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礦區土地與水域演變趨勢范文

礦區土地與水域演變趨勢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礦區土地與水域演變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礦區土地與水域演變趨勢

《煤炭學報》2015年第S2期

摘要:

淮南潘謝礦區為高潛水位煤層群開采條件,隨著煤炭大規模開發,引起地表大范圍的沉陷導致生態環境發生嚴重變化,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礦區生產規劃,應用開采沉陷預測技術、地理信息及遙感技術,對淮南礦區土地水域演變趨勢進行研究并提出治理對策。分析結果表明沉陷區土地面積占比整體快速下降,而水體面積占比快速上升,到煤炭資源采畢后,淮南潘謝礦區范圍內(不包括留設煤柱保護的建筑用地)積水面積相當于100個西湖,達597.6km2;蓄水容積相當于3個太湖,達143.6億m3;生態系統結構由陸生生態系統轉變為水陸復合生態系統。據此提出一套濕地生態系統重構、生態農業構建等多種治理模式相結合的復墾和生態修復體系,充分利用沉陷區并改善生態環境;結合沉陷積水區、天然湖泊洼地及水系相通的條件,將沉陷區開發為蓄水工程,為國家“引江濟淮”服務,改善區域水資源短缺現狀。

關鍵詞:

淮南潘謝礦區;開采沉陷;高潛水位;生態系統演變

淮南礦區位于淮河中游、華東經濟發達區腹地,其地理坐標為:116.35°E~117.18°E,32.53°N~33.00°N,是國家確定的14個大型煤炭基地和六大煤電一體化基地之一;礦區東西長約100km,南北傾斜寬約30km,境內湖泊洼地眾多,且河流水系交錯,最大地表水系為淮河水系,其支流主要有架河、泥黑河、西淝河、濟河與沙潁河等[1]。淮南礦區的煤炭開采對彌補我國東部能源缺口,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而江淮地區是全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生產也是國家的重要戰略,但由于東部礦區第四系沖積層較厚,潛水位較高,地表沉陷后常形成大面積的沉陷積水區,導致水體逐漸增多,耕地和建筑用地逐漸減少,形成了土體向水體轉變的趨勢,嚴重影響了農業發展和居民生活。因此在東部礦區(如淮南礦區)煤炭開采引起的重要環境問題是土體的破壞和水系的紊亂[2-5]。國內外對礦區生態環境的研究集中在礦區地表沉陷的監測、生態環境的修復以及環境影響的評價等方面[1-7],但是對礦區土地資源演變趨勢的預測資料仍不夠詳實。隨著礦區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基于遙感技術準確的監測礦區生態的變化以及建立地質生態環境預測,對未來采煤塌陷地演變趨勢變化預測以及水環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礦區生產規劃,應用開采沉陷預測技術、地理信息及遙感技術,對淮南潘謝礦區土地、水域演變趨勢進行研究并提出了治理對策。

1礦區開發簡況

淮南礦區自1903年開采以來,已歷經110余年,淮河以南煤礦的煤炭資源已接近枯竭,因此淮南礦區的開采重心向淮河以北轉移。淮河以北的潘謝礦區面積1571km2,含6個主采煤層,單層厚度2~6m,屬中厚~厚煤層,煤炭資源儲量達285億t,具有多煤層重復采動特點。截止2014年淮南礦區已累計生產原煤約12億t,根據生產規劃,潘謝礦區2015—2020年可累計生產原煤約3.5億t,2021—2030年可累計生產原煤約7.0億t[1]。

2土地演變趨勢

煤炭資源開發對煤礦區的土地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礦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因此探討礦區土地的時空演變規律,預測礦區土地資源變化趨勢,對礦區土地復墾規劃設計和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模式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義[6-10]。

