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礦區開采誘發的水文地質效應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礦區開采易引起水文地質變化,對區域礦區結構形成不利影響,阻礙了礦床資源開發與利用。結合工案例,對水文地質不良效應進行總結,提出科學的改造處理方式。
關鍵詞:采礦;水文地質;效應;對策
礦區生產需堅持科學開采機制,按照地質環境變化情況進行調控,才能科學地開發與利用礦區資源。[1]由于礦區開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區域地質環境也面臨著諸多安全風險,不良地質效應對采礦造成諸多危害性。因此,需對該礦井田范圍及其周邊進行了水文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該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及主要水情水害隱患,對預防和減少生產礦井遭受水害威脅提供了依據[2]。
1工程概述
鎮藝某礦位于六盤水市城區北西22km,屬鐘山區汪家寨鎮管轄,有公路直達礦區。交通方便。礦區地理坐標:東經104°50′08″~104°54′15″;北緯26°39′48″~26°45′38″。礦區范圍由9個拐點圈定,礦區面積0.7422km2。
2區域水文地質概況
鎮藝某礦位于長江水系烏江支流上游大河流域區,南西方向靠近地表分水嶺。與礦區地下水和地表水直接相關的地表水系為大河[3]。從地質結構布局來看,水文地質層次分布錯亂,對實地礦區開采生產造成諸多不利影響,限制了礦區水文地質結構分布,導致區域資源開發與生產達不到預期標準,這些都是礦區生產開采中需要考慮的問題;碎屑巖分布地帶多形成侵蝕,剝蝕中低山地貌。在區域水文地質單元上,礦區處于大河邊向斜北西翼中段水文地質單元。按照單元布局特點,區域水文地質分布相對穩定,主要平臺包括:○1三疊系中統關嶺組(T2g)、三疊系下統永寧鎮組(T1yn)及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碳酸鹽巖層,其地下及地表巖溶發育,富含巖溶水;○2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及二疊系中統梁山組(P2l)碎屑巖則含碎屑巖基巖裂隙水、富水性中等至弱。
3礦區開采引起的水文地質效應
3.1老窯透水
據訪查,礦區范圍內老窯眾多,開采歷史悠久,但基本上都在1600m水平以上開采,長期開采作業形成了透水區域,這些都是老窖開采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免水文地質結構受損而引起地質災害。
3.2地表水
由于頂板厚度較薄,地表水將通過裂隙、頂板冒落帶及導水裂隙帶等通道直接進入井下,形成礦井涌水。3.3基巖裂隙水采礦活動使圍巖體平衡受到破壞產生后生裂隙,其裂隙貫穿某礦層上覆基巖裂隙含水層時,地下水將通過后生裂隙(或斷層裂隙、溶裂)直接進入井下,形成礦坑涌水。
4水害綜合防治措施
4.1探放水措施
探水眼的布置一般呈放射狀布置,中間眼方向為巷道方向:超前距離不得小于30m,巖層中不得小于20m,探眼的數量不得少于3個。我國采礦作業建設步入現代化階段,構建新型開采水害防治體系是不可缺少的,對區域交通改造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由于開采監管體制缺失,礦區開采質量尚未達到理想化標準,阻礙了水害防治工作有序進行。為了更好地開展開采管理工作,必須嚴格按照水害防治標準進行全面調度,實現質量規劃與改造的一體化。
4.2防水措施
必須及時查清礦區及附近地表水系的匯水、滲漏情況,疏水能力和有關水利工程情況,掌握當地歷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資料,建立疏水、防水、排水系統。采礦作業建設關系著區域交通發展水平,必須按照行業標準進行優化控制,才能實現開采質量水平最優化。鑒于早期礦區開采存在的質量隱患,要構建新型開采管理作業機制,為區域交通規劃與改造提供保障。因此,開采單位要編制切實可行的水害防治方案,從多個方面展開水害防治改革,發揮監理單位在開采水害防治中的作用。
4.3堵水措施
采用我國GIS和GPS等多系統聯合定位檢測,同時進一步保障和提高了整個系統檢測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同時,設計裝架檢測系統要考慮技術條件,分別設定針對性控制系統作為平臺,確保指揮工作的有序進行。為了更好地實現檢測人員操控目標,可結合GPS技術構建系統運作平臺,對采礦區域地質作業綜合調度。井口附近或塌陷區內外的地表水體可能潰入井下,必須采取修筑溝渠、排泄積水等措施。
4.4截水措施
鑒于采礦作業工程病害風險的多發性特點,開采前期要做好采礦作業開采工作,為采礦作業工程改造開采提供科學指導。采礦作業開采水害防治體制建設,不僅關系著礦區項目建設與發展,對整個行業規劃改造也具有指導性作用。根據礦井涌水量、突水量及透水量大小,在礦井下修建水倉,截斷及緩沖礦井涌水、透水對工作場所的危害。
4.5排水措施
為了更好地開展項目開采任務,必須全面落實水害防治原則,按照行業標準進行優化控制,實現礦區開采與質量規劃的一體化發展。對于傳統礦區開采存在的問題,要發揮建設單位、開采單位、監理單位等三方面機構作用,構建統一性的開采水害防治平臺。井下排水設施保證完好,水倉、水溝及時進行清理。根據設計規范,要求水倉能容納8小時的正常涌水量,本礦的正常涌水量為40m3/小時,要求水倉容量必須滿足生產需要。
5結論
礦區生產是為了更好地開發資源,保持采礦生產作業符合工程建設標準,提高水文地質區域作業水平。由于地質環境特殊性,生態采礦面臨著諸多風險隱患,尤其是水文地質效應產生結構性病害,往往誘發地質災害風險,需要實施綜合規劃與改造措施,才能增強礦區結構的穩定性。因此,結合實際生產與開發標準,做好水文地質改造建設,才可避免地質效應及風險隱患。
參考文獻
[1] 巖溶裂隙水探查方法優化與工程治理研究[J]. 劉人太,李術才,張慶松,張霄,葛顏慧,韓偉偉. 巖土力學. 2011(04)
[2] 潘榖,劉勇,曾獻奎,吳吉春.徐州東部廢棄礦井地下水流場演化模擬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7(02)
[3] 淺層地下水地球化學特征及環境質量評價[J]. 代杰瑞,王存龍,龐緒貴,曾憲東,陳磊,鄭偉軍.物探與化探. 2012(02)
作者:敖前勇1;盧波1;韓小虎1;張健2;張鳳碧2 單位:1.貴州省地礦局一一三地質大隊,;2.六盤水市國土資源局鐘山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