物流發展狀況進行了因子分析。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給變量分組,使同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低,從而把多個物流發展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用公共因子刻畫原來變量的線性組合,使問題得到簡化,并可以利用因子分析中的因子得分來綜合評價各地區的物流發展狀況。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我們首先得到因子載荷陣。通過因子得分部分表可以得出在公共因子F1上得分排名第一的是廣東;公共因子F2上得分排名第一的是上海;公共因子F3上得分排名第一的是黑龍江。而綜合得分排名前四名的依次是廣東、山東、浙江、江蘇。(表1)
從各因子得分情況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在F1因子得分前四名的廣東、四川、江蘇、浙江,說明這四個省份在物流服務上表現突出,尤其是廣東遠高于其他省份。廣東地處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門戶,物流業起點高、發展快,已實現與國際物流市場的對接,物流總體水平居于全國前列。從其綜合排名第一,總分高居榜首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在因子F2得分前四名上海、天津、北京、山東反映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尤以上海為例經濟高度發達,是我國對外貿易的樞紐地區。在因子F3得分前四名黑龍江、云南、新疆、湖南在企業物流效益上高于其他省份,說明這些省份重視發展本地的優勢企業。從綜合得分排名的結果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權重較大,因此在F1得分排名第一位的廣東高居榜首,這也充分說明了在物流發展中物流服務起著重要作用,物流本身是一種服務,只有重視服務水平才能更好地發展物流業。
三、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1、通過社會物流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定量分析可以得出,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社會物流總額平均增長1.1456%。可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物流的發展,物流是順應經濟的發展需求而日益得到重視。
2、通過國內生產總值與社會物流總費用的對數線性模型可以得出,社會物流總費用每增長1%,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56%。從而說明經濟的發展得到了物流的推動和支撐。
3、綜合模型一和模型二的結論得出物流的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相互依賴關系,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可以看出合理發展物流的重要性。
4、從地區物流發展的統計分析可以得出物流發展較發達地區具有經濟條件、地理條件、政策條件的比較優勢,并且具有較強的物流理念,開放的物流市場,突出企業在物流中的重要作用。這些也是發展物流的必要條件。
(二)建議。盡管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加快,我國物流發展迅速。但是,從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來看,較美國、日本等物流業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與我國物流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設施不齊備,相關政策體系不完善有很大關系。首先,制定全國物流發展規劃是當務之急。這樣可以協調并落實各地區的物流發展規劃,整合物流資源,規范物流服務的市場體系。其次,推進物流市場開放,加強外資引導,尤其是與物流業發達國家的物流企業合作可以借鑒相關的物流管理措施,學習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再次,以物流發展較快的地區為主帶動全國各地區物流業的發展。最后,完善相關的物流法規、規范物流術語、培養更多的物流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為物流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