2.1礦區土地時空變化現狀對不同時相的礦區遙感影像進行分類,能夠獲取礦區土地利用/覆蓋的變化信息,研究土地覆蓋類型及性質的變化,有助于礦區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功能轉化等內容的進一步研究[11-15]。在研究中,利用決策樹分類方法對經過預處理的淮南礦區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TM圖像進行了土地覆蓋分類,不同時期土地利用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整個淮南礦區從1990年至2010年,耕地所占比例由70.30%降至63.59%,面積約減少45km2;水體所占比例較小,但變化幅度較大,1990—2010年面積增長了175.37%,面積所占比例由3.85%增至9.62%;建筑用地的變化幅度較小,其面積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26%左右。其中建筑用地、耕地和水體的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根據上述分析,隨著煤炭資源大規模開采,耕地面積直線減少,水體面積直線增加;建筑用地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規律,然而由于受到礦區開發的影響,建筑用地發展空間較小,除了因煤炭開采村莊搬遷導致建筑用地減小之外,礦區的建筑用地未來變化空間較小,主要是礦區耕地和水體的變化,會引起陸生生態系統向水陸復合生生態系統改變。地下煤炭資源開采后,對地面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地表沉陷,在高潛水位地區,則容易形成大范圍沉陷積水區,從而造成耕地資源的損失。根據不同時相遙感影像的分類統計結果并結合相應原煤產量,可以得出耕地面積變化與累計原煤產量之間的關系,見表2。由表2和圖1(b)可知,隨著原煤產量的不斷增加,淮南礦區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在1990—2000年,潘謝礦區投產礦井少,開采強度低,原煤年產量僅為1281萬t,耕地面積減少了16.60km2;2000—2006年,隨著張集、顧橋等煤礦陸續投產,原煤年產量達到2475萬t,耕地面積減少了11.67km2;2006—2014年原煤年產量增長為5385萬t,耕地面積減少趨勢大幅度增加,達16.21km2。總體上來看,淮南礦區耕地面積與累計原煤產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隨著產量不斷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但根據2006—2014年的數據可知,隨著多煤層重復采動情況增多,地表影響范圍增加并不明顯,每采萬噸煤的耕地面積減少速度有所放緩。

2.2礦區土地演變趨勢地表沉陷預測是在調查和把握采煤沉陷現狀的基礎上,對礦區進行分時段、大面積的遠期沉陷預計,是對未來礦區土地、水系演變趨勢的研究。經預測,淮南潘謝礦區不同時期的沉陷情況見表3,2020和2030年沉陷情況如圖2所示。建筑用地一般都留設有保護煤柱(比如村鎮等),因此,計算得到的沉陷區域應為耕地和水體。根據實地調查,得到不同區域的潛水位線和不同沉陷區域的積水線,進而統計出沉陷區的積水面積和耕地面積,統計數據見表3。由表3可知,淮南潘謝礦區隨著開采的增加,沉陷面積逐漸增大,但土地占比呈下降趨勢,目前(2014年)沉陷面積為118.3km2,其中沉陷區土地占比為48.2%,到2050年土地占比降至37.6%,最終煤炭資源開采完之后,沉陷區范圍內土地所占比例僅為11.9%。

3水域的演變趨勢

淮南潘謝礦區潛水位高,地表下沉2m左右即出現積水,根據沉陷預測結果并結合淮南礦區的地理條件可得到2020年、2030年及最終開采后礦區的積水范圍預測圖,如圖3所示。統計的沉陷區積水面積數據見表3。由表3可知,礦區積水面積隨開采逐年增加,占比也呈上升趨勢,目前積水面積為56.1km2,到煤炭資源開采完畢后,最終積水面積將達597.6km2,相當于100個西湖大小,占比也由現在的51.8%增加到最終的88.1%。礦區采煤沉陷區最終大部分為水體,土地只有很少一部分。圖3顯示了積水區域分布,由圖3可得:(1)2020年沉陷積水區(圖3(a))在淮河的各支流形成滯留區,比如:西淝河滯留區、泥河滯留區等;此時,各滯留區是獨立的,相互之間不溝通;根據預測,到2020年礦區沉陷盆地蓄水容積約為7.2億m3。(2)到2030年沉陷積水(圖3(b))形成的各支流滯留區已經是區域性連成一片,比如,濟河與西淝河沉陷滯留區已經聯成一體,黑河與泥河的滯留區也聯成一片;形成了4個大的滯留區,但沒有構成一個整體。根據預測,到2030年淮南礦區沉陷盆地蓄水容積約為11.4億m3。(3)到煤炭資源采畢后,整個礦區的沉陷積水區聯通一片,形成了2個大的積水滯留區,且與水系通(圖3(c))。根據預測,最終淮南潘謝礦區沉陷盆地蓄水容積約為143.6億m3,相當于3個太湖的蓄水庫容。大面積沉陷積水嚴重影響了淮南礦區的生態系統結構,并且這種影響是不可逆轉的,將使淮南礦區由陸生生態系統演變為水陸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利用成為研究重點。

