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院校公共管理專業才能的培育初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適切性的界定
高校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適切性是指這類人才具有的能力能與當前社會需要或者地區發展需要、與大眾需要以及對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雙向促進作用。這一能力培養的標準要求地方高校必須不斷審視周圍利益相關者的需要,結合自身具有的教育資源不斷調整自己的特色人才戰略,服務地方。能力培養的適切性,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新意或迎合市場的短期需要,而是既要體現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特色,又能基于變化的市場人才需求預測的適切性,體現特定的時代精神和價值觀,這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所在。
公共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適切性
公共管理專業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與政府職能的轉變而出現的新興專業,其人才培養的就業方向主要是針對公共部門與中介組織,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決策執行能力,而非公共決策能力。因此,公共管理專業具有實用性、研究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其實用性的特點集中表現在本專業的學生應該能在工作中具備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甘于服務的精神等。本專業人才就業能力的高低,社會各方面認可的程度直接受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的制約。因此要注重人才培養方案的適切性,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選擇人才培養模式時應該綜合考慮各項能力指標,保證人才培養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
當前地方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現狀
(一)人才培養目標描述原則化,缺乏指導性
應用型人才培養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職業教育的專長,但是隨著社會對人才素質要求的逐漸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產品輸出環節出現諸如“學歷倒掛、大學生回爐、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等現象,所有這些現象的解決迫切要求高教的行政管理者、以及高校的領導者要清楚地認識到國內外社會大環境、學區中觀環境以及學校微觀環境的變化,逐漸轉變教育觀念,結合高校的辦學類型與辦學層次,樹立正確的、可行的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現有的“標準化、無個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是,目前,高校以籠統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沒有具體化,沒有針對專業的差異性有區別性的加以描述,實踐中缺乏指導性,再加之相關配套工作跟不上,導致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落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對于像公共管理這樣的文科專業來說,由于沒有客觀、具體的標準衡量人才培養的質量,憑借原則性的描述進行主觀把握,再加之培養過程中理論灌輸遠多于教學實踐,因此人才的應用型很難保證。另外,應用型人才是多層次、多類型的,不同類型的應用型人才,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同,具備的能力結構也有所差異,因此,社會對其要求也各不相同。準確理解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把握其本質,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前提條件,科學的定位應用型人才,細化人才素質的標準才能為應用型人才能力結構的合理搭建提供堅實基礎。
(二)實踐環節薄弱,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強化不夠
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人才的區別在于應用型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需要具備專業的實踐應用能力,并且專業實踐應用能力是應用型人才應具有的根本能力特征。因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普通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能單一追求理論的深度和廣度,應該在一定理論能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其相應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但是,現實是我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起步較晚,缺乏相對成熟的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學術化”成為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操作聯系不夠緊密,學生通過課堂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形成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但是專業實踐能力強化不夠,一方面是因為高校缺乏充足的實踐資源,不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崗位供學生進行專業實踐,使得應用型人才缺乏參與實踐的機會和條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實訓實習基地對于學生的實習也存在認識差距,有的基地認為實習學生就是“免費的勞動力”,因此,把一些沒有技術含量、沒有實質性內容的“跑腿打雜”的工作交給實習學生去做,疏于對學生的引導與激勵,學生沒有機會體會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專業實踐能力也不會得到應有的鍛煉和提高。
(三)人文技能與觀念技能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
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就業方向是行政、企事業單位的各層管理崗位,也就是大多要進行管理工作或者領導工作。根據行為科學家提出的相關理論,管理者應該具備三項技能,即技術技能、人文技能與觀念技能。技術技能即相關專業的專業技術能力,人文技能即人才的人際交往、與人合作、溝通等能力,觀念技能即人才的全局意識、問題意識、領導意識等能力。不同專業掌握的技術技能不同,但是人文技能與觀念技能是相通的,具有普遍性、非專業性和可遷移性,不會隨著工作和專業的改變而變化??墒?,我們比較重視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并將其貫穿于應用型人培養的各方面,包括課程設置、培養方式、人才考核評價等。但是對學生的人文技能與觀念技能培養相對薄弱,較少關注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解決沖突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全局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獨立性、責任感、自我效能感、進取心、高度事業心為主的人格特質的培養。這對于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極為不利的。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不單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有某一方面的特長,而且也要德行兼修。因此,在人才培養中,除了關注技術技能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其他非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培訓。
(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權變的人才培養理念
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理念是教育教學改革順利推行的思想保證。因此,什么是應用型人才,其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這些能力具有什么樣的關系、該如何培養,這些問題的良好解答是我們人才培養模式選擇以及方案確定的先導。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理念是當今社會各方面全面發展對人才素質訴求的教育體現。新時期,高校領導者對大學的本質應該有一個更加全新的把握。大學不僅要回歸學術的本真,最大限度地發揮本體功能,追求真理、傳承文化、創新文化,更應該在這樣一個多元化、一體化的社會發展環境之下,發揮其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社會功能的履行依托于高校的人才培養。
因此,高校領導者要積極地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把握人才成長的規律,樹立權變的人才培養理念。所謂權變,就是指高校的人才培養目的既不能橫向上千校一面,也不能縱向上人才培養的目標靜止不變,要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的提高逐漸加以改變,最終實現高校“反哺社會”的目的。因此,高校領導者要突破傳統的“專門化”“標準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培養的領域,打破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學科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有堅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實踐能力,既有求真務實精神,又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
(二)改革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
