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國內股份制企業發展方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股份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但由于股份制所要求的約束機制的缺乏,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股份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現階段由于種種原因造成國有產權不能自由流動,資本市場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時,我國的市場體系還不太完善,經營者市場遠未成熟。在現階段完善股份制改革,諸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文章基于此進行論述。
關鍵詞:股份制所有權;體制改革;法人治理結構;產權界定一、我國股份制企業發展的現狀
目前,我國股份制企業的產品市場運轉狀況基本良好,諸如價格體系不合理,資源流動的地域性和行業限制,非市場力量如行政干預和行政保護還對企業行為有很大影響,因而產品市場不能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經營者市場還遠未發育成熟,企業家人才和企業家意識的缺乏以及經營者選拔及自己的缺陷,使得經營者還不能發揮其約束機制。資本市場是外部約束機制的根本和首要力量,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尚處于初步階段,存在種種不成熟的狀況,股票不能真實反映公司業績,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國有資本無法退出。因此,資本市場上兼并的斗爭還未成為對企業經營者有利的約束,而這一點恰恰是非常關鍵的。如果繼續把邏輯推演一下,要健全資本市場,首先要解決國有股和私人股上市流通,國有資本的退出機制問題,想在現階段解決問題,客觀上存在困難。因此,在現階段一味地推進股份制改革,可能會使國有企業從一種低效率走向另一種低效率。
當前,處于競爭性領域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的股份制改造進展還不大,而且困難比較大。主要表現在:國有資本過大,社會資本對其“稀釋能力”比較小,多數社會資本持有者或戰略投資者把其看做“龐然大物”,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由于歷史的原因,債務負擔比較大,資本結構不合理,“企業給銀行打工”現象嚴重,對資本持有者或戰略投資者缺乏吸引力;人員壓力與社會負擔比較大,致使資本持有者或戰略投資者“望人興嘆”;組織結構復雜,發展不平衡,整體改造的經濟性差;主輔分離不徹底,主業不明晰,改造的潛力難以預測等。
二、我國股份制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問題
1先天不足,發展方向不明確。我國自1992年開始推廣股份制試點企業以來,由于趕時間,使得一批國有企業倉促搭車,改制成為股份制企業。當時國有企業對股份制還知之甚少,改制后企業如何發展,沒有明確方向。有的企業資金盲目投資,碰到一個項目“先上了再說”成了當時的準則。因此,在股金投資上隨意性很大,不少投資項目都背離了招股說明書的投資意向,許多項目不但沒有收益,反而成了企業的包袱。
2遺留問題困擾企業發展。第一批股份制試點企業中,有些企業由于受各種條件制約,其股票至今未能上市交易。而且隨著我國對證券市場管理的逐步規范,內部交易也已被禁止,使這些企業不能進入籌資市場,因而不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影響。目前,非上市公司經濟效益不佳很大程度上與這個原因有關。
(二)體制問題
體制改革不徹底,股份制企業一直有一個擺脫不了的問題:國有資產代表權的歸屬。目前基本上是有企業的主管部門行使國有股代表權,這樣企業主管部門成了大股東,問題是主管部門還沒有確立按新機制行使管理權的機制,這樣股份制企業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國有股代表權實際上成了行政管理,甚至是行政干預的護身符,股份制企業仍有指標,有的股份制企業還要上交管理費,成了“婆婆”說了算,企業仍沒有經營自主權。企業在更多時候是面對上級,而不是面對市場。更多的受到地方利益的制約,而不能面對全國。使行業發展形成地方割據,而不能形成全國大格局。“婆婆”成了大股東,小股東的利益就很難保障。反過來,企業失去眾多股東的有效監督就沒有壓力,企業的運營和發展變數增加,風險加大。目前,一些股份制企業長期投資多、金額大、效益差問題比較普遍,企業經營成果不真實、決策不明主的問題也比較嚴重,其根本原因就是體制改革不徹底。
(三)法人治理結構問題
由于現行國有資產的管理被各級政府及其各部門所分割、所肢解,使所有者職能的權益缺乏明確的具體的代表。有的地方政府準備由政府各部門(國資、財政、經貿、體改委、計委、勞動、組織、銀行等)負責人組成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容易成為“扯皮委員會”;加之,現有的企業領導由組織部任命,造成“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的企業領導任命制,容易被“關系勾兌”,缺乏競爭機制;選拔黨政干部的標準用之于企業領導的選拔,真正能干的有經營本事的人,往往成為“有爭議的人”而被閑置,倒是有關系、有后臺,“擺得平”的人受到重用。盡管企業虧損,由于行政級別在,還可到新的企業任職。這種傳統的用人機制,在企業改制過程中,仍套用于董事、監事、經理的人選,實際是由背后的“婆婆”說了算,因而,這些人并不在經營管理上勤勉盡責,而是向委任他們的“婆婆”負責,致使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權力制衡機制失靈。董事會、監事會成了橡皮圖章機構,這不能不是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四)產權問題
第一,無償占有國家資金。股份制企業占用國家股股利問題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國家為了不使企業因抽走國家股股利而導致資金缺乏,制定了股份制企業有償使用應付國家股股利的政策,但實際情況是企業把“應付國家股股利”和“資金占用費”全部掛賬不交,形成無償占有,損害了國家利益。這一方面因為國家有關部門和股份制企業都還沒有確立市場經濟觀念,所以在國家利益上沒能真正體現“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的原則;另一方面是國家有關部門監督不力。國企不僅沒有一“股”就“靈”,而且國有股東在委托上,常常出現兩個極端:或者管得太死,或者管不住。因為資產是國家的,政府便有理有利用行政手段,一竿子插到底。企業投個項目,搞個技改,要層層批報;兼并哪個企業,重組哪個企業,要政府定奪。就連跑貸款這樣的純商業行為,也由政府一手包辦。董事會、經理層成了擺設,只有請示權,沒有決策權。想做的事做不了,不情愿做的事又不得不做。而政府并非萬能,把握市場的能力也不如企業,并且帶好大喜功的政績色彩,所以政府拍的板,常常事與愿違。