4沉陷區綜合治理對策

4.1多種治理模式相結合的復墾和生態修復體系根據礦區高潛水位、煤層群重復開采、疊加沉降、采煤沉陷區中積水面積大等特點,傳統的“挖深墊淺”等復墾方法已不適合該地區。針對由陸生環境演變為水陸復合環境的特殊條件,應創建一套生態農業構建、濕地生態系統重構等多種治理模式相結合的復墾和生態修復體系。(1)采煤沉陷區生態農業構建。在穩沉非積水區或淺積水區,采用表土剝離、疏排法復墾、煤矸石粉煤灰充填復墾等技術,恢復為可利用土地,發展為生態農業、林業或建設用地。針對采煤穩沉復墾區表土板結和養分貧瘠狀況,實施“堆肥改良+林木+豆科牧草種植”及“綠肥改良+林木+禾本科牧草”等表土生態修復技術,建立林牧結合、蔬菜土壤改良、水肥耦合、種群自我更新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2)沉陷區濕地構建和生態漁業養殖。在積水區,根據沉陷積水深度修復為湖泊或濕地,研發濕地生態系統輕度、中度和深度沉陷區濕地優化技術,進行生態漁業養殖。在常年水深2m以下的積水區,構建以沉水植物定植為主,水陸交界處定植香蒲、蘆葦、蓮、苔草的植物群落系統,當沉水植物蓋度超過70%時,引入經濟水生動物;在2m以上的積水區,需要對濕地建設進行優化,構建以沉水、挺水和浮葉植物為主的植物群落系統。通過多種植被的種植對濕地進行景觀配置,既可優化水域水質,又能切實改善區域性生態環境質量,有效補充國家濕地生態建設。礦區大部分沉陷水域水質良好,利于魚類生長繁殖,且積水區無需建造攔魚設施,便于捕撈和管理,發展漁業養殖投入相對少,收效快,其經濟效益比傳統農業種植業的經濟效益高。

4.2將沉陷區開發為蓄水工程在高潛水位煤層群重復開采區,地表大面積積水是必然趨勢,淮南潘謝礦區更具代表性。礦區被淮河穿過,且支流水系發育,天然洼地和湖泊眾多。2030年后,各沉陷積水區已開始陸續連接成片,且部分已與天然湖泊相融合,加上天然洼地,總面積約為508km2,總庫容約為15.6億m3,由此可見在2030年后沉陷洼地將在減洪除澇及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基于統籌考慮采煤沉陷區、淮河水系和生態環境治理的需要,應從資源的角度看待沉陷區洼地積水,在水文過程和轉化規律摸清的基礎上,開展未來不同水平年沉陷區洼地水資源量的預測模擬,定量評估其資源量、可更新性和周期規律,對采煤沉陷區水資源形成轉化進行模擬研究。根據淮南礦區地勢為西高東低的天然優勢,輔以水利設施規劃,建設蓄水工程。結合不同水平年的水資源需求預測以及蓄水工程的可供水量和其他水源情況,提出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和蓄水工程調控管理模式;采煤沉陷區洼地改造后,需要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協調好人、水、資源、生態環境的關系,同時開展減洪、除澇、水資源利用潛力評價,將成為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蓄水源工程,同時為國家“引江濟淮”工程及淮河治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5結論

(1)淮南礦區煤炭大規模開發引起地表大范圍的沉陷導致生態環境發生嚴重變化。1990—2010年耕地面積所占比例由70.30%降至63.59%,減少約45km2;水體面積所占比例較小,但變化幅度較大:面積增長了175.37%,所占比例由3.85%增至9.62%。土地未來演變趨勢:淮南礦區耕地面積與累計原煤產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隨著產量不斷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但隨著多煤層重復采動情況的增多,地表影響范圍增加不明顯,每采萬噸煤的耕地面積減少速度有所放緩。(2)淮南礦區到煤炭資源采畢后,整個礦區的沉陷積水區聯通一片,形成了2個大的積水滯留區,且與水系相通;沉陷盆地蓄水容積約為143.6億m3,相當于3個太湖的蓄水庫容。淮南礦區將由陸生生態系統轉變為水陸復合生態系統,煤炭開采改變了淮南礦區的生態系統結構,且不可逆轉。(3)傳統的“挖深墊淺”等復墾方法已不適合淮南礦區沉陷區治理。針對由陸生環境演變為水陸復合環境的特殊條件,提出創建一套生態農業構建、濕地生態系統重構等多種治理模式相結合的復墾和生態修復體系;基于統籌考慮采煤沉陷區、淮河水系和生態環境治理的需要,提出將淮南大面積沉陷區開發成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蓄水與水資源工程。

參考文獻:

[1]安士凱,李召龍,胡志勝,等.高潛水位礦區生態系統演變趨勢研究:以淮南潘謝礦區為例[J].中國礦業,2015,24(1):40-44.AnShikai,LiZhaolong,HuZhisheng,etal.studyonthechangetrendofmineareaecosystemwithhighground-waterlevel:AcasestudyofHuainanPanxiemine[J].ChinaMiningMagazine,2015,24(1):40-44.

[2]劉建功.冀中能源低碳生態礦山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煤炭學報,2011,36(2):317-321.LiuJianng.Studyandpracticeoflow-carbonecologicalminingcon-structionofJizhongEnergyGroup[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2011,36(2):317-321.

[3]汪云甲,張大超,連達軍,等.煤炭開發的資源環境累積效應[J].科技導報,2010,28(10):61-67.WangYunjia,ZhangDachao,LianDajun,etal.Cumulativeeffetsofcoalminedevelopment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J].Science&TechnologyReview,2010,28(10):61-67.