學校育人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將人類優秀的學科文化精華傳遞出去,加速人才成長的過程。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課程結構的設置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到人才知識儲備的廣度與深度,影響到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高校要根據區域性發展的特點,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建構合理的課程結構,形成立體的發展性課程結構體系,使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普通教育課程與職業教育課程相結合,并設置以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性學習為中心的綜合實踐課程以及自主選擇課程,從而使這一課程體系為不同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選擇余地,并從根本上保證人才素質的全面提升。在當前實用主義盛行的情況下,人才培養根據應用型人才“知識基礎較寬、應用性較強、綜合素質高”的特點,培養方案中應以能力為本位選擇課程內容。
理論課程中,突出理論教學的知識性與應用性的結合,構建出豐富化、多元化的理論教學體系;課程結構上逐步形成“基礎+專業”的平臺化架構,專業必修課、專業限選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等多模塊有機結合,滿足學生多方面的求知欲望,夯實知識儲備;整合課程內容,既要保證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又要兼顧人文性。通過學術性、知識性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技能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通過人文課程的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品質,陶冶人文素養。
(三)改革教學形式,嘗試新的教學策略
受赫爾巴特傳統教學論的影響,高校的教學過程一直延續著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做法,雖然很多高校的教師也在嘗試改革教學方式,應用新的教學策略,但是從整體上看,高校的教學沒有擺脫傳統的影響。高等教育是實用性、技能性的教育階段,面對的學生也處于身心逐漸成熟、求知求美、自我實現欲望非常強烈的階段,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前,應該首先對受教的群體有一個較準確的認識,轉變傳統的教師絕對權威的觀念,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際關系。教師多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出適度的、有啟發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增強思維活動的靈活性,及時地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障礙和疏漏,領悟思維策略,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也可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根據人數的多少、學生的差異性進行異質結合,強調群體內的互助與合作,盡可能地給每個人展示個性的機會,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與人交往的能力。學生的主體參與不僅是建構、保持和應用知識的基礎,而且也可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開發自己的創造能力,培養自己的創造性學力。
(四)延長教學實踐環節,提高實踐的實效性
以往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受傳統的教育思維的限制,比較側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輸,理論教學時間較長,實踐環節被忽視,時間安排短暫,或者即使安排教學實踐環節也是走過場,成效不明顯,尤其是對于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而言,以往簡單的走走看看、觀摩式的教學實踐,效果較差。學生在校期間得不到實踐的充分鍛煉,職業要求的核心技能得不到養成,導致就業時競爭力下降。要提高就業競爭力,縮短職業適應期,在人才培養階段首先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培養理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第十一章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第三十二條也提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時間課程與活動課程,堅持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等等?!币虼耍瞬排囵B過程中,除了夯實學生的“三維”知識儲備,即基礎知識、相關知識、專業知識以外,還要保證學生的教學實踐時間,適當的延長實踐環節,在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的情況下,采取分散安排的做法,最早在學生的第五學期安排相應的實習任務,以后的第六、七、八學期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區別安排。對那些在第七、八學期準備升學考試的學生,其教學實踐可以提前進行。另外,學校、系部也要盡可能動用各種社會資源,廣開實踐渠道,為學生爭取更多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崗位。實踐過程結束之后,也要加強對實踐效果的考核,設定評價指標體系,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獲取相應的學分,對畢業產生實質影響,以此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保證實踐的實效性。
(五)提高教育者的專業技能,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落實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目前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師資,尤其是中青年教師來源于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的碩士或者博士。他們的專業理論基礎扎實,基本具備當教師的條件。且由于他們來自于各高校,能帶來各校的風格和特色,擴大了各專業的社會信息量,是較受歡迎的師資群體。但是,他們中部分是來自非師范院校,沒有經過專門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教學基本功相對薄弱,且缺乏行業實踐經驗,專業技能較差。尤其是對于公共管理這樣一個較為特殊的領域,教師缺乏在其他公共部門任職或者鍛煉的機會,專業技能較弱。因此,要想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職教師必須接受繼續教育,尤其是凸現技能的培訓,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策略有計劃地將一批高學歷,具有較高理論知識的青年教師派到相關行業去,進行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訓,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了解一線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為專業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內容充實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可以從行業聘請高級技術管理人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指導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等,通過業內人士與本校教師的交流學習,提高本校教師的實踐能力。
(六)拓寬實習渠道,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
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最基本的就是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的培養。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學校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為學生拓寬實習渠道,創造條件,加強與社會相關單位、部門的溝通與合作。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方向的變化,以及用人單位用人具體標準的更新,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建立由合作單位相應部門的管理人員、校內專業負責領導以及專業骨干教師共同組成的專業委員會,對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綜合能力的構成、教學計劃的編制,培養方向的確立與調整、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及實訓基地建設進行全面跟蹤指導,確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性,人才培養方案的可行性,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性。以往公共管理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也有考慮實習安排,也有相應的實習基地的設置,但是,受實習時間短、實習崗位少、無待遇補償等原因的影響,一方面學生的實多采取觀摩的方式,得不到實踐的鍛煉。另一方面,學生參與實習得不到相應的補償,體會不到勞動的價值,熱情不高,效果差強人意。因此,作為學校的專業負責人以及學校領導首先應該動用可以利用的社會關系資源,爭取盡可能廣泛的實習機會,與用人單位或者實訓基地簽訂相應的實習協定,建立實習基地與專業發展之間的長效機制。校方專業負責人要加強與實訓基地的實質聯系,根據實訓基地對人才應用能力的需求及時地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案。實習基地與學校也應該多進行溝通,及時地反饋實習學生在崗位的實習情況,實習結束的時候要對學生的實習進行客觀的考核評價,并記錄在冊,確保學生實習的實效性。
作者:房敏單位:德州學院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