第二,動用企業資金炒股。股份制企業動用企業資金炒股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原因為:一是有的企業有充裕的資金,又看好股票投資的回報,所以投資股票;二是幾家股份制企業相互炒作對方股票,使自家股票取得良好的市場表現。但這樣一方面會誤導投資人的投資行為,另一方面會損害投資行為的公正性,嚴重侵害了廣大投資人的利益。
(五)監督問題
股份制是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出現而出現的,它把單個資本集中起來進行社會化大生產,解決單個投資者無力投資的局面,但是,股份制的出現,將會導致所有權監督的不足,經營者不努力工作或不按所有者的意愿努力工作,從而使企業效率低下。由于監督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和非排他性,與一般公共產品的產權容易界定(誰投資,產權歸誰)不同,監督由于其無法量化和具體化,當一個經營者努力工作,我們無法確定到底是哪一個產權主體的監督在起作用,或者是所有權主體共同監督的結果。同時,即使一個企業由于某產權主體提供了充分的監督而使企業獲利甚豐,該產權主體也無法剝奪其他產權主體的依據其投入股本額獲取收益的權力,因為股份公司是按股分紅的,同股同酬。由于這樣源于監督的收益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承擔監督成本的產權主體不能獨享其帶來的收益,于是產生了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的不一致。因此,作為理性的個體,每個產權主體愿意提供的監督就會少于應該提供的監督,導致所有權監督不足。
股份制企業的外部監控機制也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銀行等作為債權人對公司實行的監控作用太小;第二,外部的公司控制權市場或者是并購市場對公司實施的監控作用也非常有限;第三,經理市場是另一個從外部監督公司的重要機制。由于沒有建立起評價經營者管理才能的制度,經理市場培育在我國也并不具備顯示可操作性,所以經理市場對公司的監督作用也非常有限。
(六)財務問題
企業財務不真實。股份制企業財務不真實的問題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如有的企業會計報表披露總額1000多萬元,而實際上只有1萬多元,違紀問題主要有虛增資產、脫逃負債、虛增利潤、漏交稅金等。比如將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掛賬在“待攤費用”、“遞延資產”賬戶上,其目的都是要把利潤“作大”,以達到“配股”或“上市”的目的,實際上是坑害投資者。
三、促進我國股份制企業發展的對策
(一)理清股份制企業的產權關系
規范股份制企業的國有股股權,即國有股股權可由一個統一的國家投資公司代表,改變現在由分散的企業主管部門代表的方式。至于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市場份額等問題的調整則由國家宏觀部門和行業協會以及市場機制來解決。
(二)建立和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
法人治理結構,是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條件下,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權、責、利關系構成的組織結構。企業改制并不是簡單的掛牌子、換班子、變位子的企業機構變化過程,而是建立和完善真正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法人治理結構。
(三)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力度
對于弄虛作假的企業應加大監管力度,對于不規范的企業加強約束,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力度。近兩年中介機構的違規事件屢有發生,一些中介機構受到處罰,但整個中介業務存在的違規操作問題卻普遍存在,其對投資人的傷害以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并對證券業務、股份制改造造成嚴重傷害。因此,應加大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力度,加大中介機構的執行風險意識。
(四)改變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畸形股權結構,推行職工持股計劃
徹底改變股份公司國有股“一股獨大”局面,關鍵是要正確認識“繼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的真正含義。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關鍵不在于國家直接控制企業的數量,而在于國有資本的質量,在于用現有的國有資本去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本,不斷擴大國有資本的輻射范圍,迅速使國有資本增值。所以,大幅度縮小國有股在公司中的比重,不但不會否定公有制,而且只會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公有制。
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股份制的發展有利于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有利于我國企業自身的發展。股份制企業的組織形式有利于企業的經營,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比較嚴峻,市場疲軟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物價穩定是靠財政補貼支撐的,工業增長速度是靠銀行貸款來維持的,并出現了貨幣過剩、資金緊張(因信貸規格所致)的不正常現象。通過發行股票、債券,企業直接面向市場籌資,可以減輕銀行資金供應的壓力,也可以將儲蓄存款分流的一部分直接轉化為建設所需的資金。因此,實行股份制仍然是強化企業改革所需探討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