[4]卞正富,許家林,雷少剛.論礦山生態建設[J].煤炭學報,2007,32(1):13-19.BianZhengfu,XuJialin,LeiShaogang.Discussiononmineecolo-gyconstruction[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2007,32(1):13-19.

[5]武強,董東林,傅耀軍,等.煤礦開采誘發的水環境問題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2,31(1):19-22.WuQiang,DongDonglin,FuYaojun,etal.Researchonwaterpollu-tioninducedbycoalmining[J].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2002,31(1):19-22.

[6]MandalA,SenguptaD.Anassessmentofsoilcontaminationduetoheavymetalsaroundacoal-firedthermalpowerplantinIndia[J].EnvironmentalGeology,2006,51(3):409-420.

[7]全占軍,程宏,于云江,等.煤礦井田區地表沉陷對植被景觀的影響———以山西省晉城市東大煤礦為例[J].植物生態學報,2006,30(3):414-420.QuanZhanjun,ChengHong,YuYunjiang,etal.Assessmentofsub-sidenceimpactonvegetationlandscapeincoalminingarea—AcasestudyofDongdaMineinJinchengcity,ShanxiProvince[J].JournalofPlantEcology,2006,30(3):414-420.

[8]胡振琪,楊秀紅,鮑艷,等.論礦區生態環境修復[J].科技導報,2005,23(1):38-41.HuZhenqi,YangXiuhong,BaoYan,etal.Ontherestorationofmineeco-environment[J].Science&TechnologyReview,2005,23(1):38-41.

[9]徐占軍,侯湖平,張紹良,等.采礦活動和氣候變化對煤礦區生態環境損失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5):232-240.XuZhanjun,HouHuping,ZhangShaoliang,etal.Studyonthemeas-ureofecologicallossbasedonthenetprimaryproductivityincoalmining[J].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12,28(5):232-240.

[10]黃銘洪,駱永明.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J].土壤學報,2003,40(2):161-169.HuangMinghong,LuoYongming.Landremedia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ofminedland[J].ActaPedologicaSinica,2003,40(2):161-169.

[11]陳龍乾,郭達志,胡召玲,等.徐州礦區土地利用變化遙感監測及塌陷地復墾利用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4,23(2):10-15.ChenLongqian,GuoDazhi,HuZhaoling,etal.AstudyonremotesensingmonitoringlandusechangeandreclamationmeasuresofsubsidedlandinXuzhoucoalminingarea[J].ProgressinGeogra-phy,2004,23(2):10-15.

[12]卞正富,張燕平.徐州煤礦區土地利用格局演變分析[J].地理學報,2006,61(4):349-358.BianZhengfu,ZhangYanping.LandusechangesinXuzhoucoalminingare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6,61(4):349-358.

[13]王建,祁元,陳正華,等.基于遙感技術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評估模型研究[J].冰川凍土,2006,28(5):739-747.WangJian,QiYuan,ChenZhenghua,etal.Modelingdynamicas-sessmentonecosystemServicesbasedonremotesensingtechnology[J].Journal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2006,28(5):739-747.

[14]蔡博峰,劉春蘭,陳操操,等.露天煤礦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方法研究———霍林河一號露天礦為例[J].中國礦業,2009,18(6):61-64.CaiBofeng,LiuChunlan,ChenCaocao,etal.Ecologicalmonitoringandevaluationofopen-castcoalminesbasedonremotesensing-AcasestudyofHuolinriver1stopen-pitmine[J].ChinaMin-ingMagazine,2009,18(6):61-64.

[15]陳緒鈺.基于多時相遙感數據的礦山生態環境動態變化研究[J].金屬礦山,2011(10):127-130.ChenXuyu.Studyondynamicvariationofenvironmentintheminebasedonmulti-temporalremotesensingdata[J].MetalMine,2011(10):127-130.

作者:吳雪茜 周大偉 安士凱 陸春輝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環境與測繪學院 煤礦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工程實驗室

精品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 精品人妻大屁股白浆无码|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青青机版|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漫画囗工番库本全彩|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波多野结衣教师在线| 午夜无遮挡羞羞漫画免费| 这里只有精品网| 国产日产卡一卡二乱码| 500第一福利正品蓝导航|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三级毛片在线看| 日本tvvivodes人妖|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就去吻|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男女超级黄aaa大片免费| 劲爆欧美第一页| 美女叉开腿让男人捅|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裸体艺术|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www.onlyfans.com| 岳代理孕妇在线风间由美|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一| 日本不卡一二三| 久久人妻夜夜做天天爽|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亚洲第一性网站| 波多野结衣被强女教师系列| 伊人任线任你躁| 疯狂七十二小时打扑克| 公在厨房对我猛烈进出视频| 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首页| 日韩中文在线播放|